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92例胆管结石患者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012年收治的92例胆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分析,设为观察组,并进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治疗;以同期接受治疗的92例患者为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道结石患者进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肝胆管结石
肝胆管结石为肝胆外科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主要分布在肝内胆管中,为常见的肝内胆管节段性结石病变[1],结石长期存在能导致肝胆管纤维化,并逐渐萎缩,导致胆管出现变形,并引发肝硬化等疾病,最终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影响。随着腹腔镜和胆道镜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微创手术治疗胆管结石已经广泛应用在肝胆管结石的治疗中,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进一步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效果,现取我院2011年-2012年收治的92例胆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分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2012年收治的92例胆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分析,其中男51例,女41例;患者年龄为21-78岁,平均年龄为(43.6±16.2)岁;所有患者均经过CT检查、超声检查确诊,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包括:身体发热、腹部具有不同程度的放射疼痛、寒颤等。本研究主要以同期接受治疗的92例肝胆管结石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52例,女40例;患者年龄为22-77岁,平均年龄(44.3±18.5)岁,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患者身体发热、上腹疼痛不适及反复疼痛、寒颤等。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表现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手术方法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医生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胆道探查取石,并在胆总管内放置T管支撑引流。
1.2.2观察组手术方法
观察组92例患者行全身麻醉,对所有患者采用CO2腹压维持,压力在12mmHg左右,当压力保持恒定时,首先对患者进行腹腔检查,首先解剖其胆囊三角,游离患者胆囊管,并向右牵拉患者胆囊颈部,以充分暴露患者胆管方位。使用胆管穿刺检查,确定为胆管后,使用切开刀纵形挑开患者胆管前壁,在胆囊管近胆管0.5cm处给予1枚可吸收夹,在胆囊动脉远端给予1枚钛夹,进行离断操作,暂时不将胆囊管切断,以方便胆管切开并利用胆道镜取石。在确认胆总管后,纵向将胆总管前壁与肝总管交汇处无血管位置,切开1cm切口,并使用取石钳进入胆管内,取出体积较大的结石,并通过纤维胆道镜置入主操作孔中,并使用石网套住较小的碎结石,取出结石,后用胆道镜观察胆管中是否有残留物。在手术后放置T管引流,采用可吸收缝线缝合胆总管切口。在进行清理缝合之后,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包括是否出现并发症等,并注意做好手术后预防感染措施。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主要包括: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功能恢复、手术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记录。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和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天数、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如表1所显示:
2.2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如表2所显示:
3.讨论
肝内胆管结石主要指的是患者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支胆管内存在结石,该结石各自单独存在,或与肝胆外但结合结石并存。肝内胆管结石为常见的疾病,并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2]。此外,肝胆管结石亦能导致患者出现继发感染,或出现肝功能失常,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肝细胞坏死,导致胆道死亡的主要原因。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肝内管结石患者均能培养检测出相应的感染细菌,其细菌主要来源于肠道,常见的细菌主要包括:大肠杆菌、厌氧菌等,胆汁滞留肝内结石形成的必要条件。患者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急性期患者通常会出现急性化脓胆管炎症状,并出现不同程度的CHARCOT三联征,大部分患者主要由于肝外管结石导致的,一些患者发病过程中容易感觉上腹部不适,但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患者患病后期出现肝萎缩、胆汁性肝硬化等症状。目前对该症状的诊断主要以CT、X线、B超等方面为主,其中B超为诊断胆管结石的主要方法,其诊断准确率达70%以上。而治疗方法则主要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和微创手术为主。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斷提高,腹腔镜和胆道镜不断发展,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广泛地应用,与传统手术相比,该手术方式具有较大优势,其能帮助医生直接了解肝内胆管是否存在结石,并能准确了解结石大小、位置和数量,并观察患者是否伴随胆管狭窄等现象,从而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产生,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创伤,降低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预后。在手术过程中,手术经验丰富医生可以选择胆道镜辅助操作,缩短治疗时间。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85.3±6.22)min,手术出血量(23.21±3.44)ml,住院天数(6.37±5.12)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由于整个手术过程主要在腹腔镜的帮助下完成,因此,患者伤口部位暴露较少,极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术后感染的情况发生。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感染率为10.87%,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感染率为31.5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管结石为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并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多方面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金铭,田淑萍.腹腔镜和胆道镜在胆总管探查术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1):37-38.
[2]林枫,李林立,叶启文,林峰.胆囊、胆总管结石二镜联合手术与开腹手术围手术期对比[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3.25(03):239-240.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肝胆管结石
肝胆管结石为肝胆外科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主要分布在肝内胆管中,为常见的肝内胆管节段性结石病变[1],结石长期存在能导致肝胆管纤维化,并逐渐萎缩,导致胆管出现变形,并引发肝硬化等疾病,最终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影响。随着腹腔镜和胆道镜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微创手术治疗胆管结石已经广泛应用在肝胆管结石的治疗中,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进一步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效果,现取我院2011年-2012年收治的92例胆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分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2012年收治的92例胆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分析,其中男51例,女41例;患者年龄为21-78岁,平均年龄为(43.6±16.2)岁;所有患者均经过CT检查、超声检查确诊,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包括:身体发热、腹部具有不同程度的放射疼痛、寒颤等。本研究主要以同期接受治疗的92例肝胆管结石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52例,女40例;患者年龄为22-77岁,平均年龄(44.3±18.5)岁,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患者身体发热、上腹疼痛不适及反复疼痛、寒颤等。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表现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手术方法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医生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胆道探查取石,并在胆总管内放置T管支撑引流。
1.2.2观察组手术方法
观察组92例患者行全身麻醉,对所有患者采用CO2腹压维持,压力在12mmHg左右,当压力保持恒定时,首先对患者进行腹腔检查,首先解剖其胆囊三角,游离患者胆囊管,并向右牵拉患者胆囊颈部,以充分暴露患者胆管方位。使用胆管穿刺检查,确定为胆管后,使用切开刀纵形挑开患者胆管前壁,在胆囊管近胆管0.5cm处给予1枚可吸收夹,在胆囊动脉远端给予1枚钛夹,进行离断操作,暂时不将胆囊管切断,以方便胆管切开并利用胆道镜取石。在确认胆总管后,纵向将胆总管前壁与肝总管交汇处无血管位置,切开1cm切口,并使用取石钳进入胆管内,取出体积较大的结石,并通过纤维胆道镜置入主操作孔中,并使用石网套住较小的碎结石,取出结石,后用胆道镜观察胆管中是否有残留物。在手术后放置T管引流,采用可吸收缝线缝合胆总管切口。在进行清理缝合之后,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包括是否出现并发症等,并注意做好手术后预防感染措施。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主要包括: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功能恢复、手术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记录。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和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天数、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如表1所显示:
2.2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如表2所显示:
3.讨论
肝内胆管结石主要指的是患者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支胆管内存在结石,该结石各自单独存在,或与肝胆外但结合结石并存。肝内胆管结石为常见的疾病,并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2]。此外,肝胆管结石亦能导致患者出现继发感染,或出现肝功能失常,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肝细胞坏死,导致胆道死亡的主要原因。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肝内管结石患者均能培养检测出相应的感染细菌,其细菌主要来源于肠道,常见的细菌主要包括:大肠杆菌、厌氧菌等,胆汁滞留肝内结石形成的必要条件。患者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急性期患者通常会出现急性化脓胆管炎症状,并出现不同程度的CHARCOT三联征,大部分患者主要由于肝外管结石导致的,一些患者发病过程中容易感觉上腹部不适,但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患者患病后期出现肝萎缩、胆汁性肝硬化等症状。目前对该症状的诊断主要以CT、X线、B超等方面为主,其中B超为诊断胆管结石的主要方法,其诊断准确率达70%以上。而治疗方法则主要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和微创手术为主。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斷提高,腹腔镜和胆道镜不断发展,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广泛地应用,与传统手术相比,该手术方式具有较大优势,其能帮助医生直接了解肝内胆管是否存在结石,并能准确了解结石大小、位置和数量,并观察患者是否伴随胆管狭窄等现象,从而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产生,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创伤,降低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预后。在手术过程中,手术经验丰富医生可以选择胆道镜辅助操作,缩短治疗时间。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85.3±6.22)min,手术出血量(23.21±3.44)ml,住院天数(6.37±5.12)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由于整个手术过程主要在腹腔镜的帮助下完成,因此,患者伤口部位暴露较少,极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术后感染的情况发生。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感染率为10.87%,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感染率为31.5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管结石为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并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多方面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金铭,田淑萍.腹腔镜和胆道镜在胆总管探查术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1):37-38.
[2]林枫,李林立,叶启文,林峰.胆囊、胆总管结石二镜联合手术与开腹手术围手术期对比[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3.25(03):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