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特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体现的是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得以实现依靠接受主体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即人的主体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这一实践过程,也是实现和提升人的主体性的途径之一。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人的主体性 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特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的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和行为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主体性就是主体的基本特征,是人作为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所显示的自觉能动性。具体说来,它包括有自为性、选择性、内化整合性和实践性等内容。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依赖人的主体性的发挥,而人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同样能得到提升。
一、人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实现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活动才能完成,因此,接受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特殊性,即人的主体性必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主体的自为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发端
“自为性”是对象性活动中主体的自觉性。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对客体之规律性的自觉,二是对自身内在目的性的自觉。就是说,主体的任何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都是通过自身活动认识和改变世界,以期符合和满足自己的需要。其目的集中体现了主体把自己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要求。“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是服从主体目的和需要的定向活动。这种接受目的和需要无论其内隐于主体意识中,还是外显于主体的言行之中,始终统摄着整个接受过程,是接受赖以进行的逻辑前提。接受目的本质上可以说是主体价值的倾向和对活动价值预测,是主体接受活动的某种价值状态。如果接受主体缺乏接受需要和目的,接受活动会因缺乏方向和动力而无法进行下去;如果接受需要和目的不明确,接受活动则会产生自相矛盾、效果不佳等现象。可见,接受目的制约着整个接受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活动开展的先端。
2、主体的选择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标准
“选择性”是扬弃了的自为性。它标志人的意志自由或自由决断的性质和本质力量。自为性只要求主体需要与客体的某些属性相对接,只为对象性活动提供了可能的目的性和科学性。而选择性中主体却能发挥更大的自由,依据自身最迫切的目的来选择认识和利用客体规律,从而可以作出最优决断或决策,为心理活动上升到实际行动架起了桥梁。选择性是人之主体性的重要内容,选择性的状况常常标明意志自由状况及主体性的状况。一个极具明智选择能力的人常常自主意志越强,主体性的发挥越自由。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主体并非对满足自身需要的所有客体信息全盘接收,而要进行筛选和取舍,确定接受符合自身最迫切目的和既成观念的客体信息内容。这正体现了主体选择性作用的发挥和体现。当主体一旦明确所要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主体的接受活动才真正意义上地开始了。
3、主体的内化整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关键
“内化整合性”是人之主体性中重要的特性之一。它能使主体的自由走出感性的王国,进入理性的王国里;能使主体自身内在固有的尺度和客体内在固有的尺度统一于主体观念和实际行动中,实现“天人合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关键在于人脑对接收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整合内化,建构和重构主体自身原有的思想政治品德结构。当接收的信息与主体原有思想观念相容时,二者发生契合,主体把信息客体纳入原来的观念体系,引起原有思想政治品德结构发生量的变动。当二者产生分歧时,主体会发生两种情况,一是排斥新的客体信息,强化原有思想观念;另一种则是重组原有思想观念,使其顺应信息客体的性质和要求。很明显,这是人的主体性中内化整合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没有人的内化整合性,就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
4、主体的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完成的标志
实践性是人的主体性中最高的形式。主体性是以实践性为基础,实践性又是主体性的根本特性,事实主体性实现和发展的唯一途径。这是因为主体性并非先验的、主观自生的,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交互作用中,在对象性活动中形成的,实践是主体性的生成基础。同时,人的主体性也只能通过实践活动得以表现和获得提升,主体性的发展程度是与实践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主体通过选择接受信息并内化为自身思想品质还仅仅只是为接受的最终完成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基础。只有当接受主体的上述几个特征表现和“接受行为联系起来并成为接受行为的酝酿和准备时,才真正具有意义” 4;只有当内化接受主体意识转化为自觉的外在行为并投射到主体的实践活动中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才算真正地完成。
可见,人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何以可能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在接受主体刚确定接受向度和内容,还是在接受主体将其内化的心理品质外化为行动时,人的主体性随时都体现其固有的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人的主体性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体现的是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的交互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领域的实践活动。参与实践是实现人的主体性,发展人的主体性的根本途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反过来也对人的主体性发挥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它对提升人的主体性同样具有相应的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凸显人的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就是有助于将受教育者视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改变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强调片面灌输,而把受教育者弃于消极被动地位,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而忽视对其实效性的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其教育对象“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这就必须把处于客体地位的教育对象视为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体性。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自觉地选择接受一定社会或阶级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并主动地“内化”为自身心理品质和“外化”为自觉行为习惯,思想政治教育才算真正完成,才算取得了效果。而主体的选择、接收、内化和外化的过程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过程。越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就越能明确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越能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2、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为人的主体性的提升提供导向支持
提升发展人的主体性,就是要发扬人的主体精神,使主体的聪明才智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但人又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着,人既是自然和社会的主体,又受制于自然和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主体性要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的制约,只有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遵循客观规律,人的主体性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他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则是使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为主体自身的与马克思主义相符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处理好自为性与客体制约性,实践性与适应性的关系,从而使接受主体的主体性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为人的主体性的提升提供动力支持
人的主体性必须在他与外部世界及自身发生的主客体关系中才能体现的,可见,人的主体性是需要激励的。斯普朗格在谈到教育的功能时说:“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激励作用,是指能够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外在地激励受教育者思想动机发生变化,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使之自觉地将教育目的转化为个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即实现受教育者主动接受对其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结果就是形成人的内化的精神和外化的行为。人的主体性在“接受”的动力支持下也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作者单位:410081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人的主体性 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特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的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和行为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主体性就是主体的基本特征,是人作为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所显示的自觉能动性。具体说来,它包括有自为性、选择性、内化整合性和实践性等内容。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依赖人的主体性的发挥,而人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同样能得到提升。
一、人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实现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活动才能完成,因此,接受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特殊性,即人的主体性必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主体的自为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发端
“自为性”是对象性活动中主体的自觉性。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对客体之规律性的自觉,二是对自身内在目的性的自觉。就是说,主体的任何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都是通过自身活动认识和改变世界,以期符合和满足自己的需要。其目的集中体现了主体把自己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要求。“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是服从主体目的和需要的定向活动。这种接受目的和需要无论其内隐于主体意识中,还是外显于主体的言行之中,始终统摄着整个接受过程,是接受赖以进行的逻辑前提。接受目的本质上可以说是主体价值的倾向和对活动价值预测,是主体接受活动的某种价值状态。如果接受主体缺乏接受需要和目的,接受活动会因缺乏方向和动力而无法进行下去;如果接受需要和目的不明确,接受活动则会产生自相矛盾、效果不佳等现象。可见,接受目的制约着整个接受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活动开展的先端。
2、主体的选择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标准
“选择性”是扬弃了的自为性。它标志人的意志自由或自由决断的性质和本质力量。自为性只要求主体需要与客体的某些属性相对接,只为对象性活动提供了可能的目的性和科学性。而选择性中主体却能发挥更大的自由,依据自身最迫切的目的来选择认识和利用客体规律,从而可以作出最优决断或决策,为心理活动上升到实际行动架起了桥梁。选择性是人之主体性的重要内容,选择性的状况常常标明意志自由状况及主体性的状况。一个极具明智选择能力的人常常自主意志越强,主体性的发挥越自由。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主体并非对满足自身需要的所有客体信息全盘接收,而要进行筛选和取舍,确定接受符合自身最迫切目的和既成观念的客体信息内容。这正体现了主体选择性作用的发挥和体现。当主体一旦明确所要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主体的接受活动才真正意义上地开始了。
3、主体的内化整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关键
“内化整合性”是人之主体性中重要的特性之一。它能使主体的自由走出感性的王国,进入理性的王国里;能使主体自身内在固有的尺度和客体内在固有的尺度统一于主体观念和实际行动中,实现“天人合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关键在于人脑对接收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整合内化,建构和重构主体自身原有的思想政治品德结构。当接收的信息与主体原有思想观念相容时,二者发生契合,主体把信息客体纳入原来的观念体系,引起原有思想政治品德结构发生量的变动。当二者产生分歧时,主体会发生两种情况,一是排斥新的客体信息,强化原有思想观念;另一种则是重组原有思想观念,使其顺应信息客体的性质和要求。很明显,这是人的主体性中内化整合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没有人的内化整合性,就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
4、主体的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完成的标志
实践性是人的主体性中最高的形式。主体性是以实践性为基础,实践性又是主体性的根本特性,事实主体性实现和发展的唯一途径。这是因为主体性并非先验的、主观自生的,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交互作用中,在对象性活动中形成的,实践是主体性的生成基础。同时,人的主体性也只能通过实践活动得以表现和获得提升,主体性的发展程度是与实践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主体通过选择接受信息并内化为自身思想品质还仅仅只是为接受的最终完成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基础。只有当接受主体的上述几个特征表现和“接受行为联系起来并成为接受行为的酝酿和准备时,才真正具有意义” 4;只有当内化接受主体意识转化为自觉的外在行为并投射到主体的实践活动中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才算真正地完成。
可见,人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何以可能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在接受主体刚确定接受向度和内容,还是在接受主体将其内化的心理品质外化为行动时,人的主体性随时都体现其固有的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人的主体性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体现的是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的交互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领域的实践活动。参与实践是实现人的主体性,发展人的主体性的根本途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反过来也对人的主体性发挥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它对提升人的主体性同样具有相应的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凸显人的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就是有助于将受教育者视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改变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强调片面灌输,而把受教育者弃于消极被动地位,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而忽视对其实效性的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其教育对象“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这就必须把处于客体地位的教育对象视为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体性。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自觉地选择接受一定社会或阶级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并主动地“内化”为自身心理品质和“外化”为自觉行为习惯,思想政治教育才算真正完成,才算取得了效果。而主体的选择、接收、内化和外化的过程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过程。越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就越能明确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越能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2、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为人的主体性的提升提供导向支持
提升发展人的主体性,就是要发扬人的主体精神,使主体的聪明才智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但人又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着,人既是自然和社会的主体,又受制于自然和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主体性要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的制约,只有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遵循客观规律,人的主体性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他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则是使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为主体自身的与马克思主义相符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处理好自为性与客体制约性,实践性与适应性的关系,从而使接受主体的主体性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为人的主体性的提升提供动力支持
人的主体性必须在他与外部世界及自身发生的主客体关系中才能体现的,可见,人的主体性是需要激励的。斯普朗格在谈到教育的功能时说:“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激励作用,是指能够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外在地激励受教育者思想动机发生变化,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使之自觉地将教育目的转化为个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即实现受教育者主动接受对其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结果就是形成人的内化的精神和外化的行为。人的主体性在“接受”的动力支持下也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作者单位:410081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