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我们素质的一种方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指导学生读好书,读受益终身的书,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阅读也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是全体国民的事,它应成为我们国
书籍,积累了人类无穷智慧和想像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阅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读书成为生活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经典,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更应成为我们的阅读对象。余秋雨曾言:“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可见经典的地位和作用不容低估,不管時代如何变化,经典中的积极内容仍然在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依然在我们的血管中流动,我们必须阅读它,以便继承和发扬光大。
在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都极为重视阅读教学,在阅读时间和篇幅上均有明确的要求。无论各版本语文教科书中的中华传统经典篇幅明显加大,并指定学生必背古诗70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经典阅读有详细的规定。这些都说明党和政府对古典名著诵读的重视。
但是,时下学生大多不喜阅读名著,而喜欢快餐式的、低层次的浅阅读。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试教育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压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使学生身陷题海,为分数而疲于奔命,无暇他顾;而语文考试对名著很少考到,中考也是蜻蜓点水般的浅考试,使学生认为通读名著得不偿失,丧失阅读兴趣;再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时下充斥荧屏的都是凶杀、暴力和色情的东西,对学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还有出版社以时尚诠释名著,盲目跟风,刻意追逐经济利益,漠视社会利益;网络语言和商业语言越来越媚俗,造成学生语言的垃圾化,此外学校教育缺乏整合,各科各行其是,从而导致学生不喜欢或不读名著。它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造成学生文化底蕴的丢失,使浮躁和浅薄得以流行,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德育,还影响到优秀的民
中小学生阅读现状不容乐观,那么社会公众呢?据报载,2005年我国的国民识字者图书阅读率仅为48.7%,自1999年来首次低于50%,“没时间读书”主要是青少年,其中20岁至29岁的年轻人最多,占54.2%,有40%的大一学生,暑假半个月,没读一页书!它折射出了国民阅读的尴尬:最该读书的时候没有人读;最该读书的人不读书;最该读的书没人读。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飞机上,我们常常看到外国人很自然地利用读书去填充旅途的时光,而我们国人大多无所事事。有人统计过,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的阅读量约为65本书,我国为5本书,这还包括学生的教科书和练习册;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有阅读习惯的国民只占总人口的5%,国民的阅读率持续走低,这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地位不相称,也与现在的经济腾飞,人均收入不断增长,国民受教育程度和国民识字率不断提高的现状不相称和世界公认的最喜爱阅读的国家如德国、以色列和俄罗斯相比,我国国民还差很多。
如在上面的统计中,48.7%的识字人口中,不少人是考什么,读什么;怎么考,怎么读,没有工作的,为了就业读;有工作的,为了晋级、提拔、评职称而读;要是什么也不为,就很可能什么也不读。一些不良的行为值得深思:在世人眼中,学生不读书是不务正业,而成人有工作后读不读无所谓。再者,社会中流行原著要简本,名著要戏说;一面是跟风,一面是拒绝经典:幼儿读卡通,少年读玄幻,青年读时尚,剩下的读读排行榜!也许有人说,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无暇阅读;也许有人说,网络等媒体构出现,分散了人们读书的时间,其实这都不能成为理由。上述的几个国家经济和网绍都比中国发-达。而为什么读书的人比中国多呢?个中缘由值得我们深思。
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国民素质的提升过程。而国民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多少人读书,有哪些人读书和读些什么书。阅读虽不能增加我们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我们生命的宽度和厚度。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自觉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体会阅读的快乐。
书籍,积累了人类无穷智慧和想像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阅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读书成为生活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经典,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更应成为我们的阅读对象。余秋雨曾言:“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可见经典的地位和作用不容低估,不管時代如何变化,经典中的积极内容仍然在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依然在我们的血管中流动,我们必须阅读它,以便继承和发扬光大。
在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都极为重视阅读教学,在阅读时间和篇幅上均有明确的要求。无论各版本语文教科书中的中华传统经典篇幅明显加大,并指定学生必背古诗70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经典阅读有详细的规定。这些都说明党和政府对古典名著诵读的重视。
但是,时下学生大多不喜阅读名著,而喜欢快餐式的、低层次的浅阅读。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试教育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压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使学生身陷题海,为分数而疲于奔命,无暇他顾;而语文考试对名著很少考到,中考也是蜻蜓点水般的浅考试,使学生认为通读名著得不偿失,丧失阅读兴趣;再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时下充斥荧屏的都是凶杀、暴力和色情的东西,对学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还有出版社以时尚诠释名著,盲目跟风,刻意追逐经济利益,漠视社会利益;网络语言和商业语言越来越媚俗,造成学生语言的垃圾化,此外学校教育缺乏整合,各科各行其是,从而导致学生不喜欢或不读名著。它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造成学生文化底蕴的丢失,使浮躁和浅薄得以流行,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德育,还影响到优秀的民
中小学生阅读现状不容乐观,那么社会公众呢?据报载,2005年我国的国民识字者图书阅读率仅为48.7%,自1999年来首次低于50%,“没时间读书”主要是青少年,其中20岁至29岁的年轻人最多,占54.2%,有40%的大一学生,暑假半个月,没读一页书!它折射出了国民阅读的尴尬:最该读书的时候没有人读;最该读书的人不读书;最该读的书没人读。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飞机上,我们常常看到外国人很自然地利用读书去填充旅途的时光,而我们国人大多无所事事。有人统计过,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的阅读量约为65本书,我国为5本书,这还包括学生的教科书和练习册;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有阅读习惯的国民只占总人口的5%,国民的阅读率持续走低,这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地位不相称,也与现在的经济腾飞,人均收入不断增长,国民受教育程度和国民识字率不断提高的现状不相称和世界公认的最喜爱阅读的国家如德国、以色列和俄罗斯相比,我国国民还差很多。
如在上面的统计中,48.7%的识字人口中,不少人是考什么,读什么;怎么考,怎么读,没有工作的,为了就业读;有工作的,为了晋级、提拔、评职称而读;要是什么也不为,就很可能什么也不读。一些不良的行为值得深思:在世人眼中,学生不读书是不务正业,而成人有工作后读不读无所谓。再者,社会中流行原著要简本,名著要戏说;一面是跟风,一面是拒绝经典:幼儿读卡通,少年读玄幻,青年读时尚,剩下的读读排行榜!也许有人说,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无暇阅读;也许有人说,网络等媒体构出现,分散了人们读书的时间,其实这都不能成为理由。上述的几个国家经济和网绍都比中国发-达。而为什么读书的人比中国多呢?个中缘由值得我们深思。
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国民素质的提升过程。而国民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多少人读书,有哪些人读书和读些什么书。阅读虽不能增加我们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我们生命的宽度和厚度。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自觉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体会阅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