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人造卫星”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v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造卫星的教学历来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很抽象,特别是对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及环绕速度,同步卫星的发射及特点,宇宙速度问题等的理解。笔者学校一位老师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认为较为成功。现将教学过程和反思介绍如下,与大家探讨。
  上课前,播放一段视频:一副美丽的海洋风景图,几只海鸥在碧波荡漾的大海上自由飞翔,一只小船在海水里乘风破浪的前行,背景音乐是电影“哥伦布”主题曲“Sailing(远航)”。学生们都被这优美的画面及音乐吸引了。
  上课铃声响起,老师走上讲台。
  教师:同学们,你们听到的歌曲好听吗?谁能说出这首歌的名字?
  学生:歌曲很好听,但是不知道是什么歌……
  教师:这首歌的名字叫sailing(远航),是电影“哥伦布”的主题曲。正如歌曲中所唱到的:“我在航行中乘风破浪,其中甘苦谁能说,为了靠近你, 为了自由。”其实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充满了艰辛和辛劳,为了学到真知我们也必须要像他那样乘风破浪,克服困难。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哥伦布的精神一起来学习神秘而美丽的宇宙世界——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展示多媒体录像。
  音响里放出“东方红”的歌曲,画面里显示出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和中国人民欣喜若狂的感人场面(旁白:这是一首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歌曲“东方红”。三十年前的某一次奏响,给了这只歌曲更新更深的含义,因为那次它唱响在整个浩瀚的宇宙。这雄浑的曲调来自于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教师:这是中国所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它的发射在我国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士气,使得中国正式跨入世界大国的行列。(接着展示我国到目前为止所发射的几颗卫星图片:东方红卫星,返回式卫星,风云一号卫星……)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发射卫星的技术已经进入世界的前列。除了一般卫星的发射,我国还掌握了一颗多星,同步卫星,回收卫星等高尖端技术。那么卫星是怎样升上天空的,又是怎样围绕地球旋转的?(引入课题)
  (反思:课题引入比较成功。首先以优美的画面及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再从歌曲的歌词中找到鼓励学生的词语,从而对学生在这一章学习中可能存在的畏惧困难的情绪进行励志教育;接着从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介绍引入了本节课的课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这个问题古人也很感兴趣(展示图片“万户飞天”),图片上的这个人同学们认识吗?
  学生:……
  教师:他是明朝时期的万户,很想上天,所以把自己绑在一张板凳上,板凳四周绑着鞭炮,然后让人把这些鞭炮点燃。同学们猜想一下,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学生:……
  教师:伴随着鞭炮的爆炸,他和凳子一起冲上了天空,他非常高兴自己终于能上天了,但是他只是想到如何上天,却没有想到如何下地,最后摔死了(学生笑)。尽管这是一次失败的实验,但是它让人们看到了人类上天的希望。此后经过大量的研究,人类实现了这个梦想,其理论奠基人便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
  展示牛顿的人造卫星设想图。
  教师:请同学们自学教材上有关这个猜想的内容。
  学生自学看书。
  教师:请一个同学给大家叙述下牛顿的人造卫星猜想。
  学生:……
  教师:这位同学叙述得非常好,牛顿正是通过这样的猜想提出了人造卫星的模型。那么人造卫星围绕地球旋转时的运动物理量该怎样描述呢?
  (反思:人造卫星模型的引入比较自然,用“万户飞天”的故事向学生展示了中国人的祖先对飞天的向往和对后人研究的启示。通过多媒体展示关于牛顿人造卫星模型的猜想,形象生动地引入人造卫星发射的原理。)
  多媒体展示人造卫星绕地球旋转的模型。
  教师: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必须要有外力来提供向心力,那么人造卫星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什么力提供的呢?
  学生:是地球对人造卫星的万有引力。
  教师:回答得非常好。下面我们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来推导描述人造卫星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各个物理量。
  在黑板上推导描述人造卫星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各个物理量。
  教师:由这些表达式可知,不同轨道的人造卫星其运动的物理量是不同的,有什么规律吗?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结论:人造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其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加速度越小,周期越大。
  教师:人造卫星是怎样上天的呢?
  多媒体展示人造卫星的发射过程。
  教师:人造卫星发射上天必须要给卫星提供一个发射的初速度——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
  多媒体展示人造卫星的三种发射速度及其意义。
  (反思:这里的多媒体应用非常恰当。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本来很不好讲,使用多媒体后,这个难点就被突破了。学生在观看人造卫星发射的全过程的同时就可以理解发射速度的意义。)
  教师:人造卫星通过火箭的帮助升上了天空之后,它又会怎样围绕地球旋转呢?
  多媒体展示人造卫星的几种运行轨道:极地卫星,赤道卫星,任意卫星轨道。
  教师:通过刚才的动画,同学们可以看到:不管什么卫星都必须在以地心为圆心的轨道上运动,这是为什么?
  学生:因为人造卫星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为万有引力所提供,而万有引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
  教师:回答得非常好。正是因为万有引力的作用,人造卫星必须围绕地心旋转。我们试想,可不可以发射一颗平行于某个纬度圈(赤道除外)的人造卫星?
  学生:不能 ,因为此时它的向心力没有指向地心。
  教师:回答得非常正确。发射的卫星根据其用途不同可以有很多的种类。下面介绍一种非常重要的卫星——地球同步卫星。
  多媒体展示地球同步卫星动画,显示其相对地球静止的运行原理,并在黑板上演算人造地球同步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离地面的高度。
  教师:通过计算可知,地球同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是很高的,因此发射同步卫星的难度比一般卫星要大得多。下面一起来看看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过程。
  视频展示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过程。
  教师:地球同步卫星的一个很重要的应用就是能实现全球同步通讯。人类是怎样利用同步卫星实现全球通讯的?
  动画展示利用地球同步卫星实现全球通讯的原理。
  教师:大家可以看到,要实现全球通讯,必须发射三个地球同步卫星才行。
  (反思:多媒体的应用把传统的难题解决了。它通过形象生动的动画把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同步卫星的原理解释得很清楚,特别是对实现全球通讯的解释很是经典,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不能解决的。)
  视频播放阿波罗登月,神舟五号的发射,嫦娥计划,最后图片展示美国挑战者号的失败。
  教师:同学们,人类在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悲哀,甚至要付出宝贵的生命,但是不管怎样的困难都不能阻止我们探索自然的步伐。美国总统里根曾经说:“英雄之所以被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他人赞颂的言辞,而在于他们始终如一地、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乃至贡献出生命的精神。我们已经失去了“挑战者号”,但是不能失去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反思:本节课结束语的设计让人回味无穷,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起到了很大作用。)
  (栏目编辑 罗琬华)
其他文献
记者:马斌处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刊的采访1 2011年、2013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贯彻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区中小学书法教育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书法教育。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152所书法特色学校名单,一方面希望加强书法教育特色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希望通过特色学
【摘 要】诏版主要出于发布政令的需要,重在实用,铸刻草率,无意雕饰,质朴而率真,是民间的自由书写。诏版文字内容基本相同,规格多种多样。因为诏版是金属材质,今天所见的面目是镌刻或铸造与风化的合力作用之结果,转换为毛笔书写,这中间会有很多变形和流失,需要书家具备一种综合的转化能力。临习风格宜倾向生拙粗犷,宜寻求“急就”的趣味。  【关键词】秦代,诏版;临摹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
【摘 要】为落实《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理念,实现“以写益智、以写育人、以写促改、以写强校”的教改之路,学校开展了“识写结合,描摹入手,主辅结合,科学训练”的书法教育研究。本文以《垂露竖》教学为例,探讨毛笔书法指导课的教学实践,研究如何通过培养读帖习惯、加强技法感悟、重视范字研习、赏析名胜书迹等途径,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和文化修养。  【关键词】书法课堂;习惯;技法;研习;欣赏  【中图分类号】J
策划人语  书法教育不单单是教学生临好帖、写好字,更是一个系统工程。与数学、语文等学科一样,它不仅仅是一种基本知识的传授过程,更应当起着美育的功能。那么,提到美育,人们或许会问,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书法教育的美育功能究竟是什么?  在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日常书写逐步淡出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再加之社会分工的细化,每个人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也都不一样,而传统书法文化的弘扬似乎并不是每个人都
【设计理念】  宋代书家黄庭坚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人神,则下笔随人意。”读帖,即在临帖之前或临帖之余,详观和揣摩帖中字的点画用笔、结体取势、章法布局和格调神韵等,将它们观之人眼、铭记于心,然后进行临习。《读帖》一课,我聚焦“什么是读帖”“怎么去读帖”两个主问题,引导学生知“读帖”、学“读帖”、悟“读帖”。  其一,追寻书法味——聚合“扶”与“放”。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书法
摘 要:本文例谈核心素养导向的力与运动专题复习课,课堂包括“以情景提出问题”“经建模分析问题”“用规律解决问题”“再回眸拓展问题”四个教学环节。整节课重在培养学生审题建模的能力、规范化解题的习惯以及延伸拓展的科学思维。  关键词:情景;模型;原始方程;拓展;科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4-0060-5  高中物理的教学目标已从三维目
杨秦懿
期刊
【摘 要】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在书法特色浓郁、书法教育成果显著的基础上,成立国粹艺术传承中心,以课程建设为保障,深入拓展国粹艺术传承特色项目,大力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国粹艺术传承这一渠道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国粹艺术;书法特色教育;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
沈尹默先生曾说:“字外无法,法在字中”。这就告诉我们,法帖犹如老师,这个老师是不开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动去请教、揣摩,这就是“读帖”。在临习之前,读帖的方法和精细程度,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何谓书法?“书”,强调动作性、操作性;“法”,突出规律性、实质性。李新杰老师深谙此道,教学《读帖》一课的一些做法可圈可点。  1.读帖,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让字“入眼”。本堂课,李老师为了开阔学生的
张华全 金蓮 曹严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