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在中医治疗方案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医院收治的224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成中医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每组各有112例患者。其中中医治疗组采用在口服中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的方法,西医治疗组采用常规性的西医治疗法。
结果:中医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远远高于西医治疗组的患者。
结论:对于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采用中医治疗的方法其治疗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患者的有效康复率也非常高,在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缺血性 中风 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52-01
缺血性中风是中老年人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从中医理学中可以得知,这种病症是脑部所造成的。这种病症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口角歪斜、口齿不清、半身不遂等,老年人一旦患上这种病症就会出现易复发的特点,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残疾和死亡情况的发生,对于缺血性中风患者来说及时的治疗和正确的治疗方法,对缺血性中风病症的治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与方法。在医院与2007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224例属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中,男124例,女100例,年龄在50-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岁。所有的患者在经过CT检查以及中医脉相检查后确定为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的症状,其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口角歪斜、口齿不清、半身不遂,肢体软弱无力,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等。
1.2 方法。中医治疗组:中医治疗对其采取的治疗原则为益气活血通络[1]。首先中医治疗组的所有患者都采用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这种汤药主要是由中药配合而成的,其中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各12g,地龙和川芎各10g,黄芪30g。这些药物在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水煎服用,每天服用一剂,但是在这个服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的体质适当的将服用法量进行增加和减少,也可以在原有中药的基础上加入其他的中药成分。对于气虚比较明显的患者可以加入少量的人参;对于肢体浮肿比较厉害的患者可以加入泽兰和茯苓;对于高血压患者加入葛根、桑寄生和川牛膝;对于因为气虚不摄所造成的失禁者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像金樱子、益智仁和桑螵蛸能够温肾的中药成分。在采取中药服用的基础上,对于缺血性中风患者还可以采用针灸疗法配合治疗。针灸治疗主要是以穴位为基础进行治疗的,取患者穴位中的居留、中渚、悬钟、曲池、合谷、风市环跳、足三里和手三里。如果患者的症状为上肢偏瘫,在针灸治疗中穴位可以选择合谷、曲池,针灸治疗中所使用的针形大概在1-3寸之间,进针后在行针的过程中按照平泄平补的方法进行治疗,针灸疗法的时间在半个小时左右,每天在服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一次针灸治疗。
西医治疗组:西医治疗主要是采用口服辛伐他汀、肠溶阿斯匹林、氯吡格雷这些药物,同时配合以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胞二磷胆碱、甘露醇等进行治疗[2]。西医治疗中有一点是和中医治疗相似的,就是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同样要根据患者的实际身体状况采用对症下药的方法,当然这也是所有病症治疗的一个基本原则。
1.3 统计学分析。对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13.0系统的软件进行分析,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对计数资料通过采用X2来进行检验,用t来对计量的资料检验,发现其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3]。
2 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中医治疗组的112例患者中,其在治疗后的全部患者都得到了显著的效果,其总有效率达到了100%,而在西医治疗组,其112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的治疗是没有效果的,总有效率在82.14%,中医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远远高于西医治疗组的患者。
3 讨论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缺血性中风是在脑栓塞或脑血栓形成等缺血性脑病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并由脑动脉堵塞所引起的一种偏瘫和意识障碍症状[4]。在临床中缺血性中风主要形成在50岁以后,其中男性占有的比例是比较大的,常在休息、睡眠或静止状态下所发生的一种症状,但是这种症状是有先兆性的,在人们出现头晕、肢体无力或麻木以及血压过低的情况下很容易引发缺血性中风的症状。
在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西医治疗的方法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导致患者脑部自由基的增加,在药物使用不当的情况下会导致血性梗塞的出现[5]。一般情况下,中风都是脑部血液不顺所引起的,在中医学中此种现象属于脑部淤血,而中医治疗法所实施的治疗原则是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的优势就是除了改善患者脑部的血液循环外,还能根据患者的体质类型,或者比较偏重于哪一部分,本着对症下药的方法来实施治疗的方针。气虚血瘀型是中风病人最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治疗的原则是益气活血通络为主,而补阳还五汤是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病人的最常用方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中医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还有一个优势就是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可以达到一种疏通经络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在调理患者气血的同时对患者其他部位的神经组织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这样就可以使中风患者的大脑中枢组织得到激发,进而帮助中风患者在肢体上的康复。综上所述,对于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采用中医治疗的方法其效果是比较明显的,患者的有效率也比较高,这在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雷鹏,吉海旺,罗强,衣蕾,李静,曹小菊.蛭蛇通栓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气虚血瘀证)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05):89-90
[2] 郭改会,董鸿瑞.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近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08):114-115
[3] 崔俊波,陈宝贵.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11,(06):67-68
[4] 姚宏军,李丽.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04):56
[5] 于永春.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210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01):85-86
方法:对医院收治的224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成中医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每组各有112例患者。其中中医治疗组采用在口服中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的方法,西医治疗组采用常规性的西医治疗法。
结果:中医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远远高于西医治疗组的患者。
结论:对于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采用中医治疗的方法其治疗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患者的有效康复率也非常高,在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缺血性 中风 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52-01
缺血性中风是中老年人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从中医理学中可以得知,这种病症是脑部所造成的。这种病症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口角歪斜、口齿不清、半身不遂等,老年人一旦患上这种病症就会出现易复发的特点,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残疾和死亡情况的发生,对于缺血性中风患者来说及时的治疗和正确的治疗方法,对缺血性中风病症的治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与方法。在医院与2007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224例属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中,男124例,女100例,年龄在50-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岁。所有的患者在经过CT检查以及中医脉相检查后确定为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的症状,其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口角歪斜、口齿不清、半身不遂,肢体软弱无力,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等。
1.2 方法。中医治疗组:中医治疗对其采取的治疗原则为益气活血通络[1]。首先中医治疗组的所有患者都采用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这种汤药主要是由中药配合而成的,其中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各12g,地龙和川芎各10g,黄芪30g。这些药物在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水煎服用,每天服用一剂,但是在这个服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的体质适当的将服用法量进行增加和减少,也可以在原有中药的基础上加入其他的中药成分。对于气虚比较明显的患者可以加入少量的人参;对于肢体浮肿比较厉害的患者可以加入泽兰和茯苓;对于高血压患者加入葛根、桑寄生和川牛膝;对于因为气虚不摄所造成的失禁者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像金樱子、益智仁和桑螵蛸能够温肾的中药成分。在采取中药服用的基础上,对于缺血性中风患者还可以采用针灸疗法配合治疗。针灸治疗主要是以穴位为基础进行治疗的,取患者穴位中的居留、中渚、悬钟、曲池、合谷、风市环跳、足三里和手三里。如果患者的症状为上肢偏瘫,在针灸治疗中穴位可以选择合谷、曲池,针灸治疗中所使用的针形大概在1-3寸之间,进针后在行针的过程中按照平泄平补的方法进行治疗,针灸疗法的时间在半个小时左右,每天在服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一次针灸治疗。
西医治疗组:西医治疗主要是采用口服辛伐他汀、肠溶阿斯匹林、氯吡格雷这些药物,同时配合以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胞二磷胆碱、甘露醇等进行治疗[2]。西医治疗中有一点是和中医治疗相似的,就是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同样要根据患者的实际身体状况采用对症下药的方法,当然这也是所有病症治疗的一个基本原则。
1.3 统计学分析。对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13.0系统的软件进行分析,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对计数资料通过采用X2来进行检验,用t来对计量的资料检验,发现其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3]。
2 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中医治疗组的112例患者中,其在治疗后的全部患者都得到了显著的效果,其总有效率达到了100%,而在西医治疗组,其112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的治疗是没有效果的,总有效率在82.14%,中医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远远高于西医治疗组的患者。
3 讨论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缺血性中风是在脑栓塞或脑血栓形成等缺血性脑病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并由脑动脉堵塞所引起的一种偏瘫和意识障碍症状[4]。在临床中缺血性中风主要形成在50岁以后,其中男性占有的比例是比较大的,常在休息、睡眠或静止状态下所发生的一种症状,但是这种症状是有先兆性的,在人们出现头晕、肢体无力或麻木以及血压过低的情况下很容易引发缺血性中风的症状。
在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西医治疗的方法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导致患者脑部自由基的增加,在药物使用不当的情况下会导致血性梗塞的出现[5]。一般情况下,中风都是脑部血液不顺所引起的,在中医学中此种现象属于脑部淤血,而中医治疗法所实施的治疗原则是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的优势就是除了改善患者脑部的血液循环外,还能根据患者的体质类型,或者比较偏重于哪一部分,本着对症下药的方法来实施治疗的方针。气虚血瘀型是中风病人最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治疗的原则是益气活血通络为主,而补阳还五汤是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病人的最常用方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中医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还有一个优势就是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可以达到一种疏通经络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在调理患者气血的同时对患者其他部位的神经组织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这样就可以使中风患者的大脑中枢组织得到激发,进而帮助中风患者在肢体上的康复。综上所述,对于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采用中医治疗的方法其效果是比较明显的,患者的有效率也比较高,这在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雷鹏,吉海旺,罗强,衣蕾,李静,曹小菊.蛭蛇通栓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气虚血瘀证)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05):89-90
[2] 郭改会,董鸿瑞.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近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08):114-115
[3] 崔俊波,陈宝贵.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11,(06):67-68
[4] 姚宏军,李丽.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04):56
[5] 于永春.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210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0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