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F-I与IGFBP-3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visiv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辽宁省人民医院的113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结直肠癌(CRC)组,良性对照(N-CRC)组为同期37例结直肠良性病患者,健康对照(normal control,NC)组为同期76名健康体检者。对CRC组进行了有/无淋巴转移(M-CRC/NM-CRC)分亚组和TNM分期。通过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IGF-I、IGFBP-3含量并计算其比值。两组间采用SNK检验,不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结果

在IGF-I浓度方面,NC、N-CRC、CRC组间呈小幅递减趋势,M-CRC与NM-CR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43,P=0.559),T4期低于T1+T2期、T3期(F=6.279,P=0.003)。IGFBP-3浓度方面,CRC组(3.13±1.57)μg/ml与N-CRC组(3.42±1.32) μ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04,P=0.09),但CRC组显著低于NC组(4.62±1.10)μg/ml(F=10.88,P=0.001),M-CRC亚组高于NM-CRC亚组(F=4.44,P<0.05)。IGF-I/IGFBP-3比值方面,CRC组为48.85±29.14显著高于N-CRC组(42.38±12.58)(F=5.05,P=0.02)和NC组(42.46±16.24)(F=5.68,P=0.02)。IGF-I 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3(95% CI 0.56~0.70),诊断价值较低,以102.5作为IGF-I诊断临界值时灵敏度为85.8%,特异度为40.7%;IGFBP-3 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95% CI 0.64~0.78),诊断价值中等,以3.33作为IGFBP-3诊断临界值时灵敏度为78.8%,特异度为62.8%。

结论

IGF-I和IGFBP-3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均呈低表达,同时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相关。(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7, 40:871-875)

其他文献
维生素D为健康骨骼的正常发育和矿化提供足量的钙和磷,因此在近百年来一直被认为对骨骼的健康至关重要,除此之外,维生素D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效应的激素。本文由临床真实案例展开,系列探讨了国内外维生素D参考区间的设置情况和我国各区域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提出了维生素D实验室检测和标准化的问题,维生素D的临床意义以及推广应用过程中的一些误区。旨在关注维生素D应用的同时,有更多深入性地了解和思考。(中华检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半乳糖基化免疫球蛋白的定量变化及与血清总免疫球蛋白(Ig)及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含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于解放军第261医院精神病科的住院患者共80例,排除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与心、肝、肾等脏器疾病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19~60岁,平均(27.2±6.2)岁。对照组选自同时期的80名健康体检者,其中男52名,
目的探讨成都地区成人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Hi)感染发生情况、流行菌株生物学分型和菌株耐药背景以及临床基本特征。方法采用前瞻性流行病学断面研究方法,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对我国成都地区两家三级综合性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和都江堰市医疗中心)18岁以上的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的痰液进行细菌培养。总共100例患者,男78例,女22例,患者年龄29~93岁,平均年龄(69.09±13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作为一种快速、准确、高通量的细菌鉴定技术,已经开始逐步应用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然而,MALDI-TOF MS的应用远不止细菌鉴定,其在细菌分型方面同样具有广阔的前景。基于MALDI-TOF MS的分型方法具有简单、快速、成本低廉、高通量等特点,可以在医院感染控制和暴发流行时发挥快速筛选的作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7, 40:890-
目的探讨羊水同型半胱氨酸检测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及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对cblC型甲基丙二酸血症(MMA)产前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于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进行产前诊断的187名孕妇检测结果,其中78例先证者为cblC型MMA患儿,109例为非有机酸血症孕妇(对照组),于妊娠16~24周抽羊水,LC-MS/MS检测羊水丙酰肉碱(C
骨代谢异常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骨组织中钙、磷等矿物质、成骨细胞和/或破骨细胞功能异常。FGF23-Klotho轴在骨-肾-甲状旁腺轴中起重要作用,参与调控骨矿物质代谢;同时FGF23-Klotho轴还影响维生素D和甲状旁腺素的合成和分泌。随着研究的深入,FGF23-Klotho轴有望成为骨代谢紊乱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7, 40:839-843)
骨质疏松症(OS)是一种以骨量减低、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密度(BMD)是诊断OS的金指标,但其对早期骨量减少不够敏感。骨代谢标志物具有灵敏性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可更早反映骨量的变化,并可用于监测抗OS药物的疗效。本文对传统和新型的骨代谢标志物及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评述。(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7, 40:835-838)
产科易栓症使机体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发生紊乱,增加了产妇血栓形成的风险,并最终可导致流产、早产、胎盘早剥等妊娠并发症。本文阐释易栓症与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关系,以及产科易栓症的相关检测在反复自然流产病因诊断中的应用和临床意义。(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7, 40:856-859)
骨质疏松症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复杂疾病,其基因背景尚未完全明确。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通过对大规模的群体DNA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分析,发现与复杂疾病相关的遗传因素。近10年来已经有超过30项针对骨密度的研究发现了将近100个独立位点。双变量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可以发掘调控两种骨质疏松症相关表型的多效基因。然而,如何解读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数据,从而揭示致病基因以及发病机制,要结合进一步的功能学研究。在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是发生于绝经后妇女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点的一种原发性高代谢转换型骨骼疾病。PMOP是造成中老年妇女关节疼痛及劳动能力丧失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早期生物标志物可以为PMOP的早期诊断、评估骨折风险、评价治疗效果提供临床依据。本文从PMOP激素相关指标、骨代谢相关指标等方面来阐述PMOP生物标志物的最新应用进展。(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