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作出明确规定:“应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独立阅读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也是陶冶学生性情的手段。
一、强化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这就要求教师要以“读”贯穿整个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课文,与课文对话,主动积极地去把握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掌握课文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必须清楚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地位。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一味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体会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失去了應有的主体地位。这样就忽视了学生阅读的自觉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严重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只有强化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以理解课文为手段,做到举一反三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是目的,更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手段。说理解课文是手段,意思是,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篇目都是学生阅读的精品,教师要凭借这些课文,训练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但做到学一篇懂一篇,还以这个“一”想到“三”,把已经学过的知识技能用于阅读实践,能够独立阅读,理解教材以外的报刊、书籍。这才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例如教学《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了解“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叫“象声词”,可让学生想象一下,小雨滴落在不同地方还会发出什么声音。有些学生很快就能立即举一反三,说出“劈劈啪啪”“稀里哗啦”“淅淅沥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1.边读边思。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边读边想,读思结合,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问题;然后深入理解课文,要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进而想全文主要讲什么,要说明什么,给自己有哪些启发、教育;最后还要想想学了这篇课文,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在今后作文时可以学习什么。总之,一边读一边思,所思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应当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综合,有梯度、分层次。
2.联系上下文。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往往难以理解。如果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确切地理解。例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中有这样的句子:“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贴地,平展地贴在水泥道上。”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把“熨贴”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它的含义。启发学生读一段,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这时学生就会明白“熨贴”就是“紧紧地粘”(上文)、“平展地粘”(下文)的意思,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一部分信息以书面词语建立了对应关系,在生活实际中已掌握了这些词语,但更多的信息与书面词语并未建立联系。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类词语时,教师如果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则可收到最好的效果,例如乳白、枣红、米黄这些词语,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日所喝过的牛奶、所吃过的红枣、所见过的小米的颜色而不讲自明;而山梁、树冠等词,则可通过引导学生看相关的幻灯、图片、实物进行理解。
总而言之,阅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关键在“独立”,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探索、领悟、获取、掌握以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都是学生自身的事,不能由别人代替。学生要达到独立阅读的境界,只有靠加强训练,在训练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得以体现,教师为学生服务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这样才能大大地提高阅读效率,提高语文水平。
责任编辑 黄佳锐
一、强化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这就要求教师要以“读”贯穿整个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课文,与课文对话,主动积极地去把握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掌握课文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必须清楚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地位。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一味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体会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失去了應有的主体地位。这样就忽视了学生阅读的自觉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严重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只有强化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以理解课文为手段,做到举一反三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是目的,更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手段。说理解课文是手段,意思是,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篇目都是学生阅读的精品,教师要凭借这些课文,训练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但做到学一篇懂一篇,还以这个“一”想到“三”,把已经学过的知识技能用于阅读实践,能够独立阅读,理解教材以外的报刊、书籍。这才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例如教学《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了解“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叫“象声词”,可让学生想象一下,小雨滴落在不同地方还会发出什么声音。有些学生很快就能立即举一反三,说出“劈劈啪啪”“稀里哗啦”“淅淅沥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1.边读边思。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边读边想,读思结合,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问题;然后深入理解课文,要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进而想全文主要讲什么,要说明什么,给自己有哪些启发、教育;最后还要想想学了这篇课文,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在今后作文时可以学习什么。总之,一边读一边思,所思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应当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综合,有梯度、分层次。
2.联系上下文。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往往难以理解。如果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确切地理解。例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中有这样的句子:“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贴地,平展地贴在水泥道上。”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把“熨贴”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它的含义。启发学生读一段,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这时学生就会明白“熨贴”就是“紧紧地粘”(上文)、“平展地粘”(下文)的意思,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一部分信息以书面词语建立了对应关系,在生活实际中已掌握了这些词语,但更多的信息与书面词语并未建立联系。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类词语时,教师如果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则可收到最好的效果,例如乳白、枣红、米黄这些词语,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日所喝过的牛奶、所吃过的红枣、所见过的小米的颜色而不讲自明;而山梁、树冠等词,则可通过引导学生看相关的幻灯、图片、实物进行理解。
总而言之,阅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关键在“独立”,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探索、领悟、获取、掌握以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都是学生自身的事,不能由别人代替。学生要达到独立阅读的境界,只有靠加强训练,在训练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得以体现,教师为学生服务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这样才能大大地提高阅读效率,提高语文水平。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