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套机铸银币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y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厂平”银币,正面中央铸篆书“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局监制”,两侧各铸一龙纹图案,上端铸一圆形“寿”字,此字与二龙相联,构成双龙戏珠图案;币背面分别铸满、汉纪值文字。按币值可分为一两、七钱、半两、三钱、一钱五等。按正面两侧龙身有无毛刺,又可分为“光龙”和“毛龙”两大版别。其中,“光龙”版五等币值俱全,“毛龙”版只见一两、半两、三钱三等。另外,一钱币,又按纪值数字书体不同,分为大写版“壹”和古体版“弌”两种。
  “吉林厂平”银币是中国第一套机铸银币,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我国以银为币,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至元、明、清进入鼎盛期。传统的中国白银货币,多以银锭、元宝、银锞碎银等形式出现,以浇铸工艺制成。它们没有法定统一的重量成色标准,行用时常须另行称量验色。这种古老的货币形式,到了清代中后期,面对中外通商和国内工商业的日渐发展繁荣,便显示出它的落后性,给社会经济生活造成很大不便。与此同时,也由于中外贸易的发展,西方的外国银元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外国银元采用机器铸造,图案、制作都很精美,不易伪造,加之有严格重量、成色标准,流通中仅需以枚计值,极便使用,故广受中国商民欢迎。由于商民乐用,使这些外国银元不断升值,纯银九成左右的银元,与中国足色纹银等量作值,有时甚至发展到以重七钱二分的一元银币换中国纹银一两。为利所趋,使一些外商整船运来外国银元,换整船中国白银而去。鉴于国体国利,自清道光年间林则徐始,屡有仿外国银元而自铸的奏请,但由于清皇朝的腐朽、保守,每以“太变成法”、“不合体制”而予以驳回。直至清光绪十年(1884年),吉林将军希元作了一次破天荒的尝试,他以吉林当地紧缺现钱为由,先斩后奏,在军政资费项中提银五千两,交吉林机器局铸造五等银币,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吉林厂平”银币。当然,这套银币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式银元,因为它还是以“两”为单位,但它毕竟破了祖宗成法,采用机器铸造银币,所以,在希元的奏报中才有“……奴才等变通钱法,试铸银钱……是否有当”之诚惶之语。根据史料显示,此套银币最终没有获准正式发行,其原因也不外乎“成法”、“体制”所不容。虽然此套银币的破坚之旅半途而终,但它作为中国机铸银币的开山之作,开启了中国造币工艺现代化的先河。并为五年后,以广东获准铸发银元为象征的中国货币全面走进新时代,起到先驱开拓作用。
  “吉林厂平”银币,全套各品均甚稀见,其中尤以“毛龙版”和“古体弌钱”更珍罕。存世稀少,加之极富历史意义,故历来为研究、收藏界所重视,成为大名誉品。其收藏情况,迄今所知,大多被国家收藏机构网罗而去,散传民间者,已寥若晨星,甚为难得。据闻,著名钱币学家马定祥先生藏有全套,此外,未知海内外个人藏家有全套收藏者。
其他文献
1954年,中国美术界发生了一件大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发起了关于中国画问题的大辩论。这场大辩论的背景是,自“五四”以来,对中国画存在着保守主义和虚无主义两种思想。保守主义一味临古,食古不化,严重脱离生活;虚无主义认为中国画只适合表现封建士大夫情调,方法也毫不科学,如果不用西画加以改造,则只有死路一条。  对这两种思想,张仃认为都无益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张仃一方面热情鼓励受到“保守主义”攻击的老画家
期刊
征集单位:中国民间国宝专家评审委员会中国收藏界杂志社  征歌目的:弘扬传统文化,追求文化创新。鼓励艺术创作,发现艺术人才,促进文艺繁荣。  征歌意义:凝聚国人热爱祖国向心力,提升国民对民族艺术的鉴赏品位,营造盛世集藏的良好社会氛围,推进和谐社会的深入发展。  作词要求:原创。主题鲜明,构思独特,内涵深刻,格调高雅,通俗易懂,便于流传。  作曲要求:原创。可以是美声、民族、通俗、戏曲、摇滚、原生态等
期刊
该洗口径达40.5厘米,足径26厘米,高8.5厘米,板沿,弧壁,广底,圈足裹釉,底部垫烧处一圈无釉,有刮削痕,呈火石红色,支垫痕纤细清晰。外底釉面靠近圈足处有钻具留下的六个浅点,边上还有一个十字形的磨痕,很可能是原先的器物主人铭刻了一些记号,后来器物易了主,新的使用者便有意消除原先的记号。    从装饰的三种纹样分析,其中四鱼纹明显源于南宋末兴起的双鱼洗。元代不仅承袭了双鱼洗的款式,而且还结合当时
期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中国民间国宝专家评审委员会和中国《收藏界》杂志社在这里隆重举行全球征集《国宝》歌曲新闻发布会。我很高兴能有这个宝贵的机会与各位领导、专家、名人和各界朋友欢聚一堂,共商征集《国宝》歌曲大计。我首先感谢组委会对我们赞助企业的信任,值此,衷心感谢大家对此次征集《国宝》歌曲活动的关心和支持!  盛世颂和谐,盛世出国宝。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好形势下,首届民间
期刊
前不久看央视《鉴宝》节目,听故宫博物院的古陶瓷专家杨静荣先生评鉴一件“宋代景德镇湖田窑的影青灯盏”(笔者认为该物应是“香炉”)时说:这件瓷器品相很好,“根据目前国内的行情,专家组给了一个八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如果是在国际市场上,就要五六万美金,所以,这件东西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在此之前,笔者查阅近年来国际上几大拍卖公司的高古瓷器拍卖价格,发现有一件唐代长沙窑的印模贴花斑彩执壶拍卖成交价为一万美
期刊
吴康先生是与王锡良、周国桢、张松茂等人于1959年被景德镇市政府授予景德镇首批“陶瓷美术家”称号的、当代出类拔萃的陶艺大师。笔者将珍藏的吴先生的三幅瓷板画与广大瓷板画爱好者共赏。    釉上彩《毛主席在武汉》瓷板画      板画纵了1厘米,横43厘米,厚0.8厘米。画面中天高云淡,万里晴空,浩瀚的长江波涛滚滚。岸边,高大苍劲的红棉与波涛相映。毛主席曾于1956年6月1日、3日、4日连续三次横渡长
期刊
近年出版的北京市钱币学会编《崇宁通宝分类图谱》是一部比较全面反映“崇宁通宝”各种版别钱币的专著,可还是没能囊括“崇宁通宝”的全部版式,时有新面貌悄然面世。  前不久,笔者淘得一枚出谱大字版“崇宁通宝”,钱径32.2毫米,穿径8.5毫米,厚3毫米,重14.4克。钱体厚重,青铜质,锈色古旧,开门的老生坑。之所以谓之大字版,是因此品钱文四字饱满,寄廓接缘。“宝、宁”二字冠点长且向左倾;长点“崇”;斜丁“
期刊
选题策划:宽 和 董 凡 执行:王泊乔 特约撰稿:牟建平  编者按  2006年5月1日,本刊隆重推出中国收藏界年度金榜(2004-2005)之“中国当代书画拍卖成交价金榜”和“中国当代书画拍卖成交量金榜”。这两大金榜的数据来源于嘉德、翰海、佳士得、苏富比、中贸圣佳、北京荣宝、上海敬华、朵云轩、华辰、崇源等国内外各大拍卖公司2004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之间当代中国画拍卖成交数据。这不
期刊
(二)生活用瓷。中都城及皇陵遗址的明初生活用瓷遗存也十分丰富。中都城钟楼遗址附近,是明初瓷器较为集中的地区,在这里发现了大批的明初卵白釉瓷器和青花瓷器残片。这些瓷片底足多呈斜削状浅圈足,中间有的出现乳突,露胎处多见火石红,少量器内印花。也有不少在盘碗内心以青花草书一“福”或“寿”字,外壁绘青花缠枝,具有鲜明的洪武瓷器特征(图13、14)。这些景德镇窑瓷器与一般的生活用瓷区别很大,虽然胎釉、工艺皆属
期刊
白地黑花瓷是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集中分布在河南、河北、山西三省,而以河南窑口最多,创烧最早,烧造时间最长,它们的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到了宋代已很盛行。尤其禹州扒村窑,新密窑沟窑,焦作当阳峪窑等窑口,不仅采用了其它窑的一些传统瓷艺,更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长。如白釉划花,剔花、珍珠地划花、刻花、白釉剔花填彩,白釉红绿彩和低温铅釉三彩器等,可谓产品丰富,种类齐全。扒村窑烧制的宽沿白釉绘黑花人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