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庭教育措施不力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首要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青少年生活、学习的摇篮,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家长的素质,影响了子女的素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要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给青少年儿童以潜移默化的良性熏陶,引导青少年把旺盛精力投入到有益的活动中去。
关键词:良性熏陶 自我约束 精神营养 链接感 内心富足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等客观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因素。家庭教育措施不力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首要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青少年生活、学习的摇篮,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家长的素质,影响了子女的素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父母做好孩子的陪伴者和同行者
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与家长的关注、陪伴息息相关,是孩子不可被取代的精神营养。家长再忙,也应该留出一点时间陪伴孩子,如利用晚餐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一天的感受、利用双休日陪伴孩子—起玩等,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亲近孩子,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爸爸妈妈的陪伴在孩子心中起的作用是消除恐惧感,建立安全感和消除孤独感,建立链接感。人必须是在人群中生长的,人如果生下来就放到狼群里去,那么他就是一个披着人皮的狼。从孩子3岁以后的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跟爸爸妈妈有一个联系,消除孤独感,建立连接感,这样才能顺利的由一个动物变成人。在小学之前,孩子都特别需要家长的陪伴,太多家长工作太忙,事业、事情太多,应酬太多,没时间陪孩子,却以给孩子大把零花钱的方式给予弥补,是存在很大错误的。要想把孩子教育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陪伴他,忽略他,然后给他大把钱。太多家长忽略了陪伴,把孩子放到爷爷、奶奶那儿,放姥姥、姥爷家,甚至交给保姆等。其实,孩子最渴望的是爸妈的陪伴,这样可消除恐惧感,建立安全感。在初中以前尽可能家长陪伴孩子,到高中阶段,孩子要证明自己的独立了,这时陪伴减少,但是还需要爸妈定期的交流。
孩子在十八岁之前的精神哺乳期,需要家长爱他、鼓励、表扬、赞美、承认他,这些东西他需要有现场感。如果缺乏陪伴,尽管孩子知道家长爱他、欣赏他,没用的,只是理性的知道,在精神层面、情感上他是无法感受到的,那他将来无法成为一个内心富足的人。
二、没有规矩不成方圓,如何智慧地给孩子制定规则和执行规则呢
打骂孩子会给孩子留下恶性伤害,孩子确实需要约束,他是未成年人还不了解人类的完全的行为法则。孩子有各种的不良行为,如他把学校玻璃砸了,家长要付钱;孩子把人家脑袋打破了,家长也需要付钱;孩子破坏学校的纪律学校制度得约束他。孩子的行为结果由家长承担,家长有法定义务来约束他,当然还有道德的义务。如何把他修理成人?把他的行为约束到人类的框架里面,就像我们要做一块精美的蛋糕,得先有个模型,必须把他的这个散形的生命状态规范到固定的模式里边,成品后他才是你要的那个精美的蛋糕。这是无规矩不成方圆。
让孩子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非常重要。他们会探索“可以”和“不可以”的界限在哪儿,甚至会不断地挑战我们的底线,把“可以”的范围往前推进。然而,他们一旦确定这些规矩是存在的、必须执行的,就能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并由此获得安全感。
例如,一次妈妈下班回家,明明马上跑过来看包里有没有给自己带回好东西,妈妈当即制止孩子并告诉她,“你这样做是没礼貌的,不尊重别人的表现。妈妈很不高兴你的这个举动。”孩子当时很惊讶的告诉妈妈,“我在找自己的东西。”这时,父母要明确告诉孩子,不能随便翻别人的包,不能随便动别人的东西,不管你出于什么样的想法。那么,孩子从小就懂得了别人的东西是不能随便动的,一直长大成人,她都会有这样的规则意识,不会形成盗窃行为。
规则,应当是既定的,且不但孩子要遵守,我们大人更要遵守。当孩子触碰到了你们约定的规则(惩罚或奖励),你一定要说到做到,不能食言!同时,如果是惩罚,你也不要发火,要非常理智平静地和孩子讲清楚为什么惩罚他。一般来说,孩子都能够接受。请注意,这个时候,任凭孩子如何哭闹,都要理性的严格执行,不能心软,不能退步,你要告诉他:“对不起,因为你没有遵守我们的约定,你必须接受惩罚。”当我们和孩子形成这样的“契约”关系,执行一两次,你会发现,不再需要用暴怒的语气去震慑孩子了。和孩子建立理性的“契约”,温柔且严格执行下去,将使孩子变成一个有自律能力的人。
三、“打骂”孩子是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切不可行
打骂孩子会给孩子留下恶性伤害,家长打骂孩子之后,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听从了家长的“教导”,实际上,他的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之路。
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这种粗暴的性格一旦形成,长大以后,孩子就会有暴力倾向。导致本来性格倔犟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
作为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要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每一位父母都应当自觉承担起一份对社会的责任,更要对家庭法制教育工作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这不但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大大减少青少年犯罪行为。
关键词:良性熏陶 自我约束 精神营养 链接感 内心富足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等客观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因素。家庭教育措施不力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首要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青少年生活、学习的摇篮,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家长的素质,影响了子女的素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父母做好孩子的陪伴者和同行者
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与家长的关注、陪伴息息相关,是孩子不可被取代的精神营养。家长再忙,也应该留出一点时间陪伴孩子,如利用晚餐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一天的感受、利用双休日陪伴孩子—起玩等,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亲近孩子,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爸爸妈妈的陪伴在孩子心中起的作用是消除恐惧感,建立安全感和消除孤独感,建立链接感。人必须是在人群中生长的,人如果生下来就放到狼群里去,那么他就是一个披着人皮的狼。从孩子3岁以后的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跟爸爸妈妈有一个联系,消除孤独感,建立连接感,这样才能顺利的由一个动物变成人。在小学之前,孩子都特别需要家长的陪伴,太多家长工作太忙,事业、事情太多,应酬太多,没时间陪孩子,却以给孩子大把零花钱的方式给予弥补,是存在很大错误的。要想把孩子教育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陪伴他,忽略他,然后给他大把钱。太多家长忽略了陪伴,把孩子放到爷爷、奶奶那儿,放姥姥、姥爷家,甚至交给保姆等。其实,孩子最渴望的是爸妈的陪伴,这样可消除恐惧感,建立安全感。在初中以前尽可能家长陪伴孩子,到高中阶段,孩子要证明自己的独立了,这时陪伴减少,但是还需要爸妈定期的交流。
孩子在十八岁之前的精神哺乳期,需要家长爱他、鼓励、表扬、赞美、承认他,这些东西他需要有现场感。如果缺乏陪伴,尽管孩子知道家长爱他、欣赏他,没用的,只是理性的知道,在精神层面、情感上他是无法感受到的,那他将来无法成为一个内心富足的人。
二、没有规矩不成方圓,如何智慧地给孩子制定规则和执行规则呢
打骂孩子会给孩子留下恶性伤害,孩子确实需要约束,他是未成年人还不了解人类的完全的行为法则。孩子有各种的不良行为,如他把学校玻璃砸了,家长要付钱;孩子把人家脑袋打破了,家长也需要付钱;孩子破坏学校的纪律学校制度得约束他。孩子的行为结果由家长承担,家长有法定义务来约束他,当然还有道德的义务。如何把他修理成人?把他的行为约束到人类的框架里面,就像我们要做一块精美的蛋糕,得先有个模型,必须把他的这个散形的生命状态规范到固定的模式里边,成品后他才是你要的那个精美的蛋糕。这是无规矩不成方圆。
让孩子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非常重要。他们会探索“可以”和“不可以”的界限在哪儿,甚至会不断地挑战我们的底线,把“可以”的范围往前推进。然而,他们一旦确定这些规矩是存在的、必须执行的,就能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并由此获得安全感。
例如,一次妈妈下班回家,明明马上跑过来看包里有没有给自己带回好东西,妈妈当即制止孩子并告诉她,“你这样做是没礼貌的,不尊重别人的表现。妈妈很不高兴你的这个举动。”孩子当时很惊讶的告诉妈妈,“我在找自己的东西。”这时,父母要明确告诉孩子,不能随便翻别人的包,不能随便动别人的东西,不管你出于什么样的想法。那么,孩子从小就懂得了别人的东西是不能随便动的,一直长大成人,她都会有这样的规则意识,不会形成盗窃行为。
规则,应当是既定的,且不但孩子要遵守,我们大人更要遵守。当孩子触碰到了你们约定的规则(惩罚或奖励),你一定要说到做到,不能食言!同时,如果是惩罚,你也不要发火,要非常理智平静地和孩子讲清楚为什么惩罚他。一般来说,孩子都能够接受。请注意,这个时候,任凭孩子如何哭闹,都要理性的严格执行,不能心软,不能退步,你要告诉他:“对不起,因为你没有遵守我们的约定,你必须接受惩罚。”当我们和孩子形成这样的“契约”关系,执行一两次,你会发现,不再需要用暴怒的语气去震慑孩子了。和孩子建立理性的“契约”,温柔且严格执行下去,将使孩子变成一个有自律能力的人。
三、“打骂”孩子是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切不可行
打骂孩子会给孩子留下恶性伤害,家长打骂孩子之后,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听从了家长的“教导”,实际上,他的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之路。
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这种粗暴的性格一旦形成,长大以后,孩子就会有暴力倾向。导致本来性格倔犟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
作为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要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每一位父母都应当自觉承担起一份对社会的责任,更要对家庭法制教育工作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这不但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大大减少青少年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