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起点 梦想的舞台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uarius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原来在地方广电系统工作,先是在电台,后来在电视台,其间又求学于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专业,本以为会就此在新闻媒体工作一辈子。但到了不惑之年,我又一次进了校门,来到浙江传媒学院(以下简称“浙传”)当老师。
  2003年,浙传决定筹建实验电视台。当时我正被浙江省广电局宣管处借调帮忙,参与视听评议工作,接到通知,学校党委决定由我担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实验电视台台长,开始筹建实验电视台。2004年9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同志视察我校并参观实验电视台演播室。至今已有14年的光阴,这14年是浙传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14年,也是浙传实验电视台快速成长的14年;这14年对于我来说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永远也挥之不去。感谢浙传、感谢浙传实验电视台。
  应时而建
  高校兴办广播电视台最早源起于上世纪80年代,由于受到当时技术设备的限制,高校广播电视台在一个时期中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高校广播电视台的作用日益凸显,不仅满足了广大师生对信息的需求,更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全国各个高校不断加强校内广播电视台的建设。
  在创建实验电视台之初,浙传其把发展目标定位为思政教育的阵地、内外宣传的载体、专业实践的平台。2003年9月30日,经浙江省广播电视局批准,浙传实验电视台正式成为经过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审批成立的两个高校有线电视台之一(另外一个是浙江大学电视台)。
  思政教育的阵地
  浙传实验电视台创办之初挂靠在校党委宣传部,受党委宣传部领导,党委宣传部和实验电视台是两块牌子、两套班子、一支队伍,实验电视台包括电视台和“未来之星”电台。
  实验电视台创建之初,节目内容主要是反映学校改革发展、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的新动态,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首先是围绕党的教育方针、学校党委的重大决定部署、教学科研创新、学生校园活动等进行新闻报道;其次是挖掘学校丰富的文化底蕴、教师们严谨的治学教学方法、学生们的专业成果制作播出专题片;还积极展示学校教学科研的最新成果,传递正能量及对各项主题教育进行专题报道。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创办了学生思政教育课程的专栏、专题节目,发挥了舆论导向作用。
  内外宣传的载体
  与专业广播电视台不同,高校广播电视台的职责更多的是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浙传实验电视台立足本校,辐射外校,联系地区。从2004年开始,浙传实验电视台经过五年的努力,将有线电视信号覆盖到下沙十多所高校及单位,建立了以浙传实验电视台为中心的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广播电视网。浙传实验电视台在保证学校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线路畅通、信号接收稳定的前提下,为浙传学生公寓每个寝室安装有线电视,并根据规定接收并转播凤凰卫视、阳光卫视等近60套节目,扩大了师生视野,丰富了师生的专业学习内容。
  浙传实验电视台目前拥有一个自办频道,开设了《大学讲坛》《大学城新闻》《青春影像》《浙里漫谈》《Echannel》《下沙资讯》等自办栏目,开播以来实验电视台不断规范评片制度,加强品牌栏目建设,自办节目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包装、推广上都有了很大提高。
  2011年学校桐乡校区投入使用,浙传实验电视台通过网络传输,将信号覆盖到桐乡校区,并及时组建了桐乡校区栏目组,推出新闻类节目《校园资讯》,及时报道桐乡校区的各种重要会议和活动;综艺类节目《光影一刻》等以及讲座类节目《凤鸣大讲堂》。自办节目均由我校跨专业学生团队在电视台制片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参与学生将近800人,一年播出150期。
  电视节目贴近学生,服务高校,体现校园特色和区域特色,是我校“第二课堂”教学和专业综合实训的重要成果。浙传实验电视台每天播出电视节目13个小时,除了播放学生自办的节目以外,还引进了大量高质量的纪录片、电影和电视剧,以丰富节目的播出内容,并根据上级要求,适时调整播出内容。
  浙传实验电视台对播出的电影、电视剧、专题片等节目严把审查关,严格审查制度,做到每片必审,回放重审,发现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与联网高校保持密切联系,定期进行回访,时刻关注电视信号的传输情况,第一时间解决使用者的反馈问题。
  “未来之星”广播电台作为浙传实验电视台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拥有两套节目体系,一套为全天24小时线性直播节目体系,一套为30余档网络点播节目体系,两套节目体系统共同运营,综合发展。其中由“蜻蜓FM”“喜马拉雅FM”“酷FM”三个App构建的直播流平均每天收听总人次为7万人次,全国高校排名第1,全国电台排名第112,电台节目在各平台点播总量已超300万。桐乡校区传媒之声广播电台于2016年3月继续与“蜻蜓FM”和“喜马拉雅FM”进行合作。全台节目上线播出,收听量最高达到20万。
  浙传实验电视台成立以来,积极与社会媒体(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浙江卫视、杭州电视台等)合作, 2006年,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下沙记者站、杭州电视台下沙记者站同时挂牌成立。2010年,浙传实验电视台当选中国教育電视协会高校电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单位,每年与各个高校间进行业务交流、技术培训、问题研讨,极大地促进了高校电视事业的发展、专业水平的提升。2016年,浙传实验电视台被全国高校电视专业委员会评为“中国高校电视工作先进单位”。
  专业实践的平台
  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专业实践平台,我们一方面扩大与周边高校的合作,另一方面加强与地方媒体的合作。2005年,浙传实验电视台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创办了《热土下沙》栏目,每周在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开创浙江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创办电视节目的先例,主创人员均是在校学生。2010年浙传实验电视台再度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创办了《下沙资讯》栏目,每周二、四、六在杭州电视台3套播出,每期10分钟,学生记者团又成为该栏目的主力。   近年来,浙传实验电视台进一步向新媒体转型,塑造具有浙傳文化元素的网络文化品牌,积极营造“互联网+校园文化”氛围。在学校官方微信开设了视频专栏——《浙传视界》,这也是展示我校师生视频创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浙传视界》栏目现每周五更新一次,拍摄制作、推介包括优秀学生作品、电视台优秀节目、“浙传阅读”精编版、“浙传人”微视频、“十佳大学生”微视频、优秀校友微视频、“学新语、传浙情”微视频、“师说十九大”微课堂、“思维理疗馆”微视频、视友网获奖作品等系列微视频。同时,浙传实验电视台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网络直播,通过爱奇艺平台直播“华策电影学院揭牌仪式”“电影学院I·FILM学院奖颁奖典礼”等学校重大活动,通过浙江在线平台直播“浙传阅读——我在浙传读新语”“浙传阅读——读剧本、读人生”;通过新浪微博“一直播”平台联动下沙、桐乡两校区开展新生迎新直播。在一次次的直播实践探索中,逐步实现视频直播常态化。
  通过不断创新的手段、方式、方法,浙传实验电视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基础,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专业创新实践。浙传实验电视台在学校教务处、学生处的支持下,推行了全国影视类高校中影视创作创新实践学分制度,在校每个学生通过在实验电视台参与实践创作,可获得两个创新学分,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专业实践的积极性。
  浙传实验电视台在抓好日常专业实践的基础上,更注重专业实践实训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开设了《广播节目策划与制作》《电视栏目策划与创新》《演播室节目制作与创新实践》等公选课程,将实践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同时,通过总结提高,进一步推动栏目的实践发展。
  浙传实验电视台从建台之初就开始注重学生记者团的建设。积极组建了指导教师团队,针对记者团成员进行多方位的专业实践专题培训,提高专业学习能力;记者团每周召开采编例会、点评例会,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每年记者团通过面向全校公开选拔成员,提高沟通交流能力;通过举办“浙传第一声”朗诵大赛、“舞动青春”杭州大学生电视舞蹈大赛 、“浙传力量”浙江传媒学院优秀学生成果评选活动、浙江传媒学院广电学生记者节活动等活动提升记者团成员的专业实践参与度和合作能力。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学生记者不仅在实践中提升了专业技能,更在合作中全面提升了综合素质。在中国高校电视奖评比中,浙传实验电视台选送学生记者的作品连续五年获得各项大奖,作品获奖数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虽然时光易逝,但抹不去的是曾经和我一起夜以继日工作的同事们的身影,那些大家一起努力工作的片段,这些将成为我心中美好的回忆。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互联网资本在不断介入传媒产业的过程中产生正负效应。其正效应主要体现在:以巨额资本加速传媒转型,以先进技术促进传媒发展。负效应则表现为:资本逻辑侵蚀传媒的公共性,数据流动带来传媒的风险性。为此需要从伦理向度正视互联网资本兼具资本与技术的双重属性,激发互联网资本的正效应,抑制互联网资本的负效应,并通过传媒混合所有制的建立健全,规范互联网资本的运营行为。互联网资本将成为传媒产业变革的一个新变
期刊
【内容摘要】本研究比较了2017年重要舆情事件“李文星误入传销致死”的媒体报道与公众认知对第三层次议程设置——网络议程设置(Network Agenda Setting, NAS)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对于事件的关注呈现出不同特征;不管是以微博、微信平台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议程,抑或是以报刊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议程,都与公众议程存在显著的强相关性,其中传统媒体议程与公众议程的相关系数更
期刊
【内容摘要】青少年教育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随着媒介的发展和知识边界的扩张,教育界和传媒界都主张善用新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推陈出新,以促进教育的现代化改革和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进一步实现。当下,短视频正成为青少年教育的新工具。本文主要探讨了短视频与青少年教育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短视频;教育;青少年  智媒时代,万物互联。随着人(创作者)—机器—人(用户)互动的众创
期刊
【内容摘要】随着新媒介技术不断发展普及,粉丝文化再生产现象日渐普遍化和常态化。本文在技术赋能的前提下,对粉丝再生产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一方面,技术赋能为粉丝再生产行为提供了外在条件,形成了粉丝再生产的社群场景,降低了粉丝接受、创造和传递内容的门槛;另一方面,技术强化了粉丝再生产的内生动力,增强了粉丝情感投射的欲望、被感知度及互动的欲望,驱动粉丝成为“免费劳工”并持续其文化再生产行为。  【关键词】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2018年十大网络热词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了融媒体语言使用的基本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融媒体语言;网络热词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政策性指导文件的出台,直接推动了新一轮的媒体融合,催生了一批以新型互联网为纽带、跨媒体形态、跨语言符号的“融媒体平台”。当网络传
期刊
【内容摘要】《直通高招》是中国教育电视台连续三年不断打造的一档大型直播独家品牌节目,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2019年该节目在融媒体建设格局下进行了一次以“TV+”为引领的新型全媒体传播格局构建的有益尝试。本文旨在通过对该节目的分析,从主流专业媒体“守正”与“创新”两个维度,深入探讨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專业化电视媒体如何通过保持专业定力和运用全媒体思维进行传播力、影响力的提升,进行业态升级与逆势突围。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对早期《人民日报》(1946-1948)进行了解读,探索作为传播平台的《人民日报》,在解放战争时期,在区域治理中产生的巨大的信息集散和舆论引导作用。新闻传播的文教功能是早期《人民日报》的重要特征,其呈现方式是一个对解放区人民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媒体教育过程,这种媒体教育旨在培养基层百姓的自主性,赋予其建构自身文化身份的权力。作为“群众导师”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协同搭建了一个日常
期刊
【内容摘要】“天蚕土豆”的网络小说为何能持续吸引相关读者,其故事为读者人群提供了怎样的意义?本文对天蚕土豆的玄幻小说进行了内容分析,探究了网络小说的内容生产与读者人群现实生活之间的相关性。  【关键词】天蚕土豆;网络小说;读者;日常生活  天蚕土豆是粉丝号召力最强的网络文学男频作家之一,其粉丝活跃度很高,作者本人即使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发布一些作品更新之类的消息,阅读量也能瞬间达到“10万+”。他凭借
期刊
【内容摘要】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新媒体时代思政学习平台的传播能力和学习效率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试以体验理论分析“学习强国” App的传播创新模式及其产生的学习效果,并探讨其成功对其他思政学习平台的启示。  【关键词】思政学习;体验理论;审美;社会资本;流动性  新媒体时代,如何提高新媒体时代思政学习平台的传播创新能力,形成全社会的学习辐射效应,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成为值得研
期刊
上海教育电视台成立于1994年,秉持“立足教育,面向社会”的办台理念,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上海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平台,上海市民接受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上海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舆论高地,上海电视荧屏的独特窗口。  栉风沐雨,踏歌而行。作为一家具有24年历史的教育传媒,上海教育电视台每天播出20小时电视节目,以清新高雅的荧屏形象成为上海独特的文化教育风景。  2015年,《教视新闻》扩版增容,围绕“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