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彝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中具有历史悠久,表达功能较完备的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语言文字。彝语言文字承载着彝民族的历史和文明,对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彝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关键词】:彝文;彝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一、彝文的渊源
语言是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书写符号,也是人们交际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彝文字是记录和传达彝语的书写符号,是彝族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彝族人民使用的一种文字,历史十分悠久。
关于彝文的创始问题,在彝族民间也有各种各样的传说。例如,在四川凉山的传说彝文是由毕阿苏拉则从洛龙歌布曲乌那里学来的;云南禄劝、武定和新平的传说,认为伯博伯梗根据鸟兽足迹和事物的形象创造了彝文;在贵州彝区的传说则古代有三位聪明的吉禄老人,从刻画六种家禽和六种野兽的形象开始,在树上记年,石上记月,形成十二地支的符号,后来逐渐发展成彝文等。彝文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主要有以下观点:据民间传说,在距今约80代人的时期就有彝文通行于世。若以25—30年为一代计算,这些传说的时间当在1500—2000年之前。学术界有的人认为彝文始于汉代;有的人认为彝文在隋唐时期已初具规模,后世又续有增补;有的人认为彝文起源于唐宋或稍晚的时期;有的人认为在明朝以后。明清以来的汉文史书《滇系》、《云南通志》、《一统志》等,开始出现关于彝文的记载,称彝文为“爨文”或“韪书”,认为创制于汉唐之际。明清以后又称为“罗罗文”。现在最早的彝文文物是明成化21年(1485年)大方铜钟铭文以及稍后的碑碣,其中著名的有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云南禄劝县的《镌字岩》和二十五年(1546年)贵州大方县的《千岁衢碑记》等。现今见到的彝文古籍,内容包括天文历法、占卜祭祀、谱牒、神话、医药卫生、诗歌、格言谚语等。
彝语称彝文为si33、bu33ma33等。彝语对文字的称法是固定的, 其他民族对彝文的称法则种类繁多。汉文史料中分别称彝文为夷字、爨文、韪书、蝌蚪文、倮倮文、毕摩文等,大致由汉以下至东晋时开始有“彝经”的记载,到明代有“爨文”、“爨书”的记载。明、清彝文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族称的规范, 统称为彝族文字, 简称为彝文。总之,彝文是广大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初创到完善,这样慢慢约定俗成的;是彝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彝族文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沿着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已经形成了表意文字体系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字。它的独特造字法和结构方式,不仅说明它是我国比较成熟的古老民族文字,而且说明在彝族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文化兴盛时期。
二、彝文在彝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古老的彝族文字,作为一种独立发展起来的自源文字体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记载了大量的丰富的典籍文献。以彝族毕摩卜辞、金石铭刻为发端,到凤氏土司刻板印刷的《尼木苏》彝文书;从普通百姓使用的彝文契约到政府官方的公告、布告等,彝族文字记录了千百年来的世间沧桑。现存的彝文经典有木刻和手抄两种版本。比如,大家熟知的流传在贵州地区的著名彝文经典《爨文丛刻》、《西南彝志》、《彝族流源》、《宇宙人文论》、《彝族诗文论》等;流传在云南彝族地区的有《查姆》、《劝善经》、《阿诗玛》、《尼苏夺节》、《尼租谱系》等;还有值得一提的是,80年代初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雨龙乡发掘了一部明嘉靖45年(1565年)的《彝文医药》专书,该书整理并公开出版之后,在中外医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关注。本医书内容涉及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皮炎等科目,包括54个病种、87个处方以及324味中药,其立方配药都十分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研究我国民间医药学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在四川彝区收集到的文献有《教育经典》(玛木特依)、《勒俄特依》、《妈妈的女儿》(阿母尼惹)、《尔比尔吉》、《古候》等。以上这些文献都是通过彝文记录整理出来的作品,大部分都已经公开出版。这些古籍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彝族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无疑是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彝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彝族人民对自己的语言文字有一种原生的天然感情,是这种特殊的天然感情使彝语言文字得到传承和延续。彝语言文字促进了彝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提高了彝族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同时也为彝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彝族文字及其彝文古籍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早期的毕摩、统治阶层、慕史等少部分掌握使用,后来逐步向彝族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扩展,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彝文已经在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应用。从而大大地扩展了彝文古籍的内容,同时也推进了彝文的发展。
三、彝文在促进彝族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一种文字的发展和完善只有走向社会、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生存和发展,才有生命力;才会形成本民族的文献体系。彝族历代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优秀作品都是用彝文记录和保存下来的,彝文对彝族文化的传播、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千百年来,彝文在彝族地区生生不息地流传着,表现出植根于彝族人民顽强的生命力。这充分说明彝族文字是有群众基础的。
彝族文字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在经历了上千年后的今天,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彝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新中国建立后,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四省区根据各省区不同的彝文(也称传统彝文)进行了规范整理,并在各省彝族聚居区推行使用规范彝文。规范彝文在彝族古籍整理、文献出版、学术研究、教材编译和建设及学校双语教育等方面都得到了具体的应用,其中于1975年制定的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文字,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效果良好,一直使用至今。规范彝文推行后对彝区教育、新闻、出版、翻译、文学事业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目前,在部分地区有报社、杂志、新闻广播、影视等都用彝文或彝汉两种文字并用。国内有近十所大专院校设有彝文或彝文文献专业,从事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为加强彝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搜集、翻译、整理和研究以及为了推广和使用彝语文的需要,现已出版了《彝汉字典》、《彝文文献选读》、《现代彝语》、《中小学语文课本》、《农村科普读物》等各类教学读物;另外还出版了一批优秀的彝族民间文艺作品 ,深受彝族和各民族人民的欢迎。近20年来,彝族的作家文学和现代艺术也有长足的发展,涌现出很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这些文献是研究彝族古代文化的珍贵资料,也是祖国文化宝库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结语
任何一种文字的产生,对人类的文明、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用彝文记载的彝文经典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面貌;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创造精神和民族风格。彝文为广大彝族人民找开了一条通向文明之路,并为彝族地区的四化建设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彝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中具有历史悠久,表达功能较完备的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语言文字。彝语言文字承载着彝民族的历史和文明,代表着彝民族的特定思维方式和习惯,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民族古文献概览》张公瑾等著,民族出版社1997年.
[2] 《中国彝学》2期,民族出版社,2003年.
[3] 《论彝族文字、古籍及其他》李生福著 2008年.
【关键词】:彝文;彝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一、彝文的渊源
语言是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书写符号,也是人们交际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彝文字是记录和传达彝语的书写符号,是彝族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彝族人民使用的一种文字,历史十分悠久。
关于彝文的创始问题,在彝族民间也有各种各样的传说。例如,在四川凉山的传说彝文是由毕阿苏拉则从洛龙歌布曲乌那里学来的;云南禄劝、武定和新平的传说,认为伯博伯梗根据鸟兽足迹和事物的形象创造了彝文;在贵州彝区的传说则古代有三位聪明的吉禄老人,从刻画六种家禽和六种野兽的形象开始,在树上记年,石上记月,形成十二地支的符号,后来逐渐发展成彝文等。彝文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主要有以下观点:据民间传说,在距今约80代人的时期就有彝文通行于世。若以25—30年为一代计算,这些传说的时间当在1500—2000年之前。学术界有的人认为彝文始于汉代;有的人认为彝文在隋唐时期已初具规模,后世又续有增补;有的人认为彝文起源于唐宋或稍晚的时期;有的人认为在明朝以后。明清以来的汉文史书《滇系》、《云南通志》、《一统志》等,开始出现关于彝文的记载,称彝文为“爨文”或“韪书”,认为创制于汉唐之际。明清以后又称为“罗罗文”。现在最早的彝文文物是明成化21年(1485年)大方铜钟铭文以及稍后的碑碣,其中著名的有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云南禄劝县的《镌字岩》和二十五年(1546年)贵州大方县的《千岁衢碑记》等。现今见到的彝文古籍,内容包括天文历法、占卜祭祀、谱牒、神话、医药卫生、诗歌、格言谚语等。
彝语称彝文为si33、bu33ma33等。彝语对文字的称法是固定的, 其他民族对彝文的称法则种类繁多。汉文史料中分别称彝文为夷字、爨文、韪书、蝌蚪文、倮倮文、毕摩文等,大致由汉以下至东晋时开始有“彝经”的记载,到明代有“爨文”、“爨书”的记载。明、清彝文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族称的规范, 统称为彝族文字, 简称为彝文。总之,彝文是广大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初创到完善,这样慢慢约定俗成的;是彝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彝族文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沿着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已经形成了表意文字体系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字。它的独特造字法和结构方式,不仅说明它是我国比较成熟的古老民族文字,而且说明在彝族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文化兴盛时期。
二、彝文在彝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古老的彝族文字,作为一种独立发展起来的自源文字体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记载了大量的丰富的典籍文献。以彝族毕摩卜辞、金石铭刻为发端,到凤氏土司刻板印刷的《尼木苏》彝文书;从普通百姓使用的彝文契约到政府官方的公告、布告等,彝族文字记录了千百年来的世间沧桑。现存的彝文经典有木刻和手抄两种版本。比如,大家熟知的流传在贵州地区的著名彝文经典《爨文丛刻》、《西南彝志》、《彝族流源》、《宇宙人文论》、《彝族诗文论》等;流传在云南彝族地区的有《查姆》、《劝善经》、《阿诗玛》、《尼苏夺节》、《尼租谱系》等;还有值得一提的是,80年代初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雨龙乡发掘了一部明嘉靖45年(1565年)的《彝文医药》专书,该书整理并公开出版之后,在中外医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关注。本医书内容涉及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皮炎等科目,包括54个病种、87个处方以及324味中药,其立方配药都十分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研究我国民间医药学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在四川彝区收集到的文献有《教育经典》(玛木特依)、《勒俄特依》、《妈妈的女儿》(阿母尼惹)、《尔比尔吉》、《古候》等。以上这些文献都是通过彝文记录整理出来的作品,大部分都已经公开出版。这些古籍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彝族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无疑是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彝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彝族人民对自己的语言文字有一种原生的天然感情,是这种特殊的天然感情使彝语言文字得到传承和延续。彝语言文字促进了彝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提高了彝族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同时也为彝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彝族文字及其彝文古籍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早期的毕摩、统治阶层、慕史等少部分掌握使用,后来逐步向彝族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扩展,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彝文已经在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应用。从而大大地扩展了彝文古籍的内容,同时也推进了彝文的发展。
三、彝文在促进彝族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一种文字的发展和完善只有走向社会、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生存和发展,才有生命力;才会形成本民族的文献体系。彝族历代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优秀作品都是用彝文记录和保存下来的,彝文对彝族文化的传播、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千百年来,彝文在彝族地区生生不息地流传着,表现出植根于彝族人民顽强的生命力。这充分说明彝族文字是有群众基础的。
彝族文字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在经历了上千年后的今天,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彝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新中国建立后,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四省区根据各省区不同的彝文(也称传统彝文)进行了规范整理,并在各省彝族聚居区推行使用规范彝文。规范彝文在彝族古籍整理、文献出版、学术研究、教材编译和建设及学校双语教育等方面都得到了具体的应用,其中于1975年制定的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文字,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效果良好,一直使用至今。规范彝文推行后对彝区教育、新闻、出版、翻译、文学事业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目前,在部分地区有报社、杂志、新闻广播、影视等都用彝文或彝汉两种文字并用。国内有近十所大专院校设有彝文或彝文文献专业,从事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为加强彝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搜集、翻译、整理和研究以及为了推广和使用彝语文的需要,现已出版了《彝汉字典》、《彝文文献选读》、《现代彝语》、《中小学语文课本》、《农村科普读物》等各类教学读物;另外还出版了一批优秀的彝族民间文艺作品 ,深受彝族和各民族人民的欢迎。近20年来,彝族的作家文学和现代艺术也有长足的发展,涌现出很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这些文献是研究彝族古代文化的珍贵资料,也是祖国文化宝库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结语
任何一种文字的产生,对人类的文明、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用彝文记载的彝文经典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面貌;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创造精神和民族风格。彝文为广大彝族人民找开了一条通向文明之路,并为彝族地区的四化建设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彝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中具有历史悠久,表达功能较完备的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语言文字。彝语言文字承载着彝民族的历史和文明,代表着彝民族的特定思维方式和习惯,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民族古文献概览》张公瑾等著,民族出版社1997年.
[2] 《中国彝学》2期,民族出版社,2003年.
[3] 《论彝族文字、古籍及其他》李生福著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