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沧桑,“友谊”长存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iter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上海商业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标志,友谊商店不会从上海地图上消失
  
  建国60周年,值得纪念、想要感慨的,太多。萦绕于心的,还是昔日的“上海友谊商店”,未来的“上海半岛酒店”——留在记忆中的,是曾经的辉煌,即将呈现的,是眩目的华丽。
  上海友谊商店创建于1958年,曾经是上海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涉外零售企业,有着一段长达四十多年的辉煌历史。友谊商店作为上海市指定的外宾参观购物商店和市旅游局指定的旅游定点商店,自创建以来,曾无数次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名人,担负着各国代表团、旅游者、专家学者和驻沪各国领事馆人员等的商品供应任务。“集中华千年神韵,献友谊一片温馨”,友谊商店凭借其完善的国宾接待系统,独特的品牌优势、营销特点和“中西合璧、古今共处”的商品差异化定位战略,以卓越的品质、精良的服务,得到各国领导人、驻沪各领事机构以及高端宾客的赞誉,成就了友谊品牌的辉煌历史。
  历史的年轮这样记录着:
  1958年,在现在的上海书城南京东路店,友谊商店开业,对所有市民开放。
  1961年,停止向普通市民开放。
  1965年,基本上只接待外宾,只有持外国护照者才可入内,就连国内亲友也不得随同进店。
  1966年,英国驻沪总领事搬离中山东一路33号。友谊商店迁址于此,一驻将近20年。
  1985年,从原英领馆搬迁至北京东路40号新大楼,掀开了友谊商店历史上崭新的一页。开始对内发放参观券、门售参观券。
  1987年,对市民全面开放。
  1995年,在北京东路40号原址上,推倒重建,呈现出的是一座闪耀着幽蓝之光的玻璃幕墙下现代化的繁华气派的商业大厦。
  2006年,因外滩源开发,从北京东路40号迁出,落户长寿路曹家渡商圈。
  “友谊”的大门开了关,关了又开,记录的是一个时代的沧桑,反映的是建国60年来我国政治、经济、外交——这一路走过的风风雨雨。时至今日,老一辈人回忆起上海友谊商店,还是忍不住会说,“那里只有外国人、华侨才能进去”、“买东西要用外汇”、“里面的东西贵是贵得来”……当年的上海友谊商店,一直是个神秘的地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是可望不可及的,它的名字代表着奢侈品的最高级,象征着对稀缺资源的向往,凸现了特殊年代中拥有海外关系的不一般。
  曾经,在计划经济的特殊年代,友谊商店犹如皇帝的女儿,集尊贵、特殊于一身,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服务对象,是外宾加华侨;销售商品,是进口加特供;结算货币,是外币加兑换券;接待用语,是外文加中文(英、日语是基本要求)。那时候,友谊商店的员工,丝毫不差于如今写字楼里的小白领——无论是精神气质上,还是物质待遇上。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昔日友谊商店的“皇帝女儿”之优势被逐渐淡化,徐徐撩开神秘面纱的友谊商店,开始接待来自海内外的普通旅游者,并向普通市民开放。进出不用护照,作为特殊货币的“外汇券”在1995年1月1日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人民币得以“扬眉吐气”,曾经“一家独大”的至尊地位也被纷纷崛起的新型又大型的购物场所逐步取代,乃至有观点认为“友谊商店已无存在的必要,应该退出历史舞台”。对此,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上海商业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标志,友谊商店不会从上海地图上消失。
  然而,随着“外滩源保护与开发概念性规划”的逐步实施,这座曾经被赋予了神秘色彩的购物天堂,终因那幽蓝色的玻璃幕墙太过现代,摩登得与它的邻居格格不入,以至于在专业人士看来,“与外滩天际轮廓线及外滩风貌保护区建筑整体风貌不协调”,被视为“不宜保留的建筑”,终于,在21世纪初它“轰”地一声消失了……原址上,代之而起的,将是世界级豪华酒店——上海半岛酒店,其古典建筑风格与外滩一带的历史建筑群和谐融合,相得益彰,并与原英国领事馆(曾经的友谊商店旧址)那一大片花园古树相谐共融,形成一个大型公共绿地。
  如今,全新的上海友谊商店坐落在曹家渡商圈旺地核心,是百联集团旗下享有盛誉的大型涉外商店。新商场以现代化的建筑设施、舒适的环境、完美的服务、科学的管理、高品质高档次的商品,营造出都市生活的崭新空间,让宾客感受到宾至如归、春风拂面的友谊气息。衷心祝愿新世纪的友谊人,也将一如既往地秉承友谊精神,视企业的声誉为生命,珍惜它,爱护它,为塑造企业的新形象而努力,再创友谊新辉煌。
其他文献
音乐、故事、幻想,再加一个可有可无的朋友,在成都的酒吧,新鲜、简单而不乏欢乐的生活如嫩叶般舒展。  激情的紫荆酒吧,宁静的白夜酒吧,以各色网络聚会知名的凹凸,以翠绿、硕大的芭蕉为特色的青鸟……橘红、温暖的M98将歌手、乐队、抽奖、川剧一网打尽,集娱乐、交友、商洽为一体,前卫、舒适;坐落锦江水畔的蓝夜酒吧,永不变更的爵士乐,在德国红酒制造的微醺中摇摆。    走进紫荆北路的紫荆酒吧,声浪冲击着每一个
期刊
汇集了我国一个世纪新文学的精华,又凝聚着几代优秀作家和编辑家的精神和心血,《中国新文学大系》(简称《大系》)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编撰出版,全方位展示了“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的优秀成果,分不同时期共出版了五辑,前三辑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前的新文学,共五十卷;第四辑和第五辑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文学也是五十卷。当皇皇100卷本经过影印补缺,统一封面统一标注卷号,终于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像一份厚礼
期刊
纽约客(New Yorker,纽约人)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标志,简单化来说,用三个英语词可以表示 :Smart,Sophisticated,Snappy。   在纽约这个都市里,生存竞争犹如战场。老板们会不停给你下指令,同事会不停给你压力,下属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生活中更是如此,交通灯还没变绿后面的车已经不耐烦地“嘟”你催你快走,三明治吃了一半手机又响了,回家后爱侣立刻开足马力对你唠叨半天,刚打开窗
期刊
约了作协费爱能老师采访的那天,我本来已经做好准备来听一些抱怨。他住在联洋。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对自己的居住地不满,因为谁都不可能比住在那里的人更了解那块地方的不足。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谁也都不可能比住在那里的人更了解那块地方的好处。总之,对我来说,费老师的回答出乎意料。“我觉得住在联洋很好,很舒服,而且我觉得在全上海范围内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住宅区了。联洋是独一无二的。”    是的,现在我们都知
期刊
编者按:上海的电影批评有深厚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是全国开展影评最深入持久和最生气勃勃的“电影批评重镇”,大大小小的批评家风起云涌。然而,随着上海“电影中心”地位的逐步边缘化,他们的声音和地位也被弱化。如今,在上海电影“重振雄风”的背景下,上海电影批评家们也忍不住摩拳擦掌,本期的这组讨论是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的第一次集体亮相,更多的精彩亮相在后头。    娱乐时代的中国电影批评,始终没有获得健康生长的机遇
期刊
张生  1969年生,河南焦作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曾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教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曾于200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文学系做访问学者。上海市首届及第二届签约作家。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地铁一号线》、《乘灰狗旅行》,长篇《白云千里万里》、《十年灯》、《倾诉》及《个别的心》,随笔集《可言可思》,译有《文化理论关键词》、《权力的精神生活》、《美国》等。    上海为
期刊
各位中国上海文化艺术界的前辈,各位同事,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进入倒计时的今天,我很荣幸与诸位就我正在从事的这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发表个人的观感。我想着重谈六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世界博览会158年的历史留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大家都熟悉,世博会首开记录是在158年前的英国,从那时开始到今天,全世界大概有28个国家举办过数十届的世博会。158年以来,世界博览会留给我们的思考,我认为有三:  思
期刊
据说,光棍节既非传统节又非西洋节,它诞生于校园,是21世纪后的产物,通过数字时代的高频传播,现发展为一年四天:1月1日是小光棍节,1月11日和11月1日是中光棍节,而11月11日为大光棍节。林志炫的《单身情歌》无疑是光棍节的最热门单曲,众多单身男女们借这首歌唱出“找一个最爱的深爱的想爱的亲爱的人来告别单身”的心愿。    在今年大光棍节来临前夕,我们很轻松地采访到了五位单身男女,问问他们为什么至今
期刊
蒋山青,当代著名水墨画家,六十年代生,浙江海宁人。水墨作品曾参加上海艺术博览会、广州国际艺术展、西泠印社百年大展、美国三藩市全球华人艺术展、日本第七回水墨展、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2009奥运记忆中国当代艺术展等,并于珠海、澳门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蒋山青画集》、《蒋山青书画篆刻集》、《山青画册》、《画家蒋山青》、《蒋山青水墨瓶花》、《当代美术家作品选集·蒋山青》等画册,作品被马英九、
期刊
四十多年前,一曲风靡大江南北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让越剧电影《红楼梦》走进了全国观众的视线,也使影片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扮演者——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和王文娟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一部戏,贯穿了一个戏种的历史;一部戏,几乎容纳一个戏曲的全部精妙。不少观众从此认识了越剧,而由两位艺术家塑造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成为学界和广大观众一致公认的经典形象。可以说,后来的扮演者几乎没能逾越。    今天当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