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就与价格上涨相关内容进行论述,对剥离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认清价格波动的种种利弊,进一步给政府调控经济提供指导性的建议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价格 价格波动 通胀
一、价格的内涵
1.价格的定义。价格是市场上通过货币进行价值评估的衡量尺度,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人们观念的货币所表明的商品价格,是以人们在现实交换中所支出实在的货币为依据的。货币和其他商品之间在观念上的比例,不过是客观地存在它们之间的实在比例的反映。
2.决定价格的因素。(1)价值的基础作用。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可以用生产价格的形式体现出来,就是这个商品的生产成本。这是一切商品定价的基础。(2)使用价值的决定作用。使用价值即商品的有用性。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决定着商品交易价格的高低。(3)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一般来说,往往不是事前调节.而是事后调节,有一个缓冲期。马克思指出:供给和需求只调节市场价格一时的变动,但决不能说明这个价值本身。 供求关系只是商品价格的影响因素,不起决定作用。
3.价格的作用。(1)传递信息。价格的传递信息职能是指价格作为一种信息载体,通过其高低涨落传递各种经济信息。价格具有综合反映性的特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许多因素的变化,都往往通过价格的高低涨落表现出来。(2)经济核算。价格的经济核算职能是指价格被用来计量和核算经济效益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和经营必须经济核算,经济核算通常是用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来进行的,其中价值指标更能综合反映经济效果情况。由于价值无法直接计算,而价格又具有表现性,价格就必然成为经济核算的工具。(3)资源配置。价格的资源配置职能是指价格信号对社会有限资源的自动的调节作用。当商品价格高于价值,利润增加时,会促使生产规模扩大或者更多的企业涌入该行业,导致供给增加而需求相对减少;反之亦反之。价格就是这样通过自身的涨跌来调节生产和消费,使之不断符合社会需要,并推动经济向前发展,引导资源配置趋于优化。
二、当前我国的价格高涨的表现
1.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持续上涨。今年9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9%。
2.食品价格上涨有蔓延之势。受国际粮食库存下降、国际价格传导等因素的影响,今年国内粮价持续保持上涨趋势。今年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同比增长6.2%,其中食品、肉禽及其制品、蛋价格同比增长分别为16.9%、43%、18.2%。具体,9月粮食企业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全国平均每50公斤收购价格为79.7元,比上月上升1.2%,与去年同期相比,三种粮食综合平均收购价格上升11.0%。而粮食又是食品生产链的源头,能在较大程度上决定食品价格的走向,使得食品价格上涨有蔓延之势。
三、物价上涨的原因
1.成本推动因素。2007年第二季度,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同比增长21.6%,平均劳动报酬同比增长18.6%;上半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2110.6元,同比增长14.34%。劳动工资水平上升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大,直接抬高企业成本和产品成本。再加上国际原油价格飙升和主要有色金属价格在高位波动,以及随着资源价格和服务价格改革的全面推进,推动的相关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共同促使价格总水平上升。
2.需求拉动因素。今年1~8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56158.6亿元,同比增长15.7%,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同期,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6659亿元,同比增长26.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去年同比增幅为29.1%),但仍保持在较高的增长平台上。根据历史数据,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中的40%左右将逐步转化为消费资金,近几年高速增长的投资资金必然释放出巨大的消费能力,而强劲的出口也会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就业岗位,另外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这些因素累积起来将共同促进需求增长。
3.货币供给因素。近年来,由于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居高不下,导致经由外汇占款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持续多增。2007年9月末M1同比增长22.77%,增幅比8月末(20.94%)高1.83个百分点。同时,信贷投放也有较大增幅,其中上半年新增贷款2.54万亿元,创历史同期纪录。弗里德曼认为物价上涨终究可以归结于货币现象。充裕的资金终将会形成购买力,促进物价水平上扬。由交换方程:MV=PY,式中,M为货币供给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Y为实际收入水平。MV反应的经济中的总支出,而PY为名义收入水平。由该方程可以得出π=,其中π为价格变化率,为货币增长率,为产量增长率,为流通速度变化率。可以看出,价格上涨来自三个方面,即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增长和产量增长。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且收入处于其潜在的水平上,则显然可以得出,通货膨胀的产生一定有货币供给增加的“功劳”。
4.我国价格被低估。过去数年,中国一直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诸多的生产要素价格有意或无意地被扭曲,很多成本没有计入或者计算不足。一旦被低估的价格被释放,物价上涨一定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四、“中国式通胀”应对措施
1.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以加息的方式提高资本价格,着力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
2.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环保的效果如何暂且不论,但这至少造成企业的生产成本在提升,宣告那种依靠廉价资源的盈利模式将很快终结。
3.加大重视我国政府对社会保障问题的投入。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正是政府投资从经济领域转移到公共产品领域的一个表现。
抑制此次物价上涨的过程给我们一个启示:我国的要素资源价格极端低廉的时代去不复返。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抑制通胀的方法竟然是治理环境、是提高工人工资、是建立社会保障体制、是提高资源价格,但这恰恰就是中国式的抑制通胀法。
参考文献:
[1]李邦君主编: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7,P56
[2]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
[关键词] 价格 价格波动 通胀
一、价格的内涵
1.价格的定义。价格是市场上通过货币进行价值评估的衡量尺度,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人们观念的货币所表明的商品价格,是以人们在现实交换中所支出实在的货币为依据的。货币和其他商品之间在观念上的比例,不过是客观地存在它们之间的实在比例的反映。
2.决定价格的因素。(1)价值的基础作用。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可以用生产价格的形式体现出来,就是这个商品的生产成本。这是一切商品定价的基础。(2)使用价值的决定作用。使用价值即商品的有用性。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决定着商品交易价格的高低。(3)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一般来说,往往不是事前调节.而是事后调节,有一个缓冲期。马克思指出:供给和需求只调节市场价格一时的变动,但决不能说明这个价值本身。 供求关系只是商品价格的影响因素,不起决定作用。
3.价格的作用。(1)传递信息。价格的传递信息职能是指价格作为一种信息载体,通过其高低涨落传递各种经济信息。价格具有综合反映性的特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许多因素的变化,都往往通过价格的高低涨落表现出来。(2)经济核算。价格的经济核算职能是指价格被用来计量和核算经济效益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和经营必须经济核算,经济核算通常是用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来进行的,其中价值指标更能综合反映经济效果情况。由于价值无法直接计算,而价格又具有表现性,价格就必然成为经济核算的工具。(3)资源配置。价格的资源配置职能是指价格信号对社会有限资源的自动的调节作用。当商品价格高于价值,利润增加时,会促使生产规模扩大或者更多的企业涌入该行业,导致供给增加而需求相对减少;反之亦反之。价格就是这样通过自身的涨跌来调节生产和消费,使之不断符合社会需要,并推动经济向前发展,引导资源配置趋于优化。
二、当前我国的价格高涨的表现
1.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持续上涨。今年9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9%。
2.食品价格上涨有蔓延之势。受国际粮食库存下降、国际价格传导等因素的影响,今年国内粮价持续保持上涨趋势。今年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同比增长6.2%,其中食品、肉禽及其制品、蛋价格同比增长分别为16.9%、43%、18.2%。具体,9月粮食企业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全国平均每50公斤收购价格为79.7元,比上月上升1.2%,与去年同期相比,三种粮食综合平均收购价格上升11.0%。而粮食又是食品生产链的源头,能在较大程度上决定食品价格的走向,使得食品价格上涨有蔓延之势。
三、物价上涨的原因
1.成本推动因素。2007年第二季度,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同比增长21.6%,平均劳动报酬同比增长18.6%;上半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2110.6元,同比增长14.34%。劳动工资水平上升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大,直接抬高企业成本和产品成本。再加上国际原油价格飙升和主要有色金属价格在高位波动,以及随着资源价格和服务价格改革的全面推进,推动的相关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共同促使价格总水平上升。
2.需求拉动因素。今年1~8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56158.6亿元,同比增长15.7%,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同期,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6659亿元,同比增长26.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去年同比增幅为29.1%),但仍保持在较高的增长平台上。根据历史数据,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中的40%左右将逐步转化为消费资金,近几年高速增长的投资资金必然释放出巨大的消费能力,而强劲的出口也会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就业岗位,另外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这些因素累积起来将共同促进需求增长。
3.货币供给因素。近年来,由于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居高不下,导致经由外汇占款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持续多增。2007年9月末M1同比增长22.77%,增幅比8月末(20.94%)高1.83个百分点。同时,信贷投放也有较大增幅,其中上半年新增贷款2.54万亿元,创历史同期纪录。弗里德曼认为物价上涨终究可以归结于货币现象。充裕的资金终将会形成购买力,促进物价水平上扬。由交换方程:MV=PY,式中,M为货币供给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Y为实际收入水平。MV反应的经济中的总支出,而PY为名义收入水平。由该方程可以得出π=,其中π为价格变化率,为货币增长率,为产量增长率,为流通速度变化率。可以看出,价格上涨来自三个方面,即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增长和产量增长。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且收入处于其潜在的水平上,则显然可以得出,通货膨胀的产生一定有货币供给增加的“功劳”。
4.我国价格被低估。过去数年,中国一直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诸多的生产要素价格有意或无意地被扭曲,很多成本没有计入或者计算不足。一旦被低估的价格被释放,物价上涨一定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四、“中国式通胀”应对措施
1.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以加息的方式提高资本价格,着力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
2.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环保的效果如何暂且不论,但这至少造成企业的生产成本在提升,宣告那种依靠廉价资源的盈利模式将很快终结。
3.加大重视我国政府对社会保障问题的投入。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正是政府投资从经济领域转移到公共产品领域的一个表现。
抑制此次物价上涨的过程给我们一个启示:我国的要素资源价格极端低廉的时代去不复返。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抑制通胀的方法竟然是治理环境、是提高工人工资、是建立社会保障体制、是提高资源价格,但这恰恰就是中国式的抑制通胀法。
参考文献:
[1]李邦君主编: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7,P56
[2]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