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当成千上万的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开进灾区抗震救灾后,文艺界的演出和创作队伍也陆续前往灾区开展慰问演出和采访创作。在这中间,就有来自浙江的作家黄亚洲,而正在这个时候,黄亚洲接到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永乐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的合同邀约,请他创作电视连续剧《雷锋》。
听到这一消息,好些朋友劝他慎重:“现在还写《雷锋》,谁看啊?雷锋同志无户籍,三月来了四月走,也只有3月5日这一天会在街头巷尾出现几块零零落落的横幅,横幅下咔嚓咔嚓地响几下义务理发的剪子,或者挥动扫帚扫几下马路,那都是搞搞形式,你说现在还有谁对雷锋感兴趣啊?”接还是不接?这样的题材还适不适合写?在朋友们的议论纷纷中,黄亚洲心中也有了一丝的忐忑。
来不及细细思考这个问题,第二天他和作家采访团一行匆忙赶赴四川灾区采访。
与“雷锋”面对面
背起装着纸和笔以及消毒口罩的采访包,黄亚洲投身到了地震灾区触目惊心的废墟和众志成城的呼号之中。在他冒着余震的危险走向都江堰和绵阳,绵竹,北川什邡,汉望等重灾区之时,正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第9天,在瓦砾间穿梭的那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里,黄亚洲不知遇到了多少穿消防红的,穿橄榄绿的,穿天使白的和穿警服的活雷锋……可以说抬眼之处皆是奋不顾身的雷锋,在黄亚洲当时创作的散文和诗歌里面出现的“雷锋”,仅仅是他们中极小极小的一部分。
当时的四川是灾难惨重的四川,可四川也是“雷锋”众多的四川。那些动作急如星火、身上流汗的,眼里流泪的、心里流血在抗震救灾的人,就是雷锋。
黄亚洲亲眼目睹的或是他事后采访的,都是这样的一些人,在废墟中十指磨破露出骨头的消防勇士、奋不顾身冲进摇摇欲坠的危楼或者从高空“盲降”的部队官兵,组织“敢死队”抢救伤残者的满眼血丝的基层干部,家人遇难仍维护着社会秩序的公安干警,自掏腰包购买火车票飞机票急奔灾区的几天不洗脸不洗脚为灾民奔忙的青年志愿者,怀里紧紧搂着孩子的昏迷中的老师……面对这些新时代的雷锋,黄亚洲等中国作家采访团的成员经常是热泪盈眶。黄亚洲将这些采访到的“活雷锋”的事迹和其他内容,写作出大量的诗歌,散文,并在汶川大地震尚没有到一周月的时候,就出版了个人诗集《中国如此震动》。
在五星红旗胜利飘扬的60年之后,在一个“神七”上天“高铁”掠地的速行时代里,黄亚洲觉得:从大局上看,当代社会的道德状况并没有遭受“礼崩乐坏”的可怕局面,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一直在推进着,中国公民思想的基本面始终是阳光的,健康的,坦诚的,社会的各个层面都能持续地涌动爱心和人道关怀,黄亚洲强调说:“这种爱心和人道关怀,当然也包括不息的批评,探索,建议、提案和呼吁,人们强大的声音与强大的祖国同在,并且同步前进,这是铁的事实。”
从地震灾区回到西子湖畔的第二天,黄亚洲就打电话向制片方作了承诺:雷锋题材,我认了!
黄亚洲现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曾任第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擅长写诗和小说。当然,影视文学更是他的强项,他曾因电影《开天辟地》和长篇小说《日出东方》等许多影视,文学作品,荣获“国家图书奖”,“鲁迅文学奖”,“金鸡奖”,“金鹰奖”,“华表奖”,“飞天奖”,国家“五个—工程奖”等众多奖项。熟悉黄亚洲的人都知道,他其实是个很容易激动的人,他骨子里是个诗人。
寻找雷锋的足迹
结束四川灾区采访任务的第三天,黄亚洲不顾劳累,便飞赴东北各地,开始探寻雷锋当年的踪迹,并多次与雷锋所在部队的老战友座谈。黄亚洲说:“当你面对那些老人的纯朴的皱纹的时候,你就像是在触摸一段真切的岁月的年轮。”
雷锋战友乔安山曾经握着他的手说:“黄作家,现在的青年人,孩子们,不是不提雷锋,都在念叨着雷锋呢。你看,这么多的单位一刻不停地邀请我去宣讲雷锋精神,我每年喉咙都讲哑呢!”
雷锋在新兵连学投手榴弹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当时曾任技术连连长的杜玉琛回忆说:“看到雷锋在练习投弹的姿势不正确时,我就帮助他纠正动作。此后,雷锋苦练军事技能的感人事迹,马上被《解放军报》报道了。”杜玉琛说,这件事发生在营口,他至今回忆起来,还是历历在目。雷锋当兵共两年零八个月,在营口生活近一年,雷锋入伍后做的第一件好事就是在营口。雷锋生前战友张时扬回忆说;“是我把雷锋和同他一起入伍的新兵从曹口火车站接到营房。一天,我接到团部打来的电话,说有一个新兵,在星期天到营口火车站候车室打扫卫生,帮助旅客扛行李,抱小孩,搀扶老人上火车,车站的工作人员和旅客深受感动,而且这位战士做好事还不留名。团部要求一定要查找这个做好事不留名的战士,是我后來到新兵连,把这个小战士‘挖’了出来,他就是雷锋。”
使黄亚洲特别感动的是,一位雷锋所在部队的教导员在座谈会上突然站起来,双手举着一张自制的“雷锋卡”,坚持要授予黄亚洲,说:“你肯写雷锋,你就是雷锋精神的体现,你有功劳,我们就要把雷锋卡授予你!”
黄亚洲说:你想想,你能不写吗?你想想,你能不写好吗?
在雷锋老战友的指点下,黄亚洲前往雷锋生前所在的工兵十团后勤处的旧址采访,走访了团部大院的故址,还特意来来回回走了雷锋从抚顺回营口参加冬训时经常跑车的西大街,黄亚洲感叹说,都快半个世纪了,雷锋的脚印,仔细看,还是很深呢!
当然,不仅东北是这样,在雷锋的湖南家乡,黄亚洲也看到了同样清晰的雷锋脚印。
踏入雷锋故居的那间黑乎乎的泥墙茅屋,看见雷锋之母张圆满被地主蹂躏后被迫上吊的赭黑色屋梁,黄亚洲说,当时腿脚间浮起了一种战粟感,就像前些日子行走在四川灾区瓦砾中的那种感觉一样。
雷锋故居的管理员告诉黄亚洲,屋梁其实已经不是当年的原件了,翻造过了,但屋基的一截外墙属原有,这佃户屋是根据老辈人回忆按当年模样翻造的,确实也是这样,一座破茅屋不可能维持七八十年的寿命。
令人惊异的是在这座佃户小屋的周遭,已经矗立起了一排排绿树环绕的漂亮别墅。多层小别墅密密麻麻,成军团之阵,对于这座标有“雷锋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小矮茅屋形成了泰山压顶式的物质钳形攻势。原先叫“湖南望城县安庆乡简家塘村”的雷锋家乡,现在已是长沙近郊。这青葱一片的低缓丘陵地带,正是房地产开发的风水宝地。当时,黄亚洲望眼四周,心里想,雷锋当年手背被地主婆连砍3刀的草坡现在何处呢?那片红艳艳的山杜鹃是他当年溅开的血吗?建国60年,沧海桑田,除了乡音和似曾相识的归燕,什么都变了。
黄亚洲还是从雷锋当年的小学同 学,同村人当中,细细地探究雷锋的真实的足迹。黄亚洲问的是这样古怪的问题:“那个压迫雷家的唐家老地主,真的被开了斗争会了吗?被枪毙了吗?”“雷锋有绰号吗?”“解放以后,翻了身的雷锋还有受委屈的地方吗?”许多真实的答案,与曾经出版的林林总总的雷锋故事,雷鋒纪实文学中的描绘,是完全不一样的。
黄亚洲说,长篇小说的文体,从某些方面来说,人物的安排需要“杂取”,需要典型化,但是,从本质上说,也许更逼近一个真实的雷锋。
倾情倾力写《雷锋》
在雷锋精神不会消逝这样的信念激励下,由最初心里有点忐忑而转变为内心踏实的黄亚洲,在全国人民支援四川灾区昂扬的进行曲中,开始挥笔创作《雷锋》电视剧本以及同名长篇小说。2010年3月5日,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和全国开展学雷锋活动47周年之际,长篇小说《雷锋》与广大读者及时见面,由黄亚洲编剧及由著名跳水王子田亮扮演男主角雷锋的同名20集电视连续剧也摄制完成。
黄亚洲的人生和创作经历非常丰富。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他曾在席卷中国的十年“文革”风暴中戴过红袖章,高中毕业后离开杭州西子湖畔的家,奔赴嘉兴地区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九团所属的南湖林场。在那里他曾当过兵团战士,种过水稻,摘过茶叶,管过梨山;任过“管教队长”,管理过所谓“历史反革命”和刚评上的“现行反革命”等“三类人员”。有一次团里发生了一起“写反动标语事件”,整个破案的过程成了黄亚洲创作的绝好素材,写诗的他后来立即据此写成了一部题为《交叉口》的中篇小说,发表在《清明》文学杂志上。
建设兵团撤销后,他进入桐乡县卜院丝厂担任政工干事,当他的处女作《R4之谜》被拍成电影后,便带着一身蚕桑味进入嘉兴《南湖》杂志编辑部:接着他与汪天云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开天辟地》,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在全国热映后让他一举成名。40岁那年调回杭州后,又先后担任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兼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黄亚洲以写诗进入文坛,以影视剧作闻名全国。据不完全统计,黄亚洲至今已出版了诗集,散文集,小说集,报告文学集,剧本集等20余部文学专著,剧本拍摄成电影14部,电视剧已达到四百余集。因为他长期是“官员”与“作家”二任一身的人,所以创作时间紧,在文学圈子里黄亚洲“挤时间的边角料”的劲头与妙诀,常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隆冬时节,杭州大雪,黄亚洲伏案写《雷锋》,虽然气温寒冷,但窗外风雪自然让他想起了雷锋雪地讨饭的情景,他当然不觉得冷了。盛夏,杭州是一只火炉,黄亚洲坐在桌前满头大汗,作为讲究环保的他又尽力不开空调……总之,黄亚洲很快在他的剧本和小说里,以文学的新鲜笔调,向读者捧出了一个生动的雷锋和一大批活跃在雷锋身边的人物。雷锋自不消说,雷锋周围的领导干部,同事战友,乡邻群众的描绘,也是十分饱满鲜活,无论是雷锋年幼时的母亲,哥哥,彭乡长和六叔公一家,在团山湖农场认的“姐姐”,在北上火车中认的“妹妹”,乃至到部队后的吴政委,关指导员,虞连长,战友乔大山,同乡向秋生等人,包括雷锋做好人好事时遇见的无数普通老百姓,个个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与雷锋的成长交相辉映。
长篇小说由华夏出版社推出后,立即引起了很大反响。营口市委“外宣办”一位副主任,说自己阅读中连流了三次眼泪,不能自已,而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的一个副团长,也说自己哭了好几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开始连续广播这部长篇小说,听众互动踊跃,直至将黄亚洲专门请去北京作一小时的访谈直播。最近,雷锋的第二故乡营口市的“文明办”,教育局,团市委等六部委联合下达文件,向广大市民、青少年学生推荐这部优秀长篇小说,并发动读书征文,演讲等一系列活动。
雷锋作为一个时代的英雄和榜样,曾经感染和教育了几代人,雷锋精神在今天并没有消亡,这已经是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黄亚洲通过长篇小说所塑造的雷锋形象,又一次拨动了我们的心弦,这真是一件好事情。
责任编辑 张小华
听到这一消息,好些朋友劝他慎重:“现在还写《雷锋》,谁看啊?雷锋同志无户籍,三月来了四月走,也只有3月5日这一天会在街头巷尾出现几块零零落落的横幅,横幅下咔嚓咔嚓地响几下义务理发的剪子,或者挥动扫帚扫几下马路,那都是搞搞形式,你说现在还有谁对雷锋感兴趣啊?”接还是不接?这样的题材还适不适合写?在朋友们的议论纷纷中,黄亚洲心中也有了一丝的忐忑。
来不及细细思考这个问题,第二天他和作家采访团一行匆忙赶赴四川灾区采访。
与“雷锋”面对面
背起装着纸和笔以及消毒口罩的采访包,黄亚洲投身到了地震灾区触目惊心的废墟和众志成城的呼号之中。在他冒着余震的危险走向都江堰和绵阳,绵竹,北川什邡,汉望等重灾区之时,正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第9天,在瓦砾间穿梭的那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里,黄亚洲不知遇到了多少穿消防红的,穿橄榄绿的,穿天使白的和穿警服的活雷锋……可以说抬眼之处皆是奋不顾身的雷锋,在黄亚洲当时创作的散文和诗歌里面出现的“雷锋”,仅仅是他们中极小极小的一部分。
当时的四川是灾难惨重的四川,可四川也是“雷锋”众多的四川。那些动作急如星火、身上流汗的,眼里流泪的、心里流血在抗震救灾的人,就是雷锋。
黄亚洲亲眼目睹的或是他事后采访的,都是这样的一些人,在废墟中十指磨破露出骨头的消防勇士、奋不顾身冲进摇摇欲坠的危楼或者从高空“盲降”的部队官兵,组织“敢死队”抢救伤残者的满眼血丝的基层干部,家人遇难仍维护着社会秩序的公安干警,自掏腰包购买火车票飞机票急奔灾区的几天不洗脸不洗脚为灾民奔忙的青年志愿者,怀里紧紧搂着孩子的昏迷中的老师……面对这些新时代的雷锋,黄亚洲等中国作家采访团的成员经常是热泪盈眶。黄亚洲将这些采访到的“活雷锋”的事迹和其他内容,写作出大量的诗歌,散文,并在汶川大地震尚没有到一周月的时候,就出版了个人诗集《中国如此震动》。
在五星红旗胜利飘扬的60年之后,在一个“神七”上天“高铁”掠地的速行时代里,黄亚洲觉得:从大局上看,当代社会的道德状况并没有遭受“礼崩乐坏”的可怕局面,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一直在推进着,中国公民思想的基本面始终是阳光的,健康的,坦诚的,社会的各个层面都能持续地涌动爱心和人道关怀,黄亚洲强调说:“这种爱心和人道关怀,当然也包括不息的批评,探索,建议、提案和呼吁,人们强大的声音与强大的祖国同在,并且同步前进,这是铁的事实。”
从地震灾区回到西子湖畔的第二天,黄亚洲就打电话向制片方作了承诺:雷锋题材,我认了!
黄亚洲现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曾任第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擅长写诗和小说。当然,影视文学更是他的强项,他曾因电影《开天辟地》和长篇小说《日出东方》等许多影视,文学作品,荣获“国家图书奖”,“鲁迅文学奖”,“金鸡奖”,“金鹰奖”,“华表奖”,“飞天奖”,国家“五个—工程奖”等众多奖项。熟悉黄亚洲的人都知道,他其实是个很容易激动的人,他骨子里是个诗人。
寻找雷锋的足迹
结束四川灾区采访任务的第三天,黄亚洲不顾劳累,便飞赴东北各地,开始探寻雷锋当年的踪迹,并多次与雷锋所在部队的老战友座谈。黄亚洲说:“当你面对那些老人的纯朴的皱纹的时候,你就像是在触摸一段真切的岁月的年轮。”
雷锋战友乔安山曾经握着他的手说:“黄作家,现在的青年人,孩子们,不是不提雷锋,都在念叨着雷锋呢。你看,这么多的单位一刻不停地邀请我去宣讲雷锋精神,我每年喉咙都讲哑呢!”
雷锋在新兵连学投手榴弹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当时曾任技术连连长的杜玉琛回忆说:“看到雷锋在练习投弹的姿势不正确时,我就帮助他纠正动作。此后,雷锋苦练军事技能的感人事迹,马上被《解放军报》报道了。”杜玉琛说,这件事发生在营口,他至今回忆起来,还是历历在目。雷锋当兵共两年零八个月,在营口生活近一年,雷锋入伍后做的第一件好事就是在营口。雷锋生前战友张时扬回忆说;“是我把雷锋和同他一起入伍的新兵从曹口火车站接到营房。一天,我接到团部打来的电话,说有一个新兵,在星期天到营口火车站候车室打扫卫生,帮助旅客扛行李,抱小孩,搀扶老人上火车,车站的工作人员和旅客深受感动,而且这位战士做好事还不留名。团部要求一定要查找这个做好事不留名的战士,是我后來到新兵连,把这个小战士‘挖’了出来,他就是雷锋。”
使黄亚洲特别感动的是,一位雷锋所在部队的教导员在座谈会上突然站起来,双手举着一张自制的“雷锋卡”,坚持要授予黄亚洲,说:“你肯写雷锋,你就是雷锋精神的体现,你有功劳,我们就要把雷锋卡授予你!”
黄亚洲说:你想想,你能不写吗?你想想,你能不写好吗?
在雷锋老战友的指点下,黄亚洲前往雷锋生前所在的工兵十团后勤处的旧址采访,走访了团部大院的故址,还特意来来回回走了雷锋从抚顺回营口参加冬训时经常跑车的西大街,黄亚洲感叹说,都快半个世纪了,雷锋的脚印,仔细看,还是很深呢!
当然,不仅东北是这样,在雷锋的湖南家乡,黄亚洲也看到了同样清晰的雷锋脚印。
踏入雷锋故居的那间黑乎乎的泥墙茅屋,看见雷锋之母张圆满被地主蹂躏后被迫上吊的赭黑色屋梁,黄亚洲说,当时腿脚间浮起了一种战粟感,就像前些日子行走在四川灾区瓦砾中的那种感觉一样。
雷锋故居的管理员告诉黄亚洲,屋梁其实已经不是当年的原件了,翻造过了,但屋基的一截外墙属原有,这佃户屋是根据老辈人回忆按当年模样翻造的,确实也是这样,一座破茅屋不可能维持七八十年的寿命。
令人惊异的是在这座佃户小屋的周遭,已经矗立起了一排排绿树环绕的漂亮别墅。多层小别墅密密麻麻,成军团之阵,对于这座标有“雷锋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小矮茅屋形成了泰山压顶式的物质钳形攻势。原先叫“湖南望城县安庆乡简家塘村”的雷锋家乡,现在已是长沙近郊。这青葱一片的低缓丘陵地带,正是房地产开发的风水宝地。当时,黄亚洲望眼四周,心里想,雷锋当年手背被地主婆连砍3刀的草坡现在何处呢?那片红艳艳的山杜鹃是他当年溅开的血吗?建国60年,沧海桑田,除了乡音和似曾相识的归燕,什么都变了。
黄亚洲还是从雷锋当年的小学同 学,同村人当中,细细地探究雷锋的真实的足迹。黄亚洲问的是这样古怪的问题:“那个压迫雷家的唐家老地主,真的被开了斗争会了吗?被枪毙了吗?”“雷锋有绰号吗?”“解放以后,翻了身的雷锋还有受委屈的地方吗?”许多真实的答案,与曾经出版的林林总总的雷锋故事,雷鋒纪实文学中的描绘,是完全不一样的。
黄亚洲说,长篇小说的文体,从某些方面来说,人物的安排需要“杂取”,需要典型化,但是,从本质上说,也许更逼近一个真实的雷锋。
倾情倾力写《雷锋》
在雷锋精神不会消逝这样的信念激励下,由最初心里有点忐忑而转变为内心踏实的黄亚洲,在全国人民支援四川灾区昂扬的进行曲中,开始挥笔创作《雷锋》电视剧本以及同名长篇小说。2010年3月5日,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和全国开展学雷锋活动47周年之际,长篇小说《雷锋》与广大读者及时见面,由黄亚洲编剧及由著名跳水王子田亮扮演男主角雷锋的同名20集电视连续剧也摄制完成。
黄亚洲的人生和创作经历非常丰富。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他曾在席卷中国的十年“文革”风暴中戴过红袖章,高中毕业后离开杭州西子湖畔的家,奔赴嘉兴地区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九团所属的南湖林场。在那里他曾当过兵团战士,种过水稻,摘过茶叶,管过梨山;任过“管教队长”,管理过所谓“历史反革命”和刚评上的“现行反革命”等“三类人员”。有一次团里发生了一起“写反动标语事件”,整个破案的过程成了黄亚洲创作的绝好素材,写诗的他后来立即据此写成了一部题为《交叉口》的中篇小说,发表在《清明》文学杂志上。
建设兵团撤销后,他进入桐乡县卜院丝厂担任政工干事,当他的处女作《R4之谜》被拍成电影后,便带着一身蚕桑味进入嘉兴《南湖》杂志编辑部:接着他与汪天云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开天辟地》,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在全国热映后让他一举成名。40岁那年调回杭州后,又先后担任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兼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黄亚洲以写诗进入文坛,以影视剧作闻名全国。据不完全统计,黄亚洲至今已出版了诗集,散文集,小说集,报告文学集,剧本集等20余部文学专著,剧本拍摄成电影14部,电视剧已达到四百余集。因为他长期是“官员”与“作家”二任一身的人,所以创作时间紧,在文学圈子里黄亚洲“挤时间的边角料”的劲头与妙诀,常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隆冬时节,杭州大雪,黄亚洲伏案写《雷锋》,虽然气温寒冷,但窗外风雪自然让他想起了雷锋雪地讨饭的情景,他当然不觉得冷了。盛夏,杭州是一只火炉,黄亚洲坐在桌前满头大汗,作为讲究环保的他又尽力不开空调……总之,黄亚洲很快在他的剧本和小说里,以文学的新鲜笔调,向读者捧出了一个生动的雷锋和一大批活跃在雷锋身边的人物。雷锋自不消说,雷锋周围的领导干部,同事战友,乡邻群众的描绘,也是十分饱满鲜活,无论是雷锋年幼时的母亲,哥哥,彭乡长和六叔公一家,在团山湖农场认的“姐姐”,在北上火车中认的“妹妹”,乃至到部队后的吴政委,关指导员,虞连长,战友乔大山,同乡向秋生等人,包括雷锋做好人好事时遇见的无数普通老百姓,个个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与雷锋的成长交相辉映。
长篇小说由华夏出版社推出后,立即引起了很大反响。营口市委“外宣办”一位副主任,说自己阅读中连流了三次眼泪,不能自已,而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的一个副团长,也说自己哭了好几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开始连续广播这部长篇小说,听众互动踊跃,直至将黄亚洲专门请去北京作一小时的访谈直播。最近,雷锋的第二故乡营口市的“文明办”,教育局,团市委等六部委联合下达文件,向广大市民、青少年学生推荐这部优秀长篇小说,并发动读书征文,演讲等一系列活动。
雷锋作为一个时代的英雄和榜样,曾经感染和教育了几代人,雷锋精神在今天并没有消亡,这已经是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黄亚洲通过长篇小说所塑造的雷锋形象,又一次拨动了我们的心弦,这真是一件好事情。
责任编辑 张小华