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而教材中的许多优秀文章在结构上对于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有着指导性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教材进行梳理后发现,巧借教材例子去写作,不但能够深化所学知识,更是一种训练学生思维的方式,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
小组学习 三段论模式 论证方法 例证
随着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对于写作的训练,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很多学生和家长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理解,作文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提高的,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其他学科上才是更行之有效的提高成绩的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笔者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以教材为依托,分小组学习,引导学生活用教材,写出好的文章。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试卷作文部分,都是让考生们或从材料、话题中,或从图画里,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作文。那么很显然,对于广大考生来说,议论文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想要写好议论文,论点、分论点的确立,论证方法的使用,典型事例都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都能从课本中找到借鉴模板。
以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中的《六国论》为例,这篇文章的论证结构就很平常,是议论文最常见的模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模式。
苏老先生在第一段中首先提出了一个总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了解历史的人们就会产生疑问,因为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赂秦了,借“有的人”之口,分论点自然道出,第一种情况是赂秦的国家:“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还有一种情况是没有赂秦的国家:“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一个总论点,两个分论点就使自己的观点无懈可击。首段破题,寥寥数句,开章明义,层次分明而全面,让自己的分论点牢牢站立,这是学生最应该学习的。
接下来分析问题用了两个段落,每个分别证明了自己的分论点。在论证过程中,多种论证方法的使用是文章摇曳生姿。
在第二段中,首先运用了对比论证:“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把秦国战胜得地与收受贿赂得地进行对比,六国战败失地和赂秦失地进行对比,有力地揭示了“赂秦而力亏”的道理。这是第一处对比。第二处:“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先辈们辛辛苦苦得来的土地被子孙“今五城、明十城”的拱手送人。第三处:“然则诸侯之地有限,而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地有限,欲无厌;奉弥繁,侵愈急。最后的结论显而易见: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三组对比,逐层论证的观点。
其次,第二段中还运用了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引用合纵抗秦的倡导者苏秦的弟弟苏代的话,把“以地侍秦”比成“抱薪救火”。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使论证更有力量。在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时,作者又运用了举例论证,以齐、燕、赵三国正面分析了不赂者灭国原因。紧接着,作者运用假设论证:“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令人在惋惜之余,不得不佩服作者论证之严密。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到,这就是很好的议论文的写作模板。当然,除此之外教材中还有很多,像高中语文课本必修3的《劝学》,围绕着“学不可已矣”这个论点,发散式的分三段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说完了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和论证方法,再来说说例证。很多同学反映,每当习作时,往往陷入“套版反应”,用来用去还是那几个老例子,要么就是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缺乏典型性。其实语文课本中就有许多素材,我们可以巧借教材进行写作,以小组竞赛方式,集思广益,从教材出发找素材,效果十分理想。
例如,“理想志向”类的素材,小组同学们联想到《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面对民众,通过激情洋溢的演讲,激发了广大黑人同胞争取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的热情。他毕生为追求黑人自由而努力,最终因此被杀害了。司马迁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完成历史巨著《史记》,勇敢地选择了虽受宫刑而活了下来,最后完成了使命。“恒心毅力,逆境成才”类的更是俯拾即是。其中有小组成员们整理素材,总结出如下内容:罗曼·罗兰《名人传》中,贝多芬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失聪之时,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最终创作了《生命交响曲》。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也有描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再来说说“爱国”类的素材。学习组筛选整合教材,认为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等为中国之前途英勇地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正是爱国精神的体现;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蔺相如主动避开与廉颇的矛盾,他曾说:“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字里行间闪烁的爱国主义光辉恰恰是一个伟人对人性的自觉关照;苏武北海牧羊数十年,无疑是痛苦的,可这位老人却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几十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除此之外,还有关于“学习问题”的(荀子《劝学》);关于“仁义英勇”的(《烛之武退秦师》);关于“人格独立”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等等。
巧借教材例子去写作,不但能够深化所学知识,更是一种训练学生思维的方式,学生在根据作文主题需要搜集素材的同时,也是对教材进行梳理的过程,从而达到从各个不同角度去理解分析利用教材,为不同的作文服务的目的。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而教材中的许多优秀文章在结构上对于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有着指导性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教材进行梳理后发现,巧借教材例子去写作,不但能够深化所学知识,更是一种训练学生思维的方式,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
小组学习 三段论模式 论证方法 例证
随着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对于写作的训练,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很多学生和家长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理解,作文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提高的,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其他学科上才是更行之有效的提高成绩的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笔者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以教材为依托,分小组学习,引导学生活用教材,写出好的文章。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试卷作文部分,都是让考生们或从材料、话题中,或从图画里,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作文。那么很显然,对于广大考生来说,议论文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想要写好议论文,论点、分论点的确立,论证方法的使用,典型事例都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都能从课本中找到借鉴模板。
以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中的《六国论》为例,这篇文章的论证结构就很平常,是议论文最常见的模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模式。
苏老先生在第一段中首先提出了一个总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了解历史的人们就会产生疑问,因为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赂秦了,借“有的人”之口,分论点自然道出,第一种情况是赂秦的国家:“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还有一种情况是没有赂秦的国家:“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一个总论点,两个分论点就使自己的观点无懈可击。首段破题,寥寥数句,开章明义,层次分明而全面,让自己的分论点牢牢站立,这是学生最应该学习的。
接下来分析问题用了两个段落,每个分别证明了自己的分论点。在论证过程中,多种论证方法的使用是文章摇曳生姿。
在第二段中,首先运用了对比论证:“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把秦国战胜得地与收受贿赂得地进行对比,六国战败失地和赂秦失地进行对比,有力地揭示了“赂秦而力亏”的道理。这是第一处对比。第二处:“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先辈们辛辛苦苦得来的土地被子孙“今五城、明十城”的拱手送人。第三处:“然则诸侯之地有限,而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地有限,欲无厌;奉弥繁,侵愈急。最后的结论显而易见: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三组对比,逐层论证的观点。
其次,第二段中还运用了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引用合纵抗秦的倡导者苏秦的弟弟苏代的话,把“以地侍秦”比成“抱薪救火”。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使论证更有力量。在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时,作者又运用了举例论证,以齐、燕、赵三国正面分析了不赂者灭国原因。紧接着,作者运用假设论证:“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令人在惋惜之余,不得不佩服作者论证之严密。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到,这就是很好的议论文的写作模板。当然,除此之外教材中还有很多,像高中语文课本必修3的《劝学》,围绕着“学不可已矣”这个论点,发散式的分三段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说完了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和论证方法,再来说说例证。很多同学反映,每当习作时,往往陷入“套版反应”,用来用去还是那几个老例子,要么就是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缺乏典型性。其实语文课本中就有许多素材,我们可以巧借教材进行写作,以小组竞赛方式,集思广益,从教材出发找素材,效果十分理想。
例如,“理想志向”类的素材,小组同学们联想到《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面对民众,通过激情洋溢的演讲,激发了广大黑人同胞争取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的热情。他毕生为追求黑人自由而努力,最终因此被杀害了。司马迁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完成历史巨著《史记》,勇敢地选择了虽受宫刑而活了下来,最后完成了使命。“恒心毅力,逆境成才”类的更是俯拾即是。其中有小组成员们整理素材,总结出如下内容:罗曼·罗兰《名人传》中,贝多芬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失聪之时,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最终创作了《生命交响曲》。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也有描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再来说说“爱国”类的素材。学习组筛选整合教材,认为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等为中国之前途英勇地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正是爱国精神的体现;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蔺相如主动避开与廉颇的矛盾,他曾说:“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字里行间闪烁的爱国主义光辉恰恰是一个伟人对人性的自觉关照;苏武北海牧羊数十年,无疑是痛苦的,可这位老人却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几十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除此之外,还有关于“学习问题”的(荀子《劝学》);关于“仁义英勇”的(《烛之武退秦师》);关于“人格独立”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等等。
巧借教材例子去写作,不但能够深化所学知识,更是一种训练学生思维的方式,学生在根据作文主题需要搜集素材的同时,也是对教材进行梳理的过程,从而达到从各个不同角度去理解分析利用教材,为不同的作文服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