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改是整个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就目前的情况看,有两个比较突出的误区存在。
一个误区是只抓字词等基础方面,忽略了总体点拨指导。主要表现为着眼点过多地放在纠正一些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和修辞之类的问题上,忽略了具体准确的综合评价,结语签上一个“阅”字及日期,再不就是写上只言片语,笼统粗略,不着边际,让学生看了不明不白。诚然,对字词等细微错误予以纠正,对不正确、不规范的语句予以疏通是必需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但问题在于不能仅仅局限于此。作文是学生思想、态度、观点的综合体现,是他们理解并表现生活、运用语言的集中反映。这和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有着本质的不同,和简单的组词造句有着根本的区别。作文批改的基本要求应该是把握整体,高屋建瓴,着重在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的灵活运用等方面下工夫。我们常常抱怨学生的作文平淡无味、没有深度、没有意境,实际上,批改中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偏颇导向,也在促使着这一局面的形成。抓小放大,舍本逐末,这样往复循环,长而久之,必然会严重影响作文训练的质量,而这种情况又不在少数,形成了一个典型性的误区。事实上,写作的思维过程是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的过程,好作文产生的第一条件就是整体构思的成功。既如此,教师对学生作文也应该首先指导和评议这些方面,统筹兼顾大与小,重在抓大的方面,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根本所在。
另一个误区是评语高度概括而缺少实际指导意义。比如,“中心明确、突出,构思精巧,层次分明,语言通顺”,或者“事情简单,叙述平淡,主题不鲜明,语言不够生动形象”等。对于并不谙熟写作技巧的学生来说,他们还不具备领会这种高度概括性评语的能力,不能真正理解教师的意图。成绩较好的学生还会自己猜测揣摩一番,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只能如坠云里雾中,不知优劣之所在和修改之所向,甚或干脆不看不想,评语也就丧失了它应有的功能。教师费了劲,学生无收获,优点得不到发扬,毛病得不到纠正,作文训练只能是盲人瞎马,投入多而质量低。高度概括化的作文批改,忽视了学生认知的规律和习作的特殊性,以专家的姿态居高临下地教导尚在稚嫩状况下的学生,势必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
作文在内容上的丰富性、表达上的情感性、语言上的差异性、手法上的多变性等特点,决定了批改上必须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兼顾局部与整体、基础与能力。
一、从宏观入手,写好评语
教师要抓住学生作文中一两个比较突出的优缺点,加以具体分析指导,而不是面面俱到、空洞玄虚,要使学生每次有一点醒悟、一点收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逐步长进提高。如一位学生写《我的老师》,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都很好,但教师就只抓住了选材这一点着重指导,因为他写的是教师的婚事,以此表现教师倾心血于学生,误了自己的终身大事的内容。这个材料突破了只要写教师就必写青灯黄卷、焚膏继晷的老套套。评语道:“本文最大的成功是你选择了一个新鲜的故事,从生活的角度而不是从教育的方面表现老师,给人以自然、亲切、生动之感,由此,你应该得到的启发是:选材要努力摆脱大家写惯了的内容,而寻找第二方案。”这个评语比较准确、清楚地说出了作文的主要优点,学生一目了然,收获实实在在。这样,学生就会在实践中渐渐地学会作文,学会如何把作文写得更好。
二、抓住基础上的典型问题加以纠正和指导
如错别字,要抓那些常用而且常错的,通过分析比较,告诉学生错误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如“备课”和“背课”,“交给”和“教给”之类的词语和一些常见的语病,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区别应用,学生就会知道错在哪儿,为什么会错了。这不仅能有效地纠正错误,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今后重犯。如果只是画出错别字、病句而没有分析指导,学生根本不知道错的原因,甚至不知错在哪儿,也就不可能对错误进行改正并加以避免。所以,对于基础知识方面的批改,首先需要抓住典型,其次需要精细,再次需要采用恰当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纠错的能力。对一些偶然的错误则可以适当忽略,以便突出重点;不能以字词批改取代对作文的整体批改,不要让学生在理解作文要求上产生错觉。准确地说,基础知识的批改只是整个作文批改的次要部分,重要的是抓“文”,而不是抓“字”。只要我们把重心调整好,把操作控制好,作文批改就能抓住根本,走出误区。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个误区是只抓字词等基础方面,忽略了总体点拨指导。主要表现为着眼点过多地放在纠正一些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和修辞之类的问题上,忽略了具体准确的综合评价,结语签上一个“阅”字及日期,再不就是写上只言片语,笼统粗略,不着边际,让学生看了不明不白。诚然,对字词等细微错误予以纠正,对不正确、不规范的语句予以疏通是必需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但问题在于不能仅仅局限于此。作文是学生思想、态度、观点的综合体现,是他们理解并表现生活、运用语言的集中反映。这和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有着本质的不同,和简单的组词造句有着根本的区别。作文批改的基本要求应该是把握整体,高屋建瓴,着重在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的灵活运用等方面下工夫。我们常常抱怨学生的作文平淡无味、没有深度、没有意境,实际上,批改中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偏颇导向,也在促使着这一局面的形成。抓小放大,舍本逐末,这样往复循环,长而久之,必然会严重影响作文训练的质量,而这种情况又不在少数,形成了一个典型性的误区。事实上,写作的思维过程是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的过程,好作文产生的第一条件就是整体构思的成功。既如此,教师对学生作文也应该首先指导和评议这些方面,统筹兼顾大与小,重在抓大的方面,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根本所在。
另一个误区是评语高度概括而缺少实际指导意义。比如,“中心明确、突出,构思精巧,层次分明,语言通顺”,或者“事情简单,叙述平淡,主题不鲜明,语言不够生动形象”等。对于并不谙熟写作技巧的学生来说,他们还不具备领会这种高度概括性评语的能力,不能真正理解教师的意图。成绩较好的学生还会自己猜测揣摩一番,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只能如坠云里雾中,不知优劣之所在和修改之所向,甚或干脆不看不想,评语也就丧失了它应有的功能。教师费了劲,学生无收获,优点得不到发扬,毛病得不到纠正,作文训练只能是盲人瞎马,投入多而质量低。高度概括化的作文批改,忽视了学生认知的规律和习作的特殊性,以专家的姿态居高临下地教导尚在稚嫩状况下的学生,势必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
作文在内容上的丰富性、表达上的情感性、语言上的差异性、手法上的多变性等特点,决定了批改上必须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兼顾局部与整体、基础与能力。
一、从宏观入手,写好评语
教师要抓住学生作文中一两个比较突出的优缺点,加以具体分析指导,而不是面面俱到、空洞玄虚,要使学生每次有一点醒悟、一点收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逐步长进提高。如一位学生写《我的老师》,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都很好,但教师就只抓住了选材这一点着重指导,因为他写的是教师的婚事,以此表现教师倾心血于学生,误了自己的终身大事的内容。这个材料突破了只要写教师就必写青灯黄卷、焚膏继晷的老套套。评语道:“本文最大的成功是你选择了一个新鲜的故事,从生活的角度而不是从教育的方面表现老师,给人以自然、亲切、生动之感,由此,你应该得到的启发是:选材要努力摆脱大家写惯了的内容,而寻找第二方案。”这个评语比较准确、清楚地说出了作文的主要优点,学生一目了然,收获实实在在。这样,学生就会在实践中渐渐地学会作文,学会如何把作文写得更好。
二、抓住基础上的典型问题加以纠正和指导
如错别字,要抓那些常用而且常错的,通过分析比较,告诉学生错误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如“备课”和“背课”,“交给”和“教给”之类的词语和一些常见的语病,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区别应用,学生就会知道错在哪儿,为什么会错了。这不仅能有效地纠正错误,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今后重犯。如果只是画出错别字、病句而没有分析指导,学生根本不知道错的原因,甚至不知错在哪儿,也就不可能对错误进行改正并加以避免。所以,对于基础知识方面的批改,首先需要抓住典型,其次需要精细,再次需要采用恰当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纠错的能力。对一些偶然的错误则可以适当忽略,以便突出重点;不能以字词批改取代对作文的整体批改,不要让学生在理解作文要求上产生错觉。准确地说,基础知识的批改只是整个作文批改的次要部分,重要的是抓“文”,而不是抓“字”。只要我们把重心调整好,把操作控制好,作文批改就能抓住根本,走出误区。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