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huang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研究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文章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在求实客观、追求真知、理
  性怀疑、善于思考、求变求新、肯定科学价值等方面的现状及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现实对策,这对高
  校加强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
  [作者简介]王辉(1979-),女,河北廊坊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组织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建华
  (1978-),男,河北保定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后勤管理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杨伯成(1969-),男,河北
  徐水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后勤管理处处长,高级政工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北廊坊065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177-02
  国家的竞争,关键在于科学的竞争;科学的竞争,关键在于
  人才的竞争。进入
  21世纪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改
  革和加强,人才兴国的理念不断深入。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
  的重要阵地,在对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方面更要予以重视。要
  力争把学生培养成既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具有科学的
  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
  高校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
  一、科学精神的实质和内涵
  根据法国哲学科学家巴什拉在《科学精神的形成》中对科学
  精神的定义: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
  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
  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主体趋势是好的,大部分
  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事件时能够保持一种理性、客观
  的科学思维;在面对一些新科学、新技术时也具有辩证对待、主
  动适应、创新求变等科学意识。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也存在一
  部分大学生虽然具备了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但缺乏必要的科
  学思维、科学精神和科学信仰,对于一些伪科学毫不怀疑、趋之
  若鹜甚至深陷其中。例如,前几年的“法轮功”歪理邪说,不仅使
  大批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上当受骗,而且使一些大学教授、高校学
  子这样的高学历、高学识的人不能自拔。又如近些年的一些非
  法传销组织,大学生深陷其中的也是常有发生。这些鲜活的事
  例充分说明,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并不能使自身的
  科学精神主动产生,还必须经过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教育与
  培养。
  三、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现状及分析
  为了对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有一个全面、直观、说服力较
  强的综合判定,笔者对河北省高校的
  4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
  无记名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
  402份,采信率为
  95.7%。其中
  专科生
  232名,占总数的
  57.7%,本科生
  170人,占总数的
  42.3%。问卷内容涵盖一般科学知识、思维方法、学习方式、科
  学认识、教育改革、价值趋向、科学素养等近十类,具体涉及与大
  学生科学精神培育、塑造、形成密切相关的问题。
  1.关于求实客观、追求真知的精神。在调查问卷中,认为
  “纳米是距离单位”的只占学生数量的
  58.5%,对“父亲的基因决
  定孩子的性别”,“纳米”术语是
  回答正确率只有
  56.5%。“基因”
  近年来人们司空见惯的话题,可是作为接受新知识速度快、领会
  理解能力强、知识面相对较宽的在校大学生来说,这不足
  60%的
  正确率实在让人难以相信,但它的确是真实的反映。说明我们
  的大学生对新知识的把握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好,作为引领
  时代的先锋,在知识面上实在还有好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回
  答“你在完成实验报告时,如果实际结论与书本知识不符”时,有
  59%的学生选择“重做实验”,其中本科生认同率为
  67.1%,比专
  科生的
  53%高出
  14%;有
  28.9%的專科生很执著地坚持自己的
  结论,比本科生高出
  14.8%,这意味着本科生比专科生有更强一
  些的严谨理性的实证求真精神,和更少一些的简单盲目的做事
  理念;在提及“由于坚持实事求是,而使你的个人利益受损”,这
  时学生的选择为,55.7%的人“继续坚持己见”,其中本科生的认
  同率为
  61.8%,比专科生高出
  10.5%,另外选择“放弃原有立场”
  的学生占到
  10.5%,选择“重新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选择”的
  学生占到
  30%,还有少数学生会屈从于权威。
  2.关于崇尚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回答“你对没有接触
  过的新事物”这一问题时,选择“充满好奇”的为
  71.4%,其中专
  科生为
  66.4%,比本科生的
  78.2%低了
  12%,选择“完全接受”、
  “逃避或排斥”的分别为
  6.2%、2%,这种极端方式的选择占学生
  总数的
  8.2%,选择“充满疑惑”的比例不足
  20%。在问到“你对
  周围事物的变化”时,有   2/3的学生认为自己通常情况下“能及
  时发现”或“大多能发现”,另有
  1/3的学生“注意不到”或“只能
  偶尔注意到”。这两个问题前后对应,真实地显示出大学生对外
  界的敏感性与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渴望程度;在“对自己创新
  能力做何评价”一题中,选择“认为自己创新能力较强”的同学
  只有
  30%多,而近
  70%的学生选择了“认为自己创新能力一般或
  没有”。
  3.关于肯定科技价值、确立科学信仰。当代大学生的成长
  经历恰逢中国综合国力迅猛提升、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大好时
  期。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直观而切实的感受。这种环境
  下长大的青年大学生,对科技的价值有着充分肯定性的认识和
  评价是必然的。但是有一种现象却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即前
  文中所提及的一些与科学和科学精神所相悖的伪科学对大学生
  的影响。如前文中所提及的“法轮功”、非法传销组织等。这些
  都对大学生在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
  响。在“你认为科技给你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什么”一题中,有
  90.6%的学生认为利大于弊。另有
  6%的人选择利等于弊。在
  “对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认识上,有
  82.8%的学生对此充满信
  心,只有
  1%的人认为“不再发展”,甚至“会倒退”。这种对科技
  价值的充分肯定态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身份本身就意味着
  对科学技术的崇敬与渴望拥有之情,另一方面就是科技给人类
  的文明与进步已经带来并将继续展示出的美好图景,这是不容
  否认的事实。问卷中关于“对特异功能的看法”上,有
  10.7%的
  学生“非常相信”,有
  16.7%的学生认为“说不太准确,大多数人
  相信我就信”,有
  71.9%的学生非常坚定地选择“不相信”。这与
  “你相信水能变成油吗?”一题中,有近
  1/4的学生选择“相信”,
  11.2%的人认为“说不准确”,63.7%的人“不相信”,两题选择结
  果呈正相关,可见数据是有说服力的;在“你对法轮功的看法
  上”,有
  85.8%的学生感到“深恶痛绝”,有
  11.9%的人认为“可以
  理解”,另有
  1%的学生“非常崇敬”或“希望练习”。在大学生这
  一高知群体中,其价值趋向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选择,虽然绝
  对数量不多,但却格外值得重视。应着重加强伪科学的警示教
  育,以增强大学生对各种封建迷信、伪科学、歪理邪说的鉴别、抵
  御能力;在“你认为自己有明确的信仰吗?”一题中,有近
  27.9%
  的学生明确地认为“有”,认为“没有”的达
  55.5%,还有
  15%的学
  生“从来没有想过信仰问题”。
  4.关于培养学习能力、激发科学兴趣。“你在平时的学习
  过程中制订并执行学习计划”一题中,有
  70%的学生“不制订或
  制订也不执行”以及“虽然制订但很少执行”;在问到“你在每学
  期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时,有
  3/4的學生回答
  “有”,其余
  1/4的人自认为“没有”或“没想过”。由于目标不清,
  动力自然不足,一部分学生是顺应潮流被“推”入大学的,因而缺
  少有效而针对性强的学业规划,加之对社会就业前景的忧虑,
  致使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习过程松散,学习效率低下,厌学风气
  严重,“混”文凭的不乏其人。在“你对考试抄袭情况做何评价
  时”,只有
  13.7%的学生认为是“可耻行径、我宁愿不及格也不会
  抄袭”,有
  20%的学生明确表示“只要机会允许,我也会抄袭”,有
  近
  60%的学生“真心希望考试能够做到公平、公正”。由此可见,
  现在很多毕业生的学历、学位虽然不是假的,但其学识水平存在
  一定的差距。当问到“你认为‘文凭热’的真正支点”时,只有
  5.2%的学生认为是“个人科学兴趣使然”,其余近
  95%的绝大多
  数学生是“个人生存需要”或“社会需要”所致。从中我们可以看
  到青年大学生对文凭与证书的执著中夹杂着急功近利的盲目,
  缺少的恰是对科学文化本身的推崇与“爱智慧”“混文
  的热忱。
  凭”成了一个心照不宣的说法,考试作弊蔓延成一种风气……
  这些情况的出现不仅是应试教育催生的怪胎,同时反映出道德
  素质与求真精神的缺失。因此,人们不难理解,在文凭与专业
  兴趣、专业水平之间,在证书与实际能力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
  差距。
  四、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的现实对策
  1.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和武装学生。我们
  必须旗帜鲜明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尤其是要加
  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为此,高校的“两课”
  教育必须加强,除了课程、学时、师资数量必须保证外,更重要的
  是要继续深化“两课”教学改革,使学生真正地接受科学的理论,
  真正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2.加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中
  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多采用创
  造性教学法,通过课堂教学、科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鼓励学
  生大胆质疑、勇于思考、乐于表现、敢于不同。
  3.增设培育科学精神的相关课程。人们只有了解了人类科
  技文化的发展历程,才能正确把握科技发展的规律,才能对今天
  人类的实践活动给予科学的定位,才能戳穿伪科学的各种“奇
  迹”和“神话”。
  4.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科学实
  践。诸如目前各高校广泛开展的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大赛和创
  业计划大赛等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学生可以在参加这些第二课
  堂过程中,通过广泛地参加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
  现实社会中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新需求;通过参加科学实
  践活动,帮助学生对现有的理论、概念、观点和方法做出新的判
  断,发现新的挑战,从而为自己寻找“创新点”创造条件;通过亲
  自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系统地应用所学过的知识,并
  进行综合与深化。
  5.校内外舆论的引导至关重要。社会舆论的导向对青年学
  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学校的教育引导在强大的社会导
  向面前显得十分薄弱和苍白无力。因此有必要呼吁全社会共同
  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导向,以适应科技不断进步、社会文明不断发
  展的形势,为青年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社会
  环境。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法)巴什拉.科学精神的形成[M].钱培鑫,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3]余德刚.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
  经大学出版社,2011.
  [4]刘素娟.大学生科学精神之现实解构[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3(2).
  [5]李峰.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常熟高专学报,2002(6).
  [6]陈佳洱.科学精神就是求真唯实的探索精神[N].北京科技报,2005-01-05.
其他文献
运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多拉菌素生产菌的发酵培养基。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发现正效应因子;接着采用Plackett-Burman(P-B)设计确定了黄豆饼粉、麦芽糊精和MgSO4是影响多拉菌素产量
[摘要]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却存在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学内容贫乏、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从提高职业指导教师能力与素质等多方面着手,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职业指导职业化专业化绩效管理机制  [作者简介]李文晋(1970-),女,四川简阳人,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教育;申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显著拉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定性研究方法,首先对房价的基本特性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阐述,力求找出商品房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摘要]文章通过对唐山市职业技能人才现状和需求的调查,认为高职院校应明确自身的改革方向,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通过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完善兼职教师聘任机制,实现教材的多样化、立体化、灵活化,加强项目教学,实行启发教学与互动教学等措施,为职业技能人才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服务。  [关键词]学历教育 职业培训 市场调查  [作者简介]王海青(1974-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工业职业技
目的研究中医情志护理与个性化护理在产后尿潴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4月—2020年4月接收的60例妇产科产后尿潴留患者,根据电脑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护理,将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