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防教育基础理论及创新性研究

来源 :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yueza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新形势下,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国防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需要结合已有的教育理论将教育本身存在的影响力、效果与师生的日常学习进行潜移默化的融合.推进国防教育是培塑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和巩固强大国防的基础工程.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国防教育基础理论面临着诸多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应着力完善新时代国防教育基础理论及增加其创新性.文章简要分析现有高校国防教育理论体系存在的弊端,提出新时代国防教育基础理论的创新性,为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和思路.
其他文献
跨学科人才培养已成为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以北京大学等8所经济学类列入“双一流”建设学科的院校为研究对象,选取8所高校中经济学跨学科人才培养24项实践文本,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梳理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从培养目标、课程改革、培养体系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实施建议,以期助力新文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关于人类未来社会各方面特征及实现途径的伟大构想.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支持,能够更加坚定人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也为中国共产党的长久执政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持.文章从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演进过程、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三方面展开论述,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方法,依据不同时期马克思的著作中所体现出的关于人、人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观点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演进分为萌生期、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从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
人文关怀素养培育工作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医学人文关怀素养培育与高等医学职业价值观教育具有一定的关联,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树立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对医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素养培育是医学院校日常德育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但是,当前对于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培育现状反映出社会本位主义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高等医学教育功利主义逻辑的不良诱导以及高等医学院校扩招与师资不足之矛盾等几个方面,导致对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培育出现偏差.基于此,文章将探讨当前医学院校在人文关怀素养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前志愿服务的主体.志愿服务体现了作为公民的基本素养,对大学生人格塑造能够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从完善人格、塑造品行、立德树人的角度,高校要大力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多元化,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丰富大学生的人格内涵,进而有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塑造合格公民的深刻要义.
全纳教育指的是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强调合作学习,满足不同需求的教育活动,它包含人权观、平等观、民主观、价值观、教育观等多种先进观念,全纳教育理念对于如何开展高校特殊大学生体育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首先对全纳教育进行了阐释,其次分析了特殊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现状.体育教育对特殊大学生意义重大,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但是教育现状却并不理想,存在教材不到位、教育理念不完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技能不足、学生对体育教育观念有偏差等多种问题.文章还指出目前特殊学生的体育教育还有很大的创新改进空间,并结合现
当前“00后”大学生的道德认同存在年级差异、性别差异、言行不一致等问题,其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相悖.造成这部分大学生道德认同危机的因素并不单一,其中社会大环境是影响大学生道德认同水平的重要外因,学校道德教育体系在大学生的道德认同培塑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行为表现,学生自身的性格与作风等是道德认同水平的内动力.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同,可采取加强社会环境整治力度、完善高校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增强家校联系、鼓励学生自身教育四个培育路径来实现目标.
任务型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教学兴起至今,广为教育界认可,国内外对其相关讨论和研究与日俱增.但由于目前部分教师对任务型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的认识存在不足,实践上具有一定难度,使得很多任务型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本文从任务型教学法与翻转课堂式教学含义的理清、环节的梳理、特点的认证、问题的分析及应对进行了研究思考,并就两种教学方法的高效结合进行论述,充实完善已有研究,以期满足教学实际和未来需求,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价值.
高校职员是高校教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职员量化考核体系的构建作为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对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化和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各高校基本已构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职员考核评价体系,但由于高校职员工作业绩难以量化,成果不易横向比较等问题,在进一步优化职员量化考核评价体系、提升激励效果方面成效甚微.文章从大数据的视角出发,围绕量化考核体系的构建过程,对考核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应用服务四个阶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构建策略,多维度分析优化效果,提升考核结果的使用价值,为高校优
顺应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材料类大类招生已成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本文结合地方高水平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实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剖析,提出在大类招生和培养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并积极构建和实践,科学合理地制定材料专业分流、分方向的工作体系和实施方案,不断完善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机制体制,取得了良好成效,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高校专业选择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方向与性质,就业方向和性质又影响着收入和社会地位.性别差异影响了高校专业选择,紧随其后的便是职场、薪酬上的男女不平等现象.女性在推动社会科技发展、经济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众多的女性力量却被忽视.如果因为性别因素导致女性丧失这些机会,那对推动人类历史进程来说也是一大损失.本文以社会学视角,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方面,通过文献研究、归纳演义等方法来分析造成高校专业选择差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