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及西方国家不断的撩拨中国的底线,使得国人对"韬光养晦"表示了怀疑。许多人主张中国到了放弃这个路线的时候了。本文结合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来分析"韬光养晦"在现今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字:孤立主义 韬光养晦 国家利益
自八十年代末以来我国的对外政策一直遵循着韬光养晦的指导思想。现今许多国人对韬光养晦提出了许多质疑。一些观点认为中国实力已大大增强应改变过去韬光养晦的做法而应"持剑经商"[1]。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虽然这些年实力有所增长但中国和美国差距还较大主张对外继续"夹着尾巴做人"[2]。如何理性判断,我们可以从美国的经验中得到些启示。
一、"韬光养晦"提出的背景及实践
韬光养晦是汉语的一个成语主要是隐藏才能不使外漏的意思。它的提出是源于当时中国所处形势、历史反思、自身实力的思考所得出的。89事件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制裁,使处在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在建设上遇到了许多困难。加上西方国家对此事件的夸大渲染甚至是抹黑使得中国的国际形象很是恶劣。对中国而言中国的"四化建设"离不开西方的资金技术和市场,采取和西方对抗的做法"关起门来搞建设"在历史上就证明了走不通;一味迎合西方的要求也有可能丧失了社会主义的性质,苏联和东欧就是一个教训。
在这背景下邓小平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此后中国在对外交政策上进行了重大的转变:在对外交往中注重实用,在第三世界国家中不当头、不结盟;在涉及国际重大问题时立场模糊。明显的例子是西方国家向安理会提交的提案中中国很少投反对票;在涉及与自身利益不大的矛盾中采取了较为合作、克制的态度动口不动手,专心发展自己的实力如在"银河号"事件中中国采取了较为克制的态度。
显然中国的目的是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减少与他国的紧张和对峙的前景。中国的这一战略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国际上"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事实上1991年西方国家大多的取消了对中国的经济制裁;在经济上自邓小平南巡后中国平均以两位数的增长,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
但中国毕竟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所以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提防不会改变"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一些国家加大了对中国的围堵力度。"对台军售"、"拉萨事件"等每每撩拨中国的战略底线,激起了国民的反抗情绪。一时间主张强硬外交、有所作为喧嚣尘上。
二、孤立主义及其历史作用
孤立主义是美国重要的传统外交。1796年华盛顿提出了孤立主义的三项基本原则:中立、不结盟、不介入欧洲事务[4]。孤立主义主义以其灵活的外交战略成功的在美国未强大之时避免卷入欧洲的纷争促进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首先在欧洲事务中严守中立。美国东西大洋隔绝的天然地理及周边无强国的条件使得它可以不需要结盟就可以保证自身的安全。为此在1793年的英法战争中提出了《中立宣言》主张摆脱义务恪守中立。一战和二战前期美国都颁布了《中立法》,在交战双方中大做生意。
其次在美洲和亚洲实施扩张。美国的孤立主义并非在什么地方都不参与而是美国不参与欧洲事务纷争的同时积极的在其他地方扩大美国的影响和利益。首先不许欧洲人干涉美洲事务,1898年通过美西战争把日趋没落的西班牙逐出美洲并从其手里夺取了菲律宾。
再次为了发展可以暂时妥协。1787年英国虽承认了美国独立但双方还是因为劫掠商船、禁运等事件而差点走向战争。美国为了解决与英国的纷争,采取较为妥协的态度而与英国签订了《杰伊条约》。这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不过条约使得美国避免了在独立战争结束后不久再次战争的危险使美国得以暂时置身于欧洲战事之外,为独立之初的美国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杰伊的条约在一个危机的时候拯救了美国,这一点毫不夸张。"[5]
经过一系列孤立主义的做法,美国迅速的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之后美国积极的参与世界事务从此走上了称霸世界的道路。
三、孤立主义对中国的启示
应该说美国孤立主义的做法在历史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发。
首先中国仍需坚持韬光养晦。从美国孤立主义的历史可以看出,实力是决定孤立主义调整的基础。1890年美国已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美国直到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才放弃孤立主义的做法。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美国认识到虽然自己在经济上虽然超过了欧洲列强,但自己的军事力量比欧洲列强差得还远。现今中国还远不能同昔日的美国相提并论。中国的科技和军事实力仍大大的落后于西方大国,虽然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并最快到2027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6]。但要赶上欧美的科技和军事水平至少需要再多一倍的时间。因此现今中国仍需韬光养晦,学会妥协和忍耐,从《杰伊条约》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理性而务实的态度。
第二、韬光养晦应主要面对的是美国,而在对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应明确中国的利益。过去韬光养晦不仅是对美国的而且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这对中国的国家利益是有害的。例如在领土问题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我们可以留给下一代去解决"这在那个年代是有一定的意义的,但在现今则越来越行不通。殊不知我们的退让在国际上看来却显示了我们理亏,这更加助长了一些国家进一步占领和开采。此外在对外边界谈判中我们实际上得到的是少于50%的争议领土[7]。中国的主要对手是西方,因此,在领土主权问题上凡是属于自己的就不应向小国、弱国让步,这既失去了领土又有失大国尊严。
第三、我们不应被韬光养晦束缚了手脚。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孤立主义也并非一成不变。从孤立主义到国际主义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最大限度的促进国家的利益。因此随着实力的上升我们应做适当的变通,韬光养晦不是一种广义的或者狭义的道德,我们无需被此束缚了手脚。随着中国海外利益不断延伸,任何海外的事件都有可能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利益。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不能置身事外,加上中国民族自豪感的上升使得过去的韬光养晦实施起来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在坚持韬光养晦的前提下,我们应积极为未来的中国的复兴大胆的做一些战略部署和规划,比如航空母舰的建造等等,我们不应害怕"中国威胁论"之类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总之,现今中国还仅仅是个地区大国,离世界强国还有段漫长的距离。目前我们的主要任务仍是努力发展中国的实力,我们仍需要坚持"韬光养晦"的指导思想。但在新形势下我们也需明确有所作为的方向和战略,为中国未来更大的发展做好战略准备。
参考文献:
[1].宋晓军,王小东等.中国不高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版:P45.
[2].http://sh.eastday.com/eastday/dsjj/d/20080108/u1a390167.html.
[3].刘翠萍.孤立主义在美国的发展过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第9期.
[4].迈克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5].http://finance.ifeng.com/news/opinion/hwkzg/200803/0331_4456_469896.shtml.
[6].李少军.中国未来的国际战略选择.国际战略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P631页.
作者简介:韦敏:男,广西宾阳人,1985年7月生;现就读于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09级硕士;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史。
关键字:孤立主义 韬光养晦 国家利益
自八十年代末以来我国的对外政策一直遵循着韬光养晦的指导思想。现今许多国人对韬光养晦提出了许多质疑。一些观点认为中国实力已大大增强应改变过去韬光养晦的做法而应"持剑经商"[1]。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虽然这些年实力有所增长但中国和美国差距还较大主张对外继续"夹着尾巴做人"[2]。如何理性判断,我们可以从美国的经验中得到些启示。
一、"韬光养晦"提出的背景及实践
韬光养晦是汉语的一个成语主要是隐藏才能不使外漏的意思。它的提出是源于当时中国所处形势、历史反思、自身实力的思考所得出的。89事件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制裁,使处在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在建设上遇到了许多困难。加上西方国家对此事件的夸大渲染甚至是抹黑使得中国的国际形象很是恶劣。对中国而言中国的"四化建设"离不开西方的资金技术和市场,采取和西方对抗的做法"关起门来搞建设"在历史上就证明了走不通;一味迎合西方的要求也有可能丧失了社会主义的性质,苏联和东欧就是一个教训。
在这背景下邓小平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此后中国在对外交政策上进行了重大的转变:在对外交往中注重实用,在第三世界国家中不当头、不结盟;在涉及国际重大问题时立场模糊。明显的例子是西方国家向安理会提交的提案中中国很少投反对票;在涉及与自身利益不大的矛盾中采取了较为合作、克制的态度动口不动手,专心发展自己的实力如在"银河号"事件中中国采取了较为克制的态度。
显然中国的目的是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减少与他国的紧张和对峙的前景。中国的这一战略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国际上"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事实上1991年西方国家大多的取消了对中国的经济制裁;在经济上自邓小平南巡后中国平均以两位数的增长,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
但中国毕竟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所以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提防不会改变"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一些国家加大了对中国的围堵力度。"对台军售"、"拉萨事件"等每每撩拨中国的战略底线,激起了国民的反抗情绪。一时间主张强硬外交、有所作为喧嚣尘上。
二、孤立主义及其历史作用
孤立主义是美国重要的传统外交。1796年华盛顿提出了孤立主义的三项基本原则:中立、不结盟、不介入欧洲事务[4]。孤立主义主义以其灵活的外交战略成功的在美国未强大之时避免卷入欧洲的纷争促进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首先在欧洲事务中严守中立。美国东西大洋隔绝的天然地理及周边无强国的条件使得它可以不需要结盟就可以保证自身的安全。为此在1793年的英法战争中提出了《中立宣言》主张摆脱义务恪守中立。一战和二战前期美国都颁布了《中立法》,在交战双方中大做生意。
其次在美洲和亚洲实施扩张。美国的孤立主义并非在什么地方都不参与而是美国不参与欧洲事务纷争的同时积极的在其他地方扩大美国的影响和利益。首先不许欧洲人干涉美洲事务,1898年通过美西战争把日趋没落的西班牙逐出美洲并从其手里夺取了菲律宾。
再次为了发展可以暂时妥协。1787年英国虽承认了美国独立但双方还是因为劫掠商船、禁运等事件而差点走向战争。美国为了解决与英国的纷争,采取较为妥协的态度而与英国签订了《杰伊条约》。这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不过条约使得美国避免了在独立战争结束后不久再次战争的危险使美国得以暂时置身于欧洲战事之外,为独立之初的美国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杰伊的条约在一个危机的时候拯救了美国,这一点毫不夸张。"[5]
经过一系列孤立主义的做法,美国迅速的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之后美国积极的参与世界事务从此走上了称霸世界的道路。
三、孤立主义对中国的启示
应该说美国孤立主义的做法在历史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发。
首先中国仍需坚持韬光养晦。从美国孤立主义的历史可以看出,实力是决定孤立主义调整的基础。1890年美国已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美国直到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才放弃孤立主义的做法。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美国认识到虽然自己在经济上虽然超过了欧洲列强,但自己的军事力量比欧洲列强差得还远。现今中国还远不能同昔日的美国相提并论。中国的科技和军事实力仍大大的落后于西方大国,虽然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并最快到2027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6]。但要赶上欧美的科技和军事水平至少需要再多一倍的时间。因此现今中国仍需韬光养晦,学会妥协和忍耐,从《杰伊条约》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理性而务实的态度。
第二、韬光养晦应主要面对的是美国,而在对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应明确中国的利益。过去韬光养晦不仅是对美国的而且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这对中国的国家利益是有害的。例如在领土问题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我们可以留给下一代去解决"这在那个年代是有一定的意义的,但在现今则越来越行不通。殊不知我们的退让在国际上看来却显示了我们理亏,这更加助长了一些国家进一步占领和开采。此外在对外边界谈判中我们实际上得到的是少于50%的争议领土[7]。中国的主要对手是西方,因此,在领土主权问题上凡是属于自己的就不应向小国、弱国让步,这既失去了领土又有失大国尊严。
第三、我们不应被韬光养晦束缚了手脚。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孤立主义也并非一成不变。从孤立主义到国际主义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最大限度的促进国家的利益。因此随着实力的上升我们应做适当的变通,韬光养晦不是一种广义的或者狭义的道德,我们无需被此束缚了手脚。随着中国海外利益不断延伸,任何海外的事件都有可能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利益。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不能置身事外,加上中国民族自豪感的上升使得过去的韬光养晦实施起来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在坚持韬光养晦的前提下,我们应积极为未来的中国的复兴大胆的做一些战略部署和规划,比如航空母舰的建造等等,我们不应害怕"中国威胁论"之类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总之,现今中国还仅仅是个地区大国,离世界强国还有段漫长的距离。目前我们的主要任务仍是努力发展中国的实力,我们仍需要坚持"韬光养晦"的指导思想。但在新形势下我们也需明确有所作为的方向和战略,为中国未来更大的发展做好战略准备。
参考文献:
[1].宋晓军,王小东等.中国不高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版:P45.
[2].http://sh.eastday.com/eastday/dsjj/d/20080108/u1a390167.html.
[3].刘翠萍.孤立主义在美国的发展过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第9期.
[4].迈克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5].http://finance.ifeng.com/news/opinion/hwkzg/200803/0331_4456_469896.shtml.
[6].李少军.中国未来的国际战略选择.国际战略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P631页.
作者简介:韦敏:男,广西宾阳人,1985年7月生;现就读于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09级硕士;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