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8-054-01
196年当时的国家教委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该计划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1],这一部分占周总课时的20%25%。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了校本课程的概念,且对课时的问题作出了保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19年做出实施“三级(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决策。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行动上推动了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确立了三级课程模式。[2]
校本教材的建设必须立足于学生需求。在苏州,2016年新入学新生进入历史部编教材时代,相比于2016年之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新教材除了在“以点联线”“线索意识”上有所着重,更明显的改变是非常突出辅助栏目,体现了“教本”和“学本”相结合的特征以加强教材的可读性、可学性和操作性,弥补了以往教材的缺陷,但实践性、本土性的要求则是统编教材不可能提供给历史教师的,需要地方、学校、教师在学校课程中予以补充。
校本教材的建设需要立足于學校基础。苏州市草桥中学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苏州城内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在搬迁后距离山塘街主景区通贵桥3公里,校门口公交921、80等10钟内便可到达山塘街新民桥,从地域上来讲,对开发山塘街历史文化内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不同学校,年级,区域文化特征决定校本课程的多样性,苏州市草桥中学根据生源特点,区域文化等因素提出山塘历史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苏州市草桥中学通过发掘山塘历史文化内涵,激发学生探索乡土历史,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树立学生学生的爱国爱家情怀,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教材不足。
校本教材的建设呼吁凸显地方特色。由于校本课程的综合性和活动性对促进学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个学校都寻求建设适合自身发展的校本课程,2015年,苏州市草桥中学校按照要求各学校按照学校办学需要,申请课程基地,由于苏州市草桥中学历史组提出草桥中学有着深厚的办学底蕴,是市区一所百年名校,搬迁到江星路5号后更是离姑苏名胜虎丘—山塘风景区更近一步,但是也面临着生源结构发生巨大变大的挑战,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以发掘山塘历史文化素材为基础的草桥中学山塘历史校本课程开始萌芽。
草桥中学毗邻苏州市山塘街,而山塘街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蕴藏着充足的苏州地方历史文化,同时在经历新时期保护性修复后,山塘街上的历史文化教学基地和民俗文化基地更为丰富,为乡土历史教育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素材。
一、山塘街蕴藏着充足的苏州地方历史文化
“山塘街,是一条长约七里的古街,位于今日苏州姑苏区内,东挽‘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阊门,西携‘吴中第一名胜’之虎丘,且与留园、寒山寺、西园寺等嘉园名刹毗邻而居,在古城苏州占尽山水人文之形胜。按照俗语来说,苏州‘七里山塘街,如一条扁担,挑起了苏州两千五百年的历史。’”[3]相传,“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唯独遥望东南见吴阊门为之感叹:‘吴门城头有白马如练’。”[4]此后,随着吴越春秋争霸的结束,自公元4世纪南北朝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发展到明清两代,姑苏城阊门“商贾鳞集,货贝辐辏,襟带于山塘间,久成都会”,以至于在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一回中就作出了如此描述:“......按那石头书云: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5]
在山塘街上,名人辈出,史料丰富,从春秋战国千人石上孙武练兵到盛唐之际白居易的开河筑路,从明朝末年颜佩韦等五义士暴动失败慷慨就义到晚清末年柳亚子、陈去病的“操南音不忘本”反清革命初结南社,清代苏州籍画家徐杨曾在《姑苏繁华图》(又名《盛世滋生图》)就是一幅描绘明清时期山塘街繁荣市井的商品经济的风俗画。可以说山塘街埋藏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些都是历史教科书上没有办法找到的历史文化资源。
二、山塘街拥有丰富的苏州历史文化教学基地
山塘街各类景点、纪念馆、博物馆、名人故居很多,近年来,苏州市政府以“保护风貌、修旧如旧”为宗旨,对山塘街进行了保护性的修复。有人统计,这条街上的各类文物保护单位有1处,控制保护古建筑有13处,古碑坊有9处,各类会馆有8处。
清朝纳兰常安在《宦游笔记》中描绘到:“阊门外,为水陆冲要之区,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居民稠密,街巷逼隘,客货一到,行人几不能掉臂。”[6]山塘街上会馆众多,各地商人在苏州建造的会馆,集中地体现了明清时期的文化水平和建筑工艺水平。目前为止,完成修缮工作的几个会馆的兴建和发展,与历史、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能够成为山塘历史课程重要的教学资源和教育基地。[7]
位于阊门外的玉涵堂,是明代吏部尚书吴一鹏的故居,历史悠久,是苏州最大的古建筑群,在修复过程中,除主厅玉涵堂保留了明代遗构,其余都是清代到民国年间的建筑样式。玉涵堂、山塘人文风情馆、刺绣工作室等承载了建筑,经济,文学,民俗等多种历史人文资源,是难得的历史文化校外课程基地。
三、山塘街同时也是苏州民俗文化的聚集地
七里山塘自唐代白居易守苏州以来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浓郁的吴文化特色,集旅游、民俗、商贸、工艺于一体,较之杭州的西湖与白堤更擅胜名,享有历史文化名街的千年盛誉。一个在唐代就已经在山塘形成了的全民旅游热潮,直到一千多年后才被这个世界所效仿。一个在宋元时期就已经相当繁华了的山塘商业氛围,人们现在还在努力地营造。一些在明清时代的山塘就已经蔚然成风的新鲜事物,人们似乎也只是到了今天才刚刚开始对它们有所认识。
冯政称苏州山塘街是“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天堂里的街市”[8],正因为它拥有如此突出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所以成为了草桥历史校本课程的首选资源。
参考文献:
[1]教育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编写: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编写: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冯政:《山塘街,东方文明高度繁荣和谐的象征——苏州历史文化名街山塘街的价值和修复》,经济,2009年第10期
[4]冯政:《山塘街,东方文明高度繁荣和谐的象征——苏州历史文化名街山塘街的价值和修复》,经济,2009年第10期
[5]冯政:《山塘街,东方文明高度繁荣和谐的象征——苏州历史文化名街山塘街的价值和修复》,经济,2009年第10期
[6]孙迎庆:《昔日繁华的老苏州会馆》,《寻根》,2007年第4期
[7]孙迎庆:《昔日繁华的老苏州会馆》,《寻根》,2007年第4期
[8]冯政:《山塘街,东方文明高度繁荣和谐的象征——苏州历史文化名街山塘街的价值和修复》,经济,2009年第10期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8-054-01
196年当时的国家教委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该计划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1],这一部分占周总课时的20%25%。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了校本课程的概念,且对课时的问题作出了保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19年做出实施“三级(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决策。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行动上推动了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确立了三级课程模式。[2]
校本教材的建设必须立足于学生需求。在苏州,2016年新入学新生进入历史部编教材时代,相比于2016年之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新教材除了在“以点联线”“线索意识”上有所着重,更明显的改变是非常突出辅助栏目,体现了“教本”和“学本”相结合的特征以加强教材的可读性、可学性和操作性,弥补了以往教材的缺陷,但实践性、本土性的要求则是统编教材不可能提供给历史教师的,需要地方、学校、教师在学校课程中予以补充。
校本教材的建设需要立足于學校基础。苏州市草桥中学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苏州城内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在搬迁后距离山塘街主景区通贵桥3公里,校门口公交921、80等10钟内便可到达山塘街新民桥,从地域上来讲,对开发山塘街历史文化内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不同学校,年级,区域文化特征决定校本课程的多样性,苏州市草桥中学根据生源特点,区域文化等因素提出山塘历史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苏州市草桥中学通过发掘山塘历史文化内涵,激发学生探索乡土历史,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树立学生学生的爱国爱家情怀,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教材不足。
校本教材的建设呼吁凸显地方特色。由于校本课程的综合性和活动性对促进学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个学校都寻求建设适合自身发展的校本课程,2015年,苏州市草桥中学校按照要求各学校按照学校办学需要,申请课程基地,由于苏州市草桥中学历史组提出草桥中学有着深厚的办学底蕴,是市区一所百年名校,搬迁到江星路5号后更是离姑苏名胜虎丘—山塘风景区更近一步,但是也面临着生源结构发生巨大变大的挑战,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以发掘山塘历史文化素材为基础的草桥中学山塘历史校本课程开始萌芽。
草桥中学毗邻苏州市山塘街,而山塘街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蕴藏着充足的苏州地方历史文化,同时在经历新时期保护性修复后,山塘街上的历史文化教学基地和民俗文化基地更为丰富,为乡土历史教育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素材。
一、山塘街蕴藏着充足的苏州地方历史文化
“山塘街,是一条长约七里的古街,位于今日苏州姑苏区内,东挽‘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阊门,西携‘吴中第一名胜’之虎丘,且与留园、寒山寺、西园寺等嘉园名刹毗邻而居,在古城苏州占尽山水人文之形胜。按照俗语来说,苏州‘七里山塘街,如一条扁担,挑起了苏州两千五百年的历史。’”[3]相传,“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唯独遥望东南见吴阊门为之感叹:‘吴门城头有白马如练’。”[4]此后,随着吴越春秋争霸的结束,自公元4世纪南北朝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发展到明清两代,姑苏城阊门“商贾鳞集,货贝辐辏,襟带于山塘间,久成都会”,以至于在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一回中就作出了如此描述:“......按那石头书云: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5]
在山塘街上,名人辈出,史料丰富,从春秋战国千人石上孙武练兵到盛唐之际白居易的开河筑路,从明朝末年颜佩韦等五义士暴动失败慷慨就义到晚清末年柳亚子、陈去病的“操南音不忘本”反清革命初结南社,清代苏州籍画家徐杨曾在《姑苏繁华图》(又名《盛世滋生图》)就是一幅描绘明清时期山塘街繁荣市井的商品经济的风俗画。可以说山塘街埋藏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些都是历史教科书上没有办法找到的历史文化资源。
二、山塘街拥有丰富的苏州历史文化教学基地
山塘街各类景点、纪念馆、博物馆、名人故居很多,近年来,苏州市政府以“保护风貌、修旧如旧”为宗旨,对山塘街进行了保护性的修复。有人统计,这条街上的各类文物保护单位有1处,控制保护古建筑有13处,古碑坊有9处,各类会馆有8处。
清朝纳兰常安在《宦游笔记》中描绘到:“阊门外,为水陆冲要之区,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居民稠密,街巷逼隘,客货一到,行人几不能掉臂。”[6]山塘街上会馆众多,各地商人在苏州建造的会馆,集中地体现了明清时期的文化水平和建筑工艺水平。目前为止,完成修缮工作的几个会馆的兴建和发展,与历史、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能够成为山塘历史课程重要的教学资源和教育基地。[7]
位于阊门外的玉涵堂,是明代吏部尚书吴一鹏的故居,历史悠久,是苏州最大的古建筑群,在修复过程中,除主厅玉涵堂保留了明代遗构,其余都是清代到民国年间的建筑样式。玉涵堂、山塘人文风情馆、刺绣工作室等承载了建筑,经济,文学,民俗等多种历史人文资源,是难得的历史文化校外课程基地。
三、山塘街同时也是苏州民俗文化的聚集地
七里山塘自唐代白居易守苏州以来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浓郁的吴文化特色,集旅游、民俗、商贸、工艺于一体,较之杭州的西湖与白堤更擅胜名,享有历史文化名街的千年盛誉。一个在唐代就已经在山塘形成了的全民旅游热潮,直到一千多年后才被这个世界所效仿。一个在宋元时期就已经相当繁华了的山塘商业氛围,人们现在还在努力地营造。一些在明清时代的山塘就已经蔚然成风的新鲜事物,人们似乎也只是到了今天才刚刚开始对它们有所认识。
冯政称苏州山塘街是“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天堂里的街市”[8],正因为它拥有如此突出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所以成为了草桥历史校本课程的首选资源。
参考文献:
[1]教育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编写: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编写: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冯政:《山塘街,东方文明高度繁荣和谐的象征——苏州历史文化名街山塘街的价值和修复》,经济,2009年第10期
[4]冯政:《山塘街,东方文明高度繁荣和谐的象征——苏州历史文化名街山塘街的价值和修复》,经济,2009年第10期
[5]冯政:《山塘街,东方文明高度繁荣和谐的象征——苏州历史文化名街山塘街的价值和修复》,经济,2009年第10期
[6]孙迎庆:《昔日繁华的老苏州会馆》,《寻根》,2007年第4期
[7]孙迎庆:《昔日繁华的老苏州会馆》,《寻根》,2007年第4期
[8]冯政:《山塘街,东方文明高度繁荣和谐的象征——苏州历史文化名街山塘街的价值和修复》,经济,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