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关系,你可以难过

来源 :show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o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从小就有被遗弃的感受,为什么?父母照顾不过来,或者父母不在一个城市跟你居住的,父母就会把你送到姥姥姥爷家、爷爷奶奶家,或者送全托幼儿园。也许当时父母跟你说得很清楚:“爸爸妈妈忙,没有办法照顾你,爷爷奶奶也很爱你。我们一个礼拜回来看你一次。”但是你小小的心里还是觉得自己被遗弃了——“一定是我有什么问题,父母才会遗弃我。”这是一个伤痛,而且对小时候的我们来说,是很大的一个痛。我们把它藏得好好的,藏在我们内心的深处。长大后,我们的事业、感情、生活各方面都很好,而被遗弃的伤痛早就被我们塞到角落去了。可是那些伤痛会永远在那里,而且时不时地冒出头来提醒你,有这么多的伤痛没有疗愈。
  那我们要怎样才能让自己得到疗愈?我们又该怎样去面对自己内在那些从小而来的羞愧和恐惧?
  我是不是被遗弃了
  疗愈的第一步,首先要有觉知、觉察能力,认识到自己有被遗弃的感觉。比如你有三个好朋友,他们三个出去看电影,没有找你,你觉得自己被遗弃了,打电话跟他们说:“你们什么意思?怎么这样对我,我在宿舍,一个人没事儿干。你们三个去看电影,都不打电话给我。”你的朋友听完之后,多少都会有一点儿不高兴的,说:“你这个人脾气怎么那么大,我们只是三个人不小心凑在一块儿去看电影,没想那么多啊!”我们内心的一些想法很可能就会造成关系的紧张。可是如果你愿意跟这种被遗弃的感觉在一起,能意识到他们就是不小心凑在一起去看电影,其实他们都是你的好朋友,都对你很好,很爱你。然后再去跟他们说:“哎呦,你们三个看电影都不找我。”这时的能量就跟之前那种理直气壮,好像去讨回公道的那种能量完全不一样,当然,产生的结果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其实他没有要遗弃你
  我三岁多的时候,很多创伤都在那个时候发生。那时我父母的感情不太好,常常吵架,家里也不富裕。父母又年轻、爱玩儿,我们一家四个人很少有温馨的场景。至少在我的记忆中,就没有四个坐在一起吃饭或者聊天过。有一天早上,突然很奇怪,我们一家四口人坐在床上,开始聊天了。爸爸妈妈说一些笑话,对童年的我来说,那是太温馨的一个场面了。可问题是,我那时候憋了一泡尿,我知道,如果我起来去厕所小便,妈妈一定去厨房,爸爸一定去忙他的事儿,这样温馨的场景就会散了。
  我不想看到这一幕,所以我就憋着。但三岁的小孩子能憋多久啊!结果尿在床上,被我爸看见了。然后我爸就把我给拎起来,拉到我家大门口,关上门说:“这么大了还尿床,我不要你这个女儿了。”我在楼道里哭得很惨,也非常地恐惧。那时的我知道爸爸会开门让我进去吗?不知道,对我而言,那就等于死亡一样。这件事情在我心里刻下了一个很深的烙痕,所以我很怕男人遗弃我,我找对象的时候,也都是找那种非常爱我的。
  后来碰上我爱人,他也很爱我,不会遗弃我,而且符合我的标准。可是,每次我跟他有争执、吵架的时候,他就躲到他的洞穴里,对我施以冷暴力,完全不闻不问。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就会生气。他躲到洞里,我就拿“杆子”去戳他,用各种方法逼他出洞。他说,这是他吵架的方式,他必须一个人冷静一下。我就说:“不行,你要跟我把话说清楚。”为什么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读了那么多书,上了那么多课,还是所谓的心灵作家,反应还这么激烈?
  有一次打坐的时候,我联想到这件事情,才意识到:当他背向我,不理我、躲到洞里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又回到在楼道里哭泣的小女孩角色,完全不能忍受那种被遗弃的感觉。认识、觉知到这一点之后,我就知道自己当时的举动很可笑。人家只是需要一点时间来安静一下,你不用理他,去做自己的事情就好了。可是当楼道里的小女孩出来,在那哭泣、尖叫的时候,我是没有办法忍受的,我必须要抓他出来。我觉察到这一点后,每当那个小女孩出来的时候,我就去安慰她、照顾她——“没有关系,他只是需要一点时间,其实他没有要丢弃你,你要哭就哭,你可以待在这里,什么都不做,只是去感受、接纳那种被遗弃的感觉。”
  所有的丰盛都源自我们的内心心
  其实,害怕被遗弃的感受每一个人到现在都有。为什么?因为小时候我们是如此的无能为力。在所有的动物里,人类是从生下来到之后的好几年时间里,都没有自主能力的一种。什么叫自主能力?就是自己拥有谋生能力的人,像小动物一生下来,你把它丢在一边,它自己就可以活下来。可人是绝对不行的,可能到两三岁都没有能力自己独自活下来。那这个人生设计是为了什么?为了让我们去尊敬父母。我们的照顾者就是掌握我们生命的人,所以我们从小就习惯看父母的脸色。父母只要一不认同你,觉得你不好,你就觉得他们生气了,会不要你,对当时的你来讲,被遗弃就等同于死亡。
  所以我们会特别在乎父母的感受,他们吵架,我们会很难过;他们骂我们,我们也很难过,更别说打我们了。我们又恐惧、又羞愧、又难过、又痛苦,又觉得被侮辱、被欺骗。所以小时候的我们多多少少都有点儿在乞讨,像乞丐一样去乞讨父母的爱,跟兄弟姐妹去竞争父母的注意力,就是为了求生存。无疑,伴随着这种心念行为长大后的我们,依然还是一个“乞丐”。只不过,这一次我们“乞讨”的对象变成了朋友、爱人、同事、上司,甚至是你出门时碰到的一个服务员。因为你习惯于要去讨好所有的人,要取得所有人的认同,这就像一只摇尾乞怜的狗,像个乞丐一样,到处在求爱。但我们没意识到其实所有的爱,所有的丰盛都源自我们的内心。
  感受此刻你身体的感觉
  所以,当某个人说的话、投射过来的眼神让你感觉到不舒服,或是你要做的某件事情让你感觉不舒服,尤其这是一件对的事情,我们应该培养内在强大的力量,让自己变成真正的成人,而不是用小孩的模式去应对生命中的人、事、物。怎么做?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当罪疚、愤怒、生气、被侮辱、被遗弃等这些负面情绪来了,而我们又习惯性地想要逃避时,回到你的身体里,去感受此刻你身体的感觉。
  负面情绪其实都会反映在我们的身体上。生气的时候,我们手会抖,心跳会加速,呼吸会急促,有的人甚至会胃痛、肩膀紧绷、拳头握起来、双腿抖、手心冒冷汗。那什么叫“感知身体的感觉”?我们来做个实验:把眼睛闭起来,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感觉一下自己的左腿在哪里。此刻你的眼睛是闭着的,你怎么知道左脚的存在?怎样才能感受到左脚在哪里?它的姿势是什么?先跟你的左脚打个招呼。然后深吸气,呼出来,感受一下气息在你身体里流动的感觉。再深吸气、呼吸。感受一下,当你深吸气时,气流在你的身体里是怎样流动的。接下来,找一个自己感觉最不舒服的部位,也许是你的肩膀,也许是你的颈部、头部、肋部、腰或者是你的背。
  跟你的身体待在一起
  每天24小时,你的身体都在无休无止地为你服务。那什么时候你会真的去帮助它,感受它,聆听它?现在,把你的呼吸带到这个最不舒服的部位,深深地吸气,慢慢地呼气,像轻柔的手一样,用你的呼吸轻轻地去抚慰你最不舒服的地方,跟身体最不舒服的地方待在一起,告诉它:“在这里,陪着你。没关系,你可以痛,你可以紧绷,你可以不舒服,我允许你如实地存在。”就这样跟你的身体待在一起。
  回到以前,回到你内心的最深处,那里就是一个安静的台风点,所有混乱的中心点,在那里,外面的狂风暴雨都进不来,只有你和你自己静静地待着。然后再一次去感受你身体不舒服的部位,看看那感受有没有离开。如果在你的注目之下,它还是不舒服。没有关系,把你的微笑送给它,告诉它:“你可以存在,允许你存在。”然后慢慢地去感受它,一点一滴地放下。当你准备好的时候,可以慢慢地打开你的眼睛,回到现实的空间来,回到此时此地,记住刚刚的感受。当你心乱如麻、很烦燥的时候,去感受一下。每天早上起来,或是晚上睡觉之前,静坐10到15分钟,跟自己在一起。
其他文献
当实习老师,我曾试图去洗涤学生们混沌的思想,在不经意间,孩子们却为我的灵魂做了一次彻底的洗礼。  研究生初试考完之后,我一个人跑到家乡的县城,应聘到一所私立高中短期任教,不久得到了校长的同意,当一个高二班级的临时语文老师。  原以为当老师是美差  当老师,一年有两到三个月的假期,上十个月的班能拿十二个月的工资,在我看来,这实在是美差。教师是一个非常受人尊敬的职业,不像公司员工那样经常受老板的批评、
中国某权威留学机构给出的数据显示,每十个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最后会有五个选择就读商科。
“17岁,我遇到的挫折没有打垮我,而是让我学会成长。我拥有爱我的父母,也拥有许多朋友,我被爱也懂得如何真心面对他人……这些经历让我过得平凡却不平庸。”17岁也是一种人生。刘
国学与汉学这两个题目超大,我把这两个概念放在一个的共同语境里,并且跟另外一个关键词“时代精神困境”连接在一起。我从特殊角度来讲讲这两个被用得很广泛,但内涵和定义有很多
过去几年里,“旅行者1号”已经数次被宣布即将飞出太阳系。但这一次是真的。根据美国《科学》杂志2013年9月12日在线发表的论文,“旅行者1号”飞出太阳所控制疆域的实际时间是2
目前,很多本科毕业生都在应聘行政专员、部门助理等岗位,特别是女生,都期望有一份安逸稳定的文职工作。因此,酒店后台和商场内部管理部门则成为大家的酋选。然而,一轮面试后,用人方
总是在这样的天气里精神格外集中,窗外是阴沉的天,白杨树茂密的树叶遮挡了远处的街道,摆放面前的是凌乱的课本,一套又一套的卷子翻也翻不完。我在只有纸笔摩擦声和轻微讨论声的教
2012年8月1日,北大首届“文学特长生阅读与写作夏令营”开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特长生们在北大校园里与学者温儒敏、营文轩、王岳川、戴锦华等文学大师面对面倾情交流着文
申请者们一个常犯的错误就是太过强调某一件事情。如果有一些爱好你非常热爱,在你生命中占据了很大比重,那么在大学申请表上,千万不要大张旗鼓一遍遍强调。
页岩气,这个很多人感到颇为怪异的名字,于我却是非常熟悉。几年来,与其说我追逐着它,不如说它追逐着我,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几天前,参加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的环境科学考试,页岩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