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脸为何那么长?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m7411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的脸显得很长。其实,马的头部并不长,只是嘴又长又大。马以植物为食,有一个简单的胃和特别发达的盲肠,不能像反刍动物那样通过反刍来咀嚼食物,无法将没咀嚼过的草料吞入到胃中先贮存起来,因此,马只能依靠这张特别大的嘴。马的长脸还特别有利于进食时观察敌情。因为它的眼睛长在脸的上部两侧,耳朵长在脸的顶端,向上高高竖起,这样,当它的嘴伸进茂密的草丛里吃草时,用不着抬头瞭望,就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除了嘴大脸长以外,马的特点还有很多呢,它们的起源与驯化更有着一部极为丰富多彩的发展史。
  马儿站着睡觉不累吗?
  马与其他家畜不同的一个特性就是在夜里喜欢站着睡觉。马儿站着睡觉会不会觉得累呢?这种担心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因为马可以锁住它的膝关节和肘关节,使它在站立(或睡觉)时不需要再依赖肌肉的支持。由于肌腱钩住了骨头的顶端,因而可以使马腿上的肌肉得到放松。
  家马站着睡觉是继承了野马的生活习性。野马生活在一望无际的沙漠草原地区,在远古时期,既是人类的狩猎对象,又是豺、狼等食肉动物的美味佳肴。它不像牛、羊可以用角与敌害做斗争,唯一的办法只有靠奔跑来逃避敌害。而豺、狼等食肉动物都是夜行的,野马为了迅速而及时地逃避敌害,在夜间不敢高枕无忧地卧地而睡。即使在白天,它们也是站着打盹,保持着高度警惕。家马虽然不像野马那样会遇到天敌和人为的伤害,但它们是由野马驯化而来的,因此野马站着睡觉的习性被保留了下来。
  马是被捕食的动物,在大草原上最好的防御方式就是要比捕食它的动物跑得更快。对马来说,奔跑的耐力比初速度更重要,因此马的腿变得比较长而有力。马奔跑起来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和距离才能达到最高的速度,如果比赛是从静止状态只跑50米左右的话,大多数人都能比马先冲过终点。
  马在运动时会产生很多热量,那么热量过多会不会把它的大脑烧坏呢?当然不会,因为马的头部具有天然“空调”。马在高速奔跑时血液的温度可以达到45℃~46℃,但它头部的温度却恒定在40℃左右。在马的头部下方有一对气囊,它们的作用类似于空调散热器,在血液进入大脑前先对其进行降温。
  老马为何能识途?
  马的嗅觉极其灵敏,有时能通过对空气中微量水分的辨别,找到几千米外的水源。马对气味的记忆也很强,能在迷途中经曲折路程重回原地。在我国历史上有关于“老马识途”的记载,这是马靠着景物、颜色、声音、气味等外界环境对其大脑的刺激而识途的。
  马有一个习性:行走时鼻子会呼呼作响。它的鼻腔分呼吸区和嗅区两部分。呼吸区位于鼻腔前部,能分泌黏液,防止灰尘和异物进入鼻腔。嗅区位于鼻腔的后上方,那里嗅神经细胞星罗棋布。马在行走时之所以鼻子呼呼作响,就是要不断排除鼻腔中的异物,使呼吸区畅通;而呼吸区畅通了,就可以充分发挥嗅神经细胞的作用,从而准确地识别道路。
  马拥有在所有陆生哺乳动物中最大的眼睛,其视觉范围几乎可以达到360度。它的眼睛很特别,瞳孔是上下扁,左右宽,这和它们的祖先野马大多生活在开阔的草原上有关。上下扁、左右宽的瞳孔能使它们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两边的猎物或敌害。
  马除了用耳朵作为听觉器官以外,还能用耳朵表示出“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
  从马身体的各种姿势、脸上各个部位肌肉的动作、尾巴和四肢的活动情况以及嘶叫声音等可以观察到它的“情绪”变化。例如马在饥饿的时候,如果未能及时喂给饲料,它就会急得用前蹄不停地刨地。当它受惊时,就会伸出后肢用后蹄乱踢。但是,马的表情最明显部位要算它的脸部了,其中以耳、鼻、眼睛的表情更为显著。在这些部位当中,又以耳朵的“表情”最为丰富。
  当马心情舒畅的时候,耳朵是垂直竖起的,耳根非常有力,只是时常微微地摇动;当它心情不好的时候,耳朵就前后不停地摇动;在它紧张的时候,它就高高地仰起头来,耳朵向两旁竖立;当它兴奋的时候,耳朵一般都是倒向后方;当它疲劳的时候,耳根显得无力,耳朵倒向前方或两侧;当它困倦而需要休息的时候,耳朵就向两旁垂着;当它恐惧的时候,耳朵就不停地紧张摇动,而且从鼻孔发出一种响声,这被称为“打响鼻”。
  仅观察马耳朵就可以知道它许多不同的“心情”,如果再看它鼻子和眼睛的表情、尾巴的甩动动作,就可以了解马更多的“情绪”了。
  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在马和其他一些动物体内,有一种名为BMAL1的蛋白质,它能促进脂肪堆积。奇特的是,这种蛋白质具有白天减少,夜间增加的特点,这正是夜间进食更容易发胖的原因。BMAL1蛋白质在脂肪组织中大量存在,它与DNA(脱氧核糖核酸)结合,具有调节生物钟,使其正常工作的作用。
  马的祖先只有狐狸一样大
  马是奇蹄类动物,起源于古老的有蹄类,从始新世开始它们就已出现在地球上,距今已有5800万年的历史了。在形形色色的奇蹄类中,有曾经昙花一现到渐新世就已退出历史舞台、在额鼻上带有巨型角状物的雷兽;有和马相似但脚上带爪的爪兽;有多种类型的犀牛;还有一类被称为貘的动物,今天还能在美洲和东南亚见到它们的孑遗。总之,曾盛极一时的奇蹄类现在只剩下马、貘和犀牛了。
  1838年,英国人科尔切斯特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的牙齿和下颌骨碎片。这些化石引起了英国著名博物学家欧文的注意,但当时他并未认识到这些化石属于马,而把它们归类为灵长类。到了1840年,他又将其归类为“蹄兔兽”。直到将近30年之后,美国古生物学家马什在美国西部发现了与欧文描述的“蹄兔兽”相当一致但更为完整的化石,才发现这种动物与蹄兔并没有关系。尽管它的体形只有现代的狐狸一般大小,却是今天世界上所有高头大马的祖先。
  马类的进化主干是从始祖马一直到现代的马,它们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的发展趋势是体型逐渐从小到大,腿和脚变得越来越长,侧趾逐渐退化,中趾不断加强,齿冠越来越高,前臼齿由简单到复杂并且逐渐臼齿化。这个发展趋势也反映了从适应于森林生活到逐渐适应草原生活的过程,即从跳跃到奔跑、从吃树木的嫩叶到吃粗糙的草类的过程。   最早的马出现在始新世早期,被称为始祖马,它的个体比现代的马小得多,身高仅有大约30厘米。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植物繁茂,因此始祖马可以凭借轻巧灵活的身体,隐蔽在茂密的森林和灌木丛中,以多汁的嫩叶为食。当时在北美洲、亚洲和欧洲都有始祖马的分布。随着始新世早期的结束,始祖马在北美大陆以外地区灭绝了,从那时起,马的进化就只限于北美大陆;而其他大陆后来出现的马类,都是从北美洲扩散过去的。
  在距今4000万年前的渐新世时,渐新马出现在北美洲。渐新马又叫中马,身高大约为40厘米,比始祖马更大些,像现代的小羊一般。它也是生活在潮湿温暖的森林地带,以鲜嫩多汁的树叶和嫩草为食。
  到距今18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时出现了中新马,又叫草原古马,是马类进化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过渡类型。这个时期气候变得干燥,森林逐渐稀少,同时出现了广阔的草原。草原古马的身体只有现代的小马般大小,由于食物的改变,它的牙齿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适于咀嚼干草。另外,由于在草原中生活极易受到肉食动物的袭击,所以逐渐形成迅速奔跑的习性,四肢变长,虽然前后足都有三个脚趾,但只有中间的一个接触到地面,支撑身体、行走和奔跑,两旁的已经退化。始祖马和中马都是在树林里生活的,从草原古马开始,马才进化到草原生活的类型。不过,草原古马只是马类进化的旁支。
  到了第三纪最后一个时代——距今500万年前的上新世时期——开始出现了单趾马,它就是比草原古马更进步的上新马。它的体形已经增长到像现代中等大小的马,身高为200厘米左右,牙齿更加进化,前、后脚已变成真正的单趾,只用粗壮的中趾行走,具有发达的蹄,而侧趾已退化到仅剩一点枝状的痕迹,隐藏在脚上部的皮肤里。
  到距今约400万年的第四纪,上新马演变为体形更加高大的真马,这是完全现代类型的马。真马最大的特点就是前、后脚上都只存在中趾,单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趾端形成了硬蹄,适于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大的真马——埃氏马,其头骨长达73厘米,可谓是马类当中的“第一长脸”。此外,埃氏马的头部占身体的比重,在所有的马当中也是最大的。埃氏马主要生活在我国的甘肃等地,比现生的家马和野马都要高大,但不笨重。
  最早的真马出现在北美洲,并在约250万年前通过白令陆桥进入亚洲,在东亚地区逐渐演化成为埃氏马。真马还扩散到其他大陆,在第四纪时广泛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和南美洲。今天仍然生活在世界上的马、驴和斑马,都是真马家族的成员。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种野马——普氏野马仅分布于阿尔泰山两侧的广阔平原上,但它并不是家马的野生祖先。
  马的驯化之谜
  对马的驯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也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考古学的记录表明,大约在6000年前的中亚地区便已出现了被人类所驯服的马匹。基于当前考古学、基因生物学等研究提供的证据,许多版本的马驯化过程被提出,但仍没有定论。
  英国科学家认为,马的驯化很可能起源自欧亚草原西部,即今天的乌克兰、俄罗斯西南部和哈萨克斯坦西部一带。他们分析了300多匹来自欧亚大陆北部各地的现代马的基因数据,重建了现在家马已经灭绝的野生祖先——欧洲野马的遗传结构,以及马的驯化在欧亚大陆草原的蔓延情况模型。根据研究结果,他们认为马最初是在大约6000年前于欧亚草原的西部被驯化,并且被驯化的马在随着牧群扩展到欧亚大陆各地的过程中,不断有野马的基因混入其中。
  瑞典和美国科学家对不同种类驯养马匹的线粒体DNA序列(通常认为遗传自母亲)进行了分析,发现了远古母系不同的排列顺序,这个结果暗示着现代的马匹有着多重的祖先,并且在考古学的第一个驯化马匹的记录之前,人类和马之间可能已经开始相互影响了。因此,人类有可能是从野外捕获到他们最早的马匹,当野生马匹的数量逐渐下降以后,人类才开始对捕获的马匹进行驯养。
  在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马场之后,考古学家认为哈萨克斯坦人是最早的驯马者。这一驯马场位于现哈萨克斯坦北部、乌尔泰山东麓以下的一片平原,已有5500年的历史。考古学家在这片属于古波泰文化遗址的草原地区发现了马骨、马齿化石以及盛放马奶的陶罐碎片。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过上了真正的田园生活:他们吃马肉、喝马奶、骑马,这说明最初驯养马的时间甚至会更早。
  至于我国的马起源于何处,也一直未有定论。一种观点认为,马和马车是从黑海和里海之间的草原地带传入我国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我国养马、驯马和用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龙山文化时期,尽管中亚和西亚地区考古发现的家马较早,但我国内地的家马起源不一定是从西方或北方传来的。也就是说,我国应该具有一个独立的家马起源中心。我国学者正在与英国同行合作,对在以往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马骨,包括其埋藏环境、马骨的古病理观察、种群结构以及生物地理的分布等,利用DNA分析和微量元素检测等现代科技手段从不同角度进行全面研究,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家马的起源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家马被驯化之后,它就在农业、运输和战争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家马经过交配繁殖产生了众多不同的种系,在体形、速度和精力方面都存在着差别。这些差异又使马能够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经过改良和培育的家马超过200种。家马的毛色有白色、黑色、棕色、枣红色、黄色、花色等。不同品种的家马体形大小相差悬殊,大型品种体重达1200千克,体高200厘米;小型品种体重不到200千克,体高仅95厘米;更有所谓袖珍矮马体高仅有60厘米。
  无论怎样强调马在过去五六千年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都不为过。随着机械文明的发展,马在战争、农业和运输上所起的作用逐渐降低,但现在马类仍被广泛驯养,用于人的娱乐、赛马和马术运动。目前,全世界有家马大约8000万匹左右,其中拥有100万匹以上的主产国有中国、美国、墨西哥、俄罗斯、巴西、阿根廷、蒙古、波兰、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等,其中我国拥有马匹的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其他文献
小型核电的概念最近在我国备受关注。据报道,湖南的衡阳、株洲,福建的漳州,江西的瑞金,都计划建设小型核电站。一时间,小型核电成为了核电行业的新宠,人们对它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那么,到底什么是小型核电,它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呢?  小好,还是大好?  小型核电,也叫小型反应堆,简单来说就是功率小的核电站。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定义,小型反应堆指电功率小于30万千瓦的反应堆,中型反应堆指电功率在
黄桥南濒长江,东连如皋,北接姜堰,是苏中、苏北地区通往苏南的重要门户,也是苏中、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集镇,素有“北分淮倭,南接江潮”的水上枢纽之称。  早在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泰兴置县时,黄桥已是一大集镇,时称永丰里。黄桥建镇以后,商贾云集,寺院林立,日益繁荣。  以十桥路为对称轴,黄桥老街的街巷分为巷、弄两级。其中,巷是居民区内的交通干道,宽约3米,基本呈东西或南北走向。弄是民居之间的便道,
可对抗登革热的蚊子  从今年夏季开始,广州暴发了远比常年严重的登革热疫情,这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传播媒介是蚊子(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巴西的一项研究可给人们对抗登革热予以启示:近万只感染沃尔巴克氏菌的蚊子被释放到自然中。沃尔巴克氏菌可在60%的昆虫体内找到,可阻断登革热病毒在蚊子体内的繁殖,但并不会传染到人体内。沃尔巴克氏菌繁殖力极强,当携有沃尔巴克氏菌的雄性蚊子授精时,体内没有该菌的
从今年8月15日起,朝鲜开始使用新的时区,即将时钟调慢半个小时,“平壤时间”从UTC/GMT 9:00变为UTC/GMT 8:30。原来,在日本1910~1945年统治朝鲜半岛时期,当地时区被调成与日本一致,在二战结束脱离日本统治之后,朝鲜和韩国沿用了这一时区。此次朝鲜为庆祝该国脱离日本殖民统治70周年而更改时区,这就意味着朝鲜半岛拥有两种不同时区。  其实,朝鲜并非第一个因为政治原因更改时区
黄沙滚滚漫天飞舞,黄土高原在现代人眼中,是物产匮乏、土地贫瘠的代名词。黄土高原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曾居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不是偶然的,是因为那里有着较好的自然环境。古代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事实表明,古代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比今天要好得多。  地球保存最完整的“天书”  黄土高原历史上是森林和森林草原地区,这是科学家在黄土高原上进行过大量考察后得到的共识。我国古
卢瓦尔河是法国第一大河,也是最为美丽动人的一条河。尤其是中游河谷一带,古堡王宫点缀,景色特别优美,素有“法国花园”之称。这些古老的宫堡在法兰西辉煌的历史上各领风骚,是法兰西文明的见证。许多古堡兴建于中古战乱时期。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军长驱直入,法国王室曾到卢瓦尔河谷避难。这块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风水宝地从此得到君主和达官贵人们的青睐。他们纷纷在河谷地区加固重修城堡以御外敌,或兴建富丽堂皇的宫殿以供
在遇到重大灾难时,消防队员往往是最先出现的“救兵”,他们常被人们视为危难时刻的英雄。但消防到底起源于何时?古代人是如何进行消防工作的?这要从我国的宋代开始说起。  宋代已有全职消防队  说起我国消防的起源,总是要提及宋代的军巡铺,这是世上第一支全职消防队伍。其实,早在春秋时期(鲁襄公九年,公元前562年),就有乐喜(又名子罕)组织队伍从事灭火战斗。不过,这种队伍是临时性的,随着火灾风险(主要是气候
获得诺贝尔奖一般会被视为一个人一生所拥有的最大或巨大的荣誉,获奖者大多会欣然接受并感到万分荣耀、兴奋、激动、喜悦。获奖者通常会有心理学家所描述的成功者的巅峰体验,这种巅峰体验不仅是在获得巨大成功与成就时的自豪与骄傲,而且还圆满地解释了一个人之所以能走向辉煌的动力。  不过,尽管诺贝尔奖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但也有人并不把它太当回事。尽管这样的人极为罕见,但他们对待诺贝尔奖的态度犹如打开了生活的另一扇窗
世界各国是怎么“催生”的?  过去的30年间,在国内“费尽心机”实施计划生育的同时,国外不少国家却一直在“绞尽脑汁”地鼓励人们生育。瑞典:首个立法规定父亲可休产假  瑞典政府认为,生宝宝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父亲也必须承担责任。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立法对男性休产假做出规定的国家,瑞典语里甚至有一个专门的单词“papaleding”叫作“父亲休产假”。西班牙:生娃就送伊比利亚小奶猪  2003年,西班牙的
2013年年初席卷中国大部地区的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生活。科学家在空气中检出了大量的含氮有机颗粒物。这些含氮有机颗粒物是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相互反应共同产生的。经过源解析技术发现,其中来自烹饪源排放的油烟型有机物占到了21%。这说明,人们在享受舌尖美味的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  “厨房油烟综合征”  厨房是家庭中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场所,其污染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