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实质就是师生双方共同设疑、质疑、释疑、解疑的过程,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展开的。精彩的数学课堂是可以通过预设而生成,关键是课堂提问要有效,要问得巧。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设问要激趣,能激发学生主体参与
设问有趣味性、挑战性,引人入胜,深入浅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是课堂提问的第一要素。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例如,在讲授“平方差公式”时,创设如下教学情境引入新课:在一次智力抢答赛中,主持人提供了两道题:(1)21×19=?(2)103×97=?主持人话音刚落,立刻有一个学生抢答说:“第一题等于399,第二题等于9991。”其速度之快,简直就是脱口而出。同学们,你知道他是如何计算的吗?你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这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新课的引入和学习做铺垫。
二、设问要清晰明确,富有逻辑性和启发性
在教学中,如果提出的问题比较空泛、发散,学生容易跑调,很难引入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白白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因此,设问应清晰明确简洁,应避免不规范、冗长或模棱两可的提问,要让学生一听就知道问的是什么,以及期待何种回答。由于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不全面或遗漏某些条件,得出片面结论;在学习新知识时,不善于循序渐进把握住重点。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空间不断扩展。其次要优化思维程序,循序渐进,使提问具有启发性。例如,在讲授“积的乘方”时,设计如下几道问题:计算下列各题,并说说你的解题思路,你是用到什么法则的?(1)计算 。 (2)计算 。 (3)计算 。 (4)计算 。 (5)计算 。 (6)计算 。 教师在这里有序的追问和启发,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问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和关键,讲求实效
提问要有预见性,要遵循“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原则。每一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内容,根据这堂课的主要内容,设计出紧紧围绕主题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这一主题上展开。老师不能追求表面的热闹和浅层次的师生互动,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提问的问题缺乏实用价值。所以问题必须有学习价值,有启发性,引发思考和探究,引起对所学内容更深层的思考和把握,让人回味无穷,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教师就要抓住“为什么要除以2?”这个最有价值的问题来组织每个环节的教学,突破这个难点,当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后,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也就能很好地理解、掌握了。
四、设问要有层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展开的,所以课堂设问要有层次,提出的问题要有普遍性,能引起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共鸣,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而促进学生的有序思考,要围绕核心问题的解决,设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阶梯式问题。例如,在“整式”教学中,有一道题:有n个蓝球队要进行单循环比赛,问总共要比赛多少场?教学时可把原题拓展,设计成有层次的题组。
(1)3个队进行单循环比赛,每个队要比赛多少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2)4个队进行单循环比赛,每个队要比赛多少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3)5个队进行单循环比赛,每个队要比赛多少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4)n个队进行单循环比赛,每个队要比赛多少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通过分层设问,降低难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都有收获,然后层层启发,突破难点,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
五、设问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教师在设计疑问时不能过滥,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如果时间过短,学生思考问题不透彻,达不到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提供一个空间,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与同学交流交流讨论中,不断感悟,加深理解,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所学的知识深深植入脑中,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六、设问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异,并能正确评价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面向全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待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信任,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述,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尊重。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并进行表扬,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也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积极因素,要树立学生的信心,作出正确的评价。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问”,又要问的“巧”,课堂设问必须精心设计、触动“神经”,把学生引领到探求问题的忘我境界,不仅使学生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而且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信心和勇气,从而增强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一、设问要激趣,能激发学生主体参与
设问有趣味性、挑战性,引人入胜,深入浅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是课堂提问的第一要素。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例如,在讲授“平方差公式”时,创设如下教学情境引入新课:在一次智力抢答赛中,主持人提供了两道题:(1)21×19=?(2)103×97=?主持人话音刚落,立刻有一个学生抢答说:“第一题等于399,第二题等于9991。”其速度之快,简直就是脱口而出。同学们,你知道他是如何计算的吗?你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这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新课的引入和学习做铺垫。
二、设问要清晰明确,富有逻辑性和启发性
在教学中,如果提出的问题比较空泛、发散,学生容易跑调,很难引入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白白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因此,设问应清晰明确简洁,应避免不规范、冗长或模棱两可的提问,要让学生一听就知道问的是什么,以及期待何种回答。由于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不全面或遗漏某些条件,得出片面结论;在学习新知识时,不善于循序渐进把握住重点。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空间不断扩展。其次要优化思维程序,循序渐进,使提问具有启发性。例如,在讲授“积的乘方”时,设计如下几道问题:计算下列各题,并说说你的解题思路,你是用到什么法则的?(1)计算 。 (2)计算 。 (3)计算 。 (4)计算 。 (5)计算 。 (6)计算 。 教师在这里有序的追问和启发,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问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和关键,讲求实效
提问要有预见性,要遵循“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原则。每一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内容,根据这堂课的主要内容,设计出紧紧围绕主题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这一主题上展开。老师不能追求表面的热闹和浅层次的师生互动,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提问的问题缺乏实用价值。所以问题必须有学习价值,有启发性,引发思考和探究,引起对所学内容更深层的思考和把握,让人回味无穷,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教师就要抓住“为什么要除以2?”这个最有价值的问题来组织每个环节的教学,突破这个难点,当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后,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也就能很好地理解、掌握了。
四、设问要有层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展开的,所以课堂设问要有层次,提出的问题要有普遍性,能引起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共鸣,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而促进学生的有序思考,要围绕核心问题的解决,设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阶梯式问题。例如,在“整式”教学中,有一道题:有n个蓝球队要进行单循环比赛,问总共要比赛多少场?教学时可把原题拓展,设计成有层次的题组。
(1)3个队进行单循环比赛,每个队要比赛多少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2)4个队进行单循环比赛,每个队要比赛多少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3)5个队进行单循环比赛,每个队要比赛多少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4)n个队进行单循环比赛,每个队要比赛多少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通过分层设问,降低难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都有收获,然后层层启发,突破难点,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
五、设问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教师在设计疑问时不能过滥,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如果时间过短,学生思考问题不透彻,达不到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提供一个空间,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与同学交流交流讨论中,不断感悟,加深理解,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所学的知识深深植入脑中,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六、设问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异,并能正确评价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面向全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待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信任,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述,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尊重。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并进行表扬,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也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积极因素,要树立学生的信心,作出正确的评价。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问”,又要问的“巧”,课堂设问必须精心设计、触动“神经”,把学生引领到探求问题的忘我境界,不仅使学生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而且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信心和勇气,从而增强数学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