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保护30年——基于社区的极小种群野生动物保护典范

来源 :四川动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hai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1年,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种群在我国陕西省洋县被发现。经过30余年卓有成效的保护,这个极小种群已发展到1000只左右,并提供种源在中国、日本和韩国重建了10个饲养种群和4个再引入野生种群,全球种群数量已超过2000只。朱鹮保护创造了极小种群野生动物保护的奇迹,成为国际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典范。30余年来,根据不同时期的朱鹮种群数量和生存状况,结合保护目标的需要,当地保护机构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不同的保护措施,逐步探索了一套基于社区的朱鹮保护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使社区居民参与到朱鹮保护当中,并从保护中受益,从而形成朱鹮保护与社区发展的良性循环。本文总结了30余年来陕西洋县在政策导向、居民参与、栖息地改善与损失补偿、社区发展扶持和社区宣教等方面的保护方法和经验,探讨了朱鹮保护今后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其他文献
针对软件测试中传统错误定位方法忽略程序内部依赖关系以及效率较低的问题,结合变量切片和关联规则提出一种新的定位方法。对Java程序进行变量切片,利用切片位置信息构造事务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IEEE 802.11p/1609.4是车联网的专用接入访问控制协议。针对IEEE 802.11p/1609.4标准协议中多信道协作机制存在信道资源浪费、竞争信道拥塞等问题,在划分车载单元与路侧单元
通过37℃恒温振荡培养含有TaqDNA聚合酶基因的E.coli菌株,并用IPTG诱导该基因表达获得TaqDNA聚合酶蛋白,利用40%硫酸铵沉淀该蛋白后溶解于storagebuffer中。此法获得的TaqDNA聚
2018年1月4—7日和1月25日—2月6日,湖北省宜都市连续遭受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其绝对最低气温与2008年基本相同,市内的部分茶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冻害。为摸清茶园受冻情况,
通过在岩松鼠自身埋藏种子附近选择相同生境人工埋藏种子的方法,研究岩松鼠对自身埋藏种子和人工埋藏种子的找回率有无差异,从而部分揭示记忆如何在岩松鼠找回贮藏种子过程中
在心理学关于自我意识的实验中,视知觉一直是被试用来进行主观报告的核心实验指标之一。通过对检测自我意识的镜子反射实验的分析,吉布森的生态光学理论与常和曹(2017)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