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大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特色小镇发展与国际“慢城”的耦合性分析,提出,“慢城”模式是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的有效方式,中国特色小镇慢城化,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特色小镇的格局,更高水平“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关键词:特色小镇;国际慢城;耦合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特色小镇”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大有重要意义。”国际“慢城”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慢城’模式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有效方式。”(施益军2019)“慢城”相比特色小镇等又多了一些国际视野和影响力优势。国际慢城理念与特色小镇建设融合寻求发展路径,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特色小镇的格局,更高水平“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一、国际慢城缘起及其发展理念
1999年,意大利的四个小城的市长联合发起了一场名为“慢城”(SlowCity/Cittaslow)的城市运动,发表了《国际慢城宪章》。目前,关于慢城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学者们基本上都是在《国际慢城宪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学者们对慢城的定义和内涵虽然有不同,但是具有普遍性的认识是:
1.慢城是一种城市发展目标和人们的生活态度,并将成为主流发展模式。Mayer(2006)认为慢城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慢城是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生产与独特文化的城市;第二,慢城是鼓励发展有机生产和具有个性城市的宜居之城。Parkins and Craig(2006)指出慢城的具体内涵主要包括慢食、时间和速度、空间和地点、食物和情趣以及慢的政治性等内容,并以对比的形式分析得出慢生活将成为生活的主流,将成为人们的追求,慢城将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模式,并鼓励建立慢城。
2.慢城治理城市病,是一种新型城市管理模式。Pual和Knox(2005)认为慢城是全球化的背景下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城市管理模式,它以慢节奏来抵抗全球化带来的城市快速化、克服城市同质化等问题,以自身独特的城市发展方式形成不输于快速城市的经济与城市影响。Miele(2008)则认为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所带来的各种城市病要用慢哲学思考并用慢哲学去弥补和治疗。英国Loughborough大学的Pink(2008)通过分析了英国的“慢城运动”的成员城镇的经验,基于已有的典型慢城案例,将慢城的主旨概括为一种促进地方可持续发展、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独特化的管理模式。
国内学者王兴斌(2011)对慢城的概念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澄清了人们对于慢城的几个认识误区,指出:“慢城”的本质并非“慢”,而是“绿”;“慢城”的特点也不是“慢”,而是“特”;“慢城”不是“城”,而是“镇”;“慢城”是自然天成,不是刻意创建。鉴于目前“慢城”成员均是小镇或村落,且其发展标准中的人口限制也体现出相当于中国的镇。(王兴斌2012)国内学者对“慢城”内涵及理念的理解除了延续上述内容外,更多是放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解读。
1.慢城理应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模式探索。朱晓清、甄峰等(2011)对慢城与宜居城市进行了比较,认为慢城是适合于小城镇的一种高级别的宜居城市,可以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理论的参照与行动的指导。焦红、贾丽丽(2016)从新型城镇化的角度出发,将慢城模式运用到小城镇建设中,指导我国小城镇建设。孙根紧(2012)提出“慢城理念与我国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慢城运动也理应成为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施益军(2019)指出,“‘慢城’模式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有效方式。”“国际慢城”和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模式的一些发展理念是非常相近的。“国际慢城”的创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模式探索。(孔令为2019)
2.慢城的外延是具有普适性的发展理念。慢城的定义虽然具有宽泛性,但是其精髓和理念十分明确且具有普适性,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国内学者为主。国内学者在对慢城内涵进行提炼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外延的角度解读慢城的发展理念。
首先,倡导发扬城市个性。慢城反对城市同化,没有普适性的城镇发展模式,提倡因地制宜的特色城镇建设,只有立足城市自身实际才能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在国际慢城中,所有的城市发展之路都各不相同,都有着其独特的个性和卓越的特色。(梁俊山、文晓丽2017)慢城的发展是基于地方的特色文化传统和自然资源,强调地方特色的塑造和传统的保持,因而慢城发展是紧密结合地方资源和传统制定发展定位的,有利于塑造城市的个性。
其次,原真性的文化表达。梁俊山、文晓丽(2017)指出,慢城都有着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是不能被模仿的,其根本原因是慢城的发展往往根植于自身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在慢城中,传统文化不仅仅是被静态的保护,更多的是动态的发展。王雅君(2012)认为,人们可以享受具有本土风情的饮食、服饰、习俗、生产方式等,这些与绿色、健康相联系,充分尊重和保护原真性文化,保持城市的个性。慢城理念要求保护并传承传统文化与传统的生活方式,并将其在现代文明中加以表达、发扬,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现代社会。(何芙蓉2017)
第三,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宗仁(2011)指出,慢城”的“慢”并不是慢发展、不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更稳固、更持久的发展,其本质是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理性发展。何芙蓉(2017)认为,“慢城理念”的“慢”并不是要求其城市放慢發展的节奏,亦不是要牺牲经济发展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而是提倡一种绿色的、低碳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唯一目标,不一味地要求经济最大化,而是选择“性价比”更高的经济发展方式。
第四,发展选择权(option)。宗仁(2011)指出,慢城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是如何发展要尊重当地居民的意见,比如,慢城原则中要求支持当地手工艺人与本地商业发展,带领当地居民共同建设市镇等等。慢城的发展是以当地居民的意愿为前提,是居民的心声和选择,而不是外界强加给当地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何芙蓉2017) 最后,致力于提升人类生活品质。通过对城镇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程度的全方位考量,打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宜居城镇,它倡导公众放慢生活节奏,充分享受生活。(梁俊山、文晓丽2017)宗仁(2011)认为,“慢城”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是一种城市发展的模式,更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一种追求。
不难看出,国内外学者对慢城内涵及发展理念的解读,除了个别表述有一定差异外,观点较为一致,归纳起来,内涵大致包括慢城是对传统城市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回归与升华,是一种更为人性化和更具人文主义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与现代生活方式;其思想充满了对人的关爱、对地方自然和文化传统的尊重、对丰厚精神体验的诉求与实践,是一种对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终极发展理念。(赵四东2012)
二、国际慢城模式与我国特色小镇的耦合性分析
1.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瓶颈与问题解决
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如火如荼,有序推进,但特色小镇建设也遇到了发展瓶颈与问题,归结起来,学者们的观点主要有:“特色”之处的不凸显导致小镇识别性模糊;没有充分尊重当地居民意见;小镇生态环境原真性异化。(李强,2015;徐黎源,2016;高燕,2018;赵科峰,2019)
学者们提出的解决路径主要有:孵化、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是关键;注重历史人文内涵的挖掘是基础;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注重创建和保持一流的生态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社群意愿,强调居民参与;要个性化,避免千镇一面。(盛世豪、张伟明,2016;牛少凤,2016;王小章,2016;张海如,2016)
2.国际慢城模式与我国特色小镇的耦合性分析
学者们对特色小镇发展瓶颈及问题解决基本能达成共识。“慢城”和特色小镇问题解决达成的共识及特色小镇本身的发展理念是非常相近的,两者有着极大的耦合性:
(1)人口规模的耦合。《国际慢城宪章》对慢城人口有着明确的标准界定,人口必须在5万以内,目前“慢城”成员均是小镇或村落。(王兴斌2012)特色小镇的人口规模一般在10万以下,特色小镇镇区常住人口在500人至16万人,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因此,从人口规模上来看,两者是契合的。(施益军2019)
(2)生活方式的耦合。我国的传统文化蕴含了许多慢哲学、慢元素符号、慢生活精神。人们追求“采菊东篱下”的闲适生活,渴望“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超脱境界,丽江、苏州和平遥等城市或小城镇仍保持着慢生活节奏,这些城镇的发展模式为慢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焦红、张艳丽2015)
(3)发展方式的耦合。特色小镇的核心为特色产业,由于广大的特色小镇都是位于大城市周边地区和农村地区,因而在特色产业上更多的还是以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为主。慢城理念强调对地方传统手工业、生态农业的重视,在保护地方资源、文化传统的同时,实现自身差异化发展。可见,在发展方式上,两者是耦合的。(施益军2019)
三、一条中国式的慢城发展道路:慢城发展理念与特色小镇融合发展
在现阶段国家政策的支持下, 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是实践“两山理论”的具体形式, 其本质是发展经济, 对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扶持产业、改善民生等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国际慢城”和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模式的一些发展理念是非常相近的(孔令为2019),慢城模式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有效方式。(施益军2019)“慢城”相比特色小镇等又多了一些国际视野和影响力优势。国际慢城理念应该与特色小镇建设融合寻求发展路径,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特色小镇的格局,更高水平“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參考文献:
[1]PualL,KnoxP.CreatingOrdinaryPlaces:SlowCitiesinaFastWorld[J].JournalofUrbanDesign,2005(1):1-11.
[2]MayerH,KnoxP.SlowCities:SustainablePlacesinaFastWorld[J].JournalofUrbanAffairs,2006(4):321-334.
[3]张明斗,杨霞.慢城现象:理论述评与城市发展启示[J].江淮论坛,2012(2):37-42.
[4]施益军.慢城理念下的特色小镇品牌创建及效应评估[J].世界农业,2019(1):33-40.
[5]焦红,张艳丽,慢城理论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应用[J].规划师,2015(31):221-224.
[6]孔令为.基于“国际慢城”理念的乡村振兴案例研究[J].南方农村:2019(2):25-29
课题基金:2020XX市都市经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课题
作者简介:
王青花,女,1984.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讲师,硕士研究生,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特色小镇;国际慢城;耦合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特色小镇”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大有重要意义。”国际“慢城”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慢城’模式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有效方式。”(施益军2019)“慢城”相比特色小镇等又多了一些国际视野和影响力优势。国际慢城理念与特色小镇建设融合寻求发展路径,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特色小镇的格局,更高水平“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一、国际慢城缘起及其发展理念
1999年,意大利的四个小城的市长联合发起了一场名为“慢城”(SlowCity/Cittaslow)的城市运动,发表了《国际慢城宪章》。目前,关于慢城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学者们基本上都是在《国际慢城宪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学者们对慢城的定义和内涵虽然有不同,但是具有普遍性的认识是:
1.慢城是一种城市发展目标和人们的生活态度,并将成为主流发展模式。Mayer(2006)认为慢城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慢城是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生产与独特文化的城市;第二,慢城是鼓励发展有机生产和具有个性城市的宜居之城。Parkins and Craig(2006)指出慢城的具体内涵主要包括慢食、时间和速度、空间和地点、食物和情趣以及慢的政治性等内容,并以对比的形式分析得出慢生活将成为生活的主流,将成为人们的追求,慢城将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模式,并鼓励建立慢城。
2.慢城治理城市病,是一种新型城市管理模式。Pual和Knox(2005)认为慢城是全球化的背景下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城市管理模式,它以慢节奏来抵抗全球化带来的城市快速化、克服城市同质化等问题,以自身独特的城市发展方式形成不输于快速城市的经济与城市影响。Miele(2008)则认为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所带来的各种城市病要用慢哲学思考并用慢哲学去弥补和治疗。英国Loughborough大学的Pink(2008)通过分析了英国的“慢城运动”的成员城镇的经验,基于已有的典型慢城案例,将慢城的主旨概括为一种促进地方可持续发展、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独特化的管理模式。
国内学者王兴斌(2011)对慢城的概念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澄清了人们对于慢城的几个认识误区,指出:“慢城”的本质并非“慢”,而是“绿”;“慢城”的特点也不是“慢”,而是“特”;“慢城”不是“城”,而是“镇”;“慢城”是自然天成,不是刻意创建。鉴于目前“慢城”成员均是小镇或村落,且其发展标准中的人口限制也体现出相当于中国的镇。(王兴斌2012)国内学者对“慢城”内涵及理念的理解除了延续上述内容外,更多是放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解读。
1.慢城理应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模式探索。朱晓清、甄峰等(2011)对慢城与宜居城市进行了比较,认为慢城是适合于小城镇的一种高级别的宜居城市,可以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理论的参照与行动的指导。焦红、贾丽丽(2016)从新型城镇化的角度出发,将慢城模式运用到小城镇建设中,指导我国小城镇建设。孙根紧(2012)提出“慢城理念与我国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慢城运动也理应成为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施益军(2019)指出,“‘慢城’模式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有效方式。”“国际慢城”和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模式的一些发展理念是非常相近的。“国际慢城”的创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模式探索。(孔令为2019)
2.慢城的外延是具有普适性的发展理念。慢城的定义虽然具有宽泛性,但是其精髓和理念十分明确且具有普适性,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国内学者为主。国内学者在对慢城内涵进行提炼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外延的角度解读慢城的发展理念。
首先,倡导发扬城市个性。慢城反对城市同化,没有普适性的城镇发展模式,提倡因地制宜的特色城镇建设,只有立足城市自身实际才能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在国际慢城中,所有的城市发展之路都各不相同,都有着其独特的个性和卓越的特色。(梁俊山、文晓丽2017)慢城的发展是基于地方的特色文化传统和自然资源,强调地方特色的塑造和传统的保持,因而慢城发展是紧密结合地方资源和传统制定发展定位的,有利于塑造城市的个性。
其次,原真性的文化表达。梁俊山、文晓丽(2017)指出,慢城都有着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是不能被模仿的,其根本原因是慢城的发展往往根植于自身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在慢城中,传统文化不仅仅是被静态的保护,更多的是动态的发展。王雅君(2012)认为,人们可以享受具有本土风情的饮食、服饰、习俗、生产方式等,这些与绿色、健康相联系,充分尊重和保护原真性文化,保持城市的个性。慢城理念要求保护并传承传统文化与传统的生活方式,并将其在现代文明中加以表达、发扬,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现代社会。(何芙蓉2017)
第三,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宗仁(2011)指出,慢城”的“慢”并不是慢发展、不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更稳固、更持久的发展,其本质是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理性发展。何芙蓉(2017)认为,“慢城理念”的“慢”并不是要求其城市放慢發展的节奏,亦不是要牺牲经济发展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而是提倡一种绿色的、低碳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唯一目标,不一味地要求经济最大化,而是选择“性价比”更高的经济发展方式。
第四,发展选择权(option)。宗仁(2011)指出,慢城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是如何发展要尊重当地居民的意见,比如,慢城原则中要求支持当地手工艺人与本地商业发展,带领当地居民共同建设市镇等等。慢城的发展是以当地居民的意愿为前提,是居民的心声和选择,而不是外界强加给当地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何芙蓉2017) 最后,致力于提升人类生活品质。通过对城镇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程度的全方位考量,打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宜居城镇,它倡导公众放慢生活节奏,充分享受生活。(梁俊山、文晓丽2017)宗仁(2011)认为,“慢城”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是一种城市发展的模式,更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一种追求。
不难看出,国内外学者对慢城内涵及发展理念的解读,除了个别表述有一定差异外,观点较为一致,归纳起来,内涵大致包括慢城是对传统城市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回归与升华,是一种更为人性化和更具人文主义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与现代生活方式;其思想充满了对人的关爱、对地方自然和文化传统的尊重、对丰厚精神体验的诉求与实践,是一种对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终极发展理念。(赵四东2012)
二、国际慢城模式与我国特色小镇的耦合性分析
1.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瓶颈与问题解决
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如火如荼,有序推进,但特色小镇建设也遇到了发展瓶颈与问题,归结起来,学者们的观点主要有:“特色”之处的不凸显导致小镇识别性模糊;没有充分尊重当地居民意见;小镇生态环境原真性异化。(李强,2015;徐黎源,2016;高燕,2018;赵科峰,2019)
学者们提出的解决路径主要有:孵化、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是关键;注重历史人文内涵的挖掘是基础;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注重创建和保持一流的生态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社群意愿,强调居民参与;要个性化,避免千镇一面。(盛世豪、张伟明,2016;牛少凤,2016;王小章,2016;张海如,2016)
2.国际慢城模式与我国特色小镇的耦合性分析
学者们对特色小镇发展瓶颈及问题解决基本能达成共识。“慢城”和特色小镇问题解决达成的共识及特色小镇本身的发展理念是非常相近的,两者有着极大的耦合性:
(1)人口规模的耦合。《国际慢城宪章》对慢城人口有着明确的标准界定,人口必须在5万以内,目前“慢城”成员均是小镇或村落。(王兴斌2012)特色小镇的人口规模一般在10万以下,特色小镇镇区常住人口在500人至16万人,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因此,从人口规模上来看,两者是契合的。(施益军2019)
(2)生活方式的耦合。我国的传统文化蕴含了许多慢哲学、慢元素符号、慢生活精神。人们追求“采菊东篱下”的闲适生活,渴望“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超脱境界,丽江、苏州和平遥等城市或小城镇仍保持着慢生活节奏,这些城镇的发展模式为慢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焦红、张艳丽2015)
(3)发展方式的耦合。特色小镇的核心为特色产业,由于广大的特色小镇都是位于大城市周边地区和农村地区,因而在特色产业上更多的还是以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为主。慢城理念强调对地方传统手工业、生态农业的重视,在保护地方资源、文化传统的同时,实现自身差异化发展。可见,在发展方式上,两者是耦合的。(施益军2019)
三、一条中国式的慢城发展道路:慢城发展理念与特色小镇融合发展
在现阶段国家政策的支持下, 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是实践“两山理论”的具体形式, 其本质是发展经济, 对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扶持产业、改善民生等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国际慢城”和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模式的一些发展理念是非常相近的(孔令为2019),慢城模式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有效方式。(施益军2019)“慢城”相比特色小镇等又多了一些国际视野和影响力优势。国际慢城理念应该与特色小镇建设融合寻求发展路径,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特色小镇的格局,更高水平“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參考文献:
[1]PualL,KnoxP.CreatingOrdinaryPlaces:SlowCitiesinaFastWorld[J].JournalofUrbanDesign,2005(1):1-11.
[2]MayerH,KnoxP.SlowCities:SustainablePlacesinaFastWorld[J].JournalofUrbanAffairs,2006(4):321-334.
[3]张明斗,杨霞.慢城现象:理论述评与城市发展启示[J].江淮论坛,2012(2):37-42.
[4]施益军.慢城理念下的特色小镇品牌创建及效应评估[J].世界农业,2019(1):33-40.
[5]焦红,张艳丽,慢城理论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应用[J].规划师,2015(31):221-224.
[6]孔令为.基于“国际慢城”理念的乡村振兴案例研究[J].南方农村:2019(2):25-29
课题基金:2020XX市都市经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课题
作者简介:
王青花,女,1984.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讲师,硕士研究生,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