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退休老师的世纪之恋

来源 :百姓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y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教师节前夕,97岁的张幼丽提前收到了学生们的节日祝福。
  张幼丽是广东省东莞市现存登记在册、有据可查的“最老”的小学——莞城阮涌小学最年长的退休教师。如今每个月,一批上世纪60年代她教过的学生,其中不少年纪已超过80岁,都会与她聚在一起,再叙这份难得的师生情分。
  张幼丽不仅桃李遍天下,还与同为97岁高龄的丈夫谱写了一段甜蜜的世纪之恋佳话。两位老人相濡以沫、风雨同舟,至今已携手走过73年岁月。
   从教40年,挚爱教育对学生有真情
  2018年8月26日,东莞市莞城阮涌小学迎来建校115周年,97岁高龄的退休教师张幼丽受邀参加。见到张幼丽老师,学校的老师、同学都为她竖起大拇指,纷纷要求与她合影留念。此时的她,俨然成了学校的明星。张幼丽十分激动,与每位学生握手时,总是将手握得紧紧的。
  “母亲与学生的那份真情,真是无法割舍。”张幼丽的大女儿叶筱球说,母亲的学生不少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母亲依然能认出学生的模样。莞城阮涌小学115周年校庆时,张幼丽的学生纷纷从美国、中国香港等地回到东莞去探望她。不仅如此,现在每个月,张幼丽在上世纪60年代教的学生,年龄最大的尽管已80多岁了,仍然坚持邀请张幼丽与学生们聚在一起共叙师生情。
  1949年,张幼丽从中山大学毕业后,在朋友的推荐下,进入东莞莞城阮涌小学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她也是当时该校学历最高的老师之一。在丈夫叶柱淮看来,张幼丽非常看重这份工作,相当尽责。虽然她当时身体不好常常生病,但绝少缺课。因为常带药去学校上课,被调皮学生发现后,他们还给张幼丽取了个“病猫”的绰号。张幼丽并不放在心上,下班后还坚持到学生家里做家访。因为家访的时间比较长,家里的几个子女经常饿着肚子等她回家做饭。
  张幼丽的教学质量很高,经常被选为本校优秀教师代表去别的学校讲公开课。她先后在东莞莞城阮涌小学、莞城中心小学、莞城新沙小学以及莞城第二中学(现在的东莞市玉兰中学)担任老师,直到1981年退休。当年张幼丽被调入莞城第二中学时,学校因为缺英语教师,考虑她是中山大学的高才生,安排她教英语。为了教好英语,张幼丽没日没夜地加强英语学习。1981年,张幼丽退休了,但很快又被学校返聘回去。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到1989年才正式退休。
  “她对教育的那份热爱,对学生的那份真情,让她与学生和家长结下深厚感情。”叶柱淮说。现在,不少学生和家长在街上遇见他们两人,都会主动上前打招呼嘘寒问暖。
  山区小镇茶楼结下一世爱情
  1921年,张幼丽出生在广州一个官宦之家,父亲是一名法院高官。她自幼话不多,个子也娇小,但个性外柔内刚,读书认真刻苦,从未让父母操过心。后来,张幼丽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了中山大学文学院,成为一名高才生。
  叶柱淮出生在东莞一个殷实的富商家庭。当年,他父亲在东莞北隅区盖起了一栋当时最高、最豪华且带有西洋特色的别墅,是东莞上世纪3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上初中时,叶柱淮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州市广雅中学。因为成绩优秀,叶柱淮在广雅中学上学的费用,多数来自于东莞“名伦堂”奖学金。高中毕业后,他顺利考入了中山大学法学院。
  张幼丽比叶柱淮低一届,后来他俩因同为校友而相识,而后相知、相爱,走到了一起。提到两人的这段幸福婚姻,叶柱淮和妻子总会提到一个地方——广东省韶关乐昌的坪石镇。因为在那里,留下了他和妻子一生中最美好的恋爱时光。
  70多年前,中山大学曾从广州迁至韶关乐昌县的坪石镇。那时,叶柱淮经常跋山涉水,前往江对岸的中山大学文学院,在坪石镇的一间茶楼与妻子约会。1945年,两个人终于走到了一起。同时,也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至今去茶楼饮茶,都是他俩一个共同的爱好。
  2018年8月,记者曾随张幼丽老师的小儿子叶菁,走进莞城的一栋小院。张幼丽和叶柱淮正沿着石径小路悠闲漫步,两人一边走一边聊着天。虽年近百岁,但叶柱淮老人走起路来还挺轻松,张幼丽老人也精气神十足。
  散步时,每当行至有台阶处,走在前面的叶柱淮,总是主动放慢脚步或停下来等候。待张幼丽来后,他便会伸出一只左手,牵着妻子的右手,好让妻子借力登上台阶。
  叶菁告诉记者,母亲张幼丽因患脑中风、冠心病,做过多次手术。因此,以前的很多事情,她一时都难以记起。但是至今,有一件事让母亲记忆深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爷爷奶奶生病急需用钱,当时母亲在东莞一边教书,一边照顾儿女。在广州工作的父亲住在外婆家,为了补贴家用,父亲一直偷偷卖血换钱。每一次父亲卖血后,血站都会用红色的信封把回执单寄到外婆家。外婆看见经常有红色信封寄给父亲,不免起了疑心,就找来叶菁的小姨偷偷拆开其中一封信。打开后,见是血站寄来的献血回执单,外婆心痛地哭了。当外婆把此事告诉母亲后,母亲也被深深地感动了,这件事越发增进了父母彼此之间的感情。
  叶菁说,尽管父母现在年事已高,但彼此间越发关心对方的身体。家里只要有什么好吃的,父母亲都是分着吃。若是遇上其中的一人身体不适,不管他们做儿女的同意不同意,另一个一定会坚持与患病的那个待在一起,即便对方是要进手术室做手术也从不例外。有一次,母亲因冠心病在医院做心脏支架手术。无论儿女们如何劝说父亲,父亲都坚持在手术室外等候,直至看到母親平安从手术室出来。
  晚辈以他们为榜样当老师
  “受到妻子的影响,大儿子叶添镠、女儿叶筱球,先后也加入教师行列。”叶柱淮老人笑着说,不仅如此,外孙女尹沁沁,如今也在东莞第一中学教书。
  “当老师是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尹沁沁说,她从出生到小学毕业,一直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受外婆影响很大。外婆做过语文老师、英语老师,不仅工作认真负责,而且对学生十分关爱。“外婆经常去学生家里家访,遇到学生或学生家里有困难,她都会帮助到底。”从尹沁沁记事起,只要外婆的学生有聚会,他们一定会邀请外婆参加。
  张幼丽与很多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如今外孙女尹沁沁也以此为目标,希望在自己的从教生涯中,也可以收获那般深厚的师生情。
  在两位老人的客厅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和报刊。
  “客厅是我们夫妻俩活动的主要场所,看书、读报、看电视……都集中在这里。”叶柱淮老人强调说,现在虽然他的眼睛花了,但借助放大镜,他仍然可以正常阅读。“看书可以让我在增加知识的同时,锻炼一下头脑。”叶柱淮老人说,通过新闻,他可以让自己获悉更多的信息,了解当今世界发生了什么。
  为了方便老人看新闻,儿子叶菁在2014年5月11日母亲节前一天,特意为张幼丽准备了一份礼物——iPad。叶柱淮老人说,收到这件礼物,老伴和他开心不已。两位老人专门开始学习如何操作iPad,以便利用新的工具阅读新闻。经过数个月的努力,他们夫妻俩如今可以在iPad上用微信与儿孙们聊天、阅读新闻了。
其他文献
冬春季节天气寒冷,最易诱发呼吸道疾病。這里推荐一款“神仙粥”,可健脾和胃、祛风散寒,还有预防风寒感冒的功效。  准备糯米100~150克,带须鲜葱头(到葱白部分)7~8根,生姜5片,陈醋10~15毫升。将糯米、生姜洗净,加适量开水到砂锅中,水开后加入糯米、生姜煮20~30分钟;然后加入葱白,再煮至米熟烂;最后加入陈醋,搅匀调味起锅,趁热服用。  “神仙粥”的组成受清代《食宪鸿秘》的启发。其中,糯米
期刊
河南省商城县赵畈村村民刘明举是贫困户,他和患有智障型精神病的妻子李少菊,育有8个孩子,其中老二被拐,另一个孩子意外死亡。李少菊因身体原因不能抚养子女,刘明举竟将6个孩子中的5个“出租”给小偷,为小偷行窃打掩护。2018年9月6日,商城县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三条等法律规定,判决撤销刘明举、李少菊对6个子女的监护人资格,指定商城县民政局为6个孩子的监护人。目前,除了老大跟
期刊
有个50岁的男性,经常胃疼,嗳气,反酸、饱胀,为此,做了胃镜检查,发现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因为胃里没有长东西,所以没加重视,但逐渐的疼痛越来越厉害,连腰背都开始疼,体重也下降了将近30斤。这才去做了腹部增强CT扫描的,结果发现他的胃痛不是“胃炎”,而是胰腺癌。这个例子提示,胃疼难愈的时候,只做胃镜是不够的,因为胰腺癌的表现也是胃痛。  胰腺藏在上腹部的深处,虽然不起眼,但它是人体第二大消化腺、分泌腺
期刊
随和,民间俗词。《现代汉语词典》云:和气而不固执己见。  随和用来形容人的性格,词典释义大抵正确。倘若深究,则不止于此。孔门弟子说老师“温、良、恭、俭、让”,其中“温、恭、让”三点均与随和有关。温和与和气义近,只不过后者更加口语化。“恭”是尊敬、尊重,“让”是礼让、谦让,无此二者,何来随和?孔子的形象又被概括为“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随和之人皆不猛,显而易见。安,则是根本,是基础。外表看是安
期刊
骨头汤在世界各地都是一种备受推崇的补品。在中国,人们用它来给老人、病人、孕妇、产妇补充营养,用来给孩子补钙。在西方,12世纪的医学典籍中,就有了用它来治疗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的记载。骨头汤,真有那这么神奇的作用吗?骨头汤里的营养成分乏善可陈   首先,咱们来看看骨头汤里有什么?   好的骨头汤是用骨头经过长时间小火慢炖出来的,浓白黏稠,味道鲜美。浓白来自于脂肪。骨头中的脂肪被煮到汤中,在不停地翻滚
期刊
看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读到了很多关于她个人生活的真实经历。在一篇文章里,张爱玲写了一个令她感到幸福的片段:“黄昏的时候,路旁歇着人力车,一个女人斜欠坐在车上,手里挽着网袋,袋里有柿子。车夫蹲在地下,点那盏油灯。天黑了,女人脚边的灯渐渐亮了起来……小饭铺常常在门口煮南瓜,味道虽不见得好,那热腾腾的瓜气与‘照眼明’的红色却予人一种‘暖老温贫’的感觉。”   那时候的张爱玲,生活在一个悲苦笼罩的家
期刊
不愿服老,这几乎是老年人的一个通病。我的父亲,一位80多岁的退休教师,去年还是一位不愿服老的人。父亲不服老,一个重要的标记就是依然喜欢骑着自行车外出上街、串門。家里人从安全角度出发,多次劝他放弃自行车改乘公交车,他总说:“那多不方便,我又没事,自己心里有数的。”一副不服老的模样就这样写在了他的脸上。  前年下半年的一天,父亲又像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外出,回家时竟与一辆突然刹车的挂车追尾而跌倒在地,幸
期刊
中午我们一家人去饭店吃饭。服务员是个新来的年轻女孩,看上去特别朴实。这个服务员很热情,看到我们抱着孩子,赶紧去搬宝宝椅。她的服务很周到,随时倒水,清洁餐桌。她笑起来很漂亮,我跟她开玩笑说:“你这微笑服务做得真到位啊!”她听了,更开心了。  我们吃了一会儿饭,她忽然拍了一下自己的脑门说:“哎呀,我都给忘了。带孩子来的顾客,饭店可以赠一碗鸡蛋羹。我去告诉厨房做,小孩子一定爱吃!”我们当然高兴得到赠送的
期刊
林清玄先生在一篇文章中,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关于磨难的小故事。故事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上帝看到麦子果实累累,非常开心。一位农夫看到上帝说:“仁慈的上帝!您可不可以允诺我的请求,只要一年的时间,不要有大风雨、烈日干旱和虫害?”上帝说:“好吧,明年不管别人如何,一定如你所愿。”第二年,这位农夫的田地果然结出许多的麦穗,因为没有任何狂风暴雨、烈日与虫害,麦穗比平常还多了一倍,农夫兴奋不已。可等到收获的
期刊
在天津河西区老式小区的一间50平方米的群租房里,住着来自天南海北的9名男性外卖骑手。他们中最年长的52岁,最小的刚满20岁,老家最近的在天津,最远的在甘肃农村。  这间屋子是一个外卖站,也是一群外卖骑手的“家”。这里住过刚离开农村的少年,住过失业的大学生,住过国企买断工龄的员工,也住过农民工和下岗工人。在宏大的政策规划和产业兴衰下,外卖骑手不断变化谋生手段,有人在这里干了3年多,有人睡了一晚就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