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选取老少比作为测度老龄化程度的主要指标,运用2002-2013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描述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各区域的老龄化水平都呈上升趋势,但整体的水平及上升的幅度有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少比;区域差异
1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口年龄结构出现的一种必然趋势,当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联合国规定 65 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超过 7% 的国家或地区称之为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 7%,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成为“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对此高度重视,早在十三大报告中就曾指出: “我国在努力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質的同时,还要注意人口迅速老龄化的趋向,及时采取正确的对策”。尽管如此,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仍在不断加剧,经过13年的发展,到2014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达到10.1%,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间老龄化程度差异明显,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鉴于此,本文主要关注两个问题: 一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即地区差异问题; 二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即影响因素问题。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一方面可以为制定我国区域人口战略和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另一方面可以为缩小老龄化区域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借鉴。可见,研究和解决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刻不容缓。
2描述性统计
图一给出了我国从1990-2014,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老龄化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可按程度做如下划分:达到7%为进入老龄化;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达到20%为超级老龄化。从图一可以看出我国从2000年开始迈入了老龄化的门槛,15年来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处于老龄化逐步加深的阶段,到2014年这一数值已达到10.1%。
本文选用老少比这一指标来测度老龄化程度,老少比指65岁以上人口数与15岁以下人口数的比,它反映了老年人口和年轻人口的相对变化,是衡量老龄化程度的重要相对指标,老少比大于30%为年老型社会,指标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到。参照“七五”计划,将全国化为东中西三大区域,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表1给出了全国以及各区域老少比的基本情况,从平均值可以直观的看出,12年来,我国整体的老少比平均水平为44.63%,表明我国整体处于老龄型社会,西部地区基本与之持平,中部地区只比全国高了3%,而东部地区比全国高了近15%,不同区域之间的老龄化程度存在着显著差异,东部地区的老龄化水平最高,接下来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最低 。
图二给出了各区域2002-2013年间老少比的变化趋势,从横向来看,各区域的老少比在2002—2013年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从2002年开始一直处于一个近乎直线上升的趋势,在2009年达到最高值,然后出现一个小幅的的回落,接着继续呈上升趋势,但增速明显低于2009年以前。从纵向来看,东部地区的整个曲线完全高于中部和西部,差距较大,这一点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是非常好解释的,影响老龄化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人均GDP和出生率,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好,并且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时间也比较早,所以老龄化程度高于中西部。
综上所述,2002-2013年间,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并且各区域的老龄化水平都呈上升趋势,但整体的水平及上升的幅度有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老龄化程度最高,中部次之,西部老龄化水平最低。
作者简介:李晓萌(1993—),女,山西运城人,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统计.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少比;区域差异
1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口年龄结构出现的一种必然趋势,当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联合国规定 65 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超过 7% 的国家或地区称之为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 7%,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成为“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对此高度重视,早在十三大报告中就曾指出: “我国在努力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質的同时,还要注意人口迅速老龄化的趋向,及时采取正确的对策”。尽管如此,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仍在不断加剧,经过13年的发展,到2014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达到10.1%,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间老龄化程度差异明显,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鉴于此,本文主要关注两个问题: 一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即地区差异问题; 二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即影响因素问题。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一方面可以为制定我国区域人口战略和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另一方面可以为缩小老龄化区域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借鉴。可见,研究和解决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刻不容缓。
2描述性统计
图一给出了我国从1990-2014,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老龄化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可按程度做如下划分:达到7%为进入老龄化;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达到20%为超级老龄化。从图一可以看出我国从2000年开始迈入了老龄化的门槛,15年来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处于老龄化逐步加深的阶段,到2014年这一数值已达到10.1%。
本文选用老少比这一指标来测度老龄化程度,老少比指65岁以上人口数与15岁以下人口数的比,它反映了老年人口和年轻人口的相对变化,是衡量老龄化程度的重要相对指标,老少比大于30%为年老型社会,指标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到。参照“七五”计划,将全国化为东中西三大区域,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表1给出了全国以及各区域老少比的基本情况,从平均值可以直观的看出,12年来,我国整体的老少比平均水平为44.63%,表明我国整体处于老龄型社会,西部地区基本与之持平,中部地区只比全国高了3%,而东部地区比全国高了近15%,不同区域之间的老龄化程度存在着显著差异,东部地区的老龄化水平最高,接下来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最低 。
图二给出了各区域2002-2013年间老少比的变化趋势,从横向来看,各区域的老少比在2002—2013年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从2002年开始一直处于一个近乎直线上升的趋势,在2009年达到最高值,然后出现一个小幅的的回落,接着继续呈上升趋势,但增速明显低于2009年以前。从纵向来看,东部地区的整个曲线完全高于中部和西部,差距较大,这一点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是非常好解释的,影响老龄化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人均GDP和出生率,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好,并且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时间也比较早,所以老龄化程度高于中西部。
综上所述,2002-2013年间,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并且各区域的老龄化水平都呈上升趋势,但整体的水平及上升的幅度有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老龄化程度最高,中部次之,西部老龄化水平最低。
作者简介:李晓萌(1993—),女,山西运城人,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