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一个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的角度,论述了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改进措施,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真正为后续学科服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
前言
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几乎已经渗透和普及到各行各业,成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有力工具。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大学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最基本要求。面对计算机使用日益普及的现实,高等院校要想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使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尽快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就必须加强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 教学现状
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向的群体是全校的大一新生,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全校学生共用同一套课本,讲授的内容大致相同,一次上课配有两个学时的上机,采用完全无纸化考试方法。经过近几年的摸索,我们发现,这样的教学取得的成绩还是不错的。连续几年,全校大多数班级的考试通过率都在90%以上。学生基本上能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对于Office办公软件等都能够熟练使用。可以说,我们的学生已经基本上达到了使用计算机办公的要求。但是,作为基础学科这样是不是就足够了呢?
2 新教学思路的探讨
2.1 学生分班学习
目前大中城市的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基本步入正轨,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键盘、鼠标的操作都不会。调查发现,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怎样才能使熟练的同学进入下一步学习,节约学习时间;不熟练的同学加强基础的学习,达到基本的要求,这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在入学之后,我们不妨组织一次计算机的无纸化测试,根据学生掌握的熟练程度将学生分班来学习。不同基础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强度。甚至有些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放弃这门课程。
2.2 内容注重学科多样性
既然是一门基础学科,那么就要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教学需要更加贴近专业,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包括针对该专业特点的内容。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文理分科,区别对待,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计划,有些工程性强的专业涉及到的科学计算比较多,艺术类专业可能会注重多媒体处理,在教学中也要突出这些不同。以《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与编码》一节为例,几乎所有的计算机基础课本上都有这么一节。这节的内容对理工科的学生,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电子、通讯、控制等相关专业特别重要,这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很多专业课课本上仍然将这一节的内容重复写入。如果计算机基础课程上掌握的好了,这些在后续的学习中是完全可以省掉的,也不用占用专业课的时间去教授。而对文科的学生,没有数学的基础,这些内容学习起来特别吃力,并且在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还用不到,所以完全可以舍弃。
2.3 实践重于讲授
教师在这门课的教授中的主要职责是 “解惑”,“授业”应该处于辅助地位。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大部分实践的内容放到实验课上去学习。鼓励学生按照教材安排自己学习、自己演示、主动掌握,学生有疑难问题教师现场解答,共性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统一演示、重点讲解。充分将多媒体和网络应用到教学中。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独自掌握知识的成就感,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2.4 无纸化考试,不同专业题库不同
无纸化考试,一方面杜绝了考试的作弊行为,使得考试的结果公正、公平,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指导。另一方面考核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检验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使学生迫于考试的压力,主动增加上机操作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既动脑又动手,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如果有条件,可以开发针对不同学科的试题库,配合不同学科的教学。
3 总结
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新模式、新思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才能使的每个学生各取所需,达到掌握知识又不浪费时间的目的。
前言
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几乎已经渗透和普及到各行各业,成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有力工具。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大学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最基本要求。面对计算机使用日益普及的现实,高等院校要想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使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尽快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就必须加强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 教学现状
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向的群体是全校的大一新生,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全校学生共用同一套课本,讲授的内容大致相同,一次上课配有两个学时的上机,采用完全无纸化考试方法。经过近几年的摸索,我们发现,这样的教学取得的成绩还是不错的。连续几年,全校大多数班级的考试通过率都在90%以上。学生基本上能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对于Office办公软件等都能够熟练使用。可以说,我们的学生已经基本上达到了使用计算机办公的要求。但是,作为基础学科这样是不是就足够了呢?
2 新教学思路的探讨
2.1 学生分班学习
目前大中城市的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基本步入正轨,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键盘、鼠标的操作都不会。调查发现,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怎样才能使熟练的同学进入下一步学习,节约学习时间;不熟练的同学加强基础的学习,达到基本的要求,这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在入学之后,我们不妨组织一次计算机的无纸化测试,根据学生掌握的熟练程度将学生分班来学习。不同基础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强度。甚至有些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放弃这门课程。
2.2 内容注重学科多样性
既然是一门基础学科,那么就要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教学需要更加贴近专业,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包括针对该专业特点的内容。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文理分科,区别对待,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计划,有些工程性强的专业涉及到的科学计算比较多,艺术类专业可能会注重多媒体处理,在教学中也要突出这些不同。以《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与编码》一节为例,几乎所有的计算机基础课本上都有这么一节。这节的内容对理工科的学生,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电子、通讯、控制等相关专业特别重要,这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很多专业课课本上仍然将这一节的内容重复写入。如果计算机基础课程上掌握的好了,这些在后续的学习中是完全可以省掉的,也不用占用专业课的时间去教授。而对文科的学生,没有数学的基础,这些内容学习起来特别吃力,并且在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还用不到,所以完全可以舍弃。
2.3 实践重于讲授
教师在这门课的教授中的主要职责是 “解惑”,“授业”应该处于辅助地位。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大部分实践的内容放到实验课上去学习。鼓励学生按照教材安排自己学习、自己演示、主动掌握,学生有疑难问题教师现场解答,共性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统一演示、重点讲解。充分将多媒体和网络应用到教学中。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独自掌握知识的成就感,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2.4 无纸化考试,不同专业题库不同
无纸化考试,一方面杜绝了考试的作弊行为,使得考试的结果公正、公平,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指导。另一方面考核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检验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使学生迫于考试的压力,主动增加上机操作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既动脑又动手,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如果有条件,可以开发针对不同学科的试题库,配合不同学科的教学。
3 总结
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新模式、新思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才能使的每个学生各取所需,达到掌握知识又不浪费时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