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泱泱大国,五千余年历史中,五十六个民族都承载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化。但这对于国内的领域的研究还远远未成体系。本文笔者简要论述了关于村镇历史文化景观的相关理论概念和研究基础,以及笔者所认为的该研究课题所具有的的重要意义。本文从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内涵出发,基于村镇文化,从村镇文化景观的概念,文化景观组成与研究类型,以及村镇文化景观基于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我国各类型村镇文化景观保护和再现方法的总结。
关键词:文化、景观、再现、地域、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1.村镇文化景观保护研究的背景意义
孝通先生说,文化是“from the soil”,即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东西。从本质上来说,以地域为基础的遗产描绘的就是人类在大地上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而我们栖居的土地也正是我们民族的景观艺术发生和归属的地方”。
大部分的文化遗产被散布在广大的乡村,并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像文物一样的保护,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剧烈的人为破坏(为主)和渐进的自然损毁。笔者认为,基于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对于村镇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再现,应该像城市文化景观一样的保护,并且迫在眉睫。
基于当前的状况,研究的意义在于:最大程度的避免这种建设性破坏,在基于文化景观以及民俗保护的前提下,创造宜居的村镇环境。以风景园林的角度,做好对于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以及地域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在此同时使部分传统村镇旅游开发的合理开展。
2.村镇文化景观保护的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读法
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研读,整理,并对国内外传统村镇景观资源的保护的文献进行研究,并对通过实地调研所研究的具体区域进行详细记录。
2.2实地调查法
对所研究的具体地区的传统村镇进行大量的现场勘察,,进行长时间的实地调研,通过观察,走访,询問,拍照,测绘等具体方法,详自地记录,已达到能够深刻地认识研究对象的各方面信息,并获得第一手详细资料,加以分析利用。
2.3实例分析法
通过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之后,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实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地域为依据,结合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系统全面地认识在具体地域下,该地区文化与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3.村镇文化景观保护的相关概念
3.1景观
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或人工的地景色,意同风光、景色、风景;一般分为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
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难以说清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下对景观都有着不同意义上的理解。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将其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如城市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其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有美化的作用;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则把景观当作一种资源;而更为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设计师或者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包括园林绿化和小品。也就是说但就算是同一景象,对不同的人,也会有很多不同的理解。
3.2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一种地域的人、地关系的具象反映。
文化景观最初是个地理学的概念,从十九世纪中叶,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的发展它使得人们逐步认识到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一个历史时期,人类都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在影响之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把他们加工成文化景观。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
在他的人类地理学(Anthropogeography)中,最先系统地阐明文化景观的概念,他称之为历史景观“他认为文化景观是因人类活动而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各种形式,是一个独特组合各种文化特征的复合,强调了种族、语言和宗教景观的研究以及文化传播的意义,认为人的活动、发展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
加拿大国家公园管理署 文化景观是居民同土地长期和复杂的相互作用而体现出价值的地方,它体现了自然和精神环境的一致,体现了地方精神土地利用和生态学的传统知识
台湾的《文化资产保存法》 将文化景观定义为神话、传说、事迹、历史事件等所定的空间及相关联的环境。
综合以上 经过长期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该地区人类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其实质就是人类活动对自然景的观改造,它包含的人类起源和演变、民俗和经济状况、艺术和信仰等多种内容,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交流与抗争的历史。
4.我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方法总结
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不是返老还童,而是输血打针,让它延年益寿”。
村镇文化景观也正是如此,历史文化景观也应该同样如此,对它的保护不能仅仅是对某一时间段单纯的复原,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场地历史研究中,并且通过现状调查中了解其演变和转化的过程,经过研究分析从而确定有哪些部分需要改变,哪些部分需要恢复,以及哪些部分需要使之继续演变。
下表是笔者通过对第一批我国被列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地域,基于地貌坏境,文化区系,主要特征的比较研究。
序号 村镇名称 地貌环境 文化区系 主要特征
1
山西省静升镇 黄土高原 三晋文化 古镇呈封闭城堡式格局,黄土高坡窑洞合院式民居的典范
2 江苏省周庄镇 太湖平原 吴越文化 古镇保持着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井字型水乡格局
3 江苏省同里镇 太湖平原 吴越文化 古镇被河桥分割成川字形,退思园体现了江南园林风格
4 福建省古田镇 闽西山区 闽台文化 古田会议旧址,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作地
5 重庆市西沱镇 四川盆地 巴蜀文化 云梯街吊脚楼群沿山脊垂直长江布局,巨大高差呈特色景观
6 北京川底下村 华北平原 燕赵文化 古村规划布局严谨,明清为古骚道,北京四合院民居的代表
7 山西省西湾镇 黄土高原 三晋文化 保存较为完整的黄土高原古村落,窑洞城堡式明清古建筑群
8 安徽省西递村 皖南山区 徽文化 徽文化和徽州古村落典范,较完整保持着明清时期风貌格局
9 福建省田螺坑村 闽南山区 闽台文化 古村落由5座土楼组合而成,集中体现了客家建筑文化特色
10 广东省鹏城村 珠江平原 岭南文化 古村落保存有众多明清建筑群,并设防盗的军事要塞
11 陕西省党家村 黄土高原 三秦文化 古村落依源傍水,四合院,哨楼等建筑至今保存完整
从中国首批历史文化镇(村)基本特征比较中可以看出,文化景观既有空间上的变化,也有时间上的变化。
空间上 空间上的差异反映的是各集团景观塑造上的各自文化特点
时间上 时间上的判别则反映了过去居住在该地区的文化集团的变迁和发展
5.总结
思考:如何在现代风景园林中继承传统村镇景观特色
在如今各种中国风盛行的现状下,如何才能够做出真正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园林作品,是现今景观设计师遇到的一大难题正是做好中国式设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历史村镇景观保护与再现中,如何才能让历史文化村镇中恰到好处的再现出历史文化景观,并且为生活在周围的村民打造出宜居环境,从而使得真正的文化与景观得到真实的传承;笔者认为,这两个问题都可归结为传统村镇文化景观的继承与发展的问题。
通过对传统历史村镇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再现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保护与再现两个词是不可分离的,例如:在传统村镇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再现中,仅仅按原来的工艺和样式建造一个园林作品是不可取的,同时它也必须得满足现阶段居民的审美需求,生活需求。
传统村镇文化景观是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景观,是生活在这个地域的人适应地域气候,土地,及人文过程的表露,它是一种乡土景观;它使我们当今人们可以更为透彻地,从更深层次地了解地方的风俗与文化。
参考文献:
[1] 单霁翔.走进文化景观遗产的世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2] 汤茂林, 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0,19(1):70-78.
[3] 沈福熙.中国景观文化论[J].南方建筑,2001(1):40-43.
关键词:文化、景观、再现、地域、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1.村镇文化景观保护研究的背景意义
孝通先生说,文化是“from the soil”,即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东西。从本质上来说,以地域为基础的遗产描绘的就是人类在大地上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而我们栖居的土地也正是我们民族的景观艺术发生和归属的地方”。
大部分的文化遗产被散布在广大的乡村,并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像文物一样的保护,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剧烈的人为破坏(为主)和渐进的自然损毁。笔者认为,基于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对于村镇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再现,应该像城市文化景观一样的保护,并且迫在眉睫。
基于当前的状况,研究的意义在于:最大程度的避免这种建设性破坏,在基于文化景观以及民俗保护的前提下,创造宜居的村镇环境。以风景园林的角度,做好对于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以及地域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在此同时使部分传统村镇旅游开发的合理开展。
2.村镇文化景观保护的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读法
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研读,整理,并对国内外传统村镇景观资源的保护的文献进行研究,并对通过实地调研所研究的具体区域进行详细记录。
2.2实地调查法
对所研究的具体地区的传统村镇进行大量的现场勘察,,进行长时间的实地调研,通过观察,走访,询問,拍照,测绘等具体方法,详自地记录,已达到能够深刻地认识研究对象的各方面信息,并获得第一手详细资料,加以分析利用。
2.3实例分析法
通过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之后,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实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地域为依据,结合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系统全面地认识在具体地域下,该地区文化与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3.村镇文化景观保护的相关概念
3.1景观
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或人工的地景色,意同风光、景色、风景;一般分为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
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难以说清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下对景观都有着不同意义上的理解。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将其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如城市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其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有美化的作用;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则把景观当作一种资源;而更为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设计师或者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包括园林绿化和小品。也就是说但就算是同一景象,对不同的人,也会有很多不同的理解。
3.2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一种地域的人、地关系的具象反映。
文化景观最初是个地理学的概念,从十九世纪中叶,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的发展它使得人们逐步认识到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一个历史时期,人类都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在影响之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把他们加工成文化景观。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
在他的人类地理学(Anthropogeography)中,最先系统地阐明文化景观的概念,他称之为历史景观“他认为文化景观是因人类活动而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各种形式,是一个独特组合各种文化特征的复合,强调了种族、语言和宗教景观的研究以及文化传播的意义,认为人的活动、发展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
加拿大国家公园管理署 文化景观是居民同土地长期和复杂的相互作用而体现出价值的地方,它体现了自然和精神环境的一致,体现了地方精神土地利用和生态学的传统知识
台湾的《文化资产保存法》 将文化景观定义为神话、传说、事迹、历史事件等所定的空间及相关联的环境。
综合以上 经过长期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该地区人类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其实质就是人类活动对自然景的观改造,它包含的人类起源和演变、民俗和经济状况、艺术和信仰等多种内容,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交流与抗争的历史。
4.我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方法总结
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不是返老还童,而是输血打针,让它延年益寿”。
村镇文化景观也正是如此,历史文化景观也应该同样如此,对它的保护不能仅仅是对某一时间段单纯的复原,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场地历史研究中,并且通过现状调查中了解其演变和转化的过程,经过研究分析从而确定有哪些部分需要改变,哪些部分需要恢复,以及哪些部分需要使之继续演变。
下表是笔者通过对第一批我国被列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地域,基于地貌坏境,文化区系,主要特征的比较研究。
序号 村镇名称 地貌环境 文化区系 主要特征
1
山西省静升镇 黄土高原 三晋文化 古镇呈封闭城堡式格局,黄土高坡窑洞合院式民居的典范
2 江苏省周庄镇 太湖平原 吴越文化 古镇保持着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井字型水乡格局
3 江苏省同里镇 太湖平原 吴越文化 古镇被河桥分割成川字形,退思园体现了江南园林风格
4 福建省古田镇 闽西山区 闽台文化 古田会议旧址,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作地
5 重庆市西沱镇 四川盆地 巴蜀文化 云梯街吊脚楼群沿山脊垂直长江布局,巨大高差呈特色景观
6 北京川底下村 华北平原 燕赵文化 古村规划布局严谨,明清为古骚道,北京四合院民居的代表
7 山西省西湾镇 黄土高原 三晋文化 保存较为完整的黄土高原古村落,窑洞城堡式明清古建筑群
8 安徽省西递村 皖南山区 徽文化 徽文化和徽州古村落典范,较完整保持着明清时期风貌格局
9 福建省田螺坑村 闽南山区 闽台文化 古村落由5座土楼组合而成,集中体现了客家建筑文化特色
10 广东省鹏城村 珠江平原 岭南文化 古村落保存有众多明清建筑群,并设防盗的军事要塞
11 陕西省党家村 黄土高原 三秦文化 古村落依源傍水,四合院,哨楼等建筑至今保存完整
从中国首批历史文化镇(村)基本特征比较中可以看出,文化景观既有空间上的变化,也有时间上的变化。
空间上 空间上的差异反映的是各集团景观塑造上的各自文化特点
时间上 时间上的判别则反映了过去居住在该地区的文化集团的变迁和发展
5.总结
思考:如何在现代风景园林中继承传统村镇景观特色
在如今各种中国风盛行的现状下,如何才能够做出真正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园林作品,是现今景观设计师遇到的一大难题正是做好中国式设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历史村镇景观保护与再现中,如何才能让历史文化村镇中恰到好处的再现出历史文化景观,并且为生活在周围的村民打造出宜居环境,从而使得真正的文化与景观得到真实的传承;笔者认为,这两个问题都可归结为传统村镇文化景观的继承与发展的问题。
通过对传统历史村镇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再现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保护与再现两个词是不可分离的,例如:在传统村镇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再现中,仅仅按原来的工艺和样式建造一个园林作品是不可取的,同时它也必须得满足现阶段居民的审美需求,生活需求。
传统村镇文化景观是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景观,是生活在这个地域的人适应地域气候,土地,及人文过程的表露,它是一种乡土景观;它使我们当今人们可以更为透彻地,从更深层次地了解地方的风俗与文化。
参考文献:
[1] 单霁翔.走进文化景观遗产的世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2] 汤茂林, 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0,19(1):70-78.
[3] 沈福熙.中国景观文化论[J].南方建筑,2001(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