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几年前,在本溪市南芬区发现了一处汉代古道。最近,笔者去“考察”了一番。
在笔者的脑海中,突然出现一幕“大戏”:在南芬汉代古道上,正行进着一队队经商的古人。2000多年前古老的车辘轳正吱吱嘎嘎在细河边辗过,并在南芬大峡谷中引起阵阵回声。当古人的车辘轳声从历史深处传出来时,我已走在了南芬那条汉代古道上。
可以想象,那时的南芬“古丝绸之路”边,到处是参天大树,不时有狍子、狐狸、野猪和黑熊等动物低头在细河边饮水,各种鸟儿飞来飞去,杜鹃在林中唱着“阴天打酒喝之歌”。细河在峡谷中不慌不忙流向遥远的天际。两岸是遮天蔽日的树木,下马塘细河大转弯处林海茫茫,南芬九道沟上空乱云飞渡,南天门挺起伟岸的胸膛,萝卜渟边的山崖引导着南来北往的商人。在细河边,在那林海的缝隙中有一条长长的阡陌,经南来北往的商队成年累月的碾压,那小路一年比一年宽,岩石上的车辙印也在加重,并随着河的走向而蜿蜒在深深的峡谷中。
这些年,细河边的地貌发生了不少变化。记忆中的古路,应是在一处有小斜坡的厂厂青色岩石上,可一时却找不到了,让人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惆怅。那天,在河边徜徉了好一阵子,才在一处拦河坝下看到了那段古路的身影。这处古路,在南芬区郭家办事处柏峪村高速公路大桥附件的西河岸边,位于沈丹铁路南芬至下马塘区间的二长岭隧道出口初的青石上。在河边的青石岩上,原留有150余米长的汉代古道印迹,因拦河建水源地,使古道印迹有些已沉入水中,现仅存不足百米长。这条古道溯河而上,在河边的岩石上留下深深的车辙。这条古道的发现,把南芬区的文明史向前延伸了2000多年。完整的古道、清晰的车辙印,对研究辽东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这是历史的足迹,也是一种文化在南芬的沉淀。
这条保存下来的古道由土路和岩石道组成,在细河岸边向前伸展。据考证,应该是辽东通往朝鲜半岛的必经之路,是一条南芬的“古丝绸之路”。当年在岩石上留下的深深车辙,现在仍清晰可见。丈量后,这青石上的车辙最深处约20厘米,浅处也有5厘米左右,车辙宽为12至20厘米,两辙之间相距约1米多。在那个交通工具十分落后的年代,能在岩石上碾压出如此深的车辙印,真说不清要经历多少年。现在有的古道已沉入水中,剩余部分则更为珍贵,最明显的一段尚约有10余米长。有人分析,早在汉代,辽东至朝鲜半岛就有一条重要的交通道路,南芬古道的发现就是有力的佐证。这条路应该是经过太子河流域和细河流域一直延伸至朝鲜半岛。到了辽、金、元、明、清时,这条路可能仍被使用。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无法相信这条古商道的存在。当笔者站在这条千年古路上时,倍感历史的久远,加上几年前建高速公路时,在南芬西山发现的数千年前的古墓群,以及在南芬选矿厂公路大岭下发现的古石棺,均足以证明,早在几千年前,南芬就有人居住了。南芬“古丝绸之路”的发现,让笔者与汉代文化有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汉朝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分为西汉、东汉和蜀汉,而通常将西汉和东汉合称为两汉。汉高祖刘邦至汉景帝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开始上升,成为东方第一大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当历史老人来到汉武帝时期,大汉帝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张骞出西域首开著名的“丝绸之路”,并开通了东西方的贸易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也正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才使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而汉朝人也乐于让别人这样称呼自己。南芬“丝绸之路”也应是那个时期形成的。
南芬“古丝绸之路”上的这条贸易通道,将辽东与朝鲜半岛连在了一起,辽东人民生产的商品通过古路运出去,半岛的产品再经过古路运进来,同时也有文化的交融。通过这条古路也将沿途人民的生产生活连在了一起。
春风习习,原野已是一片绿色。行走在南芬古路上,笔者依然沉浸在对历史的回味中,汉代车轮的滚动声,马的嘶鸣声,人的喧嚣声仍在耳边回荡。
在笔者的脑海中,突然出现一幕“大戏”:在南芬汉代古道上,正行进着一队队经商的古人。2000多年前古老的车辘轳正吱吱嘎嘎在细河边辗过,并在南芬大峡谷中引起阵阵回声。当古人的车辘轳声从历史深处传出来时,我已走在了南芬那条汉代古道上。
可以想象,那时的南芬“古丝绸之路”边,到处是参天大树,不时有狍子、狐狸、野猪和黑熊等动物低头在细河边饮水,各种鸟儿飞来飞去,杜鹃在林中唱着“阴天打酒喝之歌”。细河在峡谷中不慌不忙流向遥远的天际。两岸是遮天蔽日的树木,下马塘细河大转弯处林海茫茫,南芬九道沟上空乱云飞渡,南天门挺起伟岸的胸膛,萝卜渟边的山崖引导着南来北往的商人。在细河边,在那林海的缝隙中有一条长长的阡陌,经南来北往的商队成年累月的碾压,那小路一年比一年宽,岩石上的车辙印也在加重,并随着河的走向而蜿蜒在深深的峡谷中。
这些年,细河边的地貌发生了不少变化。记忆中的古路,应是在一处有小斜坡的厂厂青色岩石上,可一时却找不到了,让人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惆怅。那天,在河边徜徉了好一阵子,才在一处拦河坝下看到了那段古路的身影。这处古路,在南芬区郭家办事处柏峪村高速公路大桥附件的西河岸边,位于沈丹铁路南芬至下马塘区间的二长岭隧道出口初的青石上。在河边的青石岩上,原留有150余米长的汉代古道印迹,因拦河建水源地,使古道印迹有些已沉入水中,现仅存不足百米长。这条古道溯河而上,在河边的岩石上留下深深的车辙。这条古道的发现,把南芬区的文明史向前延伸了2000多年。完整的古道、清晰的车辙印,对研究辽东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这是历史的足迹,也是一种文化在南芬的沉淀。
这条保存下来的古道由土路和岩石道组成,在细河岸边向前伸展。据考证,应该是辽东通往朝鲜半岛的必经之路,是一条南芬的“古丝绸之路”。当年在岩石上留下的深深车辙,现在仍清晰可见。丈量后,这青石上的车辙最深处约20厘米,浅处也有5厘米左右,车辙宽为12至20厘米,两辙之间相距约1米多。在那个交通工具十分落后的年代,能在岩石上碾压出如此深的车辙印,真说不清要经历多少年。现在有的古道已沉入水中,剩余部分则更为珍贵,最明显的一段尚约有10余米长。有人分析,早在汉代,辽东至朝鲜半岛就有一条重要的交通道路,南芬古道的发现就是有力的佐证。这条路应该是经过太子河流域和细河流域一直延伸至朝鲜半岛。到了辽、金、元、明、清时,这条路可能仍被使用。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无法相信这条古商道的存在。当笔者站在这条千年古路上时,倍感历史的久远,加上几年前建高速公路时,在南芬西山发现的数千年前的古墓群,以及在南芬选矿厂公路大岭下发现的古石棺,均足以证明,早在几千年前,南芬就有人居住了。南芬“古丝绸之路”的发现,让笔者与汉代文化有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汉朝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分为西汉、东汉和蜀汉,而通常将西汉和东汉合称为两汉。汉高祖刘邦至汉景帝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开始上升,成为东方第一大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当历史老人来到汉武帝时期,大汉帝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张骞出西域首开著名的“丝绸之路”,并开通了东西方的贸易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也正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才使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而汉朝人也乐于让别人这样称呼自己。南芬“丝绸之路”也应是那个时期形成的。
南芬“古丝绸之路”上的这条贸易通道,将辽东与朝鲜半岛连在了一起,辽东人民生产的商品通过古路运出去,半岛的产品再经过古路运进来,同时也有文化的交融。通过这条古路也将沿途人民的生产生活连在了一起。
春风习习,原野已是一片绿色。行走在南芬古路上,笔者依然沉浸在对历史的回味中,汉代车轮的滚动声,马的嘶鸣声,人的喧嚣声仍在耳边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