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类能力是指个体根据事物的特点和属性,将其分成不同集合的能力。根据青少年分类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从具体的教育实践出发,探索了促进青少年分类能力发展的策略。同时,通过自然实验的方法,考察各项分类能力训练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感知觉训练、比较能力训练、语言概括能力训练以及多维分类训练,均能对青少年分类能力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分类能力训练策略有效性检验一、问题的提出
分类能力是指个体根据事物的特点和属性,将其分成不同集合的能力,它是思维能力的基础,是衡量青少年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已有研究表明,个体的分类依据主要有:(1)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和材料等具体的知觉特征。(2)主题关系,如“牙齿”和“牙刷”“海狮”和“球”之间便是一种主题关系。(3)脚本关系,面包和牛奶因为都在早餐时扮演“被吃”的角色,因而能形成基于脚本的关系。(4)功能关系,如“黑熊”“棕熊”“熊”之间的联系就属于概念关系。这四种分类依据是呈螺旋递增的关系,是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以及认知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发展出来的。
分类层级的发展,同样遵循年龄趋势。结合前人研究以及我们多年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个体年幼时只能遵循一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且不同的标准直接转换起来也非常的困难。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逐渐表现出二级分类甚至跨分类的能力,即将同一物体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能力,如红苹果可以依据知觉特征,将它和红气球分为一类;也可以依据概念标准,将它和香蕉归为一类;还可以依据主题关系,将它和水果刀放在一起;甚至可以根据脚本关系,将它和牛奶放在一起。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个体分类能力的发展是从分类依据和分类层级两方面呈交互螺旋形发展。
分析分类的认知加工过程,首先,我们发现需要了解物体的属性,涉及到个体的感知觉表征能力。其次,需要通过比较提取出相同的属性,要调用比较的能力。再次,个体需要理解集合之间可能存在多种关系:无关、平行、交叉、包含等,则需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分类的整个过程需要多种认知功能的参与才能完成,结合已有研究,我们筛选出“感知觉训练、比较能力训练、语言概括能力训练以及多维分类训练”这四方面训练内容,希望通过自然实验的方法,深入探索青少年分类能力训练的策略和方法,从而为青少年思维课程设置提供进一步的教学依据,同时为家长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养方法。
二、研究实施
1.研究被试
以参与杭州市青少年发展中心2017年秋季333多维训练营培训的四个班学员为实验组,另外四个平行班级为对照组。实验组学员共64名,其中预备班学员24名,启蒙班学员40名。对照组学员共64名,其中预备班学员24名,启蒙班学员40名。
2.研究方法与内容
采用自然实验的方法。在培训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员的分类水平进行前测,在为期14周(一周一次的频率)的课程培训中,对实验组学员采用特定的认知训练(具体训练内容见表1),而对照组则按原教学计划进行,14次培训后,进行分类能力的后测,将前后测结果进行比较研究。
3.研究工具与计分方法
(1)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青少年分类能力测试》为测量学员分类能力的工具,具体如下:
A告知分类标准:共2题
指导语:“请你按××特征将这些图片分一分”
其中预备班图片数量为4张,启蒙班图片数量为8张,每张图片具有单一属性,图片可分为两类。
B不告知分类标准:共2题
指导语:“请你按你认为对的方式将这些图片分一分,你有几种方法,请分别说明理由”
其中预备班图片数量为4张,启蒙班图片数量为8张,每张图片均具有二维属性,可进行二维分类。
(2)计分方法
A告知分类标准题中,学员不能正确将图片分类得0分,能够按照分类标准正确将图片分成两类得1分。
B不告知分类标准题中,学员不能将图片按某一标准分类得0分。将图片按某一标准分类得1分,能说明分类理由得再1分。学员能将图片按第二个标准分类再得1分,能说明分类理由再得再1分。
三、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员分类能力的同质性水平分析
实验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员分类能力测试的得分见表2。
我们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判断两者的同质性情况,结果见表3。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预备班和启蒙班中学员在“告知分类标准题”“不告知分类标准题”的得分以及总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均未小于0.05),这一结果说明,学员在培训前分类能力不存在差异,两组被试是同质的,可进行对照实验。
2.预备班与启蒙班学员的初始分類能力比较
对预备班和启蒙班在《青少年分类能力测试》中的前测得分进行分析,结果见表4。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两组学员在总分和两个分测验的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均小于0.05)。结合表1的平均得分,我们可以看出,启蒙班的学员分类能力测试的各项成绩均优于预备班学员,存在较大的年龄优势。
3.培训对实验组学员分类能力的影响
将实验组的前测与后测的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见表5。根据表5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组(无论是预备班还是启蒙班)的学员经过四方面的培训后,在两项分测验得分和总分上都有显著差异,这说明经过培训后,实验组学员的分类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一结果说明“感知觉训练”“比较能力训练”“语言概括能力训练”以及“多维分类训练”的训练策略对于提高其分类能力成效明显。
同时,我们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后测结果也进行检验,结果见表6。根据表6,我们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告知分类标准”和“不告知分类标准”中的得分以及总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经过一学期的培训后,实验组学员的分类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样说明我们在思维课程中所采用的训练策略和方式是有效的。 此外,本研究中采用了“感知觉训练、比较能力训练、语言概括能力训练以及多维分类训练”四个模块的训练内容,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和制约,在结果分析中,我们只对最后的总得分进行了统计分析,而没有对每个模块的训练效果进行仔细的考量,因此也无法得知每个模块对分类能力的影响量,无法为教育实践提供更为细致的指引和借鉴。后续的研究中,应增设每个模块训练后的分类能力评估,以便更细致周全的考察“感知觉训练、比较能力训练、语言概括能力训练以及多维分类训练”各项训练内容的效果,从而对后续的训练内容和策略做出相应的调整,形成相对系统且具有普适性的课程体系。
五、结论
1.青少年分类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同时,分类标准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螺旋上升的趋势,从简单向复杂、从单维向多维发展。
2.本研究中“感知觉训练、比较能力训练、语言概括能力训练以及多维分类训练”四个模块的训练内容和策略能显著提高青少年分类能力。
3.语言概括能力训练对提高青少年分类能力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
[1]陈乐乐,杨小青.国内外儿童分类能力研究的进展及爭论[J].上海教育科研,2012,(7) :23.
[2]费广洪,龚桂红,潘晓敏.4-6岁儿童跨分类能力的研究[J].幼儿教育.2013,(7-8) :68.
[3]张翠丽,刘泉,红鸽,陈佩文.基于分类能力发展的幼儿认知教育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05) :242.
[4]刘果元,阴国恩.基本认知训练对3-4岁儿童分类能力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1) :120.
[5]董艳辉.中学生分类能力与科学概念学习的初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6]王文忠,方富熹.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研究综述.心理学动态[J].2001,(03) :210.
[7]Fuson L,Cameron M S,Kennedy M.Role of perceptual and conceptual similarity in category matching at age two years[J].Cllild Development,1988,(59) :897.
[8]刘果元.3-4岁儿童分类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
基金项目:杭州市“十三五”规划家庭教育立项研究2018年度重点课题,课题名称:杭州青少年家长亲职教育需求调查与有效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8015。
【关键词】分类能力训练策略有效性检验一、问题的提出
分类能力是指个体根据事物的特点和属性,将其分成不同集合的能力,它是思维能力的基础,是衡量青少年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已有研究表明,个体的分类依据主要有:(1)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和材料等具体的知觉特征。(2)主题关系,如“牙齿”和“牙刷”“海狮”和“球”之间便是一种主题关系。(3)脚本关系,面包和牛奶因为都在早餐时扮演“被吃”的角色,因而能形成基于脚本的关系。(4)功能关系,如“黑熊”“棕熊”“熊”之间的联系就属于概念关系。这四种分类依据是呈螺旋递增的关系,是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以及认知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发展出来的。
分类层级的发展,同样遵循年龄趋势。结合前人研究以及我们多年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个体年幼时只能遵循一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且不同的标准直接转换起来也非常的困难。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逐渐表现出二级分类甚至跨分类的能力,即将同一物体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能力,如红苹果可以依据知觉特征,将它和红气球分为一类;也可以依据概念标准,将它和香蕉归为一类;还可以依据主题关系,将它和水果刀放在一起;甚至可以根据脚本关系,将它和牛奶放在一起。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个体分类能力的发展是从分类依据和分类层级两方面呈交互螺旋形发展。
分析分类的认知加工过程,首先,我们发现需要了解物体的属性,涉及到个体的感知觉表征能力。其次,需要通过比较提取出相同的属性,要调用比较的能力。再次,个体需要理解集合之间可能存在多种关系:无关、平行、交叉、包含等,则需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分类的整个过程需要多种认知功能的参与才能完成,结合已有研究,我们筛选出“感知觉训练、比较能力训练、语言概括能力训练以及多维分类训练”这四方面训练内容,希望通过自然实验的方法,深入探索青少年分类能力训练的策略和方法,从而为青少年思维课程设置提供进一步的教学依据,同时为家长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养方法。
二、研究实施
1.研究被试
以参与杭州市青少年发展中心2017年秋季333多维训练营培训的四个班学员为实验组,另外四个平行班级为对照组。实验组学员共64名,其中预备班学员24名,启蒙班学员40名。对照组学员共64名,其中预备班学员24名,启蒙班学员40名。
2.研究方法与内容
采用自然实验的方法。在培训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员的分类水平进行前测,在为期14周(一周一次的频率)的课程培训中,对实验组学员采用特定的认知训练(具体训练内容见表1),而对照组则按原教学计划进行,14次培训后,进行分类能力的后测,将前后测结果进行比较研究。
3.研究工具与计分方法
(1)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青少年分类能力测试》为测量学员分类能力的工具,具体如下:
A告知分类标准:共2题
指导语:“请你按××特征将这些图片分一分”
其中预备班图片数量为4张,启蒙班图片数量为8张,每张图片具有单一属性,图片可分为两类。
B不告知分类标准:共2题
指导语:“请你按你认为对的方式将这些图片分一分,你有几种方法,请分别说明理由”
其中预备班图片数量为4张,启蒙班图片数量为8张,每张图片均具有二维属性,可进行二维分类。
(2)计分方法
A告知分类标准题中,学员不能正确将图片分类得0分,能够按照分类标准正确将图片分成两类得1分。
B不告知分类标准题中,学员不能将图片按某一标准分类得0分。将图片按某一标准分类得1分,能说明分类理由得再1分。学员能将图片按第二个标准分类再得1分,能说明分类理由再得再1分。
三、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员分类能力的同质性水平分析
实验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员分类能力测试的得分见表2。
我们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判断两者的同质性情况,结果见表3。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预备班和启蒙班中学员在“告知分类标准题”“不告知分类标准题”的得分以及总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均未小于0.05),这一结果说明,学员在培训前分类能力不存在差异,两组被试是同质的,可进行对照实验。
2.预备班与启蒙班学员的初始分類能力比较
对预备班和启蒙班在《青少年分类能力测试》中的前测得分进行分析,结果见表4。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两组学员在总分和两个分测验的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均小于0.05)。结合表1的平均得分,我们可以看出,启蒙班的学员分类能力测试的各项成绩均优于预备班学员,存在较大的年龄优势。
3.培训对实验组学员分类能力的影响
将实验组的前测与后测的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见表5。根据表5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组(无论是预备班还是启蒙班)的学员经过四方面的培训后,在两项分测验得分和总分上都有显著差异,这说明经过培训后,实验组学员的分类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一结果说明“感知觉训练”“比较能力训练”“语言概括能力训练”以及“多维分类训练”的训练策略对于提高其分类能力成效明显。
同时,我们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后测结果也进行检验,结果见表6。根据表6,我们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告知分类标准”和“不告知分类标准”中的得分以及总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经过一学期的培训后,实验组学员的分类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样说明我们在思维课程中所采用的训练策略和方式是有效的。 此外,本研究中采用了“感知觉训练、比较能力训练、语言概括能力训练以及多维分类训练”四个模块的训练内容,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和制约,在结果分析中,我们只对最后的总得分进行了统计分析,而没有对每个模块的训练效果进行仔细的考量,因此也无法得知每个模块对分类能力的影响量,无法为教育实践提供更为细致的指引和借鉴。后续的研究中,应增设每个模块训练后的分类能力评估,以便更细致周全的考察“感知觉训练、比较能力训练、语言概括能力训练以及多维分类训练”各项训练内容的效果,从而对后续的训练内容和策略做出相应的调整,形成相对系统且具有普适性的课程体系。
五、结论
1.青少年分类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同时,分类标准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螺旋上升的趋势,从简单向复杂、从单维向多维发展。
2.本研究中“感知觉训练、比较能力训练、语言概括能力训练以及多维分类训练”四个模块的训练内容和策略能显著提高青少年分类能力。
3.语言概括能力训练对提高青少年分类能力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
[1]陈乐乐,杨小青.国内外儿童分类能力研究的进展及爭论[J].上海教育科研,2012,(7) :23.
[2]费广洪,龚桂红,潘晓敏.4-6岁儿童跨分类能力的研究[J].幼儿教育.2013,(7-8) :68.
[3]张翠丽,刘泉,红鸽,陈佩文.基于分类能力发展的幼儿认知教育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05) :242.
[4]刘果元,阴国恩.基本认知训练对3-4岁儿童分类能力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1) :120.
[5]董艳辉.中学生分类能力与科学概念学习的初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6]王文忠,方富熹.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研究综述.心理学动态[J].2001,(03) :210.
[7]Fuson L,Cameron M S,Kennedy M.Role of perceptual and conceptual similarity in category matching at age two years[J].Cllild Development,1988,(59) :897.
[8]刘果元.3-4岁儿童分类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
基金项目:杭州市“十三五”规划家庭教育立项研究2018年度重点课题,课题名称:杭州青少年家长亲职教育需求调查与有效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8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