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3年浙江高考文综试卷体现了新课程之下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设置的材料情境和问题都符合课改新精神,对日后复习考试具有指引作用,但是本题能力测试也体现出些许不足,值得探讨。
[关键词]浙江高考 文综卷 试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6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02-02
浙江省高考第38题,通過三则新材料,设置一些问题,较好地考查了学生能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原题重现
38.(26分)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表1)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過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10分)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7分)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9分)
2.命题立意及能力水平考查说明
今年浙江高考关注江南经济的历史变化,结合了地方发展主题。本题属于文字材料常规类型考题,提供的材料含有一定的古文,总体新颖。但不管材料多么新颖,总能在书上找到知识的依托,本题依托的是中国农业文明、商业文明的演化和相互影响的一些史实,以及中国江南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突出事件,通過创设新情境,新的设问角度,衍生出一道综合性试题,并最终上升到中国近代经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高度。
要想做好此题,学生除了具备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获取解读材料、调动运用知识以及描述、阐释事物能力外,更应具备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此题的命题本意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要求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对历史知识进行认知和探究,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解答好本题学生还应掌握基本的史学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并能学以致用评判历史问题。
从设问和答案设置来看,本题难度属中下等,第3问要求按规定思路考查概括能力,有一定的区分度。
3.考点分析及史观渗透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3)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構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浙江省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历史)的具体规定:(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商业的发展。(3)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以上两种规定基本一致,考试说明删除了“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商业只笼统规定“商业的发展”。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课内直观知识点: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古代商业与农业的关系、明清江南经济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等。一类是隐性知识点: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的运用和结合。
4.解题思路分析
本题是一道纯文字材料型综合题,由三则原始材料和多个设问两大部分组成,具有学术性、创造性、时间跨度大等特点。
解好此题的关键:(1)学生读懂设问。(2)时空背景定位准确。
具体思路是:对照设问仔细研读材料,提炼材料中的信息,结合必修二中国古代和近代经济发展相关史实,综合思考,最后规范表述成文。
5.讲解试题,指导作答:
对于本题的解法,大体上可按以下几步操作:
5.1看设问
一般来说,考题难度并非由材料决定,而是由所设问题决定。设问能告诉我们材料的主题是什么。设问的角度不同、限定词隐蔽,答案的要求就不同。不要一头扎在材料中,读完了还不知道问的是什么意思。
三小题的设问主要有“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通過看设问,弄清楚问题指向、审清答题要求,带着问题去读材料,从而选择依据课本知识或者引用材料原文回答,抑或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再结合自己的看法回答。
5.2读材料、取信息
读材料,就是带着问题看材料,查找有效信息。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凡是属材料部分的内容都应读到、读懂,包括材料的标点符号、注释、材料出处、按语等,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取信息,就是结合所设问题,对研读出的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归纳提取,属于读材料之后的再处理环节。高考历史题的史料是非常新颖的,但是新材料所设的新情景再新也仍不会超出中学历史所学知识的范围,新材料和高中所学知识必有联系。 必须指导考生用定位分析法来解题。定位分析法就是把问题放在特定的空间、时间背景下进行分析。确定材料的时空特性,否则无法答题。背景定位则需要多角度分析材料反映的社会背景,弄清楚当时的阶段特征。
指导学生从新材料中搜寻“问题”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等线索,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并归纳出材料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以及作者的立场如何。
提取有效信息时,一是注意分层提取有效信息,归纳三则材料各自的核心思想,并对其进行重组和提炼处理。二是从关键词中提取有效信息。
材料一,属于文言文材料,应结合古汉语知识及利用古代史相关内容,弄清材料意思,但不必像语文课那样斟字酌句,只要能提炼出有效信息即可。如材料一“计日受值”、南浔镇“烟火万家”、“明清史志材料”。
材料二,属于诗歌,较通俗易懂。明确要求结合时代大背景——“1840年后”。
材料三,现代文字材料,阅读障碍较少。但是要注意“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重要结论所蕴含的意思——客观影响分析。
提取信息是为运用信息服务的,在看了设问、新材料、提取了有效信息之后,接下来,就该运用所学知识组织答案了。这也是解题方法中的最重要一步。
5.3規范行文书写
(1)观点准确、全面
答题时应特别注意材料的主旨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变化,第一问“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需要结合文明史观,第二问“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和第三问“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注意结合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组织答案。另外,注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非只考查对江南经济的影响,需要处理好个别与整体的关系。
行文书写一定要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根据设问的限制条件作答。切忌脱离材料、不时空定位、不认真提取信息,就跟着感觉走,直接凭感觉答题。
(2)行文规范
行文规范,就是规范地描述、阐释事物,表明自己的观点。
一是设问中的学科术语解读准确。比如分清“基本特点、关系、主要变化”、“重大变动”、“概括”、“影响”这些限定词的含义。
二是答案行文要用历史专业术语作答。比如“小农户个体经营”,就不能随便写成“男耕女织”,“自然经济加速解体”也不能简单写成“自然经济解体”。“农产品商品化”、“资本主义萌芽”、“市镇经济”等等大量历史术语,都已约定俗成,行文时要注意用词精确。
三是要点化。避免杂乱无章,关键词突出,要依据设问、紧扣材料,简明扼要、高度概括地作答。文字语言运用要逻辑严谨且史论结合、详略有据。
四是条理化。条理化是行文最后要求。条理化包含层次化、序号化、段落化、导引词的合理运用等。
6.本题价值拓展与反思感悟
6.1本题不足之处及价值分析
本题在“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方面,材料和设问的设置较为欠缺。“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一能力则几乎未涉及。还有一个不足是,第一设问“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基本与材料无关,导致设问与材料脱节明显。第三设问限定“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时间跨度是“19世纪”,而参考答案却忽略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对中国的影响,显然不够全面。
但是本题以小见大,以江南经济发展变化,探讨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变化,进而涉及了国家的发展和命运。通過新颖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描述和阐释事物”方面效度较好,仍具较高价值。
6.2反思感悟
总之,本题体现出在新课程之下的历史教学的方向和材料式解析题在能力测试方面的重要作用,也给日后的教学工作带来一些思考: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关键是以课标为“本”,从“点”、“线”、“面”三方面突破,达到对基础知识的记准、记全、记牢的基本要求。利用时间、导语、单元小结等把内容线索化。
(2)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平时加强学生对史料处理能力的培养。重视材料解析题的训练方法指导,注意培养学生对材料(包括图片、文字、表格等)阅读、理解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指导定位分析法的运用和规范化行文书写。
(3)注意渗透新史观和结合热点问题,引导学生从关注身边的历史来了解国家的发展历史。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来分析历史问题。这几种史观是最近几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的新视角,结合复习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和事件的思维能力。
附本题参考答案:
38.(26分)
(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2分)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2分)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1分)纺织业显著发展,(2分)市镇经济繁荣,(1分),资本主义萌芽。(2分)
(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3分)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2分)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2分)
(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2分)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2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3分)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
[关键词]浙江高考 文综卷 试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6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02-02
浙江省高考第38题,通過三则新材料,设置一些问题,较好地考查了学生能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原题重现
38.(26分)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表1)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過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10分)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7分)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9分)
2.命题立意及能力水平考查说明
今年浙江高考关注江南经济的历史变化,结合了地方发展主题。本题属于文字材料常规类型考题,提供的材料含有一定的古文,总体新颖。但不管材料多么新颖,总能在书上找到知识的依托,本题依托的是中国农业文明、商业文明的演化和相互影响的一些史实,以及中国江南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突出事件,通過创设新情境,新的设问角度,衍生出一道综合性试题,并最终上升到中国近代经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高度。
要想做好此题,学生除了具备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获取解读材料、调动运用知识以及描述、阐释事物能力外,更应具备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此题的命题本意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要求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对历史知识进行认知和探究,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解答好本题学生还应掌握基本的史学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并能学以致用评判历史问题。
从设问和答案设置来看,本题难度属中下等,第3问要求按规定思路考查概括能力,有一定的区分度。
3.考点分析及史观渗透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3)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構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浙江省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历史)的具体规定:(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商业的发展。(3)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以上两种规定基本一致,考试说明删除了“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商业只笼统规定“商业的发展”。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课内直观知识点: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古代商业与农业的关系、明清江南经济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等。一类是隐性知识点: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的运用和结合。
4.解题思路分析
本题是一道纯文字材料型综合题,由三则原始材料和多个设问两大部分组成,具有学术性、创造性、时间跨度大等特点。
解好此题的关键:(1)学生读懂设问。(2)时空背景定位准确。
具体思路是:对照设问仔细研读材料,提炼材料中的信息,结合必修二中国古代和近代经济发展相关史实,综合思考,最后规范表述成文。
5.讲解试题,指导作答:
对于本题的解法,大体上可按以下几步操作:
5.1看设问
一般来说,考题难度并非由材料决定,而是由所设问题决定。设问能告诉我们材料的主题是什么。设问的角度不同、限定词隐蔽,答案的要求就不同。不要一头扎在材料中,读完了还不知道问的是什么意思。
三小题的设问主要有“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通過看设问,弄清楚问题指向、审清答题要求,带着问题去读材料,从而选择依据课本知识或者引用材料原文回答,抑或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再结合自己的看法回答。
5.2读材料、取信息
读材料,就是带着问题看材料,查找有效信息。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凡是属材料部分的内容都应读到、读懂,包括材料的标点符号、注释、材料出处、按语等,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取信息,就是结合所设问题,对研读出的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归纳提取,属于读材料之后的再处理环节。高考历史题的史料是非常新颖的,但是新材料所设的新情景再新也仍不会超出中学历史所学知识的范围,新材料和高中所学知识必有联系。 必须指导考生用定位分析法来解题。定位分析法就是把问题放在特定的空间、时间背景下进行分析。确定材料的时空特性,否则无法答题。背景定位则需要多角度分析材料反映的社会背景,弄清楚当时的阶段特征。
指导学生从新材料中搜寻“问题”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等线索,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并归纳出材料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以及作者的立场如何。
提取有效信息时,一是注意分层提取有效信息,归纳三则材料各自的核心思想,并对其进行重组和提炼处理。二是从关键词中提取有效信息。
材料一,属于文言文材料,应结合古汉语知识及利用古代史相关内容,弄清材料意思,但不必像语文课那样斟字酌句,只要能提炼出有效信息即可。如材料一“计日受值”、南浔镇“烟火万家”、“明清史志材料”。
材料二,属于诗歌,较通俗易懂。明确要求结合时代大背景——“1840年后”。
材料三,现代文字材料,阅读障碍较少。但是要注意“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重要结论所蕴含的意思——客观影响分析。
提取信息是为运用信息服务的,在看了设问、新材料、提取了有效信息之后,接下来,就该运用所学知识组织答案了。这也是解题方法中的最重要一步。
5.3規范行文书写
(1)观点准确、全面
答题时应特别注意材料的主旨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变化,第一问“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需要结合文明史观,第二问“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和第三问“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注意结合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组织答案。另外,注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非只考查对江南经济的影响,需要处理好个别与整体的关系。
行文书写一定要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根据设问的限制条件作答。切忌脱离材料、不时空定位、不认真提取信息,就跟着感觉走,直接凭感觉答题。
(2)行文规范
行文规范,就是规范地描述、阐释事物,表明自己的观点。
一是设问中的学科术语解读准确。比如分清“基本特点、关系、主要变化”、“重大变动”、“概括”、“影响”这些限定词的含义。
二是答案行文要用历史专业术语作答。比如“小农户个体经营”,就不能随便写成“男耕女织”,“自然经济加速解体”也不能简单写成“自然经济解体”。“农产品商品化”、“资本主义萌芽”、“市镇经济”等等大量历史术语,都已约定俗成,行文时要注意用词精确。
三是要点化。避免杂乱无章,关键词突出,要依据设问、紧扣材料,简明扼要、高度概括地作答。文字语言运用要逻辑严谨且史论结合、详略有据。
四是条理化。条理化是行文最后要求。条理化包含层次化、序号化、段落化、导引词的合理运用等。
6.本题价值拓展与反思感悟
6.1本题不足之处及价值分析
本题在“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方面,材料和设问的设置较为欠缺。“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一能力则几乎未涉及。还有一个不足是,第一设问“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基本与材料无关,导致设问与材料脱节明显。第三设问限定“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时间跨度是“19世纪”,而参考答案却忽略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对中国的影响,显然不够全面。
但是本题以小见大,以江南经济发展变化,探讨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变化,进而涉及了国家的发展和命运。通過新颖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描述和阐释事物”方面效度较好,仍具较高价值。
6.2反思感悟
总之,本题体现出在新课程之下的历史教学的方向和材料式解析题在能力测试方面的重要作用,也给日后的教学工作带来一些思考: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关键是以课标为“本”,从“点”、“线”、“面”三方面突破,达到对基础知识的记准、记全、记牢的基本要求。利用时间、导语、单元小结等把内容线索化。
(2)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平时加强学生对史料处理能力的培养。重视材料解析题的训练方法指导,注意培养学生对材料(包括图片、文字、表格等)阅读、理解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指导定位分析法的运用和规范化行文书写。
(3)注意渗透新史观和结合热点问题,引导学生从关注身边的历史来了解国家的发展历史。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来分析历史问题。这几种史观是最近几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的新视角,结合复习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和事件的思维能力。
附本题参考答案:
38.(26分)
(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2分)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2分)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1分)纺织业显著发展,(2分)市镇经济繁荣,(1分),资本主义萌芽。(2分)
(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3分)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2分)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2分)
(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2分)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2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3分)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