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纷繁复杂的文化社会思潮影响到了青少年学生也影响了学校教育学校德育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教育中德育教育存在许多的问题。因而德育教育对于社会、个人以及护理专业来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加强德育教育途径刻不容缓。
[关键词]德育教育 重要性 护理专业 德育途径
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1]。古代教育中礼是“六艺”之首。大教育教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说明实行“孝”“弟”等道德修养应先于“学文”。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集中表现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为首”正如邓小平所说“毫无疑问学校应永远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提高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
一、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主体性
教育作为一种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功用就在于把人类所创造科学文化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性的精神财富,发展、提高他们的主体性,造就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这就是说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进步做贡献。而以往的德育教育只重视德育目标的制订和德育道德规范的灌输,缺乏对人的关注,忽视了道德的个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自我教育、自我修养,重外律、轻内省,难以体现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从而偏离了教育的宗旨。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应该自己教育自己体现自己的价值。采取的不是束缚、强制灌输的方法,而应是体验、醒悟,通过发挥人的主体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格,让德育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可以建立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和班委会的重要作用,还可以开始各类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自己组织、设计、安排,最后取得成功,体验到作为主体的一种精神满足感。
二、坚持情理交融,增强情感性
情感是人的道德中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没有情感,不可能有对真善美的追求。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何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必须使情感教育成为主旋律,坚持情理相融,情理相融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要通情达理,别太苛求;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心理相容。初中生大多在16~18岁之间的年龄,正是稳定的个性,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个性品德形成的过程。不能否认,初中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更有少数对学习毫无兴趣,调皮捣蛋的“后进生”。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教师如果要求太高、太完美,无意间流露出的“恨铁不成钢”,心恢意冷的神情,会使敏感的初中生产生自卑的心理。师生之间没有良好地沟通、情感上的理解,就更谈不上必亲其师,信其道了,坚持情理相容,最为要紧的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一方面,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学生是服务的对象,学生即使“毛病”再多,也不能将他们例为“朽木不可雕”而置之不理,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还应该是情感融洽的朋友关系,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伙伴关系。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平等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用多种方法尽可能照顾学生生理、智能、文化素质方面的差异,对学生的缺点与不足要包容、要引导、要有耐心、多一份关怀,多一份理解,让他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博大而持久、真挚和深沉的爱。
三、坚持知、行统一,注重实效性
规范的要求是外在的,要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伴随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自觉培养训练的基础上才能养成习惯。因此,就要把认知与践行结合起来。
首先,要让初中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他们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学习过程,也是认识社会、增强使命感、明辨是非、坚定信念的自我教育过程,更是在社会的活动中,不断吸取营养、完善自我、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成长过程。为此,一是要抓好课堂教学,结合本地区特点,不定期地带领学生参观、学习,结合所见所闻,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认知,理解。二是要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诸如升旗仪式、主题班会、读书会、世界地球日、国际禁毒日等等,还可为学生多安排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中,主动、自觉地接受教育。
其次,要使德育教育深入学生生活实际,即德育教育生活化。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是生活”。生活是每个人切实的经历,它对人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道德不应该,也不可能脱离生活,生活是道德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道德将走向虚无,因此,德育教育应“重心下移”,应走出课堂,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的生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衣食住行,把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具体的丰富的道德训练,并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形成品德认同,使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真真切切的生活实践中得以形成,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中国教育工作者首先当认识到德育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认清当下学生德育教育的不足,从而采取必要的德育教育措施,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交学中。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护理教育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护理教育中的德育[J].2011 02 :178.
[2]姜安丽.护理教育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护理教育中的德育[J].2011 02 :178-179
[3]姜安丽.护理教育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护理教育中的德育[J].2011 02 :179
[4]李秀艳.浅谈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其途径.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 04 20.
(作者单位:辽阳市教师进修学院)
[关键词]德育教育 重要性 护理专业 德育途径
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1]。古代教育中礼是“六艺”之首。大教育教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说明实行“孝”“弟”等道德修养应先于“学文”。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集中表现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为首”正如邓小平所说“毫无疑问学校应永远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提高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
一、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主体性
教育作为一种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功用就在于把人类所创造科学文化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性的精神财富,发展、提高他们的主体性,造就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这就是说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进步做贡献。而以往的德育教育只重视德育目标的制订和德育道德规范的灌输,缺乏对人的关注,忽视了道德的个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自我教育、自我修养,重外律、轻内省,难以体现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从而偏离了教育的宗旨。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应该自己教育自己体现自己的价值。采取的不是束缚、强制灌输的方法,而应是体验、醒悟,通过发挥人的主体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格,让德育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可以建立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和班委会的重要作用,还可以开始各类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自己组织、设计、安排,最后取得成功,体验到作为主体的一种精神满足感。
二、坚持情理交融,增强情感性
情感是人的道德中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没有情感,不可能有对真善美的追求。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何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必须使情感教育成为主旋律,坚持情理相融,情理相融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要通情达理,别太苛求;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心理相容。初中生大多在16~18岁之间的年龄,正是稳定的个性,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个性品德形成的过程。不能否认,初中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更有少数对学习毫无兴趣,调皮捣蛋的“后进生”。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教师如果要求太高、太完美,无意间流露出的“恨铁不成钢”,心恢意冷的神情,会使敏感的初中生产生自卑的心理。师生之间没有良好地沟通、情感上的理解,就更谈不上必亲其师,信其道了,坚持情理相容,最为要紧的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一方面,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学生是服务的对象,学生即使“毛病”再多,也不能将他们例为“朽木不可雕”而置之不理,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还应该是情感融洽的朋友关系,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伙伴关系。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平等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用多种方法尽可能照顾学生生理、智能、文化素质方面的差异,对学生的缺点与不足要包容、要引导、要有耐心、多一份关怀,多一份理解,让他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博大而持久、真挚和深沉的爱。
三、坚持知、行统一,注重实效性
规范的要求是外在的,要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伴随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自觉培养训练的基础上才能养成习惯。因此,就要把认知与践行结合起来。
首先,要让初中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他们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学习过程,也是认识社会、增强使命感、明辨是非、坚定信念的自我教育过程,更是在社会的活动中,不断吸取营养、完善自我、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成长过程。为此,一是要抓好课堂教学,结合本地区特点,不定期地带领学生参观、学习,结合所见所闻,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认知,理解。二是要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诸如升旗仪式、主题班会、读书会、世界地球日、国际禁毒日等等,还可为学生多安排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中,主动、自觉地接受教育。
其次,要使德育教育深入学生生活实际,即德育教育生活化。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是生活”。生活是每个人切实的经历,它对人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道德不应该,也不可能脱离生活,生活是道德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道德将走向虚无,因此,德育教育应“重心下移”,应走出课堂,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的生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衣食住行,把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具体的丰富的道德训练,并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形成品德认同,使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真真切切的生活实践中得以形成,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中国教育工作者首先当认识到德育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认清当下学生德育教育的不足,从而采取必要的德育教育措施,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交学中。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护理教育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护理教育中的德育[J].2011 02 :178.
[2]姜安丽.护理教育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护理教育中的德育[J].2011 02 :178-179
[3]姜安丽.护理教育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护理教育中的德育[J].2011 02 :179
[4]李秀艳.浅谈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其途径.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 04 20.
(作者单位:辽阳市教师进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