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数学教学改革,是每个中学数学教师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尝试,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非智力因素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多数学生的智力因素并无明显大的差距,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例如,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存在厌学、怕学的现象;有部分学生缺乏毅力、自控能力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在教学中,一是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教学中,我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掌握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巧妙地提供有利的学习情境,合理地组织并选用适应学生学习过程发展规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二是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我提出一些供学生独立思考的疑难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疑难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动力,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疑难问题的解答,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二、体现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我认为,任何一个人的学习离开了自己的思维活动是不可能成功的。教师要让学生从懂到会,再从会到悟。学生听课,只能解决懂,不能解决会和悟。学习要靠学生自己参与,自己学会,从中悟出道理,而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为此,我平时加强备课,认真设计每一个教学方案,选择较好的导入式的材料和认知材料,让学生顺利地进入认知环境中,然后用一系列的问题展开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分析,从而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去理解、去探索、去发展。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例如,在讲解例题时,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清这道题怎么解,而且要向学生讲清为什么这样解。“我是怎样考虑这个问题的?”“我是怎么想出来的?”教师要从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出发,把讲解例题的起点放在思考问题的方法、问题的本质联系和解题途径的寻求上。
三、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指导
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全体性和全面性。“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试教育片面地追求升学,教学内容划一(考什么就教什么),教学方法单一(注入式、题海战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顾升学有望的“好学生”,教学起点高,而放弃那些“学困生”,因材施教、因能施教在应试教育的实际教学中没有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因材施教,对学生分类指导。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心,我在课堂上多启发、诱导他们,尽量让他们回答问题;课外对他们个别指导,作业尽可能面批,及时指出作业中的错误,并纠正。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我多出一些思考性强、难度较大的问题供他们研究。这样做,能使学生都学有所得、各尽其能、各展其才,使所有的学生能学会基本的数学,具备基本的数学素质,从而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能力培养”是数学教学极其重要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一直注重能力的培养,但仍然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问题在哪里呢?我感到一是因为教师没有能按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来实施能力培养;二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强烈的培养学生能力的意识。能力不是凭空形成的,它蕴涵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之中;能力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去培养。因此,能力是在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通过有意识地培养而得到发展的。怎样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以为,首先,教师应把数学课作为教学活动的过程。例如概念的提出过程、规律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问题的分析过程、模型的建构过程、知识的应用过程和观念的形成过程等。在过程教学中,我常常用数学思想和方法感染学生。其次,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特征,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目的。因此,我在过程教学中,经常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认识,让他们自己观察、分析、归纳和判断。我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学会自己去发现真理、获取知识的本领。当然,学生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差异最根本的是思维、能力的差异。我就用多引导、多启发的方法,让有差异的学生敢想、敢探索。这样逐步培养,慢慢形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函数》这一章结束后,我将函数与式、方程的知识串在一起,启发学生在分类上进行对照,在变形上寻找类同,从中比较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五、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开发其创新潜力,提高其创新能力,这是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力求做到以下三点:
1.注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平时,我十分注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他们。在平时教学中,我对学生要求各有所别,有意创造那种“跳一跳,够得到”的机会,使学生增强信心,产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用太难的题测试学生,更不能急于求成或讽刺挖苦学生,否则只能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因此我认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2.要创设刺激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给予与获取相统一的过程。教学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而且取决于学生被唤醒和被激励的程度。因此,我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尽可能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有一定的难度,从而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另外我还适时启发、点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
3.重视思维过程,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注重结论而忽视过程的现象,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看不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我认为教师应该加强对思维过程的教学,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为此,教师必须挖掘教材,进行科学的引导。例如,这些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又如何发展?如何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赋予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式?如何反映生动活泼的客观事物之间简单和谐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能挖掘知识的本质,揭示知识的发展过程,就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就能逐步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当然,课堂教学的课时是有限的,那么多的教学内容,都要求学生实施“再创造”,展示整个过程,那是不可能的。我想,不是所有知识都要去“再创造”,学生能够自己掌握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摆正这方面的关系。总之,重视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一、重视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非智力因素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多数学生的智力因素并无明显大的差距,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例如,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存在厌学、怕学的现象;有部分学生缺乏毅力、自控能力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在教学中,一是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教学中,我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掌握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巧妙地提供有利的学习情境,合理地组织并选用适应学生学习过程发展规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二是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我提出一些供学生独立思考的疑难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疑难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动力,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疑难问题的解答,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二、体现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我认为,任何一个人的学习离开了自己的思维活动是不可能成功的。教师要让学生从懂到会,再从会到悟。学生听课,只能解决懂,不能解决会和悟。学习要靠学生自己参与,自己学会,从中悟出道理,而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为此,我平时加强备课,认真设计每一个教学方案,选择较好的导入式的材料和认知材料,让学生顺利地进入认知环境中,然后用一系列的问题展开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分析,从而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去理解、去探索、去发展。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例如,在讲解例题时,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清这道题怎么解,而且要向学生讲清为什么这样解。“我是怎样考虑这个问题的?”“我是怎么想出来的?”教师要从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出发,把讲解例题的起点放在思考问题的方法、问题的本质联系和解题途径的寻求上。
三、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指导
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全体性和全面性。“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试教育片面地追求升学,教学内容划一(考什么就教什么),教学方法单一(注入式、题海战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顾升学有望的“好学生”,教学起点高,而放弃那些“学困生”,因材施教、因能施教在应试教育的实际教学中没有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因材施教,对学生分类指导。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心,我在课堂上多启发、诱导他们,尽量让他们回答问题;课外对他们个别指导,作业尽可能面批,及时指出作业中的错误,并纠正。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我多出一些思考性强、难度较大的问题供他们研究。这样做,能使学生都学有所得、各尽其能、各展其才,使所有的学生能学会基本的数学,具备基本的数学素质,从而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能力培养”是数学教学极其重要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一直注重能力的培养,但仍然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问题在哪里呢?我感到一是因为教师没有能按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来实施能力培养;二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强烈的培养学生能力的意识。能力不是凭空形成的,它蕴涵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之中;能力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去培养。因此,能力是在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通过有意识地培养而得到发展的。怎样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以为,首先,教师应把数学课作为教学活动的过程。例如概念的提出过程、规律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问题的分析过程、模型的建构过程、知识的应用过程和观念的形成过程等。在过程教学中,我常常用数学思想和方法感染学生。其次,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特征,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目的。因此,我在过程教学中,经常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认识,让他们自己观察、分析、归纳和判断。我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学会自己去发现真理、获取知识的本领。当然,学生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差异最根本的是思维、能力的差异。我就用多引导、多启发的方法,让有差异的学生敢想、敢探索。这样逐步培养,慢慢形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函数》这一章结束后,我将函数与式、方程的知识串在一起,启发学生在分类上进行对照,在变形上寻找类同,从中比较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五、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开发其创新潜力,提高其创新能力,这是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力求做到以下三点:
1.注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平时,我十分注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他们。在平时教学中,我对学生要求各有所别,有意创造那种“跳一跳,够得到”的机会,使学生增强信心,产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用太难的题测试学生,更不能急于求成或讽刺挖苦学生,否则只能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因此我认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2.要创设刺激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给予与获取相统一的过程。教学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而且取决于学生被唤醒和被激励的程度。因此,我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尽可能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有一定的难度,从而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另外我还适时启发、点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
3.重视思维过程,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注重结论而忽视过程的现象,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看不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我认为教师应该加强对思维过程的教学,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为此,教师必须挖掘教材,进行科学的引导。例如,这些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又如何发展?如何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赋予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式?如何反映生动活泼的客观事物之间简单和谐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能挖掘知识的本质,揭示知识的发展过程,就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就能逐步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当然,课堂教学的课时是有限的,那么多的教学内容,都要求学生实施“再创造”,展示整个过程,那是不可能的。我想,不是所有知识都要去“再创造”,学生能够自己掌握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摆正这方面的关系。总之,重视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