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在建筑工程发展过程中,地下室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具有直接影响。通常来说,地下室的施工重点就是做好相应的排水工作,如果,建筑的地下室排水存不合理,不仅会对建筑的质量造成影响,甚至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一定威胁。文章主要针对建筑地下室给排水设计进行研究分析,并且依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意见,希望能够推动地下室排水设计的发展,保证建筑的质量。
关键词:建筑地下室;给排水设计;措施分析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建筑的外形对于城市的美感具有一定的影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全新的技术的以及施工设备都应用到建筑工程中,对于相应的施工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有效的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质量。通常来说,一些高层建筑都存在地下室,在施工过程中,如果不能对地下室的排水问题进行解决,就出现渗流现象,对建筑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积极的对建筑地下室的给排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势在必行。
一、建筑地下室给排水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常来说,建筑地下室给排水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了:(1)地下室给排水设计工作人员的设计经验不足,对建筑地下室的给排水设计存在一定的局现性,同时,不具备完善的理论指导,导致建筑地下室给排水设计不合理,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以及技术问题。(2)在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对于设计中一些难点没有在图纸进行标注,导致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存在理解误差,不能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导致相关数据出现错误,不能施工质量。(3)给排水的设计和实际的建筑工程脱离,导致相应的设计不能够满足实际的建筑需求,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地下室给排水施工质量,从而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造成严重影响。(4)在实际的建筑排水管道施工过程中,相关的建筑单位只有加强对施工材料的控制,才能有效的提高的建筑排水管道工程建设的质量。但是,在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施工单位只注重眼利益,为了减少施工成本,提高效益,都会选择一些价格比较低廉的材料进行施工,这些材料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具备良好的防水性,所以,就到导致工程中出现渗漏问题,严重影响建筑的质量。在实际的排水管道建设过程中,排水管道的种类以及形式具有多样性,不管是的材质还是防水性能都具有很大的差异,在材料采购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依据工程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施工材料。(5)排水管道施工的技术不合理。在实际的管道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施工技术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管道工程的质量。例如:在施工中,管道的交接部位不合理,导致管道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存在一定的纰漏,导致工程混乱,不能保证良好的工程质量。例如:在管道施工过程中,建筑管线工程以及安装工程不能进行有效的衔接等,严重影响了施工质量。
二、提高建筑地下室给排水设计质量的措施
1.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设计质量
在设计过程中,建筑部门应该积极的对地下室给排水管道设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另外,在对工作人员培训过程中,应该积极组织工作进行实践,不断积累给排水管道的设计的经验,能够依据建筑的实际状况进行设计,才能提高设计质量。同时,还要加强对设计的研究,不断完善相应的设计理论,为设计提供一些的理论指导,从而保障设计的合理性。此外,相关部门还应该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例或者国外一些先进的设计理念让设计工作人员进行分析学习,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促进其不断的完善自身的设计水平,从而提高设计质量。
2.明确施工重点
在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在设计完成以后,应该在图纸中明确施工的重点难点以及施工的注意事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作人员能够严格按照实际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从而能够保证良好的施工质量。另外,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我国建筑地下室排水管道设计的要求进行设计,避免横穿现象的出现,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施工质量,而其还能保证给排水管道的使用寿命。
3.做好相应的消防设计及消防排水设计
在地下室给排水管道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消防设计,保证地下室的安全性,消防设计包括消火栓系统及自动喷水系统设计。在地下室消火栓设置过程中,室内消火栓的布置应满足同一平面有2支消防水枪的2股充实水柱同时达到任何部位的要求,如地下室为汽车库,消火栓的设置不应影响汽车的通行和车位的设置,并应确保消火栓的开启。地下室消防管网应布置成环状管网并与主楼消防管网连接,保证地下室及主楼的消防供水的安全性。消防给水管道的设计流速不宜大于2. 5m/s。地下室喷淋给水设计,应满足《自动喷水灭火设计规范》GB50081-2001(2005年版)。自动喷水系统组件包括喷头、报警阀组、水流指示器、压力开关、末端试水装置。地下室喷头应采用直立型喷头,同一根配水支管上喷头的间距及相邻配水支管的间距不宜大于2.4米;同时地下室应根据防火分区划分,每个防火分区均设置水流指示器。地下室消防排水主要通过合理布置排水沟、集水井及集水井内设置消防排水泵来实现,排水泵流量可按火灾延续时间内排水泵排水,且保证地下室积水高度不大于300mm确定,用于消防排水的排水泵电源应采用消防电源。地下室的消防排水设施宜与地下室其他地面废水排水设施共用。
4.选择合适的管道材料
在实际的建筑地下室给排水施工中,材料的质量对于工程的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材料采购工作中,采购工作人员应该依据实际的工程需求,制定明确的材料采购清单。在材料采购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积极的对材料进行检查,保证其完整性;另外,还要对材料的规格以及合格证书进行核对,保证其能够符合相关要求。在材料运输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做好完善的防护措施,防止材料出现变形。材料使用前,应该积极的对其进行检查,如果发现不合理的材料,应该及时进行调换,避免施工不合理的施工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工程的质量。
5.保证设计的合理性
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容易出现设计和实际施工脱节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相关工作的开展。因此,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地下室的设计的状况以及建筑的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并且还要结合相应的设计规范要求进行设计,才能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在设计完成以后,相关部门还应该积极的组织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审核,对于其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及时的进行更改,保证设计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同时,设计人员还应该在设计图纸中明确施工注意事项以及施工重点,从而能够保证施工的顺利开展。
三、总结
綜上所述,在建筑工程发展过程中,地下室对于建筑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不断完善其给排水的设计才能保证建筑质量,保证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从设计的实际状况出发,对建筑地下室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另外,在建筑施工前,工作人员还应该积极对设计图纸和施工现场的实际状况进行对比,对于设计中不合理的现象进行修改,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能保证良好的施工质量,推动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红,梁琳,翟荣兵等.探讨建筑地下室给排水设计中的关键点[J].江西建材,2014,(1):25.
[2] 王丽丽,张宁.探讨建筑地下室给排水设计中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6):156-156.
[3] 段丽丽,张理军.建筑地下室给排水设计问题的探讨[J].房地产导刊,2015,(2):115-115.
[4] 姜洋.建筑地下室给排水设计问题与措施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2):116-116.
[5] 陈焕.探讨建筑地下室给排水设计中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0):256-256.
关键词:建筑地下室;给排水设计;措施分析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建筑的外形对于城市的美感具有一定的影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全新的技术的以及施工设备都应用到建筑工程中,对于相应的施工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有效的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质量。通常来说,一些高层建筑都存在地下室,在施工过程中,如果不能对地下室的排水问题进行解决,就出现渗流现象,对建筑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积极的对建筑地下室的给排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势在必行。
一、建筑地下室给排水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常来说,建筑地下室给排水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了:(1)地下室给排水设计工作人员的设计经验不足,对建筑地下室的给排水设计存在一定的局现性,同时,不具备完善的理论指导,导致建筑地下室给排水设计不合理,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以及技术问题。(2)在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对于设计中一些难点没有在图纸进行标注,导致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存在理解误差,不能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导致相关数据出现错误,不能施工质量。(3)给排水的设计和实际的建筑工程脱离,导致相应的设计不能够满足实际的建筑需求,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地下室给排水施工质量,从而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造成严重影响。(4)在实际的建筑排水管道施工过程中,相关的建筑单位只有加强对施工材料的控制,才能有效的提高的建筑排水管道工程建设的质量。但是,在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施工单位只注重眼利益,为了减少施工成本,提高效益,都会选择一些价格比较低廉的材料进行施工,这些材料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具备良好的防水性,所以,就到导致工程中出现渗漏问题,严重影响建筑的质量。在实际的排水管道建设过程中,排水管道的种类以及形式具有多样性,不管是的材质还是防水性能都具有很大的差异,在材料采购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依据工程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施工材料。(5)排水管道施工的技术不合理。在实际的管道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施工技术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管道工程的质量。例如:在施工中,管道的交接部位不合理,导致管道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存在一定的纰漏,导致工程混乱,不能保证良好的工程质量。例如:在管道施工过程中,建筑管线工程以及安装工程不能进行有效的衔接等,严重影响了施工质量。
二、提高建筑地下室给排水设计质量的措施
1.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设计质量
在设计过程中,建筑部门应该积极的对地下室给排水管道设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另外,在对工作人员培训过程中,应该积极组织工作进行实践,不断积累给排水管道的设计的经验,能够依据建筑的实际状况进行设计,才能提高设计质量。同时,还要加强对设计的研究,不断完善相应的设计理论,为设计提供一些的理论指导,从而保障设计的合理性。此外,相关部门还应该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例或者国外一些先进的设计理念让设计工作人员进行分析学习,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促进其不断的完善自身的设计水平,从而提高设计质量。
2.明确施工重点
在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在设计完成以后,应该在图纸中明确施工的重点难点以及施工的注意事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作人员能够严格按照实际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从而能够保证良好的施工质量。另外,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我国建筑地下室排水管道设计的要求进行设计,避免横穿现象的出现,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施工质量,而其还能保证给排水管道的使用寿命。
3.做好相应的消防设计及消防排水设计
在地下室给排水管道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消防设计,保证地下室的安全性,消防设计包括消火栓系统及自动喷水系统设计。在地下室消火栓设置过程中,室内消火栓的布置应满足同一平面有2支消防水枪的2股充实水柱同时达到任何部位的要求,如地下室为汽车库,消火栓的设置不应影响汽车的通行和车位的设置,并应确保消火栓的开启。地下室消防管网应布置成环状管网并与主楼消防管网连接,保证地下室及主楼的消防供水的安全性。消防给水管道的设计流速不宜大于2. 5m/s。地下室喷淋给水设计,应满足《自动喷水灭火设计规范》GB50081-2001(2005年版)。自动喷水系统组件包括喷头、报警阀组、水流指示器、压力开关、末端试水装置。地下室喷头应采用直立型喷头,同一根配水支管上喷头的间距及相邻配水支管的间距不宜大于2.4米;同时地下室应根据防火分区划分,每个防火分区均设置水流指示器。地下室消防排水主要通过合理布置排水沟、集水井及集水井内设置消防排水泵来实现,排水泵流量可按火灾延续时间内排水泵排水,且保证地下室积水高度不大于300mm确定,用于消防排水的排水泵电源应采用消防电源。地下室的消防排水设施宜与地下室其他地面废水排水设施共用。
4.选择合适的管道材料
在实际的建筑地下室给排水施工中,材料的质量对于工程的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材料采购工作中,采购工作人员应该依据实际的工程需求,制定明确的材料采购清单。在材料采购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积极的对材料进行检查,保证其完整性;另外,还要对材料的规格以及合格证书进行核对,保证其能够符合相关要求。在材料运输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做好完善的防护措施,防止材料出现变形。材料使用前,应该积极的对其进行检查,如果发现不合理的材料,应该及时进行调换,避免施工不合理的施工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工程的质量。
5.保证设计的合理性
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容易出现设计和实际施工脱节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相关工作的开展。因此,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地下室的设计的状况以及建筑的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并且还要结合相应的设计规范要求进行设计,才能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在设计完成以后,相关部门还应该积极的组织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审核,对于其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及时的进行更改,保证设计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同时,设计人员还应该在设计图纸中明确施工注意事项以及施工重点,从而能够保证施工的顺利开展。
三、总结
綜上所述,在建筑工程发展过程中,地下室对于建筑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不断完善其给排水的设计才能保证建筑质量,保证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从设计的实际状况出发,对建筑地下室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另外,在建筑施工前,工作人员还应该积极对设计图纸和施工现场的实际状况进行对比,对于设计中不合理的现象进行修改,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能保证良好的施工质量,推动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红,梁琳,翟荣兵等.探讨建筑地下室给排水设计中的关键点[J].江西建材,2014,(1):25.
[2] 王丽丽,张宁.探讨建筑地下室给排水设计中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6):156-156.
[3] 段丽丽,张理军.建筑地下室给排水设计问题的探讨[J].房地产导刊,2015,(2):115-115.
[4] 姜洋.建筑地下室给排水设计问题与措施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2):116-116.
[5] 陈焕.探讨建筑地下室给排水设计中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0):256-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