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笔者真切地看到教师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
1 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1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学生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2 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时候,笔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渴求的眼神!笔者适时提出问题:“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1.3 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境之中,也就是“融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2 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师几乎包办一切,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阅读、交流,也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和交流。教师要还给学生一个阅读与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教师的第一要务便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涵咏其丰富内蕴,进而学会阅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悟出发,精心设计“对话”的切入点。通过引领学生亲历文本,多角度、多层次地“读”和“听”,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每次的“读”和“听”以及“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都伴随着解读文本的有价值的思考和交流:有把握整体的“思”,有感知细节、发现细节的“思”等,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想象、视觉去感受词语的色彩、气息,触摸文字背后的情感,聆听来自老师的、同学之间的不同的真挚见解和来自词句深处的声音。只有闪烁着思考光泽的“读”和“听”及相互交流,才能够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去感悟语言,培养语感,领悟情意,发展思维,才是有效的、厚实的语文阅读教学。
3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3.1 让学生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学生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列出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竟得出这样的答案:“‘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至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3.2 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利用好教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笔者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竹石》《马》《青松》等10余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到更多关于借物言志方面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学生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3 在生活中学语文一直以来,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学生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学生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作者单位:山东省单县孙六镇高庄户小学)
1 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1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学生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2 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时候,笔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渴求的眼神!笔者适时提出问题:“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1.3 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境之中,也就是“融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2 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师几乎包办一切,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阅读、交流,也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和交流。教师要还给学生一个阅读与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教师的第一要务便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涵咏其丰富内蕴,进而学会阅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悟出发,精心设计“对话”的切入点。通过引领学生亲历文本,多角度、多层次地“读”和“听”,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每次的“读”和“听”以及“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都伴随着解读文本的有价值的思考和交流:有把握整体的“思”,有感知细节、发现细节的“思”等,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想象、视觉去感受词语的色彩、气息,触摸文字背后的情感,聆听来自老师的、同学之间的不同的真挚见解和来自词句深处的声音。只有闪烁着思考光泽的“读”和“听”及相互交流,才能够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去感悟语言,培养语感,领悟情意,发展思维,才是有效的、厚实的语文阅读教学。
3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3.1 让学生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学生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列出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竟得出这样的答案:“‘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至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3.2 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利用好教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笔者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竹石》《马》《青松》等10余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到更多关于借物言志方面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学生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3 在生活中学语文一直以来,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学生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学生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作者单位:山东省单县孙六镇高庄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