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难题。只有改变传统古文教学,将学生从枯燥的窠臼中解放出来,还学生文言文课堂的碧海晴天。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课堂 古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3(c)-0219-01
古文,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文言文,经历了几千年文化的洗礼,是我国传统文学的精华。但是,在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担心学生不懂,就采取“教读—解词—串讲—翻译”的方法教学,学生学习也就是放在“读—译—抄—背”上。把内容丰富多彩的教材定格成生产流水线。没有情趣,没有活力。教师照本宣科,教得口干舌燥,学生囫囵吞枣,学得灰头土脸,学习的效果却是事倍功半。我认为,如何使学生在悠悠然中品尝古文韵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带着感情去读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我始终认为,古文的教学,教师的范读很重要。因为通过范读,一可以渲染感情,学生虽然对文章的意思一知半解,但是通过听老师的范读,可以了解一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如读《岳阳楼记》和《小石潭记》,就是截然不同的,虽然两文的作者都是怀才不遇,都惨遭贬谪,但是范仲淹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胸怀天下,是旷达乐观;而柳宗元呢,则是“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是哀怨,是惆怅。听了老师的范读,一篇文章,或喜或悲,或哀或怨,或忠或义,感情基调掌握好了,学习文章的方向就不会错了。二是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在老师范读的时候,学生可以完成(1)正音;(2)断句。正音主要表现在一些生僻字、通假字和词类活用字,如《陈涉世家》的“苟富贵、无相忘”中的“无”通“毋”,读时就要发去声;“陈胜王”中的“王”,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也应该发第四声。通假字和词类活用字,完全可以在范读时让学生注意到,重点也就凸现了。断句主要是在一些长句的把握上,如《陈涉世家》中有两句,“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第一次教的时候,我发现学生自己读时,总是读破句子,讲解以后句子的涵义也很难理解记忆,后来我在教学时,在范读时就解决断句的问题,发现对于文章的理解也容易多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推崇诵读的佳话。教师的范读,只是抛砖引玉,关键在于学生的读,学生的读可以有默读、齐读和个读等方法。初中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多是我国古代的名篇佳作,这些文章生动精彩,语言优美,音韵协调,炼词造句也很够功夫。学生完全能够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熟读,甚至背诵。只有通过熟读、背诵,学生的头脑里才会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习惯于特定的文言句式,在此基础上,古文的清、雅、狂、傲,百味初显。
2带着激情去教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把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教师上课有激情,学生上课才思辩。
在教法上,导入新课要灵活。学习《出师表》时,我与学生一起分析了当时蜀国窘迫的局势,了解刘备白帝托孤带给诸葛亮的沉重历史使命,洞悉刘禅与诸葛亮的千千心结,也明白了诸葛亮只手立挽狂澜的孤独无奈,真正明白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带着这种感情,去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出师表》,知道什么是“忠”、什么是“义”。学习《愚公移山》时,我和学生一起编排了《愚公移山》的小课本剧,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效果却是很明显;学习《口技》,我和学生一起聆听了口技大师洛桑的精彩表演……导入的过程,完全投入到课文的世界里,与学生一同感受那时的文化、那时的风景,将情、景、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带着或一股好奇,或一丝敬意,主动去探究,主动去了解,学习的效果自然要强很多。
重点字词要透析。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称扬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也就是后人所认为的“一字之褒贬”,在古文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如《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入木三分地表现了在曹刿心中当政者的昏庸无能,以及曹刿对“肉食者”的嘲讽;《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句中的“私”“畏”“求”三字,就形象地刻画出妻、妾、客三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些字词,都是古文学习中重要实词的学习重点。
3带着遗憾去学
维纳斯因为遗憾而绽放永恒的美丽;陶渊明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我认为学生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如果带些遗憾是他深入学习和充分理解掌握的一种表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探究精神的体现。
这种遗憾,一是表现在对课文内容的拓展上,如《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带着韩愈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遗憾,想着在如今的时代中如何做一名不坐等“伯乐”的“千里马”;如《醉翁亭记》中,带着欧阳修的“醉”意去思考我们的人生之路应该如何去走;《邹忌讽齐王纳谏》后考虑如何做一个冷静客观的人等等。
二是表现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上。古文中,实词根据具体的语境,其含义也会发生变化。如《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的翻译,其中“景”译为“阳光”,这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译法,学习的过程中就要考虑是否在其他文章里也有这样的译法。虚词的变化就更丰富多彩了,“之”、“其”、“于”、“以”,不同词性不同译法,即使是同样词性,语境不同译法也不同,好像有一个无底洞,你越挖,感觉越深不可测,越发觉得中华语言文字之奥妙。有着这一个又一个的遗憾,怀着解除遗憾的精神,学生不是在学习,而是在挖掘宝藏,兴趣有了,方法有了,信心有了,有了这些,还怕古文吗?
文言文的教学看起来很枯燥,其实只要师者教之有道,学者受之有心,在古风雅韵中悠然咏唱,既是幸事,更是乐事,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课堂 古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3(c)-0219-01
古文,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文言文,经历了几千年文化的洗礼,是我国传统文学的精华。但是,在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担心学生不懂,就采取“教读—解词—串讲—翻译”的方法教学,学生学习也就是放在“读—译—抄—背”上。把内容丰富多彩的教材定格成生产流水线。没有情趣,没有活力。教师照本宣科,教得口干舌燥,学生囫囵吞枣,学得灰头土脸,学习的效果却是事倍功半。我认为,如何使学生在悠悠然中品尝古文韵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带着感情去读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我始终认为,古文的教学,教师的范读很重要。因为通过范读,一可以渲染感情,学生虽然对文章的意思一知半解,但是通过听老师的范读,可以了解一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如读《岳阳楼记》和《小石潭记》,就是截然不同的,虽然两文的作者都是怀才不遇,都惨遭贬谪,但是范仲淹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胸怀天下,是旷达乐观;而柳宗元呢,则是“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是哀怨,是惆怅。听了老师的范读,一篇文章,或喜或悲,或哀或怨,或忠或义,感情基调掌握好了,学习文章的方向就不会错了。二是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在老师范读的时候,学生可以完成(1)正音;(2)断句。正音主要表现在一些生僻字、通假字和词类活用字,如《陈涉世家》的“苟富贵、无相忘”中的“无”通“毋”,读时就要发去声;“陈胜王”中的“王”,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也应该发第四声。通假字和词类活用字,完全可以在范读时让学生注意到,重点也就凸现了。断句主要是在一些长句的把握上,如《陈涉世家》中有两句,“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第一次教的时候,我发现学生自己读时,总是读破句子,讲解以后句子的涵义也很难理解记忆,后来我在教学时,在范读时就解决断句的问题,发现对于文章的理解也容易多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推崇诵读的佳话。教师的范读,只是抛砖引玉,关键在于学生的读,学生的读可以有默读、齐读和个读等方法。初中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多是我国古代的名篇佳作,这些文章生动精彩,语言优美,音韵协调,炼词造句也很够功夫。学生完全能够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熟读,甚至背诵。只有通过熟读、背诵,学生的头脑里才会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习惯于特定的文言句式,在此基础上,古文的清、雅、狂、傲,百味初显。
2带着激情去教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把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教师上课有激情,学生上课才思辩。
在教法上,导入新课要灵活。学习《出师表》时,我与学生一起分析了当时蜀国窘迫的局势,了解刘备白帝托孤带给诸葛亮的沉重历史使命,洞悉刘禅与诸葛亮的千千心结,也明白了诸葛亮只手立挽狂澜的孤独无奈,真正明白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带着这种感情,去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出师表》,知道什么是“忠”、什么是“义”。学习《愚公移山》时,我和学生一起编排了《愚公移山》的小课本剧,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效果却是很明显;学习《口技》,我和学生一起聆听了口技大师洛桑的精彩表演……导入的过程,完全投入到课文的世界里,与学生一同感受那时的文化、那时的风景,将情、景、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带着或一股好奇,或一丝敬意,主动去探究,主动去了解,学习的效果自然要强很多。
重点字词要透析。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称扬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也就是后人所认为的“一字之褒贬”,在古文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如《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入木三分地表现了在曹刿心中当政者的昏庸无能,以及曹刿对“肉食者”的嘲讽;《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句中的“私”“畏”“求”三字,就形象地刻画出妻、妾、客三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些字词,都是古文学习中重要实词的学习重点。
3带着遗憾去学
维纳斯因为遗憾而绽放永恒的美丽;陶渊明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我认为学生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如果带些遗憾是他深入学习和充分理解掌握的一种表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探究精神的体现。
这种遗憾,一是表现在对课文内容的拓展上,如《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带着韩愈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遗憾,想着在如今的时代中如何做一名不坐等“伯乐”的“千里马”;如《醉翁亭记》中,带着欧阳修的“醉”意去思考我们的人生之路应该如何去走;《邹忌讽齐王纳谏》后考虑如何做一个冷静客观的人等等。
二是表现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上。古文中,实词根据具体的语境,其含义也会发生变化。如《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的翻译,其中“景”译为“阳光”,这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译法,学习的过程中就要考虑是否在其他文章里也有这样的译法。虚词的变化就更丰富多彩了,“之”、“其”、“于”、“以”,不同词性不同译法,即使是同样词性,语境不同译法也不同,好像有一个无底洞,你越挖,感觉越深不可测,越发觉得中华语言文字之奥妙。有着这一个又一个的遗憾,怀着解除遗憾的精神,学生不是在学习,而是在挖掘宝藏,兴趣有了,方法有了,信心有了,有了这些,还怕古文吗?
文言文的教学看起来很枯燥,其实只要师者教之有道,学者受之有心,在古风雅韵中悠然咏唱,既是幸事,更是乐事,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