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心理学视角下的历史纪录片生产研究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id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纪录片在民族记忆、文化传承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题材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一个重要分支,受到越来越多电视观众的关注和喜爱。但一直以来,对历史题材纪录片的研究基本集中于文本解读,借助心理学对文本的创造者剖析甚少,本文以纪录片《甲午》为例,力图通过叙事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对当下历史纪录片中创作者对故事的选择、结构和叙述进行分析,探究创作者的心理动机、审美趣味和价值选择,了解该类型纪录片在生产过程中的深层作用因素,评估当下历史题材纪录片的生产状况,进而为纪录片打开新的叙事空间。
  关键词:叙事心理学;历史纪录片;《甲午》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4-0112-03
  一、 历史题材纪录片与叙事心理学
  (1)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定义
  “历史”这个词内涵丰富,每个人对历史都有着自己的理解,逝去的往事和我们今天正经历的生活都会成为“历史”。从这个广义的角度看,所有的纪录片都可以说是对历史的纪录,都是历史纪录片,但这样一来,专门研究历史纪录片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研究历史题材纪录片前先要对影片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做一个时间范围的限定。本文所研究的历史题材纪录片更侧重于表现“过去的事情、与过去连接的现在”的范围。对于历史题材纪录片,目前学界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这里列出主要的三种:
  高鑫、张绍钢在《电视纪实作品创作电视栏目节目策划》认为,“历史纪录片是使用写实手段,通过对历史考古、历史文物、历史民俗文化等的记录,刻画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反映一个地区、一个时期的历史文化的纪录片。”[1]
  王艳萍在硕士论文《论我国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中则认为,“凡是利用以往拍摄的新闻片、纪录片、影片素材以及相关的真实文件档案、照片、实物等作为素材进行创作,或加上采访当事人,当时的人物和事件有联系的人,来客观叙述某一历史时期、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纪录片都称为历史题材纪录片”。[2]
  张尧臣在硕士论文《纪录历史:中国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兴起发展及其生存状况研究》中,则把历史纪录片定义为“使用纪实的手法,通过对历史古迹、历史文物或者历史民俗文化等的记录,重新展现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反映某个地区或者某个时期的历史文化的纪录片。”[3]
  (2)叙事心理学与纪录片
  在从叙事心理学视角研究纪录片时,首先要分析创作者的行为过程,即在怎样的情境中选择了这种表达方式、在怎样的情境中完成了题材的选择、拍摄等。其次,要对创作者的人格特征进行分析,包括在拍摄和编辑过程中的取舍所透露出的创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文化价值取向。最后,对文本本身进行分析,检视之前的结论,推进研究深入。其实,叙事心理学与其说是一种理论,不如说是一种方法,当用这种方法剖析纪录片时,我们学会了面对创作者所讲述故事时的姿态:好奇、谦虚、投入,而不是带着无数成见和理论观点高高在上地评论。
  (3)纪录片《甲午》梗概
  《甲午》一共有五集。第一集《开国》,主要讲述1836年到1894年间,中日两国分别被美国和英国打开国门后,“开眼看世界”的过程,引出大清国军事留学生;第二集《龙腾》从中国水兵抵达纽卡斯尔海外购舰始末讲起,介绍中日购舰情况;第三集《竞逐》以马吉芬的故事为线索,讲述大清国由盛转衰的原因和日本迅速崛起之路;第四集《备战》用北洋海军访日做铺垫,引出风雨飘摇的远东局势以及日本的选择;第五集《沉没》通过介绍北洋舰队重要战舰、北洋覆灭之地刘公岛、战后士兵墓地以及战后谈判地点马关,引发中日关于战争的思考。
  (4)《甲午》主创团队的工作
  《甲午》主创人员除总编导胡劲草外,还有分集编导Z和编导J,摄像W和摄像B,剪辑T、剪辑F及剪辑Y,以及声音处理C。
  在脚本写作的过程中,给每一集以及每个段落都加上小标题,是胡导一直的创作习惯,除了防止跑题外,她认为制作小标题的过程也是整部片子谋篇布局的过程,这个过程一直贯穿在纪录片创作的全过程中,每次对段落主题的提炼变化,都是对所有的故事重新洗牌,在信息元素的放置和调整中,还要考慮这些信息的抵达率。片子最后那两个字的标题看似简单,但“两个字”的浓缩却是一个缓缓的过程。两位分集编导会根据总编导创作好的初版解说词,进行细节上的补充,编导们非常细致的对每个史实进行查证,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其中编导J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她会根据自己扎实的专业功底,对每句解说的字词进行斟酌。从开始撰写出的稿子到剪辑前,经过了编导们无数次的整改,遇到较为敏感的话题时,总编导会根据自己过往的经验,选择一种最恰当的叙述方式,避免史实真相与官方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若内容上产生分歧,总编导会根据自己最初想要传递的情感和价值观,来进行事实选择。
  二、内容层面的生产者影响研究
  (1)事实选择
  片子从120年前的中日两国讲起,编导们手中有十分丰富的史实资料,每一个小信息,几乎都可以写出一个大故事。但编导只选择那些重要的、独家的、以及被人们忽略或者歪曲了的细节。
  例如,日本使节团出国访问一事,因为这是日本最高集团的访问,对日后以及如今日本的发展态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在片中多次提到了日本的岩仓使团出访。关于慈禧挪用经费修建颐和园一事,编导认为已经老生常谈,而且此事的真实情况存在争议,部分专家认为,慈禧只是将海军军费存在了国外的银行,收取高额的利息,用利息修建的颐和园。如果要详细解说这件事,需要花费太多的笔墨,编导认为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更有价值的东西。因此,关于这个历史故事,只用了几句话带过。
  (2)价值判断
  胡导是央视《新闻调查》的资深编导,受新闻生产习惯的影响,一直追求客观真实的创作理念。她创作的每部历史纪录片,态度始终是中立客观的。她只把事实呈现在荧幕上,至于这些事实要说明什么,就让观众自己去理解。胡导在片中虽没有进行张扬的评价,但往往会利用专家之口、书信日记等方式内敛的传达价值观。在专家的选择上,她通常会选择那些因兴趣爱好对那段历史有所研究的人,他们的回忆和讲述带有许多故事和情节,使得过去事实的呈现包含了许多情感的张力,在叙述时非常亲切和生动。《甲午》一片与同类题材的纪录片相比,专家采访也都是以一批民间海军研究者为主,即海军研究会的成员。他们均处于对甲午与海军的热爱自发的去研究这段历史,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发现积累了许多实物资料和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渗透着他们对这场战争的自我观点和内心情感。在他们讲述的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蕴涵在其中的编导基本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中国对于甲午这段历史一直在拼命记住,号召要以史为鉴、富国强兵,而日本则很平静。但是,中日两国到底谁真正记住了历史?在片子中胡导用很多细节给出了答案。胡导希望观众能通过这部片子得到启发,从而形成一个正确认识历史的态度。例如,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日本已经做好开战的准备,编导用了这样一句解说词“日本,迫不及待地赶到了甲午战场。”编导认为,历史总有它的必然性,与其说是刚好赶到,不如说是日本在基本的准备完成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开战了。但是如果这样说,就会显得过于主观,于是编导便在采访的专家学者中,找了他们的评论代替解说。在谈到黄泥沟炮台被冷落时,编导借寻找炮台的专家的同期声来表现,画面内容是角落里的炮台及旁边的宾馆,略带讽刺意味。
  三、 形式层面的生产者影响研究
  (1)叙事方式
  《甲午》一片主要运用了过去时态现场化和时间顺序空间化两种叙事方式。
  所谓过去时态现场化就是指把过去发生的事件变成一种现在正在展开的过程,每一集的开头都从现在时态切入,把很多年前的事情置换到现在的时空当中。在现在的时空中纪录过去的故事,形成的召唤结构,通过这种方式消除观众因时空距离产生的心里隔膜。片中马关、刘公岛、旅顺、纽卡斯尔等等每一个历史地点,编导都会到现场去拍摄今天它的容貌,让观众获得一种真实的感觉确定性。
  时间顺序空间化,是指整个情节结构以空间的转换为主要脉络,并把时间顺序消融在空间转换之中。抽象的时间顺序只有融入到空间场景的转换之中,才能更好地符合观众的视觉思维结构,也才能显得更加客观、真实和自然。《甲午》一片以时间顺序为主线,将时间顺序消融在了空间的转化当中,借助空间场景的具像性来体现。在片中,导演会在一些看似“唯美”的叙事段落中加入“粗暴”的镜头,这些段落看上去衔接的并不和谐,但胡导想要的就是观众收看情绪的“被撕裂”。当观众带着跨越时空的情感再次回到历史叙事的时候,观众看到的就不会再是那个单一时空的“从前”了。发生在故事相关地点的“今日”的镜头被一次次带入“昨日”,观众无法“集中精力”停留在一个历史层面的叙事上,他的思维会不断被“今日”打断,内心不断被搅动。这种独特的叙事技巧,也出现在她以往的作品中,被证明打动了许多观众。
  (2)视听语言
  历史本身是以文字叙述和文物留存为主要呈现方式的,电视媒介的展示就要符合视听语言规律。胡导每部纪录片的影视语言,看似都是由很传统的元素构成,但并不显得乏味,而且声画结合的非常细腻。胡导认为打动观众的应该是故事本身的魅力,而不是特别的影像语言。创作时如果极喜爱这个故事,从那些“影像简单”的史料本身中,已经获得了极大的震撼和满足,所以打动了她自己的东西,就将它们呈现给观众就好,但这也得益于导演扎实的电视语言功底。
  在将解说词转化为画面语言时,胡导唯一的要求就是真实。她不喜欢用搬演或者情景再现,只用简单真实的素材。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种《甲午》一片中常用的画面语言手法:
  1、让静态的照片动起来
  片中对于照片、史料、書籍等与故事有关的静态事物,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前期拍摄或者后期剪辑时让它们动了起来。例如李鸿章和森有礼的对话,用的是他们的一张合照,李鸿章问的时候,画面是合照中李鸿章的局部,森有礼问的时候是森有礼的局部,一直到最重要的部分,才露出他们两人的脸。这样的方式比情景再现更具有真实性,也不显乏味,让观众有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而《北洋海军兴亡史》中,这段对话则是用搬演的方式来演绎,相比之下,真实的史料照片比搬演更能体现纪录片的真实性。
  2、将乏味的东西拟人化
  编导面对乏味但比较重要的内容时,都将其简单化处理,例如在第四集中谈到《申报》的内容,其对话都是古文晦涩难懂,导演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动画的形式,将其变得生动有趣。《北洋海军兴亡史》中也提到了这个内容,它的处理方式是把《申报》的内容打在荧幕上。
  3、特技的运用
  片中大量使用了叠画技术,这种手法在导演的前两部纪录片中也大量出现。它能够加快片子的节奏,给观众以视觉冲击。例如第三集中修铁路的部分,用四个修铁路的进程的照片和地图叠放在一起。谈及慈禧大寿发生的事件时,将发生的事件照片与慈禧的照片叠放在一起。介绍吉野舰时,编导制作三维动画来进行演示,编导认为这样的处理方式要比直接放置战舰的模型更能吸引观众。
  参考文献:
  [1]高鑫,张绍刚著.电视纪实作品创作电视栏目节目策划[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
  王艳萍.论我国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D].南昌大学,2011.
  张尧臣.纪录历史:中国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兴起发展及其生存状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其他文献
摘要:稿件质量对学术期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术期刊要想谋求更好的发展,拥有可持续、高质量的稿源是基本前提。学术期刊不能只依靠自然来稿,要高度重视约稿工作。从宏观上讲,编辑约稿的策略包括按人约稿、会议约稿、请人荐稿等。本文以《江苏社会科学》为例,对三种约稿策略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编辑部的经验做法。要想做好约稿工作,学术期刊编辑必须不断提高自己,掌握各项能力,妥善处理约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为研究在新媒体时代新技术基础之上公民新闻所展现的机遇和挑战,采用文本研究与用户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在对“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兴新闻终端活跃用户的随机采访下,剖析其新闻在理性生产、流通的各关键环节之后,研究认为,新媒体时代公民新闻亟待拓展为以下几个方面:新闻时效性和传播范围扩张的空前“加速”,赋予了新闻时效性以更深层次的含义;彻底颠覆既有的媒介生态,其影响已从广电媒体扩展到了网络媒体;新
期刊
摘要:南京地铁柳洲东路站站台,几位农民工蹲坐在地避让早高峰,对这一事件,不同媒体做出了针锋相对的评论。本文将在明确事实的基础上对相关评论进行梳理和分析,反思本次事件中部分媒体过度解读常规事件暴露的问题,并探讨当下我国新闻评论出现的弊病。  关键词:常规事件;两极评论;反思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4-0048-02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为载体的网络阅读逐渐成为大学生接收信息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北京地区6所高校为例,对大学生在阅读网络信息时的批判性思维意识进行问卷调查,并辅以采访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在阅读网络信息时已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大学生在阅读网络信息时的批判性思维意识与性别、专业和年级具有较大关系,与学校关系不大。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阅读网络信息的质量和水平,
期刊
摘要:司法报道事关司法公正,而司法公正又事关国家法治形象的塑造。司法报道属于法治新闻之一种,对其报道应当严格遵循法治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必须保证报道具有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作为法治新闻报道,还应当维护法律尊严,严格遵守司法程序,审慎地给报道的案件定性,不能因法治理念缺失而引发司法质疑、不能用主观化报道来掩盖法律事实、更不能因法律知识欠缺而造成释法障碍。要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法律素养,用正确的法律
期刊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西安联合抖音对自身进行营销,大力发展旅游业,试图改变自己在全国人民心中古朴闭塞的西北老城形象。但是,仅仅依靠抖音,想“抖出”高品质旅游业是不切实际的。旅游真正想发达,应当兼顾外表的光鲜和内涵的深厚,这两方面唇齿相依。片面追求外表靓丽而不看内在品质,西安的旅游发展恐怕困难重重,只有“品质化”和“外表靓丽”两架马车并驾齐驱,西安旅游才可以真正实现品质化。  关键词:抖音;旅游品质;
期刊
摘要:《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其文化内核根植于传统文化,因此在影片中有很多展示传统文化的人文书写,从家国情怀到英雄情怀,从生命关怀到價值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体现出守护地理、团结协作的内在韧性,不仅将集体主义的人文关怀加以描述,更从全球视野对东方文明的价值加以审视与叙述,使其价值得以传播。  关键词:流浪地球;文化内核;传统文化;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唐纳德·A·诺曼的情感设计理论为基础,从本能、行为、反思三个水平层次出发,分析了品牌视觉形象与情感化设计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相关从化特色小镇标志设计案例,深入探讨了情感化设计体验在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的作用及具体表现,为今后的设计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情感化设计;品牌视觉形象;特色小镇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4-00
期刊
摘 要:随着网络综艺的兴起,资本大量涌入网络自制节目领域,促使网络自制节目行业向垂直化、优质化发展,在节目形式与内容上都形成了多样化的创新路径。《透明人》是一款短视频与网络自制节目结合的访谈类节目,具有人格化传播、选题灵活新颖、多渠道分发等特点,在制作过程中,节目不断对娱乐性与深度进行平衡,体现出极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为网络自制节目的创新提供经验。  关键词:网络自制节目;短视频;透明人  中图分
期刊
摘要:自2013年起,我国移动音乐平台的社交化趋势日益明显,逐渐发展出相近而不同的“音乐社交”模式。文章归纳了网易云音乐和QQ音乐两家平台增强社交属性的主要途径,进一步提出了强调用户联系和社区生态建设的“虚拟共同体模式”以及允许用户分散共在和注重曲库资源占有的“音乐公众模式”。两种模式为理解我国“音乐社交”的发展现状及具体形式提供了范例。  关键词:音乐社交;网易云音乐;QQ音乐  中图分类号:G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