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什么情况下,世界上最有钱的13個人,会雇凶去杀世界上最穷的3个人?
这是刘慈欣在短篇科幻小说《赡养人类》开头布下的疑阵。在不到3万字的篇幅里,他同时展现了两场对人类财富分配的极端思想实验——“绝对保护私有财产”和“绝对均贫富”。
科幻小说素来就有讨论政治经济学的“光荣传统”,早在1895年,威尔斯就在《时间机器》里想象过贫富差距导致人类分化:地面上的有闲阶级进化成精灵一样的埃洛伊人,貌如孩童,无忧无虑,但害怕夜晚;随重工业机器一起迁入地下的劳动阶级,进化成猩猩一样的莫洛克人,怕光,入夜后去地面上捕食埃洛伊人。前几年郝景芳获得雨果奖的中篇小说《北京折叠》也是同类题材。
但这类小说常常直奔贫富分化结果,对“世界究竟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则语焉不详,刘慈欣在《赡养人类》里给出了他的答案,而且看起来和现实世界相差并不远。
贫富分化的关键节点:富人往大脑植入超级计算机,完全拉开和穷人的智力差距
《赡养人类》描绘了比地球文明领先数百年的“哥哥文明”,他们奉“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为宪法基本准则,甚至还创造了一套智能系统来保卫私产。执法机器人无处不在,有些只有蚊子大小,但瞬间就能杀死上百人,以保证私产绝对安全。好一个偷抢绝迹、路不拾遗的完美社会。
贫富差距尚在,但穷人还有努力读书、接受高等教育这条翻身路。这和现阶段地球的情况差不多。
但技术突破某个临界点之后,教育这条连接各阶层的通路被彻底扯断,这也是这篇小说的“文眼”——富人往大脑里植入了只有他们负担得起的超级计算机,一下子拉开了与穷人的智力差距。这种“超等教育”费用昂贵,“与在北京或上海的黄金地段买2到3套150平方米的商品房相当”。
升级的大脑硬件能轻松承载更复杂的软件,高超的审美品位、上百种语言,甚至完美的性格,都成了富人可以用钱购买后装入脑子的商品。富人/超级知识阶层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比如按照他们的礼仪,在不同的场合,对地位各异的人,要使用对应的语种,这远远超出了穷人的脑力。
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隔膜越来越深,几乎发展成物种之别,就像猴子理解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巴赫一样,穷人也没有脑力理解富人的世界,反过来,富人看穷人,就像人看猴子,不再引其为同类。
这里必须要提一句,刘慈欣叙述“哥哥文明”资本主义发展史的时候,对最重要的财富转移制度——税收,只字不提。不知是无力填补还是有意留白,这个空洞显示出余华式的冷酷:人在分配财富的时候,会考虑猴子的意见吗?
“哥哥文明”的资本主义顶峰:连大气和海洋都成为“终产者”的私人财产
“哥哥文明”的富人掌握了穷人难以企及的货币和脑力资本,再加上执法机器人对私有财产的绝对保护,他们赚起钱来无往不利。财富加速流向少数有钱人,经过几代人之后,“终产者”终于出现,他从经营妇女卫生用品的小公司起家,一步一步积累、扩张,最后一个人掌握了“哥哥文明”99%的财富,所有的陆地、海洋、空气都属于他,当然,这一切都是他在执法机器人的监督下合法赚来的。
除“终产者”之外的20亿人都是贫民,住在全封闭的住宅里,靠反复循环的空气和水维持生命,吃由自己粪便处理合成的食物,出门要自带氧气瓶,因为空气是“终产者”的私人财产。
最后,“仁慈”的“终产者”给了20亿穷人一条出路,他准备了两万艘巨型宇宙飞船,让穷人另寻栖息地。
“哥哥文明”给地球人的“保留地方案”:将均贫富进行到底
按照科幻小说的惯例,“哥哥文明”的穷人找到了地球。
他们也足够“仁慈”,声称不会将地球人赶尽杀绝,而是给出了“保留地方案”——地球人全部移居澳大利亚,由他们负责赡养。澳大利亚曾反对这一方案,但“哥哥文明”飞船只是发出射线扫了扫大洋洲大陆,就消灭了那里所有的人。科技水平相差太远,地球人没有资格讨价还价。
大概是因为“哥哥文明”受够了贫富分化之苦,“保留地方案”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分配思路推向了极致,他们会以地球上最穷的那个人为标准,为每个地球人平等提供生存资料。
“从一个社会的穷人有多穷,可以窥见这个社会的良心”,类似的漂亮格言太多,如果它们被强制执行呢?这是刘慈欣的又一场思想实验。
前所未有的均贫富运动开始了,地球上最富的13个人成立了“社会财富液化委员会”,所谓“液化”,顾名思义就是一碗水端平。软件大亨和能源女富豪开着大货车到处寻觅穷人,直接把整箱的钞票塞给他们。
只要地球上还有一个人身处赤贫,其他人都会堕入赤贫。
现在你肯定猜到富豪们为什么要买凶杀人了,因为那3个人——一个在垃圾桶里觅食的城市流浪汉、一个住在纸箱窝棚里的画家、一个在垃圾山上用编织袋拾荒的女孩,他们拒绝了赠款。
虚构的小说或许更能把人们扎醒
读小说有什么用?这是阅读爱好者最常面对的“灵魂拷问”。
刘慈欣这篇小说本身就是极好的回应。我们实在太容易被新闻里的专业名词和统计数字弄得麻木,“贫富差距”“马太效应”“阶层固化”“基尼系数”……久而久之,大家对这类“现实”已经“被动脱敏”,像在月球上看地球一样淡漠,反而是小说里虚构的冲突和细节能把人们扎醒。
这大概是最残酷的贫富分化“案例”。小说虽然没办法取代经济学课本和财经新闻,却能让经济学概念深入人心。
顺带说一句,这篇小说是从杀手的视角切入的,就是被富人雇用的那个。
最后赠送两个知识点:
刘慈欣的《赡养人类》发表于2005年,即15年前;投资大师彼得·林奇在他那本著名的《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第二章,引用了冯内古特的科幻小说,来说明机构投资者相对于散户的劣势。
(麦未苏摘自《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第18期,辛 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