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是宏观经济政策从紧的一年,为了应对高企的CPI和抑制房地产价格,政府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等手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增速。但正是在这一年,国有大型银行在经营上却取得了耀眼的业绩。作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中流砥柱,国有五大行(工、农、中、建、交)2011年取得净利润6808亿元,除中行外,其他四大银行的净利润同比增幅均超过25%。分析国有大型上市银行的年报,可以一窥中国银行业的整体业绩表现,也能够侧面反映出国民经济运行的态势和趋势。本文特对2011年国有五大银行的年报做简要的解读和评述。
2011年国有大型银行经营情况
目前国有大型银行均已经上市,根据披露的年报,2011年国有大型银行经营呈现以下特点:
货币政策紧缩和实体经济放缓背景下,营业收入大幅增长。2011年政府推动了货币政策转型,银行信贷进行收缩。信贷资源的紧张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银行的议价能力,也直接增加了银行的收入,推动了2011年国有大型上市银行整体业绩的增长。在五大银行中,除交通银行外,其他四大银行的营业收入均突破3000亿元。工行和建行仍处于第一和第二的位置,营收增幅分别为23.6%和22.75%,考虑到两大行的基数本来就足够大,这一幅度相当惊人。上市第二年的农业银行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11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797.56亿元,同比增长29.94%,增幅处于第一,营业收入也直逼建行。2007年到2011年,农行的贷款年复合成长率20%,总资产复合成长率21%,规模的扩张直接推动了营业收入的强劲增长。2011年,中行开始重视大力发展国内市场,其营业收入也突破3000亿元大关,不过与其他同行相比增幅相对落后,显示出其拓展国内市场仍面临其他几大行的激烈竞争。交行的营收尽管总量上绝对额相对较小,但增幅也超过20%,表现也可圈可点。
信贷资源紧张局面下议价能力明显增强,净利润保持高速增长势头。2011年整个商业银行净利润为10412亿元,而五大行共实现净利润约6808亿元人民币,占比达到65.39%。就净利润规模排行而言,工行以2084亿元位居五大行之首,继续成为A股最赚钱的银行。同时,五大行均保持了18%以上的净利润增幅,其中交行的增幅高达29.95%,而表现相对逊色的中国银行其净利润同比增幅为18.81%,是唯一一家低于20%的国有大型银行。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盈利能力提升明显,主要盈利指标进入先进银行之列。一般而言,资产收益率(ROA)和资本收益率(ROE)两个指标较多地用来反映银行的盈利能力。国际上常常将资产收益率超过1%的商业银行定位为先进银行。而根据年报,五家大型银行均已经超过这一标准,其中建行以1.47%居于首位,这显示我国大型国有上市银行在全球银行业市场中确实已经体现出一定的先进性。但对于股东来说,最终的评价是ROE,其衡量的是股东每投入一单位资金所能获取的回报。2011年,工行以23.44%位列第一,建行以22.51%紧随其后。相对于一般上市公司而言,银行还强调用一个特殊指标——净息差(NIM)来衡量其盈利能力。所谓银行净息差指的是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银行平均生息资产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净息差=(全部利息收入-全部利息支出)/平均生息资产余额,反映的是银行生息资产的盈利能力。2011年,五大行净息差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农行2011年的净息差为2.85%居于最高。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持续增加,中间业务成为推动收入增幅的重要源泉。从年报中可以看出,银行业存贷款稳定增长以及息差的扩大,是银行业盈利空间进一步提升的主因,利息收入依然是各家银行利润的“重头戏”。2011年,五大国有大型上市银行根据国家的政策基调,配合稳健的货币政策,借助于央行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时机,在增加信贷投放的同时强化了利息收入。2011年五大行实现净利息收入13051.29亿元。各家银行利息收入均出现上升,既是央行2011年数度上调利率导致的息差收入扩大的原因,也是2011年信贷资源紧张引起商业银行的议价能力提升所致。2011年货币政策转型,进入加息周期,具有强大放贷能力的国有大型银行成为了最大受益者。目前净利息收入在各家银行的收入结构中仍占较大比例。除了中国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超过30%之外,其他如工行和建行的占比均不够高。这显示国有大型上市银行的业务模式和收入结构仍显单一,净利息收入在五大行收入中仍占绝对位置,主要依赖于利息收入发展的业务战略转型和业务模式调整的任务还较繁重。
2011年,各国有大型银行尽管在净利息收入上出现绝对值增加的现象,但非利息方面的收入也出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无论在营业收入中的总占比,还是和上年度相比,几大行的表现都相当令人满意,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成为推动净利润增长的正向因素。从年报看,几家银行的手续费收入主要包括代理业务手续费、信用承诺手续费及佣金、银行卡手续费、结算与清算手续费、外汇买卖价差收入、顾问和咨询费、托管和其他受托业务佣金。2011年,借助于开展金融服务创新等手段,五大行继续保持了手续费、佣金净收入的高速增长,并且发挥其传统优势,分别在各自领域发展出了自身的特色,为各行净利润的平稳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大行的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的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但资产质量出现波动迹象。就五家国有大型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情况来看,总体的资产质量保持了相对稳定,风险管理水平取得了持续的提升。截至2011年末,五大行中交行不良贷款率最低,为0.86%,工行为0.94%。2011年全年五大行的资产质量控制仍然比较好,五家国有大型银行中工行、农行、中行和交行继续保持此前不良贷款“双降”的趋势,但不良贷款余额缩减规模较小,而建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则上升了62亿元。考虑到建行加强了审慎管理,对不良贷款的定义较同业及官方机构更为严格,且不良贷款反弹幅度亦不大等原因,这一风险尚可控制。
当前,我国银行业总体不良贷款率为1%左右的水平,这一数值即使是放在全球银行业中也属一流水平。但在2011年第四季度,多家银行不良贷款率环比上升,不良贷款余额也环比增加,这应该引起警惕。考虑到巨额贷款可能会增加不良资产的暴露,为实现稳健经营,顺应于监管部门对于国有大型银行拨备覆盖率的要求,五家国有大型银行均将其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提高到达标水平之上,借以提高风险抵御的能力。其中工行的拨备覆盖达到266%,为五行最高。其他几家银行拨备覆盖率也全部超过200%,为夯实风险防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资产充足率全部达标,但经营中面临资本约束的困难日趋明显。2011年,国际银行业实施了国际金融监管改革,逐步推动“巴塞尔协议Ⅲ”实施。从国内来看,银监会2011年5月初公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加速推进银行业新监管标准的实施,严格强化监管。根据银监会数据,截至2011年年底,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71%,同比上升0.55个百分点。同时,监管部门明确了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底线为11.5%,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5%。从年报来看,五大国有大型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已经达标。其中,建行的资本最为充足,其资本充足率为13.68%,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97%,两项指标均位居五大行之首。农行在快速发展中对资本形成加大了消耗,其资本充足率为11.94%,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5%,相对位置处于五大行稍后。很大程度上,2011年各家银行资本充足情况超过了监管部门的要求,也远超新资本协议对于系统性重要银行的要求,这无疑给几家大行的业务开展筑上了一道牢固的大坝。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
对于大型国有上市银行来说,一方面要面对业务扩展与资本充足率匹配的困境,另一方面还要接受可能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再次提高的要求。目前,直接通过再融资方案补充资本的方式难以适应资本市场的环境,以定向增发、定向配股等外部融资方式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似乎通过留存利润等内部融资是较为可行的途径。但内部融资涉及股东层面的共识、分红标准的调整等,亦需要各方达成一致。总的来说,国有大型上市银行资本金不足的矛盾可能会成为一个未来趋势,这将直接阻碍业务的开展,目前这一现象已经越来越明显,需要各家银行在业务结构调整和资本节约上下工夫。
成本管理取得实效,间接贡献了净利润的持续增长。2011年,五家上市银行纷纷加强成本管理,继续压缩各项运营费用,在成本的控制上展示了较高的水平。如反映在年报中的具体指标层面,即表现为成本收入比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其中建设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同比下降1.68个百分点,成效最大,工行以1.23个百分点的降幅紧随其后。而农业银行却显示出一点不同,成本收入比大幅上升11.5个百分点,显示出该行在业务拓展过程中成本的增加仍比较明显,该项指标的合理回归需要时日。五家国有上市银行在成本管理上的刚性措施,既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也间接为其贡献了净利润的大幅增加。具体情况如表5所示。
2012年国有大型银行发展评析
2011年,在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层面面临考验,国内中小企业融资普遍较难,信贷资源较为紧张的背景下,五大国有上市银行逆水行舟,各方面的经营仍有上佳表现,令人称奇。综观五大行的年报,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既与中国经济的增长密不可分,也是各家银行自身抓住政策机会,继续保持业务的较快增长,不断开拓创新中间业务,合理进行成本控制,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的必然结果。但是这些优势是否能够持续,五大行的发展是否就一帆风顺,还需要继续讨论。这需要我们继续从五大上市银行的年报中寻找一些值得关注的东西。
在经济减速、息差收窄、成本上升和中间业务受限的趋势下,需合理应对可能的利润放缓局面。目前五大行盈利的高速增长,主要来源于业务规模增长、息差提高、中间业务快速发展及成本控制等几大因素。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这一良好的局面可能难以再现。目前,“十二五”规划明确我国的经济增速为7.5%,相比以前有所下调,2011年我国经济已经出现增速减缓的势头,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减弱,这势必使得银行再难以保持此前的高信贷投放,前些年信贷规模的急剧扩张或许只是阶段性的现象,保持利润的高速持续增长越来越困难。另考虑一下净息差,目前货币政策已经进入降息周期,加上监管层对五大行实现了较高的存贷比监管,这降低了它们资产端的收益。再加上由于历史的原因,五大行的客户群体有较多的政府、央企与国企等大客户,这使得他们在资产端收益方面议价能力较弱,更会降低未来的净息差。目前,银行面临利率市场化逐渐深化,市场投资利率陡峭下降,同业存款市场化提高付息成本,在竞争激烈背景下存款成本提高以及保本理财产品计入存款导致成本增加等,这些因素均会直接影响净息差。分析五大上市银行的年报和季报可以发现,实际上净息差实际上已达到一个周期性的顶部。此外,由于未来通货膨胀可能成为常态,人力成本等继续上升,商业银行保持较低的成本收入比难度较大,银行业要保持高的增速困难重重。
为了应对上述局面,需要各行大力推动业务的转型,合理调整资产配置,积极稳定息差水平,降低负债成本,提高活期储蓄存款比例,提高生息资产的比重,并借助于发展中间业务来加以弥补可能的盈利下降。例如,非利息收入已经成为决定银行整体收入状况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经济越发达,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越高。随着中间业务在银行收入中占比的不断提高,发展中间业务将成为今后银行业竞争的焦点。根据社会的反映,2012年银监会出台了银行中间业务方的“七不准”规定,即不准以贷转存,不准以贷收费,不准存贷挂钩,不准浮利分费,不准一浮到顶,不准借贷搭售,不准转嫁成本,这一规定的严格执行可能导致银行的中间业务受到较大影响。在变化多端的外部形势面前,五大银行唯有扎实做好内功,切实服务好客户,不断进行业务的创新,才有可能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继续保持高速的发展。
资产质量可能出现反复,相应的风险防范需严格加强。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其当期风险可能在今后若干年后爆发,不良贷款容易在某一阶段集中爆发,这是非线性特性在银行资产质量上的体现。目前,已有多家研究机构预计,2012年在经济软着陆的前提下,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都将温和上升。今年早些时候,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甚至曾表示,中国内地经济增长放缓,企业现金流被削弱,将导致银行业不良贷款逐步上升,全年提高2%~3%,银行业整体最高可达5%。此前,央行取消了银行的信贷规模控制,在净息差收窄和股东回报要求的压力下,几家银行均考虑以规模换取收益的做法,纷纷比拼信贷投放,几家大行均在信贷量增加上大做文章,做大规模,借以保持利润较快增长,在同业中不掉队。但是,资产规模的爆炸式增长之后,需要开始警惕不良贷款的反弹。尤其是政府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就一直被认为是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爆发地。当前,在国家清理政府平台贷款、严厉进行房地产调控、房地产市场变化莫测的局面下,这些领域的贷款可能引发较大的风险,这会给银行的资产质量带来不可估量的隐忧,侵蚀其正常的盈利能力。
此外,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延伸,国内银行业越来越感受到金融危机扩散、宏观经济下行带来的严峻挑战。经济景气度下降和银行业务有效需求下降,银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阻力就会加大;而外需不足和国内消费不旺带来的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将使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面临反弹压力,银行风险管理面临巨大挑战。这就要求几家银行高度重视资产质量的潜在隐忧,在授信管理等业务管理上狠下大功夫,合理进行风险资产分类,强化风险管理措施,优化贷款区域结构和客户结构,加强授权管理、限额管理和抵押担保管理,组织全面的贷后检查,切实防范各业务领域的贷款风险,加强风险防范,以便为银行业的继续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
2011年国有大型银行经营情况
目前国有大型银行均已经上市,根据披露的年报,2011年国有大型银行经营呈现以下特点:
货币政策紧缩和实体经济放缓背景下,营业收入大幅增长。2011年政府推动了货币政策转型,银行信贷进行收缩。信贷资源的紧张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银行的议价能力,也直接增加了银行的收入,推动了2011年国有大型上市银行整体业绩的增长。在五大银行中,除交通银行外,其他四大银行的营业收入均突破3000亿元。工行和建行仍处于第一和第二的位置,营收增幅分别为23.6%和22.75%,考虑到两大行的基数本来就足够大,这一幅度相当惊人。上市第二年的农业银行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11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797.56亿元,同比增长29.94%,增幅处于第一,营业收入也直逼建行。2007年到2011年,农行的贷款年复合成长率20%,总资产复合成长率21%,规模的扩张直接推动了营业收入的强劲增长。2011年,中行开始重视大力发展国内市场,其营业收入也突破3000亿元大关,不过与其他同行相比增幅相对落后,显示出其拓展国内市场仍面临其他几大行的激烈竞争。交行的营收尽管总量上绝对额相对较小,但增幅也超过20%,表现也可圈可点。
信贷资源紧张局面下议价能力明显增强,净利润保持高速增长势头。2011年整个商业银行净利润为10412亿元,而五大行共实现净利润约6808亿元人民币,占比达到65.39%。就净利润规模排行而言,工行以2084亿元位居五大行之首,继续成为A股最赚钱的银行。同时,五大行均保持了18%以上的净利润增幅,其中交行的增幅高达29.95%,而表现相对逊色的中国银行其净利润同比增幅为18.81%,是唯一一家低于20%的国有大型银行。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盈利能力提升明显,主要盈利指标进入先进银行之列。一般而言,资产收益率(ROA)和资本收益率(ROE)两个指标较多地用来反映银行的盈利能力。国际上常常将资产收益率超过1%的商业银行定位为先进银行。而根据年报,五家大型银行均已经超过这一标准,其中建行以1.47%居于首位,这显示我国大型国有上市银行在全球银行业市场中确实已经体现出一定的先进性。但对于股东来说,最终的评价是ROE,其衡量的是股东每投入一单位资金所能获取的回报。2011年,工行以23.44%位列第一,建行以22.51%紧随其后。相对于一般上市公司而言,银行还强调用一个特殊指标——净息差(NIM)来衡量其盈利能力。所谓银行净息差指的是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银行平均生息资产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净息差=(全部利息收入-全部利息支出)/平均生息资产余额,反映的是银行生息资产的盈利能力。2011年,五大行净息差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农行2011年的净息差为2.85%居于最高。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持续增加,中间业务成为推动收入增幅的重要源泉。从年报中可以看出,银行业存贷款稳定增长以及息差的扩大,是银行业盈利空间进一步提升的主因,利息收入依然是各家银行利润的“重头戏”。2011年,五大国有大型上市银行根据国家的政策基调,配合稳健的货币政策,借助于央行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时机,在增加信贷投放的同时强化了利息收入。2011年五大行实现净利息收入13051.29亿元。各家银行利息收入均出现上升,既是央行2011年数度上调利率导致的息差收入扩大的原因,也是2011年信贷资源紧张引起商业银行的议价能力提升所致。2011年货币政策转型,进入加息周期,具有强大放贷能力的国有大型银行成为了最大受益者。目前净利息收入在各家银行的收入结构中仍占较大比例。除了中国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超过30%之外,其他如工行和建行的占比均不够高。这显示国有大型上市银行的业务模式和收入结构仍显单一,净利息收入在五大行收入中仍占绝对位置,主要依赖于利息收入发展的业务战略转型和业务模式调整的任务还较繁重。
2011年,各国有大型银行尽管在净利息收入上出现绝对值增加的现象,但非利息方面的收入也出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无论在营业收入中的总占比,还是和上年度相比,几大行的表现都相当令人满意,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成为推动净利润增长的正向因素。从年报看,几家银行的手续费收入主要包括代理业务手续费、信用承诺手续费及佣金、银行卡手续费、结算与清算手续费、外汇买卖价差收入、顾问和咨询费、托管和其他受托业务佣金。2011年,借助于开展金融服务创新等手段,五大行继续保持了手续费、佣金净收入的高速增长,并且发挥其传统优势,分别在各自领域发展出了自身的特色,为各行净利润的平稳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大行的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的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但资产质量出现波动迹象。就五家国有大型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情况来看,总体的资产质量保持了相对稳定,风险管理水平取得了持续的提升。截至2011年末,五大行中交行不良贷款率最低,为0.86%,工行为0.94%。2011年全年五大行的资产质量控制仍然比较好,五家国有大型银行中工行、农行、中行和交行继续保持此前不良贷款“双降”的趋势,但不良贷款余额缩减规模较小,而建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则上升了62亿元。考虑到建行加强了审慎管理,对不良贷款的定义较同业及官方机构更为严格,且不良贷款反弹幅度亦不大等原因,这一风险尚可控制。
当前,我国银行业总体不良贷款率为1%左右的水平,这一数值即使是放在全球银行业中也属一流水平。但在2011年第四季度,多家银行不良贷款率环比上升,不良贷款余额也环比增加,这应该引起警惕。考虑到巨额贷款可能会增加不良资产的暴露,为实现稳健经营,顺应于监管部门对于国有大型银行拨备覆盖率的要求,五家国有大型银行均将其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提高到达标水平之上,借以提高风险抵御的能力。其中工行的拨备覆盖达到266%,为五行最高。其他几家银行拨备覆盖率也全部超过200%,为夯实风险防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资产充足率全部达标,但经营中面临资本约束的困难日趋明显。2011年,国际银行业实施了国际金融监管改革,逐步推动“巴塞尔协议Ⅲ”实施。从国内来看,银监会2011年5月初公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加速推进银行业新监管标准的实施,严格强化监管。根据银监会数据,截至2011年年底,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71%,同比上升0.55个百分点。同时,监管部门明确了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底线为11.5%,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5%。从年报来看,五大国有大型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已经达标。其中,建行的资本最为充足,其资本充足率为13.68%,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97%,两项指标均位居五大行之首。农行在快速发展中对资本形成加大了消耗,其资本充足率为11.94%,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5%,相对位置处于五大行稍后。很大程度上,2011年各家银行资本充足情况超过了监管部门的要求,也远超新资本协议对于系统性重要银行的要求,这无疑给几家大行的业务开展筑上了一道牢固的大坝。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
对于大型国有上市银行来说,一方面要面对业务扩展与资本充足率匹配的困境,另一方面还要接受可能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再次提高的要求。目前,直接通过再融资方案补充资本的方式难以适应资本市场的环境,以定向增发、定向配股等外部融资方式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似乎通过留存利润等内部融资是较为可行的途径。但内部融资涉及股东层面的共识、分红标准的调整等,亦需要各方达成一致。总的来说,国有大型上市银行资本金不足的矛盾可能会成为一个未来趋势,这将直接阻碍业务的开展,目前这一现象已经越来越明显,需要各家银行在业务结构调整和资本节约上下工夫。
成本管理取得实效,间接贡献了净利润的持续增长。2011年,五家上市银行纷纷加强成本管理,继续压缩各项运营费用,在成本的控制上展示了较高的水平。如反映在年报中的具体指标层面,即表现为成本收入比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其中建设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同比下降1.68个百分点,成效最大,工行以1.23个百分点的降幅紧随其后。而农业银行却显示出一点不同,成本收入比大幅上升11.5个百分点,显示出该行在业务拓展过程中成本的增加仍比较明显,该项指标的合理回归需要时日。五家国有上市银行在成本管理上的刚性措施,既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也间接为其贡献了净利润的大幅增加。具体情况如表5所示。
2012年国有大型银行发展评析
2011年,在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层面面临考验,国内中小企业融资普遍较难,信贷资源较为紧张的背景下,五大国有上市银行逆水行舟,各方面的经营仍有上佳表现,令人称奇。综观五大行的年报,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既与中国经济的增长密不可分,也是各家银行自身抓住政策机会,继续保持业务的较快增长,不断开拓创新中间业务,合理进行成本控制,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的必然结果。但是这些优势是否能够持续,五大行的发展是否就一帆风顺,还需要继续讨论。这需要我们继续从五大上市银行的年报中寻找一些值得关注的东西。
在经济减速、息差收窄、成本上升和中间业务受限的趋势下,需合理应对可能的利润放缓局面。目前五大行盈利的高速增长,主要来源于业务规模增长、息差提高、中间业务快速发展及成本控制等几大因素。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这一良好的局面可能难以再现。目前,“十二五”规划明确我国的经济增速为7.5%,相比以前有所下调,2011年我国经济已经出现增速减缓的势头,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减弱,这势必使得银行再难以保持此前的高信贷投放,前些年信贷规模的急剧扩张或许只是阶段性的现象,保持利润的高速持续增长越来越困难。另考虑一下净息差,目前货币政策已经进入降息周期,加上监管层对五大行实现了较高的存贷比监管,这降低了它们资产端的收益。再加上由于历史的原因,五大行的客户群体有较多的政府、央企与国企等大客户,这使得他们在资产端收益方面议价能力较弱,更会降低未来的净息差。目前,银行面临利率市场化逐渐深化,市场投资利率陡峭下降,同业存款市场化提高付息成本,在竞争激烈背景下存款成本提高以及保本理财产品计入存款导致成本增加等,这些因素均会直接影响净息差。分析五大上市银行的年报和季报可以发现,实际上净息差实际上已达到一个周期性的顶部。此外,由于未来通货膨胀可能成为常态,人力成本等继续上升,商业银行保持较低的成本收入比难度较大,银行业要保持高的增速困难重重。
为了应对上述局面,需要各行大力推动业务的转型,合理调整资产配置,积极稳定息差水平,降低负债成本,提高活期储蓄存款比例,提高生息资产的比重,并借助于发展中间业务来加以弥补可能的盈利下降。例如,非利息收入已经成为决定银行整体收入状况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经济越发达,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越高。随着中间业务在银行收入中占比的不断提高,发展中间业务将成为今后银行业竞争的焦点。根据社会的反映,2012年银监会出台了银行中间业务方的“七不准”规定,即不准以贷转存,不准以贷收费,不准存贷挂钩,不准浮利分费,不准一浮到顶,不准借贷搭售,不准转嫁成本,这一规定的严格执行可能导致银行的中间业务受到较大影响。在变化多端的外部形势面前,五大银行唯有扎实做好内功,切实服务好客户,不断进行业务的创新,才有可能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继续保持高速的发展。
资产质量可能出现反复,相应的风险防范需严格加强。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其当期风险可能在今后若干年后爆发,不良贷款容易在某一阶段集中爆发,这是非线性特性在银行资产质量上的体现。目前,已有多家研究机构预计,2012年在经济软着陆的前提下,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都将温和上升。今年早些时候,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甚至曾表示,中国内地经济增长放缓,企业现金流被削弱,将导致银行业不良贷款逐步上升,全年提高2%~3%,银行业整体最高可达5%。此前,央行取消了银行的信贷规模控制,在净息差收窄和股东回报要求的压力下,几家银行均考虑以规模换取收益的做法,纷纷比拼信贷投放,几家大行均在信贷量增加上大做文章,做大规模,借以保持利润较快增长,在同业中不掉队。但是,资产规模的爆炸式增长之后,需要开始警惕不良贷款的反弹。尤其是政府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就一直被认为是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爆发地。当前,在国家清理政府平台贷款、严厉进行房地产调控、房地产市场变化莫测的局面下,这些领域的贷款可能引发较大的风险,这会给银行的资产质量带来不可估量的隐忧,侵蚀其正常的盈利能力。
此外,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延伸,国内银行业越来越感受到金融危机扩散、宏观经济下行带来的严峻挑战。经济景气度下降和银行业务有效需求下降,银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阻力就会加大;而外需不足和国内消费不旺带来的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将使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面临反弹压力,银行风险管理面临巨大挑战。这就要求几家银行高度重视资产质量的潜在隐忧,在授信管理等业务管理上狠下大功夫,合理进行风险资产分类,强化风险管理措施,优化贷款区域结构和客户结构,加强授权管理、限额管理和抵押担保管理,组织全面的贷后检查,切实防范各业务领域的贷款风险,加强风险防范,以便为银行业的继续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