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近视眼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透明度的变化分析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lee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青少年近视眼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透明度的变化特点及其原因。

方法

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选择2016年1至8月在青岛眼科医院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眼患者,取右眼纳入研究。于戴镜前、戴镜后1 d、1周及1、3、6、12个月时对角膜光密度值进行评估,应用Pentacam角膜地形图光学密度软件进行测量,角膜直径范围以角膜中心为圆点分为≤2 mm、>2 mm且≤6 mm、>6 mm且≤10 mm、>10 mm且≤12 mm 4个区域,角膜厚度分为前(前120 μm)、中、后(后60 μm)3层。采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戴镜前后各参数行总体比较,若有差异则进一步采用LSD检验两两比较。

结果

40例(40只眼)近视眼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10.76±1.74)岁。戴镜前角膜光密度值为13.18±0.23,于戴镜早期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内:t=-1.594,-1.472,0.064,1.971;P>0.05);戴镜6个月时显著增加并达峰值15.31±0.23(t=7.613,P<0.01),戴镜1年时仍维持较高值15.15±0.24(t=7.227,P<0.01)。角膜前、中、后层光密度值的变化趋势与整体基本一致,戴镜早期均有下降趋势,至戴镜后6和12个月明显增加(前层t=7.143,6.177,中层t=7.508,6.563,后层t=6.722,8.533;P<0.01),仅后层于1周时光密度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戴镜前10.21±0.14,戴镜后1周9.91±0.14,t=-2.348,P=0.024)。按角膜直径范围分析发现≤2 mm区角膜光密度值于戴镜1个月开始显著增加(戴镜前12.88±0.14,戴镜后1个月13.31±0.19,t=2.158,P=0.037),>2 mm且≤6 mm区于3个月开始显著增加(戴镜前11.71±0.13,戴镜后3个月12.50±0.19,t=3.213,P=0.003),>6 mm且≤10 mm区于6个月时开始显著增加(戴镜前11.40±0.30,戴镜后6个月13.70±0.33,t=7.635,P=0.000),各区高值均持续至1年。与其他直径范围不同的是>10 mm且≤12 mm区域,戴镜前后光密度值无明显改变(F=1.668,P>0.05)。另外,早期角膜光密度值的显著降低主要集中在角膜后层及>6 mm且≤10 mm区域内。

结论

戴镜早期角膜后层及直径>6 mm且≤10 mm范围角膜透明度一过性升高;但长期配戴塑形镜可引起10 mm直径范围内角膜光密度值增高、透明度下降,且以光学区中心最早发生,逐渐向外周扩展,前、中及后层角膜均被波及;此过程可能与塑形镜影响角膜氧供及机械压迫作用,进而导致角膜基质重塑相关。(中华眼科杂志,2019,55:435-441)

其他文献
本文报道了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胃癌根治术的麻醉注意事项。对于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非心血管手术麻醉时,一定要以"保证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及充分镇静镇痛"为核心思想,避免已有夹层的破裂,以使患者安全平稳地度过围手术期。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一直以来都是足踝部创伤的一大热点,随着治疗技术及内固定物的发展,尤其是微创技术的推广,整体治疗效果较前明显改善,特别是软组织并发症明显减少。但诸如传统技术是否终将全为微创技术所取代、载距突骨块是否恒定不移位及其螺钉是否必须准确置入、关节面的解剖复位是否是影响最终效果及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的最关键因素等问题,仍是目前误区集中点。
期刊
圆锥角膜是易发生于年轻人的以角膜变薄且呈锥形前突为特征的致盲性眼病,发病率约为1/2 000。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有关圆锥角膜诊疗工作的共识性意见,而多数医师没有系统掌握圆锥角膜的诊疗方法,故在临床工作中存在一些误区。本文通过阐述圆锥角膜诊疗工作的必要性和原则,指出临床医师应重视并系统了解圆锥角膜的临床诊疗方法,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为患者提供最佳而规范的治疗方案,这对患者长期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和生
近年来我国临床已逐步推广使用治疗用绷带镜。为了促进其合理规范应用,中国健康管理协会接触镜安全监控与视觉健康专业委员会在参考相关文献和结合专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充分讨论,并汇集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相关专业学组专家的意见,经过反复函审及修改,针对治疗用绷带镜的临床应用,包括其适应证、禁忌证和使用方法,形成专家共识意见,以供临床医师在工作中参考使用。(中华眼科杂志,2019,55:405-412
期刊
目的探讨0.1%他克莫司滴眼液预防高危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5年3至9月北京同仁眼科中心角膜病专科拟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符合高危角膜移植标准的患者49例(50只眼),按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25例(25只眼),其中女性9例,男性16例,年龄(57.8±14.8)岁。对照组24例(25只眼),其中女性10例,男性14例,平均年龄(45.1±16.2)
期刊
眼部缺血综合征在临床并非少见,但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临床特点,极易出现误诊及漏诊,延误治疗,且预后较差。本文报道了2例眼缺血综合征患者,经血管外科、神经内科会诊,并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成像、颈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等检查后,确诊为眼缺血综合征。分别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药物和手术治疗后均有所好转。(中华眼科杂志,2019,55:454-457)
期刊
目的评价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矫正角膜移植术后不规则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山东省眼科医院试戴并成功验配了RGPCL的角膜移植术后患者31例(37只眼)。其中男性24例(30只眼),女性7例(7只眼),年龄(31.3±5.8)岁。收集患者原发病、首次配戴RGPCL距离角膜移植的时间,logMAR视力表检查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
目的探讨角膜后弹力层剥除自动角膜刀取材内皮移植术(DSAEK)治疗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PKP)后内皮失代偿患者的植片存活情况,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6月至2017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就诊并接受DSAEK治疗PKP后内皮失代偿的患者51例(51只眼),年龄(43.3±21.0)岁,男性36例,女性15例。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手术方式、并发症、随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