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美术类非遗融入高校美术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7924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基地,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美术学专业课程美术鉴赏与批评内容的一部分,从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探索新的发展途径,是课程设计者在后现代教育观下需要重新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    键   词]  广西美术类非遗;高校美术课程;美术鉴赏与批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5-0070-03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得以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站稳脚跟的基石。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民族文化的原生基因。广西作为多民族的聚居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化和原生态化使得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地,高校具有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与义务,特别是在后现代教育观以及“非遗进校园”的政策激励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课程建设已成为课程改革和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一、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广西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在此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六大类,包括:(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六大类中传统美术共计109项,传统技艺共计212项,如木板年画、民间手绣、剪纸、编制、民间玩具、印染等。其中,属于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26项,传统技艺178项,如玉林羽毛画、点米成画、田林瑶族刺绣、桂林彩色拓印、毛南族石刻、靖西剪纸、三江侗布制作等。
   对于高校美术课程教师来说,挖掘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非遗引进高校美术课堂中,既丰富了美术课程的内容资源库,使美术课程展现出民族性、多元性、综合性的特点,又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储备了人才,为未来的发展找到更多的可能性。另外,美术教师应把着眼点落实在深度和专业性上,探讨美术类非遗与美术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非遗借助高校的课程教育平台,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播和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把美术类非遗转化为高校课程资源系统的一部分,使高校美术类课程呈现出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创新性和民族性的内容。
   二、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的“非遗进课堂”实践
   (一)美术鉴赏与批评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美术鉴赏与批评是美术学专业学生接受美育,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美学素养的重要课程。本课程以中、西方美术史和美学思想发展变化概况为主线来欣赏评析美术发展史上的经典艺术作品以及介绍著名艺术家生平追求。目的在于在陶冶学生艺术和道德素养的同时,激发学生高尚、健康的人文精神。
   任何一门课程的开设都需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从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开设的现状来说,存在以下几点问题:首先是教学的模式较为僵化,以教师“填鸭式”的讲授为主,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其次是教学内容固化,没有与时代发展同步,课程一般以美术史的发展顺序,从史前开始至20世纪初的现代艺术结束,大多缺少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当代艺术部分,而缺少了当代艺术的美术史是不完整的,无论是对美术史的整体状况的把握,还是对艺术未来发展方向的预判都是一种知识的缺失;最后是课程中缺少对民族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非物質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精湛技艺和独特的审美品质是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身份认同最重要的内容。
   (二)广西美术类非遗进课堂的实践案例
   学生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主力军,非遗项目融入高校课程中会使更多的学生接触非遗、了解非遗。广西是多民族的聚居区,少数民族文化不但十分丰富,而且由于地处边疆,文化的原生态性保存得相对较好。已知的美术类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传统美术26项,传统技艺178项,共计204项,如何使这些宝贵的非遗资源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中,既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又结合现代实际生活来建设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进行非遗的课程转化,是高校美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案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桂林漆器制
  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伯杨先生,为某高校艺术与设计学院师生进行了一场主题为“非遗传统手工艺的树式生态及产业发展”的学术讲座。
   传承人把广西本土特色工艺与漆器相结合,独创了柚皮胎漆器、葫芦胎漆器、天然瘤木漆器、天然灵芝漆器、椰壳胎漆器、竹根胎漆器、牛角胎漆器、骨(贝壳)胎漆器等胎体结构为自然形态的各式漆器。传承人在讲座中强调了非遗传统手工艺与文创的结合点,桂林漆器等传统手工业产品如何在现代工业制造的产品中生存与发展,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中。传承人主张的非遗文化树式生态发展观为师生后续的学习及研究等拓宽了思路。    案例二:某高校人文与传播学院,在传统手工艺实验室开展了手工编织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开发课程,来自屏南县代溪镇的两位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人进入高校课堂。
   传承人用绳子和竹条等编织出栩栩如生的动物和花卉摆件,并为大家讲解和传授“百索”绝活。“百索”是屏南特色编织工艺,又名长命缕,编“百索”是当地端午节习俗之一,主要目的是辟邪除害。开展此类传统手工艺教学课程,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工艺,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在非遗基础上的文创产品开发也为乡村振兴助力。学院今后还将把当地的“漆、雕、染、绣、刻、瓷、竹、根、织”九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的民间传承人请进高校课堂,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的手工艺类课程相结合,在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同时,实现传统手工艺的文创产品再开发。
   案例三:某高校开设了全校艺术通识实践课程民俗文化与顾绣和中国丝绣鉴赏,在课堂上请刺绣非遗传承人带领学生“穿针引线”。
   一学期课程下来,选修民俗文化与顾绣课程的学生感慨良多,从女学生感慨刚开始学习还觉得好玩和很简单,在学习不同的针法后渐渐感到有点难度,但是因为有传承人老师的手把手教学,后来反而乐在其中;而男学生则表示,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从最初的一头雾水到最后坚持下来完成作品后的满满成就感,深感学习传统文化非常有意义。
   案例四:某高校艺术学院学生由老师带队赴桂林漆器传承基地进行学习考察。
   本次考察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对非遗项目漆器的相关设计流程和设计工艺的了解,增强学生对漆器的直观和多维化认识,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体会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和所具备的匠心精神,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积累艺术创作素材,为将来进行的艺术研究和创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从以上四个案例可知,目前高校美术类非遗进课堂主要有四种形式:课外讲座的形式、课外兴趣课堂的形式、艺术类通识课程的形式以及实地考察的形式。虽然非遗已经进入了高校,但还远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成为真正的美术课程资源,使之出现在高校美术课程的建设中。
   三、广西美术类非遗的活态传承与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的建构
   把广西美术类非遗项目与美术课程建设相融合,构建起完整和有效的本土特色美术课程,既是对非遗的一种活态传承途径,又是对美術鉴赏与批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在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中,在学习和运用中西方不同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把对经典艺术作品的鉴赏与批评和本土美术类非遗项目相结合,增加教材中的地域民族元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启发学生思考对非遗的活态化保护和传承。
   (一)融入非遗制定校本级美术鉴赏教材
   中国作为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几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对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首先应该立足于本土的传统文化艺术,因为每个地区的非遗都是在这一聚居区内“活着”,是当地人们共同的文化价值观的体现。目前高校常用的美术鉴赏与批评教材,多从绘画、雕塑、书法、建筑、摄影、工艺美术和现当代艺术等方面进行鉴赏和批评,在教材内容上缺少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章节。目前,在后现代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下,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不可避免地受到视觉文化、多元文化和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后现代教育思想关注少数族群、原住民族等地方教育问题,因此,非遗作为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理应进入美术鉴赏与批评的课程资源系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加入使教材内容兼具开放性、多元性和民族性特质,既培养了学生继承民族传统的文化根基,又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宏观视野。
   1.渗透式的教材编写
   渗透式教材编写主要是指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某些章节的内容,寻找与之相接近的非遗项目,渗透式地把本地区相关非遗的知识加入其中。例如,在中国画鉴赏的章节中加入传统年画的内容,在雕塑鉴赏章节中加入中国泥塑和面塑的内容,在建筑鉴赏章节中加入中国古典园林的内容等。渗透式教材编写在内容上较为灵活,编写难度较低且便于教师操作。
   2.主题式的教材编写
   主题式的教材编写是以本地区某一非遗项目为章节的主题或关键词,围绕这一主题或关键词进行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讲解,从而使学生达到对这一非遗知识的有效学习。例如,在教材编写中根据广西代表性传承项目壮锦、绣球和靖西剪纸等,专列章节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讲解,通过深入系统的学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对本地区传统艺术的热爱,从而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设计以非遗的活态传承为主要目标
   活态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在大众生产生活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方式,活态传承是非遗保护的终极目的,是区别于博物馆静态式保护的动态式保护方式。在美术鉴赏与批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建设中,设计者应以活态传承为课程设计的总目标。死水是养不出活鱼的,这就需要在课程设计中不能只关注非遗项目本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是历史、地理、经济和人文等综合环境造成的,因而对非遗的活态传承不是通过书本讲授死知识,而是走进非遗和产生它的环境中去,让学生切身体验非遗,感受非遗的文化精神。
   美术鉴赏与批评常常被理解为语言的表述课程,在课堂中以教师的语言讲授和图片赏析为主,由于和艺术家距离较远,学生缺乏对艺术作品的真实感受。因而把非遗的活态传承引入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中,一是带领学生进入非遗生成的环境中,组织学生参观、体验传承人工作的真实环境,在考察中学生不只是学习非遗的文化知识,更是体悟非遗传承人的创作思维方式,通过与非遗直接接触的方式,加深对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认识;二是把传承人请进课堂,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传承人是非遗重要的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储存着、掌握着、承载着和非遗相关的传统文化和精湛技艺,既是非遗的活宝库,又是非遗传承的主力接棒人。因此,可以把非遗传承人看作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的重要人力资源,通过他们,学生可以直接了解非遗的禁忌信仰和行业规范,体验到非遗口口相传的行业秘笈。    (三)美术鉴赏与批评教学中增加体验式教学模式
   作为美术学专业课程的美术鉴赏与批评,一定要把握好文化情境与美术课程的视觉性特征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把二者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加入体验式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模式创设的是一种互动式的师生交流形式,和其他的教学方式相比更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信息的交流过程,又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注重尊重学生的人格,欣赏学生,倾听和接纳学生的意见,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分享体验到的喜悦。这种教學模式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温暖,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学生会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更加自信,并且学会主动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
   在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既可以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又可以使学生学会使用自主探究型的学习方法,主动搜集信息资料解决问题,主动探索未知,主动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在课程安排中,根据章节的内容,可安排学生对本地、本民族、本家乡的美术类非遗项目进行实地田野调查,在调查中以学生为主导者,对家乡的某个非遗项目进行亲身走访,搜集第一手素材,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对该非遗项目的调查报告。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调查报告中选择优秀的案例,鼓励和协助学生把对家乡的非遗调研情况和获得的田野调查资料带入课堂中,使学生在调研中的主导者身份继续延续至课堂中。这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教师把主导权交给学生,学生由原来的被动了解和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了主动收集、体验和传播非遗知识,从而把非遗的保护由静态转变为动态的活态化的传承。最终,在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的教学中达到了“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美育要求以及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理解生命和关照生命的后现代教育目标。
   四、小结
   在后现代教育观的影响下,高校教育是一个具有多元性、自我调节性的开放系统,因此,广西美术类非遗融入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中是极有必要的。和传统教育观相比,后现代教育观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教师不再是绝对权威的树立者;另外,后现代教育观开始关注民族的、本土的和边缘地区的人类文化和艺术,因此作为典型民族传统文化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进入高校美术课程资源系统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在此之下,将促使高校美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发生相应的改变,这对高校美术专业课程的未来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也对高校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龚浩.美术专业教学中加强民族文化内涵的探索与实践[J].艺术研究,2009(4).
   [3]李燕.后现代教育观浅探[J].零陵学院学报,2003(5).
   [4]张莹莹.技艺VS记忆:美术教育传承“非遗”之问题研究[J].装饰,2010(12).
  ◎编辑 李建军
其他文献
[摘 要]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各高校正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但多数学校和教师更多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课程的主体——大学生关注较少。基于新闻写作与沟通艺术课程实践,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探索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的具体路径,以期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有益探索。  [关 键 词] 新闻写作;课程思政;教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
期刊
[摘 要] 舞台美术与建筑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舞台布景表现中,建筑物是最常见的形象,可以说大多数的戏剧演出都离不开建筑物做它的环境背景,学会观察建筑、感受建筑和表现建筑,是舞台造型体现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能力和素养。建筑写生课程教学中,观察生活不仅仅是让学生用眼睛看,而要在看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体验。写生的重点在于“生”,“生”即有生命力。有生命力还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同的语境和层面会有
期刊
[摘 要] 如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单向语言输入的大学德语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感,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目前大学德语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师生互动的BOPPPS教学模型为提升德语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思路。分析BOPPPS教学模式,将其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设计并反思教学效果,探讨BOPPPS教学模式对大学德语教学改革的作用。  [关
期刊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未来教育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基于微观经济学这一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构建线上课程资源,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完善教学体系,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关 键 词] 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在线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 依托与贵州省高校合作的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腾讯会议和中国慕课等免费网络资源,以学前教育心理学课程为例,探索基于OPAD理论的在线对分教学改革,任课教师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学前教育心理学教学全过程,利用OPAD在线对分课堂开展学前教育心理学在线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传播方式,避免在线教学环境下学生的隐型逃课行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期刊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更是一门旨在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如何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对整个课程的有效传导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 键 词] 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
期刊
[摘 要]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制订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虽然每个高校的课程名称不尽相同,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为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大学生制订准确的职业生涯目标有助于为大学生指明方向,而如何制订出准确、且适合于每个不同的个体的目标是中心,将结合S大学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目标,从三个方面具体尝试建立适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  [关
期刊
[摘 要] 贵州省六盘水市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资源型城市,并有着“西南煤海”的称号。单一的产业结构和日渐衰退的矿产资源对当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带来阻力,产业转型迫在眉睫。因此,可基于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建设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通过分析六盘水市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矿产资源概况,对基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提出建议。  [关 键 词] 资源型
期刊
[摘 要] 根据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以燃烧学实验课程思政建设为例,从教学内容思政元素设计、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模式及考核方法等方面开展了实验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探索。课程建设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耦合,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辩证思维、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育人目标。  [关 键 词] 能源动力;实验课程;思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
期刊
[摘 要] 大学生就业质量与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到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小到影响学生和其家庭的切身利益。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应主动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从全新视角入手,尝试将大学生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看作是一个社会生态系统,构建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家庭、学校、社会联动共育模式,加强高校就业教育与思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