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布衣”与“文理交融”

来源 :科技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g3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1911-2009年)先生逝世。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远去了,大家都深深地怀念他。
  世纪之交,我曾经在一些会议上遇见季老。他总是一袭布衣蓝布的中山装,所有的扣子都扣得严严实实。无论在台上讲话,还是在下面寒暄,季老总是面色平和,语气平缓。这就是“大师中的平民,平民中的大师”的气度。
  2003年,国家图书奖的评委会全体会议。主席台上坐着新闻出版署的领导和评委会各个分组的负责人。季羡林先生坐在上边,就在我的正前方。署领导在讲话中,关照老专家要劳逸结合。他说,我们尊敬的专家们,许多年事已高,像季老,已过90岁。大家不辞劳苦出席评委会,我们非常感谢,但我们恳请各位,读书、讨论不要弄得太晚。我注意到,这时季老脸上泛出微笑,如孩童般。接着,他的右手悄悄伸出食指和中指。我们看懂了季老的“手语”:“老人已经92岁了。”
  后来,季老开始减少外出开会,我就再没有见到过他。他那个轻松幽默的手语,成了我心中难忘的记忆。那微笑那手势让我感到,他对生命抱着乐观的态度,他有颗幽默、智慧的心。
  季羡林1930—1934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他在哥廷根大学学习的课程——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对我们来说都如“天书”一般。梵文、巴利文是印度古代语文,吐火罗文是古代流行于我国新疆吐鲁番、焉耆和库车带的语文。说到这些冷僻的学科,我就想起一位学者的话“做学问,要像季先生那样耐得寂寞”。
  季老的随笔好看。但我最难忘的,是他写博士论文的那段故事。为了做论文,季羡林花费了许多时间,阅读了大量书籍,颇有心得。于是,在论文最前面,他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综述”。季羡林本以为这些文字会博得导师赞许,却不想被导师全部否定。在“综述”的第一个词前面,导师画了个符号:在“综述”的最后一个词后面,导师又画了个符号,然后要求季羡林把两个符号之间的内容全部删掉。导师这样做,是提示他“文章不写一字空”,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创意。季羡林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从德国学成归国,他到北京大学任教。
  季老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梵文学者,他的学术思想,对我们科技工作者也有启发么?有的。这里说说我最难忘的两件事。
  200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出了一本画册《名家绘清华》。画册的设计、印刷、装帧都很精到,我有幸获赠一册。序言是季老写的,文字平实,情真意切,给画册增色不少。在序言中,季老赞赏清华大学恢复人文社会科学院系,合并工艺美术学院,使“清华万象,更加更新”。季老认为,科技必须辅以人文社会科学,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人类社会才能前进,才能发展。
  2002年1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教授吴全德先生给我写来一封信,并寄来季老的一篇《读后感》。信中说:“去年11月见到北大校报上登载季羡林先生的《天人合一,文理互补》的文章后,就去季老家,谈文理互补、文理渗透和文理交融事,完全赞成季老的观点,并送给他《科学与艺术交融》(吴全德著)一书。(这是11月1 6日的事)这篇《读后感》是11月26日写的。90高龄的季先生写如此感人的长文,这种精神实在令人钦佩。”季老喜欢《科学与艺术交融》, “一连读了几遍”,而且“大喜过望”。季老遇到了知己。他说这本书就是“知己的一种表现形式”。《读后感》最后肯定地说:“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
  为悼念季羡林先生,北大在百周年纪念讲堂设立了灵堂。那么多人来到这里,向他的遗像献上鲜花;那么多人神情庄重,向他的精神和思想致敬。“布衣身影远去天国,大师思想永留人间。”
  
  责任编辑 刘俊
其他文献
专家简介  郭铁成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曾在中央机关、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工作过,长期从事政策研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现从事科技政策研究,研究方向是科技发展战略、科技体制与管理、政策科学理论与方法。    北京市科委做了一件好事。就是翻译了《2008年全球人才竞争——高技能人才流动》报告(以下简称OECD报告)。我粗粗翻了一下,内容很丰富、很新鲜,
期刊
策划人语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电影《天下无贼》里的这句经典台词,印证了世界各国对高科技人才的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的不断发展,各国对国际高科技人才的争夺几乎达到白热化程度。  北京市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制订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人才政策,一方面充分发挥首都人才聚集的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外埠及国际人才,努力实施人才战略。2009年4月8日。北京市委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实施北京海外人才聚
期刊
2007年北京专利技术、高校技术转移均居全国第二位    本刊讯 作为全国科研教育中心,有着众多国内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北京,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优势,但2007年北京专利技术、高校技术转移成交额均居全国第二位。这是记者从10月17日召开的“2007年北京地区专利技术及高校技术交易情况通报会”上获悉的。    会上,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介绍,20012006年
期刊
专家简介  吴德贵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长期从事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与实务,先后主持完成了30多项较大型科研课题,其中有10项分获全国人事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参与了《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学习纲要》编纂工作,为主要撰稿人之一。著有《创新与人事人才》、《人才资源开发知识读本》、《我国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等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人才,特别是
期刊
长久以来,人们期盼着能找到一种“石油植物”,像稻米的春种秋收一样,春播绿草,秋收石油,以解决全球能源危机。地里能“种”出石油?这个在以前被认为是痴人说梦的问题正在一步步从梦想变成现实。目前,记者采访了北京草业与环境研究发展中心的副研究员左海涛,他畅谈了能源植物美好的未来。    奇妙的能源植物    左海涛介绍,能源植物指能量富集型的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和水,将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储藏
期刊
专家介绍  余惕君 上海铭源集团董事、常务副总裁。兼任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健康教育协会企业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企业健康促进协会副会长、中央文明办、卫生部“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全国巡讲专家。已出版《中国企业发展大趋势》、《现代企业领导》、《企业经营概论》、《国际竞争策略》等学术专著20余部.近年,著有《天命悟语》、《人生感怀》、《觉海思录》、《俗世方圆》、《大智若“余”》、《字藏玄机》、
期刊
王万忠 让绿色产业代替资源产业  邓爱华    王万忠是房山区大石窝镇南河村蔬菜管理中心主任,也是南河村有机蔬菜产业发展的见证人。  5年前,南河村主要经济支柱是村里的14个砂石场。2003年政府限制资源产业,村里只得关掉砂石场另谋出路。为此,村委会提出发展蔬菜基地的大胆设想。开始村里只建了5个试验棚,种植法国西葫芦“冬玉”品种,结果当年就取得很好的效益。于是,2004年村里又建起70多栋大棚。 
期刊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暨南开医院在全国医务界闻名遐迩,作为全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旗帜单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西医结合事业取得蓬勃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研究在以吴咸中院士为代表的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重要突破,并获得多项科研成果,为国内乃至世界医学界所瞩目,创造了南开医院中西医结合事业的辉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医疗机构的快速发展及激烈竞争,以及医疗卫生市场格局
期刊
吕滨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放射科副主任。主要从事心血管病影像诊断、心血管造影和先天性心脏病等介入治疗的临床和科研工作,2005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作为一名放射科医生,吕滨一直都在关注和从事中国人群的冠状动脉硬化研究,心脏CT技术是他进行人群筛查研究的主要手段。  记者:传统冠心病的检查方法有哪些,心脏cT技术与之相比优势在哪里?  吕滨:传统冠心病的诊
期刊
从2006年开始,崇文区东花市街道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认真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要求,推进和谐社区宜居板块建设,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经过3年的努力,和谐社区示范工程成效显著。为了进一步推进东花市和谐社区建设,东花市街道将积极加强“1248”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科技应用示范提升街道社区公共服务新水平。    资源共享  完善街道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