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南通市港闸区流传着一部长篇叙事民歌《花子街》,这是在汉民族民歌中为数不多的长歌。流传下来最出名的长篇叙事民歌《孔雀东南飞》主要还是出自文人手笔,以五言诗句形式传播近2000余年。而通过“口传心授、口耳相传”的流传方式,且无文字记载的《花子街》就更难获得。1983年6月在苏州两省(江苏、浙江、)一市(上海)吴歌学术讨论会上,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国藩称《花子街》为难得的长歌,“南五(《五姑娘》)北花(《花子街》)”为“一南一北,交相辉映”。
南通是有名的山歌之乡,港闸区位于南通城的北隅一侧,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既能“沾染”崇川古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又具备“乡下锣鼓乡里打”的风土人情。港闸区西北段、自通扬运河至长江边,直至九圩港的今通州地段所形成的一座座圩塘,古称“复兴沙”,沙为涨沙田,均多为低洼地块,张、往、立、润锅底圩,为易遭水患的圩塘,还流传非常形象的俗语:“种沙田,磨豆腐;汤里来,水里去”。江边居住的多为捕鱼为生的渔民,乡下种田者多为破产农民,大片土地被一个个地主霸占着。由于南通州一直是苏北范围内仅次于扬州的繁华州邑,誉称“崇川福地”,自然而然“逗引”不少里下河一带逃荒来的叫花子的“投入”,这些破产农民一方面带来“文武”说唱,登门演唱,谋求生计,待到洪水退尽,重返故里,也有日讨千家,夜宿街头,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尽管异常艰苦,还照样“牡丹花儿开,荠菜花也开”,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就地固定居住下来。那些花子集中的地块,称为“花子村”、“花子庄”、“花子荡”、“讨饭圩”,倘若这样的定居点就在街头巷尾,有几家小店铺就“誉”为“花子街”了。并“推选”能干的花子为“花子头儿”,这些下九流的游民也习惯以讨饭为生,逢上阴雨不好出门,夜间又很无聊,无法去“享受”那些“灯红酒绿”,只有以小唱来凑个热闹自娱自乐。这样,男女相恋的情歌、粗犷韵浓的民歌、戏谑打诨的讽刺歌、人物齐全情节曲折的长篇叙事民歌也就应时而生。
长篇叙事民歌《花子街》,故事完整,情节曲折,主题鲜明,语言朴实,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群众语汇丰富,生活气息强烈,乡土风味浓厚,比喻铿锵有力。作品中出现的人物虽不多,但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全篇以现实主义为主体贯穿其中,结尾充满浪漫主义传奇色彩而告终,富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港闸区还是首次发现,在南通市也不多得。
因《花子街》不同于一般爱情为主线的长歌,具有较强现实主义的教育意义。提醒人们惟有靠双手劳动才能发财致富,不是靠重利剥削,唯利是图、命运发家。表现了破产农民和无业游民向往变革,憧憬幸福生活的理想与追求,这类故事往往以剥削阶级为鞭挞和嘲弄的对象,揭露了他们霸道、狠毒、贪婪和愚昧,结尾以地主沦为乞丐,地位剧烈变化而告终。借此发泄不满与仇恨,这种穷富戏剧性的结局,有其现实生活的基础,但亦有更多幻想和向往。
更重要的整部长歌将南通港闸地区的民俗风情,在长歌中多有体现,看(听)了长歌仿佛地方民间风情的重现:比如过年家堂菩萨左首供,祖宗轴子右首挑,丈把高的宝塔香,紫烟腾腾上九霄。也正如高教授所言的:“这部长歌难能可贵的并不只是在最后对地主做了简单的惩罚,而是用浪漫主义的八哥说话骂地主的艺术构思,安排钱富摔死在狼山背后的悬岩峭壁里,最重要的是还接触到苏北农民的暴动——‘吃麻雀儿饭’即饥民涌进地主大户家抢米,如同麻雀飞来吃食一样,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动。”
《花子街》长歌中人物不多,形态各异。外号钱财罐的钱富为一方首富,家财巨大,庄前庄后全是周整屋,一排排砖墙灰嵌缝,一踏踏阶沿青石磨,一幢幢花楼朱红柱,一间间凉亭围绿荷,一泓鱼池青鲢游,一块玉石雕香炉……良田无数伙计多,方圆十里他收租,陈租米积无其数,吃不完挨虫子蛀,陈得太久生铜锈,老鼠撑饱如灰兔,荷花钱埋得发了绿,玛瑙翡翠上囤贮。
看了一篇平庸文章,好像喝了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而读一部好作品就是一种享受。读《花子街》像喝上一杯香醇,回味无穷。诸如歌中七十余种花名就像让你进入百花丛中,虽不是名贵花草而仅是南通港闸区的“土特产”,如菱角花开结元宝,石榴花开挂灯笼,蔷薇花开扑鼻香,鸡冠花开靠粉墙等等。还有在老财主逼女儿嫁给叫花子后在途中一番对唱:花子说:“花子庄里花子住,找不到半块砖和瓦,我人穷一世不能连累你,劝你还是找暖家(发财人家)”。财主女儿说:“哥哥说的外教话,玲珑妹配的花子郎;八败命也怕拼命做,我徕两个合起做人家(兴家立业)”。“跟我没住房”,“不怕住在破庙堂”,“嫁我没饭吃”,“野菜麸皮掺开汤”,“配我没衣穿”,“蒲包裹裹照样挡风霜”,“床上无铺盖”,“稻草铺地就像困的金丝床”,“跟我要讨饭”,“哪怕一生一世挟根讨饭棒”,“成亲没有花轿坐”,“我是逐出门的女儿没嫁妆”……语言简练,生动精彩,缠绵悱恻。难怪《民间文学》主编吴超在南通考察民文工作时即兴赋诗:“南通又是一歌海,歌手肚里好歌才,唱得老人争先恐后来献宝,唱得《花子街》变富裕街。”
南通是有名的山歌之乡,港闸区位于南通城的北隅一侧,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既能“沾染”崇川古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又具备“乡下锣鼓乡里打”的风土人情。港闸区西北段、自通扬运河至长江边,直至九圩港的今通州地段所形成的一座座圩塘,古称“复兴沙”,沙为涨沙田,均多为低洼地块,张、往、立、润锅底圩,为易遭水患的圩塘,还流传非常形象的俗语:“种沙田,磨豆腐;汤里来,水里去”。江边居住的多为捕鱼为生的渔民,乡下种田者多为破产农民,大片土地被一个个地主霸占着。由于南通州一直是苏北范围内仅次于扬州的繁华州邑,誉称“崇川福地”,自然而然“逗引”不少里下河一带逃荒来的叫花子的“投入”,这些破产农民一方面带来“文武”说唱,登门演唱,谋求生计,待到洪水退尽,重返故里,也有日讨千家,夜宿街头,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尽管异常艰苦,还照样“牡丹花儿开,荠菜花也开”,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就地固定居住下来。那些花子集中的地块,称为“花子村”、“花子庄”、“花子荡”、“讨饭圩”,倘若这样的定居点就在街头巷尾,有几家小店铺就“誉”为“花子街”了。并“推选”能干的花子为“花子头儿”,这些下九流的游民也习惯以讨饭为生,逢上阴雨不好出门,夜间又很无聊,无法去“享受”那些“灯红酒绿”,只有以小唱来凑个热闹自娱自乐。这样,男女相恋的情歌、粗犷韵浓的民歌、戏谑打诨的讽刺歌、人物齐全情节曲折的长篇叙事民歌也就应时而生。
长篇叙事民歌《花子街》,故事完整,情节曲折,主题鲜明,语言朴实,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群众语汇丰富,生活气息强烈,乡土风味浓厚,比喻铿锵有力。作品中出现的人物虽不多,但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全篇以现实主义为主体贯穿其中,结尾充满浪漫主义传奇色彩而告终,富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港闸区还是首次发现,在南通市也不多得。
因《花子街》不同于一般爱情为主线的长歌,具有较强现实主义的教育意义。提醒人们惟有靠双手劳动才能发财致富,不是靠重利剥削,唯利是图、命运发家。表现了破产农民和无业游民向往变革,憧憬幸福生活的理想与追求,这类故事往往以剥削阶级为鞭挞和嘲弄的对象,揭露了他们霸道、狠毒、贪婪和愚昧,结尾以地主沦为乞丐,地位剧烈变化而告终。借此发泄不满与仇恨,这种穷富戏剧性的结局,有其现实生活的基础,但亦有更多幻想和向往。
更重要的整部长歌将南通港闸地区的民俗风情,在长歌中多有体现,看(听)了长歌仿佛地方民间风情的重现:比如过年家堂菩萨左首供,祖宗轴子右首挑,丈把高的宝塔香,紫烟腾腾上九霄。也正如高教授所言的:“这部长歌难能可贵的并不只是在最后对地主做了简单的惩罚,而是用浪漫主义的八哥说话骂地主的艺术构思,安排钱富摔死在狼山背后的悬岩峭壁里,最重要的是还接触到苏北农民的暴动——‘吃麻雀儿饭’即饥民涌进地主大户家抢米,如同麻雀飞来吃食一样,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动。”
《花子街》长歌中人物不多,形态各异。外号钱财罐的钱富为一方首富,家财巨大,庄前庄后全是周整屋,一排排砖墙灰嵌缝,一踏踏阶沿青石磨,一幢幢花楼朱红柱,一间间凉亭围绿荷,一泓鱼池青鲢游,一块玉石雕香炉……良田无数伙计多,方圆十里他收租,陈租米积无其数,吃不完挨虫子蛀,陈得太久生铜锈,老鼠撑饱如灰兔,荷花钱埋得发了绿,玛瑙翡翠上囤贮。
看了一篇平庸文章,好像喝了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而读一部好作品就是一种享受。读《花子街》像喝上一杯香醇,回味无穷。诸如歌中七十余种花名就像让你进入百花丛中,虽不是名贵花草而仅是南通港闸区的“土特产”,如菱角花开结元宝,石榴花开挂灯笼,蔷薇花开扑鼻香,鸡冠花开靠粉墙等等。还有在老财主逼女儿嫁给叫花子后在途中一番对唱:花子说:“花子庄里花子住,找不到半块砖和瓦,我人穷一世不能连累你,劝你还是找暖家(发财人家)”。财主女儿说:“哥哥说的外教话,玲珑妹配的花子郎;八败命也怕拼命做,我徕两个合起做人家(兴家立业)”。“跟我没住房”,“不怕住在破庙堂”,“嫁我没饭吃”,“野菜麸皮掺开汤”,“配我没衣穿”,“蒲包裹裹照样挡风霜”,“床上无铺盖”,“稻草铺地就像困的金丝床”,“跟我要讨饭”,“哪怕一生一世挟根讨饭棒”,“成亲没有花轿坐”,“我是逐出门的女儿没嫁妆”……语言简练,生动精彩,缠绵悱恻。难怪《民间文学》主编吴超在南通考察民文工作时即兴赋诗:“南通又是一歌海,歌手肚里好歌才,唱得老人争先恐后来献宝,唱得《花子街》变富裕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