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能否顺利就业,既关系民生利益也影响社会稳定,因而备受国家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一般分为心理问题类、身体缺陷类、经济困难类、学业后进类和行为违纪类等,导致其难于顺利就业的原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学校和学生自身的问题。根据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与特点,通过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与就业指导,强化其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组织专项培训与服务,拓展就业门路等,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指导;帮助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在各所高校的大学生群体里,大学生正表现出层次与类型多样化的特征,这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其中的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又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大学生特别是各类就业困难群体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直接关系民生利益和社会稳定,所以积极指导和有效帮助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也就自然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一大重点。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分类与特征
就业困难群体主要是指由于自身或者环境因素而导致相对就业更加困难的人员。高校就业困难群体通常指由于心理、身体、经济和学习等原因造成就业困难的学生群体。目前高校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主要分为这几类:心理问题类、身体缺陷类、经济困难类、学业后进类、行为违纪类和其他类等。
1.心理问题类: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表面上与其他同学似乎没有什么不一样,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得比较悲观,整天晕晕沉沉,甚至失眠多梦,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不能面对现实,总是担心别人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能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也正因为这样他们在就业方面往往难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的,从而造成用人单位不敢聘用这类学生,以致这些学生就业困难。
2.身体缺陷类:这类主要是指身体有某种或某些缺陷或者相貌不端正的大学生,比如跛脚、假肢、独手学生等。由于身体缺陷,使得他们常常感受到外界异样的冷漠目光,其内心既严重自卑感,又强烈自尊,并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帮助,更希望有机会表现自己的价值。在择业时,往往缺乏勇气和自信心不足,因此而大大地影响他们的成功应聘,以致不少就业机会往往与之擦肩而过。
3.经济困难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里不是少数群体,因为经济的原因这类学生没有更多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并相对缺少社会活动的锻炼,平时唯有把精力放在学业上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拼搏,其中部分大学生表现积极上进,但更多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不高,表现在内心比较自卑,悲观消极和对外界过于敏感等,这往往导致他们与一些单位无缘,从而失去就业机会。
4.学业后进类:这主是指在学习上成绩处于合格边缘或常常补考以及实践能力不强的学生群体。学业上的好与差,不但体现在学生的专业水平与实践能力上,更是一些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学习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并常常被引申到能否在单位胜任工作的能力指标。试想一个连自己的学业都做不好的人,又能做好其他工作吗?这既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成绩要求的原因,也是学习后进学生难于顺利就业的问题所在。
5.行为违纪类:这主要是指由于个人思想素质不高或者是一时冲动,甚至是因为无知等而违反或触犯校规校纪并受到处分的学生。因为曾经有意或无意的犯错并被记录在案,使得他们非常担心在择业时被用人单位看不起,因而常常表现出忧虑重重或信心不足,甚至没有勇气去面对用人单位,怕被人排挤而不敢面对现实,不敢向前跨,有些甚至不想就业。
6.其他类:比如,由于家庭的原因以致性格过于内向,表现出与人交往困难,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不能与用人单位很好沟通,因而早早被用人单位淘汰,这就成为他们不能顺利就业的最大天敌。又如,乙肝携带者的学生时刻担心别人知道而被歧视,更担心用人单位因为这一点而淘汰自己,这些问题在就业困难毕业生中比较常见,是他们就业跨不过的门坎。
二、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原因分析
1.国家政策措施执行力不够。虽然国家有政策措施促进和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但由于利益的原因等以致相关政策措施在社会各阶层执行不力,这使得很多残疾大学生等困难就业群体只能对着优惠政策望洋兴叹。虽然他们通过努力顺利完成了学业,但面对残酷的就业现实却倍感辛酸与无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社会资源不多,更希望得到帮助,以减少就业成本和顺利就业,但现实往往是谁的社会资源多,谁就更容易就业。因此,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常只能无奈面对相关政策并倍感社会不平等。
2.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歧视,在用工上表现出不公平。虽然有政策保护,但还是有不少用人单位拒绝招聘身体残疾或者有乙肝的大学生,他们认为员工身体的问题会影响公司的形象和发展,这也是造成高校困难群体的就业难的原因。又如:在招聘上存在性别的歧视,尤其是理工科的专业对女毕业生的歧视甚为严重。
3.学校教育管理的问题。由于就业困难群体学生在不断增长,学校往往不够重视或没用更多的精力去为这些同学提供针对性的教育管理与服务,没能对这些群体学生的就业做出个性化的精细辅导与特别帮助,依然通过机械式和大众化的模式开展教育教学与就业指导工作等,这使得就业困难群体学生往往缺乏过硬的就业能力去吸引更多就业单位的眼球。
4.困难群体自身的问题。由于困难群体学生往往会因为自身先天不足或者一时的落后或犯错等,而在思想上产生认识偏差,甚至背负过重的包袱,以致难于发奋图强或改过自新,进而自欺欺人或自曝自弃,从而使得其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更加落后于他人。
三、指导与帮助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对策
1.加强教师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深入持久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就业困难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抱负。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其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因此,强化大学生尤其上就业困难群体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当务之急。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抱负,不断提升和巩固其成人成才并顺利就业的精神支柱和发展动力,使就业困难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积极面对并主动克服各种困难,进而奋发成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一切事业从基层做起的就业观念,为建设国家积极贡献个人力量,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2.加强学生职业指导师队伍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确保就业困难学生尽早正确认识自己和科学谋划未来发展。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通过广泛深入地向大学生尤其是就业困难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引导其及时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职业倾向进行综合分析,在对自身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尽早确定个人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科学设计自己未来发展路径。换言之,通过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四定”即定向、定点、定位和定心,以增强日后就业与发展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实效性。
3.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大力提高就业困难群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根据各类就业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培养其个人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积极开展职业心理辅导,缓解就业困难群体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其端正就业心态,提高其抗挫折能力,增强其心理素质。比如:组织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开展助学、助管、助教等勤工助学活动,既减轻其经济压力,也使其在参加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增加学以致用的社会实践机会,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力,并提升其综合素质。
4.组织专场培训和招聘,提高面试能力,切实服务就业困难群体学生。在常规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基础上,通过组织面向就业困难毕业生的专场求职面试培训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求职技巧,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提高面试成功率,以实现顺利就业。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的就业实习和实践基地,有意识地安排特殊困难毕业生提前参加就业实习或实践,举办暑期就业实习招聘会,一方面为他们的专业技能培养提供帮助,积累就业经验,另一方面也为他们进入相应的实习单位就业奠定基础[3]。
5.建立和完善资助体系,帮助学生摆脱经济困扰。国家的资助体系是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项政策措施,对于经济困难学生来说是雪中送碳,随着国家资助政策的扩大与落实,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通过获得助学贷款和助学金等顺利完成学业并走上工作岗位,但还是有不少的大学生由于就业不如意,以致还贷成为其后顾之忧。因此,国家的资助体系应该更灵活些,比如扩大贷款用途(不只是学费,也可贷生活费)并提高贷款金额,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申请金额,以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业上的问题,从而享受到更多公平的教育与社会人力资源,比如建立更灵活的多种还贷制度,使困难就业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还款期限,允许其毕业后十年二十年内分期还款等,这样将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更好地放开手脚开拓事业。同时,国家也要设法建立更完善的金融诚信系统,加强征信管理力度。
6.建立特殊档案,加强就业跟踪。对就业困难群体学生这些所谓“特殊学生”相应建立“特殊档案”,深入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和家庭情况及日常表现,特别是要有针对性的了解其就业压力和期望值,以便及时掌握这些学生的就业想法与目标,并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对已经就业的困难群体学生进行深入跟踪,以进一步指导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选择,在其新的人生道路上再扶持一把,使他们的就业质量更上一层楼。
7.积极拓展学生就业门路,成就不同人生。就学校而言,应该设法开拓更多的就业门路,引导学生多向就业,使学生成就不同的人生价值。比如:鼓励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到西部去,到边疆和基层去建功立业,积极响应国家的“三支一扶”和“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官”政策,在那里同样可以成就自我,开辟一片新的蓝天。引导学生志愿参军入伍,到部队军营里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实现人生价值。又比如:通过建立创业基地孵化器,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对其创业提供教育培训并配备指导老师,在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以创业促进就业。
8.采取更积极的政策,优先安排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我国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国家采取辅助方法和扶持措施,对残疾人给予特别扶助,减轻或者消除残疾影响和外界障碍,保障残疾人权利的实现。”加大力度宣传国家有关法规,维护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如男女同工同酬等。
总之,高校对就业困难群体大学生的指导与帮助是需要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通过推行一对一或多助一的帮扶措施,针对性或个性化地对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开展跟进式的指导与帮助,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加强思想教育与职业指导,着重提高其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及就业能力,并积极拓展更多的就业渠道,以成就这些学生不一样的成功人生。与此同时,国家对帮助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也要加大实施力度,要通过政策的优惠与倾斜,鼓励更多的用人单位积极聘用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帮助解决他们在校求学与就业发展方面的忧虑,大力营造全社会都关爱和扶持就业困难群体的良好氛围。如此而为,相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形势将会越来越好,学校和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张小建等.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1:111.
[2]张敏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5-16.
[3]李俊峰.高校特殊困难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5):37-39.
[4]刘志敏.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J].中国残疾人,2005(5):34-35.
作者简介:邱日梅(1970-),女,广东湛江人,广东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教育与管理。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指导;帮助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在各所高校的大学生群体里,大学生正表现出层次与类型多样化的特征,这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其中的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又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大学生特别是各类就业困难群体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直接关系民生利益和社会稳定,所以积极指导和有效帮助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也就自然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一大重点。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分类与特征
就业困难群体主要是指由于自身或者环境因素而导致相对就业更加困难的人员。高校就业困难群体通常指由于心理、身体、经济和学习等原因造成就业困难的学生群体。目前高校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主要分为这几类:心理问题类、身体缺陷类、经济困难类、学业后进类、行为违纪类和其他类等。
1.心理问题类: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表面上与其他同学似乎没有什么不一样,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得比较悲观,整天晕晕沉沉,甚至失眠多梦,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不能面对现实,总是担心别人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能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也正因为这样他们在就业方面往往难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的,从而造成用人单位不敢聘用这类学生,以致这些学生就业困难。
2.身体缺陷类:这类主要是指身体有某种或某些缺陷或者相貌不端正的大学生,比如跛脚、假肢、独手学生等。由于身体缺陷,使得他们常常感受到外界异样的冷漠目光,其内心既严重自卑感,又强烈自尊,并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帮助,更希望有机会表现自己的价值。在择业时,往往缺乏勇气和自信心不足,因此而大大地影响他们的成功应聘,以致不少就业机会往往与之擦肩而过。
3.经济困难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里不是少数群体,因为经济的原因这类学生没有更多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并相对缺少社会活动的锻炼,平时唯有把精力放在学业上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拼搏,其中部分大学生表现积极上进,但更多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不高,表现在内心比较自卑,悲观消极和对外界过于敏感等,这往往导致他们与一些单位无缘,从而失去就业机会。
4.学业后进类:这主是指在学习上成绩处于合格边缘或常常补考以及实践能力不强的学生群体。学业上的好与差,不但体现在学生的专业水平与实践能力上,更是一些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学习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并常常被引申到能否在单位胜任工作的能力指标。试想一个连自己的学业都做不好的人,又能做好其他工作吗?这既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成绩要求的原因,也是学习后进学生难于顺利就业的问题所在。
5.行为违纪类:这主要是指由于个人思想素质不高或者是一时冲动,甚至是因为无知等而违反或触犯校规校纪并受到处分的学生。因为曾经有意或无意的犯错并被记录在案,使得他们非常担心在择业时被用人单位看不起,因而常常表现出忧虑重重或信心不足,甚至没有勇气去面对用人单位,怕被人排挤而不敢面对现实,不敢向前跨,有些甚至不想就业。
6.其他类:比如,由于家庭的原因以致性格过于内向,表现出与人交往困难,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不能与用人单位很好沟通,因而早早被用人单位淘汰,这就成为他们不能顺利就业的最大天敌。又如,乙肝携带者的学生时刻担心别人知道而被歧视,更担心用人单位因为这一点而淘汰自己,这些问题在就业困难毕业生中比较常见,是他们就业跨不过的门坎。
二、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原因分析
1.国家政策措施执行力不够。虽然国家有政策措施促进和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但由于利益的原因等以致相关政策措施在社会各阶层执行不力,这使得很多残疾大学生等困难就业群体只能对着优惠政策望洋兴叹。虽然他们通过努力顺利完成了学业,但面对残酷的就业现实却倍感辛酸与无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社会资源不多,更希望得到帮助,以减少就业成本和顺利就业,但现实往往是谁的社会资源多,谁就更容易就业。因此,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常只能无奈面对相关政策并倍感社会不平等。
2.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歧视,在用工上表现出不公平。虽然有政策保护,但还是有不少用人单位拒绝招聘身体残疾或者有乙肝的大学生,他们认为员工身体的问题会影响公司的形象和发展,这也是造成高校困难群体的就业难的原因。又如:在招聘上存在性别的歧视,尤其是理工科的专业对女毕业生的歧视甚为严重。
3.学校教育管理的问题。由于就业困难群体学生在不断增长,学校往往不够重视或没用更多的精力去为这些同学提供针对性的教育管理与服务,没能对这些群体学生的就业做出个性化的精细辅导与特别帮助,依然通过机械式和大众化的模式开展教育教学与就业指导工作等,这使得就业困难群体学生往往缺乏过硬的就业能力去吸引更多就业单位的眼球。
4.困难群体自身的问题。由于困难群体学生往往会因为自身先天不足或者一时的落后或犯错等,而在思想上产生认识偏差,甚至背负过重的包袱,以致难于发奋图强或改过自新,进而自欺欺人或自曝自弃,从而使得其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更加落后于他人。
三、指导与帮助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对策
1.加强教师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深入持久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就业困难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抱负。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其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因此,强化大学生尤其上就业困难群体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当务之急。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抱负,不断提升和巩固其成人成才并顺利就业的精神支柱和发展动力,使就业困难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积极面对并主动克服各种困难,进而奋发成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一切事业从基层做起的就业观念,为建设国家积极贡献个人力量,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2.加强学生职业指导师队伍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确保就业困难学生尽早正确认识自己和科学谋划未来发展。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通过广泛深入地向大学生尤其是就业困难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引导其及时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职业倾向进行综合分析,在对自身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尽早确定个人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科学设计自己未来发展路径。换言之,通过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四定”即定向、定点、定位和定心,以增强日后就业与发展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实效性。
3.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大力提高就业困难群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根据各类就业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培养其个人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积极开展职业心理辅导,缓解就业困难群体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其端正就业心态,提高其抗挫折能力,增强其心理素质。比如:组织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开展助学、助管、助教等勤工助学活动,既减轻其经济压力,也使其在参加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增加学以致用的社会实践机会,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力,并提升其综合素质。
4.组织专场培训和招聘,提高面试能力,切实服务就业困难群体学生。在常规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基础上,通过组织面向就业困难毕业生的专场求职面试培训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求职技巧,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提高面试成功率,以实现顺利就业。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的就业实习和实践基地,有意识地安排特殊困难毕业生提前参加就业实习或实践,举办暑期就业实习招聘会,一方面为他们的专业技能培养提供帮助,积累就业经验,另一方面也为他们进入相应的实习单位就业奠定基础[3]。
5.建立和完善资助体系,帮助学生摆脱经济困扰。国家的资助体系是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项政策措施,对于经济困难学生来说是雪中送碳,随着国家资助政策的扩大与落实,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通过获得助学贷款和助学金等顺利完成学业并走上工作岗位,但还是有不少的大学生由于就业不如意,以致还贷成为其后顾之忧。因此,国家的资助体系应该更灵活些,比如扩大贷款用途(不只是学费,也可贷生活费)并提高贷款金额,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申请金额,以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业上的问题,从而享受到更多公平的教育与社会人力资源,比如建立更灵活的多种还贷制度,使困难就业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还款期限,允许其毕业后十年二十年内分期还款等,这样将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更好地放开手脚开拓事业。同时,国家也要设法建立更完善的金融诚信系统,加强征信管理力度。
6.建立特殊档案,加强就业跟踪。对就业困难群体学生这些所谓“特殊学生”相应建立“特殊档案”,深入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和家庭情况及日常表现,特别是要有针对性的了解其就业压力和期望值,以便及时掌握这些学生的就业想法与目标,并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对已经就业的困难群体学生进行深入跟踪,以进一步指导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选择,在其新的人生道路上再扶持一把,使他们的就业质量更上一层楼。
7.积极拓展学生就业门路,成就不同人生。就学校而言,应该设法开拓更多的就业门路,引导学生多向就业,使学生成就不同的人生价值。比如:鼓励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到西部去,到边疆和基层去建功立业,积极响应国家的“三支一扶”和“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官”政策,在那里同样可以成就自我,开辟一片新的蓝天。引导学生志愿参军入伍,到部队军营里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实现人生价值。又比如:通过建立创业基地孵化器,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对其创业提供教育培训并配备指导老师,在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以创业促进就业。
8.采取更积极的政策,优先安排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我国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国家采取辅助方法和扶持措施,对残疾人给予特别扶助,减轻或者消除残疾影响和外界障碍,保障残疾人权利的实现。”加大力度宣传国家有关法规,维护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如男女同工同酬等。
总之,高校对就业困难群体大学生的指导与帮助是需要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通过推行一对一或多助一的帮扶措施,针对性或个性化地对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开展跟进式的指导与帮助,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加强思想教育与职业指导,着重提高其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及就业能力,并积极拓展更多的就业渠道,以成就这些学生不一样的成功人生。与此同时,国家对帮助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也要加大实施力度,要通过政策的优惠与倾斜,鼓励更多的用人单位积极聘用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帮助解决他们在校求学与就业发展方面的忧虑,大力营造全社会都关爱和扶持就业困难群体的良好氛围。如此而为,相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形势将会越来越好,学校和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张小建等.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1:111.
[2]张敏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5-16.
[3]李俊峰.高校特殊困难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5):37-39.
[4]刘志敏.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J].中国残疾人,2005(5):34-35.
作者简介:邱日梅(1970-),女,广东湛江人,广东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教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