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混凝土施工是建筑工程建设施工中的要点环节,其质量水平对工程项目的整体建成成效具有直接影响。本文以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为探讨主题,从配置材料、运输和泵送材料、浇筑和振捣、养护作业等方面分析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要点,提出完善技术管理计划、做好技术交底工作等提高工民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有效实践策略。
关键词:工民建筑;施工;技术
引言:
随着技术的创新发展,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成熟度显著提高,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起到愈发重要的支持性作用。要切实提高工民建筑的建设施工水平,将混凝土技术工艺的优势效用最大化发挥出来,还需对技术应用管理工作的稳步落实提高重视,科学把控现场施工阶段内的常见问题,为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可靠保障。
1工民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要点
1.1配制材料
把控混凝土施工质量,应从材料的配制阶段入手,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合理控制水化热指标,提高材料的强度与使用性能。通常情况下,混凝土材料的龄期在60天左右,因此在现场施工阶段内,需采用错峰控制方法,重点克服混凝土的温升情况。在混凝土材料的配制方面,主要涉及到砂子、水泥、粉煤灰以及膨胀剂等主要材料,工作人员需按照配合比设计要求配制混凝土,再通过机械搅拌、捣固等方法处理材料,确保混凝土满足项目施工的规定要求[1]。
1.2运输和泵送材料
站在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角度上来看,把控浇筑操作的连续性是最为关键的工作环节,但材料的运输流程、泵送情况也会对其浇筑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也是导致浇筑环节时常出现冷缝的主要因素。加强对材料运输环节的管理,要点在于避免出现等车、压车等问题现象,工作人员需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进度,以及各项目的作业安排,综合考虑材料的运输条件,然后合理组织开展混凝土材料的运输工作。科学控制发车间隔,做好现场交流,及时沟通各运输环节的实时工作信息。在材料泵送阶段,应将重点放在控制泵装置液压表的各项关键参数上,通常情况下,由于泵装置所处的作业环节较为复杂,因而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出口位置很容易遭到堵塞。若实际工作过程中出现堵塞问题,工作人员需采用反转泵、搅拌操作等方式对其予以及时处理,为后续材料泵送工作的顺利开展做铺垫。在正式进行泵送操作前,工作人员还需着重检查管道的接头部分,避免漏浆其存在、漏气等质量问题。在处理问题管道或接头时,需确保泵送装置处于停机状态,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实施泵送操作过程中,应采用逐步加速的控制方法,以及先慢后快的基本原则,在现场作业阶段内,若需要中断作业,则应把控间隔时间在4分钟左右,且同时实施一次反泵操作,确保混凝土的往复运动保持正常状态,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若混凝土初凝时间超出规定时限,则应做好施工缝的设置工作,掌控混凝土材料的坍落度,保障材料的使用性能[2]。
1.3浇筑和振捣
在混凝土浇筑施工阶段,结合工民建筑工程的施工特点,选择采用分层作业的技术方法,组织开展混凝土的浇筑施工工作。其中,对材料浇筑厚度的把控需严格参照工程的设计方案,且以低位为起始点,沿着长边方向逐一开始浇筑施工,朝向对面推进,保持逐渐上升的浇筑状态。完成下层混凝土的浇筑施工,且其达到初凝状态后,再继续进行上层的浇筑作业,以便有效控制冷缝的形成,排除多余水分。混凝土浇筑作业的实施需全面参照施工方案的标准要求,重点把控技术应用质量,选择适宜的浇筑手法与振捣设备。对混凝土进行振捣,关键在于严格依照操作要求,以及全流程的作业规范,确保混凝土施工的完成效果与整体质量水平满足建筑工程的规定要求。为了良好地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工作人员可以采取设置循环降温管的方法,或是留置数量、大小适宜的测温孔,避免混凝土结构内外出现过高的温度差[3]。
1.4养护
养护作业是混凝土施工的最终环节,也是把控混凝土整体施工质量与性能水平的关键阶段,在工民建筑工程施工中,可以以保温养护法为基础,与保湿养护法予以结合运用,以提高混凝土养护成效。组织开展养护工作离不来对各种养护材料的使用,一般情况下,以棉被、塑料薄膜等在混凝土养护作业中的应用最為常见,除了需要将此类材料覆盖在混凝土表面,还需对墙插筋、柱子等关键位置进行保温处理,防止其结构内部与外部间存在过大温差,进而对混凝土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等造成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需结合工民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环境情况与温度条件,选用适宜可行的养护措施,做好温度保护,最大程度上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性能水平。
2提高工民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有效策略
2.1完善技术管理计划
通过观察与分析以往大部分工民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混凝土施工中常出现的质量缺陷问题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在完成混凝土的浇筑与振捣作业后,结构表面上容易出现麻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作人员在施工阶段没有科学地控制模板精度,模板光洁度不足,粗糙度未能达到标准要求。亦或是模板存在空穴、缝隙等问题情况,也是导致出现此类质量缺陷的诱导因素。二是混凝土结构容易出现夹缝和夹层,当模板出现变形缝后,施工人员没有对其及时进行填补处理,在硬化阶段,水分的补给不足。由此可见,加强对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的控制,要求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应精准把握关键的技术应用要点,充分认识到做好质量控制的必要性,树立责任意识。站在工民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角度上来看,要将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优势有效发挥出来,还需依托于完善的技术管理计划,针对工程施工的具体质量要求,制定科学可行的技术应用监督管控方案,也为现场管理工作的开展与落实提供有力指导。在技术应用方案的编制过程中,工作人员除了需要充分了解混凝土施工的相关要求,还应将以往工程施工中常见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作业方案进行合理化地改进与调整,在此基础上,确定防范措施,掌握相应的控制方法,对现有的施工资源进行科学地组织与调配,为混凝土施工作业的顺利开展提供管理保障。
2.2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混凝土施工的工序流程较为复杂,技术应用的要求也较为繁琐,这使得工民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为了确保工程整体施工质量达到标准要求,管理工作取得可观的落实效果,在组织开展现场正式作业前,需认真落实技术交底工作,针对混凝土施工阶段应用到的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工艺,提出明确的质控要求,向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等予以完整交代,避免因技术交底不到位导致施工工作出现质量问题,给工民建筑工程的建设施工效益带来不利影响。
结束语:
将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工作中,不仅在于提高工程项目整体建设质量水平,也是切实推动工民建筑项目施工与管理工作优化发展的必要路径。对于施工单位而言,需提高对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与管理工作的重视,将质量控制放在日常管理的首要位置上,确保混凝土技术的优势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方案,全面把控技术应用成效。
参考文献:
[1]罗明晶.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混凝土施工技术[J].四川建材,2020,46(10):220-221.
[2]崔云峰,周成圆,王亭亭.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0(26):158-159.
[3]韦宗桃.浅谈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J].砖瓦,2020(09):112-113.
关键词:工民建筑;施工;技术
引言:
随着技术的创新发展,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成熟度显著提高,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起到愈发重要的支持性作用。要切实提高工民建筑的建设施工水平,将混凝土技术工艺的优势效用最大化发挥出来,还需对技术应用管理工作的稳步落实提高重视,科学把控现场施工阶段内的常见问题,为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可靠保障。
1工民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要点
1.1配制材料
把控混凝土施工质量,应从材料的配制阶段入手,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合理控制水化热指标,提高材料的强度与使用性能。通常情况下,混凝土材料的龄期在60天左右,因此在现场施工阶段内,需采用错峰控制方法,重点克服混凝土的温升情况。在混凝土材料的配制方面,主要涉及到砂子、水泥、粉煤灰以及膨胀剂等主要材料,工作人员需按照配合比设计要求配制混凝土,再通过机械搅拌、捣固等方法处理材料,确保混凝土满足项目施工的规定要求[1]。
1.2运输和泵送材料
站在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角度上来看,把控浇筑操作的连续性是最为关键的工作环节,但材料的运输流程、泵送情况也会对其浇筑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也是导致浇筑环节时常出现冷缝的主要因素。加强对材料运输环节的管理,要点在于避免出现等车、压车等问题现象,工作人员需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进度,以及各项目的作业安排,综合考虑材料的运输条件,然后合理组织开展混凝土材料的运输工作。科学控制发车间隔,做好现场交流,及时沟通各运输环节的实时工作信息。在材料泵送阶段,应将重点放在控制泵装置液压表的各项关键参数上,通常情况下,由于泵装置所处的作业环节较为复杂,因而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出口位置很容易遭到堵塞。若实际工作过程中出现堵塞问题,工作人员需采用反转泵、搅拌操作等方式对其予以及时处理,为后续材料泵送工作的顺利开展做铺垫。在正式进行泵送操作前,工作人员还需着重检查管道的接头部分,避免漏浆其存在、漏气等质量问题。在处理问题管道或接头时,需确保泵送装置处于停机状态,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实施泵送操作过程中,应采用逐步加速的控制方法,以及先慢后快的基本原则,在现场作业阶段内,若需要中断作业,则应把控间隔时间在4分钟左右,且同时实施一次反泵操作,确保混凝土的往复运动保持正常状态,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若混凝土初凝时间超出规定时限,则应做好施工缝的设置工作,掌控混凝土材料的坍落度,保障材料的使用性能[2]。
1.3浇筑和振捣
在混凝土浇筑施工阶段,结合工民建筑工程的施工特点,选择采用分层作业的技术方法,组织开展混凝土的浇筑施工工作。其中,对材料浇筑厚度的把控需严格参照工程的设计方案,且以低位为起始点,沿着长边方向逐一开始浇筑施工,朝向对面推进,保持逐渐上升的浇筑状态。完成下层混凝土的浇筑施工,且其达到初凝状态后,再继续进行上层的浇筑作业,以便有效控制冷缝的形成,排除多余水分。混凝土浇筑作业的实施需全面参照施工方案的标准要求,重点把控技术应用质量,选择适宜的浇筑手法与振捣设备。对混凝土进行振捣,关键在于严格依照操作要求,以及全流程的作业规范,确保混凝土施工的完成效果与整体质量水平满足建筑工程的规定要求。为了良好地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工作人员可以采取设置循环降温管的方法,或是留置数量、大小适宜的测温孔,避免混凝土结构内外出现过高的温度差[3]。
1.4养护
养护作业是混凝土施工的最终环节,也是把控混凝土整体施工质量与性能水平的关键阶段,在工民建筑工程施工中,可以以保温养护法为基础,与保湿养护法予以结合运用,以提高混凝土养护成效。组织开展养护工作离不来对各种养护材料的使用,一般情况下,以棉被、塑料薄膜等在混凝土养护作业中的应用最為常见,除了需要将此类材料覆盖在混凝土表面,还需对墙插筋、柱子等关键位置进行保温处理,防止其结构内部与外部间存在过大温差,进而对混凝土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等造成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需结合工民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环境情况与温度条件,选用适宜可行的养护措施,做好温度保护,最大程度上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性能水平。
2提高工民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有效策略
2.1完善技术管理计划
通过观察与分析以往大部分工民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混凝土施工中常出现的质量缺陷问题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在完成混凝土的浇筑与振捣作业后,结构表面上容易出现麻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作人员在施工阶段没有科学地控制模板精度,模板光洁度不足,粗糙度未能达到标准要求。亦或是模板存在空穴、缝隙等问题情况,也是导致出现此类质量缺陷的诱导因素。二是混凝土结构容易出现夹缝和夹层,当模板出现变形缝后,施工人员没有对其及时进行填补处理,在硬化阶段,水分的补给不足。由此可见,加强对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的控制,要求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应精准把握关键的技术应用要点,充分认识到做好质量控制的必要性,树立责任意识。站在工民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角度上来看,要将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优势有效发挥出来,还需依托于完善的技术管理计划,针对工程施工的具体质量要求,制定科学可行的技术应用监督管控方案,也为现场管理工作的开展与落实提供有力指导。在技术应用方案的编制过程中,工作人员除了需要充分了解混凝土施工的相关要求,还应将以往工程施工中常见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作业方案进行合理化地改进与调整,在此基础上,确定防范措施,掌握相应的控制方法,对现有的施工资源进行科学地组织与调配,为混凝土施工作业的顺利开展提供管理保障。
2.2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混凝土施工的工序流程较为复杂,技术应用的要求也较为繁琐,这使得工民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为了确保工程整体施工质量达到标准要求,管理工作取得可观的落实效果,在组织开展现场正式作业前,需认真落实技术交底工作,针对混凝土施工阶段应用到的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工艺,提出明确的质控要求,向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等予以完整交代,避免因技术交底不到位导致施工工作出现质量问题,给工民建筑工程的建设施工效益带来不利影响。
结束语:
将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工作中,不仅在于提高工程项目整体建设质量水平,也是切实推动工民建筑项目施工与管理工作优化发展的必要路径。对于施工单位而言,需提高对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与管理工作的重视,将质量控制放在日常管理的首要位置上,确保混凝土技术的优势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方案,全面把控技术应用成效。
参考文献:
[1]罗明晶.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混凝土施工技术[J].四川建材,2020,46(10):220-221.
[2]崔云峰,周成圆,王亭亭.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0(26):158-159.
[3]韦宗桃.浅谈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J].砖瓦,2020(09):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