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 润心 润品行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co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梧州市新兴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为例,论述以“若水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提出从“润物、润心、润品行”三个层面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实现文化品牌创建,提升综合办学水平。
  【关键词】校园文化 若水文化 建设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059-03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也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提高学校品位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深厚与否,决定着学校发展水平的高低。梧州市新兴小学坐落于风景秀美的西江江畔,学校自当汇聚三江水之人文资源,为自身发展寻求不竭的动力。基于此,学校以“水”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元素,挖掘“水”文化的深厚内涵,精心打造“上善若水”校园文化品牌。学校建设需注重顶层设计,突出价值引领,将育人文化建设融入教育教学中,着力提升师生文明素养和综合办学水平,营造以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本文从“润物、润心、润品行”三个层面,论述我校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影响,是从环境物化的熏陶到心灵的润泽,再到行为习惯的践行一步步深化。
  一、润物无声,寓教于物
  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塑造人格、传承文化和培育品德,要实现这些功能,需要有校园文化作为支撑。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依托岭南文化特色,凸显西江母亲河“水育”功能,突出“上善若水”内涵,希望在环境的熏陶下,取得潤物无声的效果。
  (一)环境熏陶,打造“若水文化”校园
  我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以“若水文化”为指导,遵循“凸现‘水育’,彰显特色”的原则,处处凸显“水”的元素,旨在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水的品德与精神内化为师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走进新兴小学的校园,随处可见与水相关的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丰富、形式多样,如校内设置“若水文化”展厅,及“水之源、水之韵、水之力、水之品”4个教学楼楼道文化长廊;全校53个中队名称以“桂江”“雨露”“清泉”等命名;所有班级均围绕水特征、水品格来设置班徽、班训,且教室内都设置体现水品质的格言名句;以水为主题打造“传承国学经典 践行文明礼仪”文化阵地一百多平方米,并设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好少年”“文明礼仪”等6项宣传专区(栏)。这一系列的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从认识“水”开始,耳濡目染地接受水品质、水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若水”的校园文化格局。
  为了进一步凸显环境熏陶、寓教于物的效果,我校将“若水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如引导低年级学生以画画的方式描绘美丽的家乡景色和校园景色,组织中年级学生以讲故事、小练笔的方式把自己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表达出来,鼓励高年级的学生通过手抄报、诗歌、情景表演等方式歌颂学校的文明之风。通过实践体验,加深学生对环境的认知、对文化的体验,由此成为积极打造“若水文化”校园的一分子。
  (二)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当下我们处于网络文化盛行的信息时代,网络文化既给传统文化带来巨大冲击,也为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带来新契机。我校进行“若水文化”建设,是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利用信息化传播方式、先进的教育方式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增加师生与优秀传统文化接触,从而深化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理解。
  首先,我校加强了学校网站的建设,让“若水文化”通过网络传播给全体师生、家长,让“若水”教育理念渗透至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而形成我校独具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
  其次,我校在全校范围内构建班级家校互动德育平台,有效利用互联网的社交软件,比如微信公众号、班级博客以及APP等,创新家校互动的方式,并通过该平台建设的实践研究,探索现代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拓展德育途径,丰富德育资源,创建德育建设示范班级,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成效。
  最后,我校利用学校公众号的宣传平台,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拓展文化建设途径。例如,学校把学生参与“若水文化”建设的作品,包括绘画、习作、手抄报、表演视频等,发表在学校公众号和班级微信群中,让师生、家长能够方便阅览。既扩大了文化的影响力和普及面,也能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无形之中推动了学校与学生的双重发展。
  二、润心启智,以爱传道
  (一)以“水”之灵动,启迪学生的心智
  “润心”的含义是“滋润人的心灵”。除了从环境(物)的角度改变学生、熏陶学生,我校还秉持“润心教育”的理念,希望通过滋润学生的心灵,启发他们的智慧,铸造他们的品格。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一个孩子跨进学校的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无限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典范。”古希腊的普罗塔戈也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师要端正自身品行,坚持水之灵动、高洁等品质,以美好的道德精神影响学生、引领学生,由此潜移默化滋养学生心灵、启发学生的智慧。
  落实到行动中,我校通过开展班级团建、班风建设等活动,实现“若水文化”校园建设。如学校创新开展“新兴学子勇争章”活动,组织学生对“海纳百川博学章”“上善若水美德章”“逆水行舟勤奋章”等7个徽章进行评比,每学年获徽章鼓励的学生达2450人次,形成人人争当“新时代好少年”、班班争做“文明班级”的良好氛围;学校通过校园阵地建设,丰富文明校园内涵,在区内先后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少先队大队”“梧州市红领巾示范校”等称号。
  (二)以“水”之张力,建设包容、灵动的教师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基石。学校要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包容”是我校“若水”文化中师德的核心内容,提倡教师用水一样温柔、博大的胸怀工作、生活,能够包容家人、学生、同事、学校、家长、社会等。由此,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开展“若水文化”主题的学习、研讨、交流活动,在活动中把“对孩子天性的细心呵护、情感的绵绵渗透、兴趣的随机诱导、智慧的巧妙启迪”等理念传递给教师,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给予学生以坦诚、尊重、宽容、平等、耐心等,以爱传道,让学生扬起自信与希望的风帆。   除了培育师德,让教师发自内心教学生、爱学生,在管理制度建设上,我校也做了多方努力。例如实施多层意向选岗、团队自主考核、人性化考勤等制度,让教师体验竞争机制下的机会均等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每项重要决策的前后都广泛听取教师的合理建议,健全教代会制度,汲取大家的智慧,寻求最佳方案;做实“主题研修”,推行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分層管理模式,确立主题化校本研修体系;提出“水润有声”的教师成长计划——依据每位教师的年龄、专业、个人发展需求,制订成长规划,搭建成长平台;选出市、区、校三级骨干教师为领头羊,推广优秀教育教学经验,带动更多年轻教师迅速成长;等等。
  我校以“若水文化”为指导理念,致力于挖掘水的优良品质,用水的内涵来建设高素质的教师团队,通过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研究、校本评价等措施,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努力建设一支有包容之心、灵动之能的教师队伍。
  (三)以“水”之内涵,开发特色、活力的课程文化
  学校应当本着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的教学理念,以及关注学生文化体系建构、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将课程统整在文化视野之下,制订契合本校学生发展的课程规划,使学生实现更多元的发展。
  我校的校本课程《你应该知道的水文化》从悠久的水文化历史入手,沿着时间的脉络开展纵向研究,内容包括中国的治水历史、古代遗留下来的各种水利工程、学校发展历史的追溯与调查等。通过追溯历史,学生充分了解本校水文化的内涵深厚与历史源远流长,进而激发学习水文化的兴趣。另外,我校还开展“水都文化”特色课程建设,主要开发了以下项目:(1)绘画课程“承水都雅韵”:鼓励学生绘水都美景,展示艺术美的同时培养创造力。(2)音乐课程“吟水都音韵”:通过收集童谣、吟唱童谣,重拾地方方言,理解童谣寓意,感受百姓智慧。(3)实践课程“寻水都古韵”:将河东防洪堤以及老城区作为学校重要的实践课程资源,协同家委会组织学生对河东老街、旧城区、百年老校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树立老城区“保护与发展”的意识,增强学生关注家乡发展、服务家乡的热忱。(4)美食课程“品水都食韵”:通过“大手牵小手”形式传承水乡小吃技艺,用舌尖品味家乡的味道。(5)写作课程“书水都情韵”:鼓励学生及时记录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触碰到的内容,不断积累丰富的素材,不断锤炼写作的技巧,在习作中大胆抒发对家乡的情感。
  三、润能实践,塑造品行
  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是学校隐性的文化建设,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们隐藏于学校全体成员的学习、工作、生活之中,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养成教育把人的行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做好学生培养工作和家庭教育工作的基础。由此,我校围绕“我的中国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主题,深入开展文化传承、文明礼仪养成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沐浴下茁壮成长,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长期以来,我校坚持开展“上善好少年”争先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每月评选出“上善若水美德好少年”“酌水知源孝心好少年”“海纳百川博学好少年”“滴水穿石恒心好少年”“流水不腐创新好少年”“逆水行舟勤奋好少年”“行云流水运动好少年”等荣誉称号,少先队员参加争先活动率达100%,推动着学校良好风气的形成。
  为了契合“上善若水”的“上善”精神要求,引领学生弘扬“上善”美德,我校大队部拟定了以“感恩”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在感恩学校方面,开展“大手拉小手,共建美丽新兴”活动,队员和教师、家长一起清洁校园卫生死角,种下希望树苗,挂上爱心认养牌,为美丽校园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感恩社会方面,大队部开展“精准扶贫手拉手义卖”活动,教师、学生还有家长都踊跃参与,最终将筹得善款捐给山村贫困儿童,由此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向善之心;我校还将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与梧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有机结合,开展“我为城市建设出份力”“大手拉小手,共创文明城”等活动,让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心、落实于行动。
  此外,我校还依托“国旗下讲话”“上善文明班级评比”“启航鼓号队”“红领巾艺术团”“金号角广播站”“若水主持人训练营”“小记者团”“红领巾监督岗”等实践活动,将德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为建设“若水”校园文化提供了巨大动力,同时也将学生培养成为品行高尚的“若水学子”。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文化建设工作也有了新的思路。目前,我校结合学校的文化特色,提炼形成崭新的办学理念,努力把“若水文化”真正融入校园、融入课堂,通过润物、润心、润品行,滋润师生的心灵,塑造师生的品行,使校园文化建设朝着内涵发展和品牌创建的方向继续前进。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广西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验研究专项课题“润物 润心 润品行——互联网助推‘若水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立项编号:2016JD010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智萍(1968— ),女,汉,广西梧州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学学校管理;韦江(1971— ),女,汉,广西梧州人,大学专科学历,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德育;程丽梅(1981— ),女,汉,广西梧州人,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德育。
  (责编 黄健清)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沪科版《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应用》为例,分析单元整体教学的原因及课时内容,阐述教学过程,诠释基于单元整体的教学思想,为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二元一次方程组 单元整体思想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7-0146-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指出:“教材内容的呈现要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体现重要
期刊
[摘 要]开展丰富多样、适合于幼儿的体育教学活动是增强幼儿体质、增进幼儿健康的积极手段和重要途径。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幼儿园坚持“乐园文化”的理念,把“玩得快乐,玩出健康”放在幼儿首要的发展目标,尝试探索体育教学活动新模式,构建“自然、自由、环保、创新”的绿色健康课程体系。通过利用社区环境资源,以最大限度开发利用园内有限空间开发“临时运动场”,敢于挑战“狭小空间”,积极探索和开发新型体育游戏——楼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高的情况,提出营造浓郁的“书香”环境、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搭建展示阅读平台等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使学生读而乐、乐而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阅读 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006-02  陶行知先生说过“看书如同吃饭一样的要紧,也是生活所必需的”“农人要用书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我区部分小学生的阅读现状,从意识观念铺垫、基本理论依托、实践成效佐证和客观条件支撑四个方面分析全面推行绿色海量阅读的可行性,以促进绿色海量阅读在我区小学全面推行。  【关键词】全面推行 绿色海量阅读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025-02  2019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我区小学全面推行绿色海量阅
期刊
【摘要】本文以广西西部某县为例,总结该地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当地各级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当地学校提高对小学英语教育的认识、支持大学生支教团队开展活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与助学等解决对策。  【关键词】边远地区 农村小学 英语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012-03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关
期刊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夏天里的成长》一课为例,论述“围绕中心意思写”的习作单元阅读教学策略:研读教材,定位目标;精心设计,落实要素;梳理框架,指导写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 “围绕中心意思写” 习作单元 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072-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重视写作教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中小学衔接普遍存在的问题,论述中小学衔接课程建构的实践经验,建议教师将中小学衔接课程分为建构课堂育习惯、参观实践悟衔接、课程引领促发展三大板块进行实施,以期学生更快地适应角色转换。  【关键词】中小学衔接 课程 实施经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050-04  说起“中小学衔接”,大众的普遍认知和做法便是让小学毕业生
期刊
【摘要】本文以《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实践为例,围绕探寻积的变化规律这个问题,提出聚焦真问题、提出真猜想、经历真探究的教学策略,以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渗透数学思想。  【关键词】《积的变化规律》 数学思想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080-02  《积的变化规律》是乘法计算中自然存在的规律
期刊
【摘要】本文以《穷人》教学为例,针对长课文内容多、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有效的教学切入点等问题,论述抓文体特点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通过关注文本的情节描写、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描写等,梳理文本结构及特点,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文体特点 长文短教 《穷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073-02  统编版语
期刊
【摘要】本文以《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教学为例,论述科学课概念转变教学的三步曲:精准探测认知结构,了解已有概念;引发有意义的认知冲突,解决疑惑问题;选择策略解决认知冲突,建构科学概念。  【关键词】概念转变 认知冲突 前概念 迷思概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090-02  培养儿童科学概念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教师主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