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学的现状
中职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较大困难,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也不端正,还处处显示出自己所谓的“个性”,一般听不进别人的建议。他们往往会把语文等公共课视为“豆芽”科,好一点的学生还能勉强学习,不少学生干脆放弃,把还想学习的一丁点儿兴趣都放在专业课学习上。
首先,学生在过去的九年中,为了应付考试,整天围绕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转,又不能考出令老师满意的成绩,遭到老师的放弃,对学习丧失了信心,也表现出相当厌倦的情绪。当他们进入了职校,接触到专业课,与其他同学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就有了一种新鲜感。这种好奇心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专业课上。
其次,学生进入职校,就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他们的目的所在。家长希望其学有所成,就是能有一手“混口饭吃”的手艺,只要专业发展,根本不在乎其他。
再次,还有极少数学生本身就不想学习。之所以坐到教室里来,完全是家长的一厢情愿,他们不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对学习完全放弃。
(二)教师教的现状
大多数中职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或从普通中学调入职校任教,少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专门的培训,多采取的是与普通中学无异的教学方式。
面对这样的学情,教师就更加缺少教学激情。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视语文教学为不得不完成的教学“任务”,将语文教学单一化,一味降低教学要求,目标只是帮助学生通过结业考试,使语文教学缺乏专业针对性。教学中,只注重形式,不注重与学生实际联系;只注重语文教学本身,不注重与专业结合;只注重学习文本,不注重文本以外的内容。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陈旧,评价方式单一,无法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语文教学检测中,往往只是一份简单的试卷,不去考查学生的听说能力,考试内容难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能力、综合素质等。再加上缺少升学压力,语文教学显得过于轻松,缺乏规范化要求,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三)课程地位现状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依据这个决定要求,中等职校学制虽然为三年,但学生实际在校学习时间最长两年。在两年的时间内,除了学习文化基础公共课程外,学生还要学完十几门专业课程,参加各种技能集训,考取相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
按国家有关规定,专业课与文化课的课时安排有一定的比例,总的来说是专业课比文化课总课时多。但在市场经济的高压下,基于时间因素,学校很容易擅自加大二者间的差距,即大量削减文化课来加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教学。
尽管课表上每周也安排4节语文课,但是要让学生能顺利通过电工、钳工、车工等各类技能等级考试,获得技能证书,就必须较长时间停课进行技能训练。每学期,正常停课5—6周全天候地进行技能强化训练,这样就占用了文化课的教学时间,一学期能上满40节语文课就相当不错了,难以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对于语文课,领导想丢弃,又有所顾忌,因为语文课承担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的重要作用。在领导眼里,语文课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对语文教学毫不在意。
二、中职语文教学差异分析
针对现状,开展有效的中职语文教学,突显职教特色,提高教学效果,就要认识到中职与其他教育存在的差异。中等职校、普通高中以及五年制高职三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它们的教学要求亦不尽相同。
(一)教学对象不同
三类学校的生源都来源于初中毕业生,但是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有着明显的差距。
相对于普高、高职来说,选择中职校的学生多是中考的失利者,考试成绩多数不及格,“2”字当头(中考总分200-299分)的大有人在,在学习上往往缺失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习比较困难,教学上存在很大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不同
普通高中主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毕业生;五年制高职院校主要为相关行业生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则主要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操作型中等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语文教学目标也存在一定差异。
关于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都强调了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语文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普高的教学目标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高职的教学目标则强调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而中职的教学目标强调教给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
(三)教学要求不同
三类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不同,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上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三类学校的语文教学要求也应有很大的差异。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只能是进一步加强体现应用性、基础性、发展性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教学,特别是要结合各专业教学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就业与创业必需的语文知识,引导中职学生重视感悟,广泛阅读,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修养,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改变语文教学现状策略
面对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要基本达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培养合格的中职毕业生,需要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将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突显中职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应用性、发展性,让中职语文教学进一步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一)重新确立语文基础性地位,改变尴尬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好语文,能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思想。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各类中等职校,教学管理者以及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要认识到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性,要澄清对职校语文教学的模糊认识,抛弃“文化课学不了,只要突出一技之长”的偏见与做法,牢固树立语文能力是终身受用并需要终身培养的观念。将语文等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与考核工作回归正规化,将语文与其他专业课程同步改革,共同提高。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语文,从而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
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走出一条出路?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改革才是出路。中职的语文教学期待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紧跟就业导向,充分体现“基础性、应用性、发展性”,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才是真正出路。
(二)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适应个体发展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成绩差、行为习惯差、厌学情绪重;人格适应不良;兴趣、爱好、娱乐性强”的特性。要教这样的学生,我们就必须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1.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的语文教学,着重语文工具性的教与学。如果中职语文教学还拘泥于从字词教学开始,强调对句段章的分析,忽视学生个体对文本的整体感悟,那就会得不偿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职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个体对文本的个性感受理解,强调熏陶人文意识、挖掘创新意识和张扬学生个性,从而构建职校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挑战智慧、挑战生活的意识与激情,恰好吻合职业教育培养适应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要求。中职的语文教学不一定要在一节课完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程序和任务,但要启发学生挑战智慧,感悟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一点。
2.调整教学内容
如果说教学观念更新是教改的先行者,那么教学内容调整则是教改的突破口。
现行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编排上采用了分序列编排的方式,按现代文、文言文、文学作品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五个序列编排,各序列相对独立;选文上坚持了文质兼美的原则,也兼顾了时代性和实用性,全套教材共选录课文160篇,古今中外兼顾,既有名家名篇,又有新人新作,内容广泛新颖,风格多样。但教材本身也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教材在范文选择与编排体例上较多地借鉴了普中教材模式,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课文并不多;部分哲理性或专业性较强的课文以及文言选文有很大难度,不太适合中职学生阅读。
根据当前生源的实际情况,要改变传统的以阅读与写作能力训练为重点的教学内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人文素材,加强对学生职业、竞争、创业、环保等方面主题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协助合作、勇于创新等精神;在写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不必过高要求记叙文、议论文等基础写作训练,而应提倡加强应用文体的教学。中职语文教学切实担当起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合格劳动者的重任。
教师要善于将语文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将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体现语文教学的职业特色,让中职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增强吸引力。
3.改变教学模式
中职教学领域的课程改革也受到一定的重视。从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到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从北美CBE教学模式到国内的项目化教学,研究者似乎更青睐于专业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基础文化课却少有人问津。教学人员还惯用传统“一支粉笔一本书,一本教案一张嘴”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目前不容乐观的教学现状。
首先要建立“摘桃子式”目标模式。根据学情,确定适合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达到或经过努力后能达到。努力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型”和面向学生专业发展的“职业型”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培育应有的人文精神,增强基本的文化底蕴;为学生专业技术学习铺垫基石,围绕专业技术“项目课程”教学程序建构教学资源,一方面用好现有教材中与学生专业学习相关的资源,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掘专业技术“项目课程”教学现场的语文资源。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可采用“预习—讨论—点拨—拓展”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习方法、培养语文能力,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互动的教学模式,利用好刚刚开通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推进信息化教学,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教吸引力。
中职学生将来的职业方向已基本确定,他们的表现意识会放在专业能力展现上。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考虑到专业特点,能使学生在有职业特色的语文教学中认识到专业技术的提高需要良好的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力作为基础,这样就能进一步增强语文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职业教育中心)
(一)学生学的现状
中职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较大困难,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也不端正,还处处显示出自己所谓的“个性”,一般听不进别人的建议。他们往往会把语文等公共课视为“豆芽”科,好一点的学生还能勉强学习,不少学生干脆放弃,把还想学习的一丁点儿兴趣都放在专业课学习上。
首先,学生在过去的九年中,为了应付考试,整天围绕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转,又不能考出令老师满意的成绩,遭到老师的放弃,对学习丧失了信心,也表现出相当厌倦的情绪。当他们进入了职校,接触到专业课,与其他同学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就有了一种新鲜感。这种好奇心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专业课上。
其次,学生进入职校,就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他们的目的所在。家长希望其学有所成,就是能有一手“混口饭吃”的手艺,只要专业发展,根本不在乎其他。
再次,还有极少数学生本身就不想学习。之所以坐到教室里来,完全是家长的一厢情愿,他们不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对学习完全放弃。
(二)教师教的现状
大多数中职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或从普通中学调入职校任教,少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专门的培训,多采取的是与普通中学无异的教学方式。
面对这样的学情,教师就更加缺少教学激情。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视语文教学为不得不完成的教学“任务”,将语文教学单一化,一味降低教学要求,目标只是帮助学生通过结业考试,使语文教学缺乏专业针对性。教学中,只注重形式,不注重与学生实际联系;只注重语文教学本身,不注重与专业结合;只注重学习文本,不注重文本以外的内容。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陈旧,评价方式单一,无法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语文教学检测中,往往只是一份简单的试卷,不去考查学生的听说能力,考试内容难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能力、综合素质等。再加上缺少升学压力,语文教学显得过于轻松,缺乏规范化要求,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三)课程地位现状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依据这个决定要求,中等职校学制虽然为三年,但学生实际在校学习时间最长两年。在两年的时间内,除了学习文化基础公共课程外,学生还要学完十几门专业课程,参加各种技能集训,考取相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
按国家有关规定,专业课与文化课的课时安排有一定的比例,总的来说是专业课比文化课总课时多。但在市场经济的高压下,基于时间因素,学校很容易擅自加大二者间的差距,即大量削减文化课来加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教学。
尽管课表上每周也安排4节语文课,但是要让学生能顺利通过电工、钳工、车工等各类技能等级考试,获得技能证书,就必须较长时间停课进行技能训练。每学期,正常停课5—6周全天候地进行技能强化训练,这样就占用了文化课的教学时间,一学期能上满40节语文课就相当不错了,难以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对于语文课,领导想丢弃,又有所顾忌,因为语文课承担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的重要作用。在领导眼里,语文课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对语文教学毫不在意。
二、中职语文教学差异分析
针对现状,开展有效的中职语文教学,突显职教特色,提高教学效果,就要认识到中职与其他教育存在的差异。中等职校、普通高中以及五年制高职三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它们的教学要求亦不尽相同。
(一)教学对象不同
三类学校的生源都来源于初中毕业生,但是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有着明显的差距。
相对于普高、高职来说,选择中职校的学生多是中考的失利者,考试成绩多数不及格,“2”字当头(中考总分200-299分)的大有人在,在学习上往往缺失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习比较困难,教学上存在很大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不同
普通高中主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毕业生;五年制高职院校主要为相关行业生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则主要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操作型中等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语文教学目标也存在一定差异。
关于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都强调了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语文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普高的教学目标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高职的教学目标则强调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而中职的教学目标强调教给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
(三)教学要求不同
三类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不同,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上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三类学校的语文教学要求也应有很大的差异。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只能是进一步加强体现应用性、基础性、发展性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教学,特别是要结合各专业教学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就业与创业必需的语文知识,引导中职学生重视感悟,广泛阅读,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修养,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改变语文教学现状策略
面对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要基本达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培养合格的中职毕业生,需要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将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突显中职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应用性、发展性,让中职语文教学进一步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一)重新确立语文基础性地位,改变尴尬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好语文,能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思想。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各类中等职校,教学管理者以及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要认识到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性,要澄清对职校语文教学的模糊认识,抛弃“文化课学不了,只要突出一技之长”的偏见与做法,牢固树立语文能力是终身受用并需要终身培养的观念。将语文等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与考核工作回归正规化,将语文与其他专业课程同步改革,共同提高。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语文,从而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
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走出一条出路?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改革才是出路。中职的语文教学期待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紧跟就业导向,充分体现“基础性、应用性、发展性”,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才是真正出路。
(二)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适应个体发展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成绩差、行为习惯差、厌学情绪重;人格适应不良;兴趣、爱好、娱乐性强”的特性。要教这样的学生,我们就必须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1.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的语文教学,着重语文工具性的教与学。如果中职语文教学还拘泥于从字词教学开始,强调对句段章的分析,忽视学生个体对文本的整体感悟,那就会得不偿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职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个体对文本的个性感受理解,强调熏陶人文意识、挖掘创新意识和张扬学生个性,从而构建职校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挑战智慧、挑战生活的意识与激情,恰好吻合职业教育培养适应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要求。中职的语文教学不一定要在一节课完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程序和任务,但要启发学生挑战智慧,感悟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一点。
2.调整教学内容
如果说教学观念更新是教改的先行者,那么教学内容调整则是教改的突破口。
现行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编排上采用了分序列编排的方式,按现代文、文言文、文学作品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五个序列编排,各序列相对独立;选文上坚持了文质兼美的原则,也兼顾了时代性和实用性,全套教材共选录课文160篇,古今中外兼顾,既有名家名篇,又有新人新作,内容广泛新颖,风格多样。但教材本身也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教材在范文选择与编排体例上较多地借鉴了普中教材模式,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课文并不多;部分哲理性或专业性较强的课文以及文言选文有很大难度,不太适合中职学生阅读。
根据当前生源的实际情况,要改变传统的以阅读与写作能力训练为重点的教学内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人文素材,加强对学生职业、竞争、创业、环保等方面主题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协助合作、勇于创新等精神;在写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不必过高要求记叙文、议论文等基础写作训练,而应提倡加强应用文体的教学。中职语文教学切实担当起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合格劳动者的重任。
教师要善于将语文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将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体现语文教学的职业特色,让中职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增强吸引力。
3.改变教学模式
中职教学领域的课程改革也受到一定的重视。从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到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从北美CBE教学模式到国内的项目化教学,研究者似乎更青睐于专业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基础文化课却少有人问津。教学人员还惯用传统“一支粉笔一本书,一本教案一张嘴”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目前不容乐观的教学现状。
首先要建立“摘桃子式”目标模式。根据学情,确定适合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达到或经过努力后能达到。努力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型”和面向学生专业发展的“职业型”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培育应有的人文精神,增强基本的文化底蕴;为学生专业技术学习铺垫基石,围绕专业技术“项目课程”教学程序建构教学资源,一方面用好现有教材中与学生专业学习相关的资源,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掘专业技术“项目课程”教学现场的语文资源。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可采用“预习—讨论—点拨—拓展”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习方法、培养语文能力,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互动的教学模式,利用好刚刚开通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推进信息化教学,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教吸引力。
中职学生将来的职业方向已基本确定,他们的表现意识会放在专业能力展现上。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考虑到专业特点,能使学生在有职业特色的语文教学中认识到专业技术的提高需要良好的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力作为基础,这样就能进一步增强语文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