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城烧饼

来源 :上海故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keys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城最繁华的彭城路有家门面,店面很小,租金却要得高,一直租不出去。店主人好像并不缺钱,宁愿将店铺闲着,也不肯降低租金,似乎降低了租金就降低了身份。
  这天来了两个外地客人,一个戴副墨镜,虽看不清眉目,但显得年轻俊朗;另一个看是乡下人。那戴墨镜的站在门面前看了良久,最后联系了店主,价也不讲便租下门面。店主惊奇,想打听,客人神秘一笑说“到时便知”。
  店面开始装修,过往行人都看不出要做什么生意。装修完毕,有人送来一块牌匾,牌匾用黄绢蒙着,掀去黄绢,显出四个大字:愚城烧饼。戴墨镜的年轻人指挥将牌匾挂上,旁边的乡下人放了一挂鞭炮,店铺算是开张了。就是一卖烧饼的,看来戴墨镜的是老板,乡下人是伙计。
  真相大白,人们更好奇了,愚城烧饼是个啥烧饼?何以要把一个烧饼铺开在全城最繁华之处。牌匾下人们指指点点,走了一拨又来一拨。
  愚城烧饼开始出售了,就是烧饼,只是与本地烧饼稍有不同。本地烧饼要么圆形,要么椭圆形,也有长方形的小油酥烧饼,他这烧饼是六边形的,这倒少见,制作起来也有些麻烦,其他都差不多,一样的成色,一样的撒有芝麻,只是价格叫人瞠目。当地烧饼卖一块钱一个,他却要卖百元一个。真敢要!
  墨镜老板亲自坐在店前,烧饼样品摆在一尘不染的玻璃柜里,制作是在里面,外面人没法看得见,这当然不同于本地的烧饼摊。
  第一天,没人买烧饼,看了那天价,过往行人只是摇头讥笑。连续很多天都是如此,看那老板却端坐店前,脸上架着墨镜,一副宠辱不惊的样子。
  据说西红柿最初叫狼桃就没人敢吃,一个画家实在抵挡不了它鲜艳欲滴的诱惑,才咬了一口。什么事总有第一。终于有人忍不住了,不就一百块钱吗!买个尝尝,到底啥滋味。他付了钱,老板叫稍等,烧饼是现做现卖。不一会儿,烧饼用一个小筐端出来,老板装进印有愚城烧饼字样的纸袋,递与客人,客人接过愚城烧饼,看看精美的纸袋,带回去与家人分享了。
  既然有人开了头,后继者也就陆续来了,花百元品尝天方夜谭的烧饼,似乎也值。当然,也没人好意思问花过钱的人到底值不值。
  于是,花百元品尝愚城烧饼便在全城蔓延开来,越来越多的人想参与进来,没体验过的快乐总是会诱惑人们去体验,店前竟排起了长队。虽说品尝过的人并没吃出特别的味道,吸引他再去花钱,但全城没吃过的多着呢。
  愚城烧饼的名气越来越大,先前那些品尝过本不打算再吃的人,因欠着朋友同事的人情,便去请他们吃一回愚城烧饼。也有专为恋人、老人还有领导排队买烧饼的。愚城烧饼再不单是烧饼,已融进了情分情爱、孝敬和讨好……
  都说老板发了,但从老板的脸上,却始终看不出挣钱的喜悦,架着墨镜的脸上依然宠辱不惊。
  就在愚城烧饼如日中天之时,小店却突然关门了。算来也就半年的光景。
  还未吃过的人急了,还有那些需要愚城烧饼的人更焦急,都在打听。可小店的门关得紧紧地,再没开的意思。
  直到店铺的出租告示贴上来,小城人才知道再也没有愚城烧饼了。
  于是,吃过的人便津津乐道于自己的口福,没吃过的人只能耳闻嘴馋追悔莫及了。只是人们想不通这烧饼店正在兴隆茂盛之时,为何就关门了呢?但也无从去问,那神秘的墨镜老板和乡下伙计都遁迹不见了。
  约莫又过了半年的光景,在小城一条偏僻的街道上,有乡下来的夫妻俩新开了一个烧饼摊。这街道又脏又乱,开了很多门面,有卖早点的,卖菜的,卖水果的,杀鸡的,做防盗网的,砸白铁皮的,还有原来的一家烧饼摊。这新开的烧饼摊屋子很小,打烧饼的炉子只能放门外,一张油腻腻的桌上摆个黑乎乎的箩筐,烧饼打出来就扔在箩筐里。令人称奇的是,门框上竟挂快硬纸板做的牌子,上面用毛笔写着:愚城烧饼。烧饼果然也是六边形的,只是价格比人家貴一块钱。
  这下惊动了不少人。打烧饼的乡下人向前来询问的人述说,原来彭城路的愚城烧饼就是他做的。他老家是禹城乡下的,本来在禹城打烧饼过活,是墨镜老板看中了他的烧饼,说带他出来发财。老板确实发财了,可分他的钱太少,他不愿意了,最后罢工跑回家乡,半年后带老婆来到这里。
  原来“愚城”是从“禹城”而来。有人认出他还真是那个乡下伙计,挂牌那天放炮的就是他。虽说证实了他就是愚城烧饼的制作者,但却很少有人买他的烧饼。
  有人问他:“人家烧饼卖一块钱一个,你要两块,比人家贵一倍?”
  乡下人很委屈,说:“这还叫贵?以前卖一百块不还排队吗?”
  那人笑起来说:“你这能比吗?”
  乡下人不明白为啥不能比。但他的烧饼确实卖不动,根本无法和另一家竞争,最后只好跟人家卖一样的价钱了。
  “早知这样就不离开家了,还以为回来能发财呢。”乡下人边打烧饼边叹气。
  然而,一个月黑夜,过来两个黑影,来到乡下人的烧饼铺门前。一个打开手机上的电筒,照了照硬纸板上的愚城烧饼,说,“就是他了。”两人合力将门口的烧饼炉推翻,抡起带来的锤子一通乱砸。一个问:“大哥,跟一个打烧饼的有啥过节,非要砸人摊子,断人活路?”另一个说:“兄弟你不知道,公司里大小头头,都吃过我请的愚城烧饼,要是让他们知道愚城烧饼就这玩意,我在公司还有什么脸面!”
其他文献
正是金秋十月凉风习习的好季节,穹顶圆柱玛丽莲公主号从英国利物浦港出发,前往大西洋的金螯岛。  这条航线,据说在运气好的时候,能看到海市蜃楼。在一幢宏大的圆顶穹柱建筑里,天神们簇拥着宙斯,注视着人间的一切。虔诚的人们,在游轮上跪下来,能向天神许下一个愿望。这个愿望,通常都会实现。  据说英国的报业巨头卡米尔,年近80,身患数种癌症,就是在乘坐玛丽莲公主号游轮时,遇到了海市蜃楼,向天神许愿,回来后去医
十年前,牛三从东湖乡实验学校借调到东安镇镇政府办公室当主任,上任才半个月就碰上镇里举办的一个大活动——“浪漫飘香节”。牛三在组委会里仅挂个委员名,但具体工作全落在他身上,从方案文字稿到开幕式现场布置,真是忙得昏天黑地。总算熬到了开幕式顺利完成,牛三才想到明天还要参加教师职称晋升考试。这可是件大事,老婆一直埋怨牛三职称太低,所以牛三这次向老婆郑重表态要考出个好成绩,可这些天忙昏了头,一点准备也没有。
【摘要】新文科背景下,要求地方应用型高校在进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时候,必须要从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中解放出来,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与方向,重新建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其具有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竞争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基于此,本文笔者对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新文科;地方应用型高校
一、跟踪保护暗恋女孩  十六岁正是青春期情感萌动的年龄,林州市城关高中高二(3)班的学生周子龙,暗暗喜欢上了同班女生林依萱,但从不敢表白。  林依萱是校花,学习成绩也很好。他周子龙呢?成绩不咋的,人长得也不咋的。更何况,在同学眼里,周子龙几乎算不得城里人。周子龙没有父亲,只有母亲。母亲来自一个小县城,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城里户口,靠打短工供周子龙读书。  周子龙有些自卑,他将那份青涩的感情悄悄地埋在心
星期天,孙燕青刚吃过早饭,门铃就响了。孙燕青打开门,说:“是二哥呀,快进屋,快进屋!”来人拎着一个包走了进来。  来人和孙燕青同村,与孙燕青本家,长孙燕青几岁,在家行二,故而孙燕青称呼他为二哥。二哥一进门,就把手中的包放下,里边是十多斤板栗。他与孙燕青寒暄几句,就开始说明来意。原来他儿子今年结婚,女方要五万块彩礼,他几乎借遍了全村,才凑到了三万,实在是没辙了,就想起找孙燕青借来了。孙燕青刚要答应,
东子跟着师傅老林学装修两三年了,东子很聪明,又吃得苦,这么着两三年下来手艺学得八九不离十了,东子心思便活泛起来,想独闯江湖。老林把东子跃跃欲试的样子全看在眼里,他也不多吱声,只说了一句:“跟我出趟门,回来你就自立门户吧。”  在一座陌生的城市里,老林说:“得了,到这咱爷儿俩眼前一抹黑,一个熟人也没有,当务之急是找活干。走,出发。”  两人很快就找到了一些地块,这些地块总是聚集着一些手艺人,个个面前
【摘要】长期以来,初中英语听说教学评价仍然倾向于将终结性评价作为评判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而弱化学生在各环节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地分析和引导,导致学生的课堂生成千篇一律,评价也流于形式。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动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要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本文笔者将通过分析自己的一堂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八年级听说
大楼里的邻居,平时走动少,有点老死不相往来的感觉,但张老头家对门的王大妈,却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她平时嗓门大,可能以前在旧公房住久了,楼里上下好像就听她一个人在说话。  张老头可是个喜欢安静的人,大热天,他把房门打开想通通风,但一听到王大妈那高八度的声音,赶紧唤老伴把门关上,因为他的心脏经不起这般噪声。  王大妈可不当回事,习不习惯是别人家的事情。她还有一个坏习惯,喜欢在自家门口堆上一些乱七八糟的杂
北京试车  小梦宝爬在红木太师椅上,津津有味地吃着从东交民巷饭店买来的法国大餐。头戴瓜皮小帽,身穿黑马褂——这个从小男装打扮的上海小女孩,跟着身居漕运督粮道的叔父来到天子脚下,第一印象,是这里西餐做得比上海好,法国大餐、英国大餐、罗宋大餐……吃得她脸蛋像吹气球般的鼓鼓囊囊,大人给她介绍老北京美食:烤鸭、炒肝、驴打滚、炸酱面,她头摇得像拨浪鼓,听都不听。  今天她没有把桌上的西餐吃完,省下一块牛排,
阿鹏和阿祥酷爱文学,当地小有名气的作家。可得来的那一点儿稿费连维持基本的生活都不够。阿祥受不了了,他发誓,这辈子再也不玩文学。  阿祥去了外地打工,从此和阿鹏断了来往。  一晃就是五年。这一天,阿祥和一帮朋友到一家路边餐馆吃饭,一个上菜的男服务生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不是阿鹏吗?”  阿祥挥手喊住了男服务生,还真是阿鹏。当得知阿鹏还在搞文学时,阿祥无奈地摇了摇头,他忍不住埋怨说:“你怎么混到这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