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叙述友松祠石柱础的作用、结构和样式。
关键词:柱础;友松祠;建筑
1 友松祠概况
友松祠位于婺源沱川理坑村,该村建于北宋末年,自古人才辈出,这些人在家乡建造出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民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友松祠。它原为明崇祯戊辰进士、广州知府余自怡故居,原名“驾睦堂”,余自怡去世后便改为祠堂。建筑整体为砖木结构,全堂共五十根木方柱,均用防蛀的红豆杉为材,共八个雕刻过的石柱础,其余为素面石柱础。
2 友松祠石柱础的功能与结构
柱础作为我国传统木建筑中最基本的构件,将结构与艺术高度结合。石柱础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它原本是一个结构构件,后来又演化成一种艺术形式——一种依赖于结构功能的艺术形式。
石柱础作为古代建筑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有以下三个功能:
第一,石柱础可承受由柱子传来的屋顶重量,并将其传达到地基上。通常工匠们都会将石础的断面做大,每方大约比柱子多出10厘米,这便使从柱子传来的荷载通过它均匀地扩散给地基。并且放置在础石上的木柱不受底端固定,如有地震,地面震动会造成木柱偏离柱础中心,甚至落到地面上,但整个屋架丝毫不受其害,故其抗震性能极好。
第二,石柱础有效隔离地面潮湿的空气,防止木柱因受潮而腐坏。制作石柱础的石材,大部分为花岗石、大理石等天然石料,其内部结构致密,蒸气难以渗透,能有效阻止地下毛细水上渗,保护木柱根部不因雨水飞溅、侵蚀、受潮而发生腐朽现象,具有较强耐久性和防潮特性。友松祠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水量充沛湿气大,木结构建筑的缺陷便暴露出来,这时柱础隔潮防腐的作用也就更为明显。当地气候因素、柱础在建筑中的位置因素等,对柱础的设计都有一定的影响。友松祠的工匠们因地制宜:所有柱础的高度都在20厘米以上,特别是天井四周以及檐廊等较为潮湿地段,柱础修筑得更高。
第三,遵循柱间板壁安装要求的差异,石柱础形态也要做相应的改变。在传统建筑中,除凌空柱子之外,大多柱子之间需要安装板壁,柱础在安装木板壁的一侧,础面都加工成平直的长方形,这一作法使得看似相同的柱础有了众多的变化。由于石础所处位置的不同,其出现了看面和隐面。为了节省制作成本和工时,石础仅仅在看面上进行艺术加工,隐面则以实用为主,不精摹细琢。友松祠只有大厅正中間两根前堂柱础是四面雕花,后方两方柱础因为其后半部分被隔板遮挡,故仅看面部分(约三分之一的面积)是雕花的,隐面则以节约成本、实用为主,表面素平不作纹饰。这也体现了中国人在设计上的价值观——实用主义,这种实用和艺术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值得我们在当代设计中发扬光大。
石柱础整体形制变化多样,大致分单层和多层结构。单层柱础常常做成圆鼓形,直接落于地面,或起一层勃勃的唇边。多层的石柱础则分础顶、础腹、础腰和础脚:(1)础顶就是石础顶部与柱子连接的部分,面积不大,但由于其所处位置容易被人们看到,所以常作简单纹饰或干村素平,从而衬托础肚部位的雕饰。(2)础肚位于柱础的上半部,是整个石柱础最生动的地方,其形状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其中包括四方形、八方形、莲瓣形、大小弧瓣形等。此段也为主要的雕饰部位。(3)础腰即础肚下方往内凹进的部位,与上段凸出的础肚形成对比,础腰通常较少或不作装饰,仅变化外轮廓;(4)础脚则是柱础最下与地面接触、将荷载传向地面的部位,它比础肚窄、比础腰宽,外形通常与上段的础肚保持一致,但不是绝对的,如六方形的柱础,底座常常为圆形础脚。
3 友松祠石柱础的样式与雕刻
友松祠中的四面雕花柱础应属莲瓣式柱础。础顶剔地起突雕一圈莲花瓣;础肚为莲瓣形,剔地起突;础腰为了反衬础肚而处理成素平;础脚的造型类似于覆斗式,最下面一部分为四边形,与上面的等腰梯形结合而成,减地平钑、刻有如意云纹和灵芝纹。后方两根方柱在础肚上稍有不同,其造型为圆滑的四边形,上有三分之一圈如意云纹和灵芝纹,减地平钑,其余看面部分与前堂柱础一致;隐面为不规则半圆球体,造型新颖独特。这样的造型处理,既能让看面部分充分展现石雕艺术,又能在隐面部分做到节约工时和成本,与木隔板更紧密接合,更加稳固,圆角设计更不易磕碰,极具匠心。
雕花柱础前面两根靠近天井的石柱础,结构与雕花石柱础一致,础顶、础肚、础腰、础脚仅雕刻出简单的几何线条,勾勒出美丽的造型,具有丰富层次感。天井的另一边,相对应的也是一对简单几何线条勾勒的素础,但是础肚的四边形被处理成了倒圆角的八边形,础脚也做了相对应处理。民居内石柱础大体形制一致,统一的柱础形式更易创造宁静和谐的家庭气氛。除以上八个柱础外,其余均为正方体素础。
大厅正中央四个柱础均以莲花瓣的形式雕刻而成,莲瓣围绕方柱呈散开状,突出体现了佛教的艺术氛围。而雕刻其中的如意云和灵芝,其吉祥的寓意更是不言而喻。首先,灵芝表面有一圈圈云状环纹是吉祥的象征。其次,灵芝自古为以来就是珍稀药材的代表,有“益心气、安精魂、补肝益气、不老延年”等功效,被称为“长寿福禄、吉祥如意”之神草,所以,灵芝以其独特的外形和实际药用作用,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吉祥代言人。用特定的图案来装饰建筑,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各种柱础都是在满足其功能的基础上,围绕着宜居理念延续其附加值。柱础或许会因地方文化等因素呈现出很大不同,但基本都遵循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因此,看待柱础时,我们更应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征入手,分析其居住者以及整个建筑的影响,去粗取精,继承传统文化中的有益部分,提升我们现代生活的文化内涵、创造更好的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l]翟芸.论石柱础[J].装饰,2003(10).
[2]雷永明.古代祠堂装饰艺术研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06).
[3]韩旭梅.中国传统建筑柱础艺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7.
[4]王旭.试析古代建筑构件文化遗存——石柱础[J].青春岁月,2013(9).
作者简介:李博文(1992—),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美术学院,201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艺术理论。
关键词:柱础;友松祠;建筑
1 友松祠概况
友松祠位于婺源沱川理坑村,该村建于北宋末年,自古人才辈出,这些人在家乡建造出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民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友松祠。它原为明崇祯戊辰进士、广州知府余自怡故居,原名“驾睦堂”,余自怡去世后便改为祠堂。建筑整体为砖木结构,全堂共五十根木方柱,均用防蛀的红豆杉为材,共八个雕刻过的石柱础,其余为素面石柱础。
2 友松祠石柱础的功能与结构
柱础作为我国传统木建筑中最基本的构件,将结构与艺术高度结合。石柱础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它原本是一个结构构件,后来又演化成一种艺术形式——一种依赖于结构功能的艺术形式。
石柱础作为古代建筑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有以下三个功能:
第一,石柱础可承受由柱子传来的屋顶重量,并将其传达到地基上。通常工匠们都会将石础的断面做大,每方大约比柱子多出10厘米,这便使从柱子传来的荷载通过它均匀地扩散给地基。并且放置在础石上的木柱不受底端固定,如有地震,地面震动会造成木柱偏离柱础中心,甚至落到地面上,但整个屋架丝毫不受其害,故其抗震性能极好。
第二,石柱础有效隔离地面潮湿的空气,防止木柱因受潮而腐坏。制作石柱础的石材,大部分为花岗石、大理石等天然石料,其内部结构致密,蒸气难以渗透,能有效阻止地下毛细水上渗,保护木柱根部不因雨水飞溅、侵蚀、受潮而发生腐朽现象,具有较强耐久性和防潮特性。友松祠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水量充沛湿气大,木结构建筑的缺陷便暴露出来,这时柱础隔潮防腐的作用也就更为明显。当地气候因素、柱础在建筑中的位置因素等,对柱础的设计都有一定的影响。友松祠的工匠们因地制宜:所有柱础的高度都在20厘米以上,特别是天井四周以及檐廊等较为潮湿地段,柱础修筑得更高。
第三,遵循柱间板壁安装要求的差异,石柱础形态也要做相应的改变。在传统建筑中,除凌空柱子之外,大多柱子之间需要安装板壁,柱础在安装木板壁的一侧,础面都加工成平直的长方形,这一作法使得看似相同的柱础有了众多的变化。由于石础所处位置的不同,其出现了看面和隐面。为了节省制作成本和工时,石础仅仅在看面上进行艺术加工,隐面则以实用为主,不精摹细琢。友松祠只有大厅正中間两根前堂柱础是四面雕花,后方两方柱础因为其后半部分被隔板遮挡,故仅看面部分(约三分之一的面积)是雕花的,隐面则以节约成本、实用为主,表面素平不作纹饰。这也体现了中国人在设计上的价值观——实用主义,这种实用和艺术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值得我们在当代设计中发扬光大。
石柱础整体形制变化多样,大致分单层和多层结构。单层柱础常常做成圆鼓形,直接落于地面,或起一层勃勃的唇边。多层的石柱础则分础顶、础腹、础腰和础脚:(1)础顶就是石础顶部与柱子连接的部分,面积不大,但由于其所处位置容易被人们看到,所以常作简单纹饰或干村素平,从而衬托础肚部位的雕饰。(2)础肚位于柱础的上半部,是整个石柱础最生动的地方,其形状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其中包括四方形、八方形、莲瓣形、大小弧瓣形等。此段也为主要的雕饰部位。(3)础腰即础肚下方往内凹进的部位,与上段凸出的础肚形成对比,础腰通常较少或不作装饰,仅变化外轮廓;(4)础脚则是柱础最下与地面接触、将荷载传向地面的部位,它比础肚窄、比础腰宽,外形通常与上段的础肚保持一致,但不是绝对的,如六方形的柱础,底座常常为圆形础脚。
3 友松祠石柱础的样式与雕刻
友松祠中的四面雕花柱础应属莲瓣式柱础。础顶剔地起突雕一圈莲花瓣;础肚为莲瓣形,剔地起突;础腰为了反衬础肚而处理成素平;础脚的造型类似于覆斗式,最下面一部分为四边形,与上面的等腰梯形结合而成,减地平钑、刻有如意云纹和灵芝纹。后方两根方柱在础肚上稍有不同,其造型为圆滑的四边形,上有三分之一圈如意云纹和灵芝纹,减地平钑,其余看面部分与前堂柱础一致;隐面为不规则半圆球体,造型新颖独特。这样的造型处理,既能让看面部分充分展现石雕艺术,又能在隐面部分做到节约工时和成本,与木隔板更紧密接合,更加稳固,圆角设计更不易磕碰,极具匠心。
雕花柱础前面两根靠近天井的石柱础,结构与雕花石柱础一致,础顶、础肚、础腰、础脚仅雕刻出简单的几何线条,勾勒出美丽的造型,具有丰富层次感。天井的另一边,相对应的也是一对简单几何线条勾勒的素础,但是础肚的四边形被处理成了倒圆角的八边形,础脚也做了相对应处理。民居内石柱础大体形制一致,统一的柱础形式更易创造宁静和谐的家庭气氛。除以上八个柱础外,其余均为正方体素础。
大厅正中央四个柱础均以莲花瓣的形式雕刻而成,莲瓣围绕方柱呈散开状,突出体现了佛教的艺术氛围。而雕刻其中的如意云和灵芝,其吉祥的寓意更是不言而喻。首先,灵芝表面有一圈圈云状环纹是吉祥的象征。其次,灵芝自古为以来就是珍稀药材的代表,有“益心气、安精魂、补肝益气、不老延年”等功效,被称为“长寿福禄、吉祥如意”之神草,所以,灵芝以其独特的外形和实际药用作用,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吉祥代言人。用特定的图案来装饰建筑,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各种柱础都是在满足其功能的基础上,围绕着宜居理念延续其附加值。柱础或许会因地方文化等因素呈现出很大不同,但基本都遵循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因此,看待柱础时,我们更应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征入手,分析其居住者以及整个建筑的影响,去粗取精,继承传统文化中的有益部分,提升我们现代生活的文化内涵、创造更好的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l]翟芸.论石柱础[J].装饰,2003(10).
[2]雷永明.古代祠堂装饰艺术研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06).
[3]韩旭梅.中国传统建筑柱础艺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7.
[4]王旭.试析古代建筑构件文化遗存——石柱础[J].青春岁月,2013(9).
作者简介:李博文(1992—),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美术学院,201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艺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